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敏等四人恭聲應了一聲是,才上馬入城而去。
興獻王則赤足前來為蕭小墨牽馬,為蕭小墨阻止道:“王爺此舉豈非折殺蕭某?”
興獻王笑道:“本王是代表大明朱氏感謝蕭兄弟你多次為國謀利為民謀福,這是本王一片心意,希望蕭兄弟你切莫推遲!”
蕭小墨氣道:“蕭某為民謀福,乃是出乎己心的宣揚俠義,與任何人無關!”
興獻王笑道:“蕭兄弟不是倡議俠行天下嗎?莫非認為小老百姓便不能夠行俠仗義、感恩戴德?我早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為何蕭兄弟獨獨介懷於我這虛無飄渺的身份?”
說著牽著馬韁足著腳在前引路,同時還與蕭小墨談笑風生,那情形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似的。
兩人的情狀,讓任盈盈等六女直迷糊!
其實興獻王感激蕭小墨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與他的義行是直接掛鉤的。
那他行俠仗義到如今,又收到了哪些實際效果呢,如下:
其一,自從正德皇帝冊封他為公格爾鎮俠義仁慈大善王之後,雖然他是讓蘇先生暫理他俠王府諸事,但是蘇先生都是按照他的指示行事的。尤其是墨家十要的推行,由於有日月神教昆侖分舵舵主童白熊等人的鼎力相助,在公格爾鎮已經幾乎達到極致。就連童白熊等人也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蘇先生還按墨家十要傳授百姓簡單的製造術,並讓他們在不斷的勞作中創新改造勞動工具,最重要的是童白熊等人還教授百姓武術和養生術,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眾的整體體質,如此每人每日創造的財富幾乎翻了往昔兩倍不止。
其二,同樣在向蒼生組織的崆峒分舵,也是在大力推行墨家十要,由於向蒼生兼任鎮北大將軍與俠西總兵之職,除了提高了他所轄區域民眾生活質量也外,還將墨家機關術廣泛的運用到了軍隊,大大提升了邊防軍的戰力,令世守哈密衛的忠順王對日月神教依賴過甚,仿佛向蒼生才是哈密衛真正的國王一般。
其三,日月神教總舵黑木崖,在蕭小墨繼任教主之後,更是在任我行暗中監視之下,在其周邊境域更是不遺餘力的推行墨家十要,真正讓世人明白俠可強國富民。
其四,峨眉分舵及最近成立的丐幫分舵、武當分舵和少室山分舵,相信在蕭小墨的英明領導之下,不久也會收獲頗豐。如此巨大收益,人見人仿效之,相信不出十年,墨家十要這些進步思想便能得以普及大明全境,到時候民富則國強,即使蒙古和後金聯手,也不能夠輕易撼動大明江山。
在這片桃林深處,此刻正有一雙深沉、兇狠的眼睛瞪著蕭小墨這列漸漸遠去的馬隊,這眼神似毒蛇狡詐,又似虎狼的兇殘,總之是兇獸才能具備的色彩,但是這雙眼睛的主人卻又偏偏是一個人,是一個黑衣鬥篷客。
這人就是屢次與蕭小墨作隊的黑心空。
果然是蕭小墨到哪裏,他便跟到哪裏!
蕭小墨等七人在興獻王的帶路下,於日當正午之際進了陸州城。
兩旁早已經布滿了夾道歡迎的黎民百姓,而替蕭小墨牽馬的興獻王始終是滿麵洋溢著笑容,根本沒有覺得有半點丟人跌份。
這些苦難的百姓,有的口唿‘俠王爺’,有的打著俠王爺蕭替天行道的標語,有的卻是獻茶獻酒,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的於道旁不住衝蕭小墨磕拜…
蕭小墨麵對熱情似火的百姓,更加的堅定他以俠義匡扶天下的信念。
終於還是進了興獻王王府。
而且要不多久便到了大堂。
蕭小墨仔細觀望這一路所見,幾疑到的不是王府,而是尋常百姓家。
也不過就是一個兩重院落的莊院,且一切布置簡陋陳舊以極,就連稍微殷實的平民家,也比這最不繁華的王府要富貴得多。
府上也隻有零星的幾個仆人丫環。
此刻連同興獻王府內眷,全部約有二十來人,都齊至堂屋與蕭小墨等人見禮。
有哪些人呢?
