朱允炆崩潰的拉著毛驤的衣領問道:“為什麽!為什麽皇爺爺要殺我的母親!”


    朱允熥則和李景隆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場好戲。“這個妖婦終於死了,讓你小時候總是欺負我,我呸。”朱允熥心中罵道。李景隆心中也長出了一口氣,這場鬧劇終於結束了,嚇死咱老李了。


    “二爺,請您自重。”被朱允炆噴了一臉唾沫星子的毛驤本就不善言辭,如今被朱允炆揪著脖領子吼道更是嘴短。


    “我自重你媽自重!毛驤你為什麽殺了我母親啊!毛驤你說話啊!”朱允炆罕見的爆了粗口,這一刻他真的氣炸了,在他的世界裏他的母親就是他的全部,他本來也不想要那個位子,他原本也隻想做一個好好讀書聽媽媽話的好孩子,但是他的母親為了讓他坐上那個位子卻做出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朱允炆不停地搖晃著毛驤,眼中滿是憤怒和不甘。


    毛驤低頭不語,他知道現在說什麽都無法平息朱允炆的怒火。


    朱允熥在一旁看著,心裏竟有一絲快意。


    李景隆見狀,趕緊上前勸道:“二爺息怒,保重龍體啊!”


    朱允炆一把將李景隆推開,仍舊死死抓住毛驤。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二爺,切莫衝動!”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王新際緩緩走來,毛驤看見老王就跟看到了救星一樣,期盼著老王開口。


    皇上口諭:“著故太子爺之次子朱允炆即日起程前往淮安,無詔不得迴京,並封其為淮安郡王。”朱允炆聽完聖旨後,整個人都癱軟在地。他怎麽也想不到,皇帝竟然會下這樣的旨意。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麽,為什麽要受到這樣的懲罰。


    李景隆和朱允熥對視一眼,兩人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毛驤則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樣的安排對朱允炆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局了。


    此時朱允熥緩緩走上前安慰道朱允炆:“二哥,這已經是皇爺爺和孤能給你做到最大的事情了,若是換了旁人,就是有十條命都不夠皇爺爺殺的,二哥接旨吧。”


    朱允炆默默地接過聖旨,他的眼神變得無比空洞。他轉身看了看皇宮的方向,然後緩緩離去。他知道,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會迴來了。


    第二天,朝會上,由錦衣衛指揮使毛驤提出呂氏勾結朝中大臣,意圖謀權篡位,現呂氏一黨已被錦衣衛全部緝拿,並已伏誅。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他那威嚴的目光緩緩掃過下方的大臣們,然後開口說道:“你們這些人啊,不要以為朕年紀大了,就變得懶散起來,不再管你們了。朕要告訴你們的是,雖然歲月不饒人,但朕的眼睛還沒瞎,耳朵也沒聾!”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沉甸甸的份量,讓在場的眾人不禁心頭一震。


    “朕依然記得當年與你們並肩作戰、共創大業的情景。如今,朕雖已年邁,但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從未減少一分一毫。你們之中有些人或許會想,朕已經放權給你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行事。但朕要提醒你們,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朱元璋微微眯起雙眼,繼續說道:“朕希望你們能夠時刻銘記自己的職責所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要被權力和財富衝昏頭腦,更不能做出有損國家利益、傷害百姓福祉之事。否則,朕手中的三尺寶劍可不會留情!”