分別是王妃蔣氏、興獻王四個女兒及剛滿兩周歲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蕭小墨仔細看那僅僅兩歲此刻正斜倚其母懷抱的朱厚熜,但見此子天庭飽滿、兩眼澄清靈秀、大耳垂肩、態勢安祥,見了他的逼視,絲毫不顯怕生之態,的確是帝王之相。
蕭小墨暗道:“不愧出自帝王之家,這先天資質,的確不是尋常百姓所能比擬的。這興獻王全家有此節簡奮發之風,難怪張廷和和張皇後會在明武宗死後選取朱厚傯繼承大明大統。”
注:弘治十三年,興獻王朱佑杬長子朱厚熙出生,但五日後即殤,此後朱佑杬又有四女。
正德二年,次子朱厚熜出生。朱厚熜從小就聰敏好學,深得朱佑杬喜愛,後來更是親自指導其學習詩書禮儀。
隨後,興獻王便在花園擺宴為蕭小墨等人接風洗塵。
菜肴並不豐盛,幸喜都是些山川野味及陸州特產,都是別處不能品嚐得到的,因此,蕭小墨等人到也吃得津津有味。
飲宴到中途,眾人都有些酒酣耳熱,興獻王之妻蔣氏卻做了一件突兀之事。
蔣氏攜著次子朱厚總的手步至蕭小墨座傍深深一禮,誠摯的道:“天下盛傳俠王爺氣蓋天地,一切邪魔外道見了都要退避三舍,因此萬望俠王爺收小兒為義子,以企保此子周詳,不至令他…令他赴他兄長之後塵…”
說道後來已經是泣不成聲!
啥?讓我收嘉靖帝為義子?我可是身負係統重任,將來是要搶在嘉靖皇帝之前取代大明建立明國的!我若是收了嘉靖皇帝為義子,將來豈不是要厚顏奪位?
蕭小墨一時呆住。
興獻王已是起身離座,踱步道:“本王早年曾喜得一子,取名為厚熙,不幸於出生五日之後而歾,後有術士言及乃是妖邪所為,要我夫婦行善積德,將子女作貧民來養,以企上天憐見,賜我麟子以承繼香火…”
興獻王則赤足前來為蕭小墨牽馬,為蕭小墨阻止道:“王爺此舉豈非折殺蕭某?”
興獻王笑道:“本王是代表大明朱氏感謝蕭兄弟你多次為國謀利為民謀福,這是本王一片心意,希望蕭兄弟你切莫推遲!”
蕭小墨氣道:“蕭某為民謀福,乃是出乎己心的宣揚俠義,與任何人無關!”
興獻王笑道:“蕭兄弟不是倡議俠行天下嗎?莫非認為小老百姓便不能夠行俠仗義、感恩戴德?我早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為何蕭兄弟獨獨介懷於我這虛無飄渺的身份?”
說著牽著馬韁足著腳在前引路,同時還與蕭小墨談笑風生,那情形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似的。
兩人的情狀,讓任盈盈等六女直迷糊!