    此時的朝堂之上一片肅穆,大臣們皆低頭聆聽著皇帝的教誨,心中暗自警醒。他們明白,這位曾經征戰天下的帝王雖然年事漸高,但其威嚴依舊不容挑戰。


    “傳旨!從明日起,皇太孫朱允熥需陪伴於朕左右,與朕一同參與每日之朝會。上朝之時,他將站在朕身旁,親身體驗朝政之繁忙、群臣之議論。如此一來,他可更深入地了解國家大事,培養治國理政之才能。望眾卿知曉此事,並予以支持與輔佐。”


    此時站在下麵的東宮的學士們一個個都顯得異常激動,他們難以抑製內心的興奮之情,臉上寫滿了期盼和渴望。有的學士甚至忍不住揮舞起手中的折扇,以此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還有的學士則與身旁的同僚低聲交流著,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這些學士們身著華麗的長袍,頭戴方巾,神情莊重而又充滿熱情。他們來自不同的家族背景,但此刻卻因共同的目標而匯聚一堂。每個人都懷揣著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東宮的忠誠,渴望能夠在這個重要的場合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智慧。


    在這群學士中間,有幾位年長的學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曆經歲月的磨礪,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經驗,成為了眾人敬仰的對象。然而,即便是這些資深學者,此刻也難掩激動之情。他們深知這次機會的難得,或許將是他們一生中的轉折點,因此更加全神貫注地期待著接下來的發展。


    就在這時,隻見站在右側的那群威猛武將們一個個都興奮得渾身顫抖不已!他們臉上寫滿了激動和緊張之情,仿佛即將要見證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一般!這些武將們身上散發著一種無與倫比的威嚴氣息。他們久經沙場、身經百戰,但此刻卻也難以抑製內心的激動情緒。


    “再傳朕的旨意!”朱元璋鄭重地說道:“曹國公李景隆,加封五軍都督府前軍大都督、禁衛軍指揮使、殿前軍指揮使、光祿大夫、左柱國、鎮國龍虎上將軍、太子少保!


    朱元璋深知,李景隆若是官位低微,恐怕難以助他的皇太孫穩住那些文臣武將。如此一來,他便可名正言順地統領暗衛,守護自己與皇太孫周全。


    朱元璋深知此番任命意義重大,不僅關乎朝局穩定,更關係到大明江山的未來。因此,每一個封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這些封號既彰顯了李景隆的卓越功勳,又賦予了他足夠的權力與威望,以確保他能夠勝任這一重要職務。


    “真該死啊!二丫頭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運!”站在右側的那群武者們心中暗罵不止。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那個幸運兒得到如此殊榮,心中充滿了羨慕嫉妒恨。


    而站在左側的方孝孺則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直接向皇帝進言道:“陛下,微臣認為此番賞賜曹國公實在有些不妥。誠然,曹國公功勳卓著,理應受賞,但賜予如此高位是否過於優厚了呢?”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質疑和擔憂,似乎對這樣的封賞並不認同。


    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開口道:“你個老儒生你懂什麽?朕的外甥孫,朕想怎麽封賞就怎麽封賞。”還不等方孝孺開口反駁,朱元璋就直接開口道:“行了,退朝吧。”


    隨著聖旨傳出宮廷,整個京城都為之震撼。人們紛紛議論著這一突如其來的人事變動,猜測著朱元璋此舉背後的深意。


    “老李啊,你說孤這幾個王叔裏麵,誰的本事最大呢?”朱允熥麵帶微笑地問道李景隆,但他的眼神卻充滿了狡黠和試探。他知道這個問題不好迴答,如果答錯了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李景隆現在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侍從之一,他低頭沉思片刻後,小心翼翼地迴答道:“殿下,您的幾位王叔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他們各有所長,難以直接比較誰的本事更大。”


    朱允熥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他繼續說道:“是啊,孤也覺得他們都很厲害。不過,孤還是想聽聽你的看法。


    李景隆心中暗自叫苦,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敷衍了事了。於是,他硬著頭皮說道:“殿下,若是單論武藝,那當屬燕王最為高強;若論文采,則應是蜀王更勝一籌……”


    朱允熥聽了之後,微微一笑,似乎對這個答案還算滿意。他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說:“嗯,你說得不錯。不過,這隻是表麵上的本事。真正的本事,還得看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否為國家、為百姓做出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穿越成李景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坦尼康拉夫勞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坦尼康拉夫勞倫並收藏我穿越成李景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