其實興獻王感激蕭小墨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與他的義行是直接掛鉤的。
那他行俠仗義到如今,又收到了哪些實際效果呢,如下:
其一,自從正德皇帝冊封他為公格爾鎮俠義仁慈大善王之後,雖然他是讓蘇先生暫理他俠王府諸事,但是蘇先生都是按照他的指示行事的。尤其是墨家十要的推行,由於有日月神教昆侖分舵舵主童白熊等人的鼎力相助,在公格爾鎮已經幾乎達到極致。就連童白熊等人也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蘇先生還按墨家十要傳授百姓簡單的製造術,並讓他們在不斷的勞作中創新改造勞動工具,最重要的是童白熊等人還教授百姓武術和養生術,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眾的整體體質,如此每人每日創造的財富幾乎翻了往昔兩倍不止。
其二,同樣在向蒼生組織的崆峒分舵,也是在大力推行墨家十要,由於向蒼生兼任鎮北大將軍與俠西總兵之職,除了提高了他所轄區域民眾生活質量也外,還將墨家機關術廣泛的運用到了軍隊,大大提升了邊防軍的戰力,令世守哈密衛的忠順王對日月神教依賴過甚,仿佛向蒼生才是哈密衛真正的國王一般。
其三,日月神教總舵黑木崖,在蕭小墨繼任教主之後,更是在任我行暗中監視之下,在其周邊境域更是不遺餘力的推行墨家十要,真正讓世人明白俠可強國富民。
其四,峨眉分舵及最近成立的丐幫分舵、武當分舵和少室山分舵,相信在蕭小墨的英明領導之下,不久也會收獲頗豐。如此巨大收益,人見人仿效之,相信不出十年,墨家十要這些進步思想便能得以普及大明全境,到時候民富則國強,即使蒙古和後金聯手,也不能夠輕易撼動大明江山。
在這片桃林深處,此刻正有一雙深沉、兇狠的眼睛瞪著蕭小墨這列漸漸遠去的馬隊,這眼神似毒蛇狡詐,又似虎狼的兇殘,總之是兇獸才能具備的色彩,但是這雙眼睛的主人卻又偏偏是一個人,是一個黑衣鬥篷客。
這人就是屢次與蕭小墨作隊的黑心空。
果然是蕭小墨到哪裏,他便跟到哪裏!
蕭小墨等七人在興獻王的帶路下,於日當正午之際進了陸州城。
兩旁早已經布滿了夾道歡迎的黎民百姓,而替蕭小墨牽馬的興獻王始終是滿麵洋溢著笑容,根本沒有覺得有半點丟人跌份。
這些苦難的百姓,有的口唿‘俠王爺’,有的打著俠王爺蕭替天行道的標語,有的卻是獻茶獻酒,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的於道旁不住衝蕭小墨磕拜…
蕭小墨麵對熱情似火的百姓,更加的堅定他以俠義匡扶天下的信念。
終於還是進了興獻王王府。
而且要不多久便到了大堂。
蕭小墨仔細觀望這一路所見,幾疑到的不是王府,而是尋常百姓家。
也不過就是一個兩重院落的莊院,且一切布置簡陋陳舊以極,就連稍微殷實的平民家,也比這最不繁華的王府要富貴得多。
府上也隻有零星的幾個仆人丫環。
此刻連同興獻王府內眷,全部約有二十來人,都齊至堂屋與蕭小墨等人見禮。
有哪些人呢?
分別是王妃蔣氏、興獻王四個女兒及剛滿兩周歲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蕭小墨仔細看那僅僅兩歲此刻正斜倚其母懷抱的朱厚熜,但見此子天庭飽滿、兩眼澄清靈秀、大耳垂肩、態勢安祥,見了他的逼視,絲毫不顯怕生之態,的確是帝王之相。
蕭小墨暗道:“不愧出自帝王之家,這先天資質,的確不是尋常百姓所能比擬的。這興獻王全家有此節簡奮發之風,難怪張廷和和張皇後會在明武宗死後選取朱厚傯繼承大明大統。”
注:弘治十三年,興獻王朱佑杬長子朱厚熙出生,但五日後即殤,此後朱佑杬又有四女。
正德二年,次子朱厚熜出生。朱厚熜從小就聰敏好學,深得朱佑杬喜愛,後來更是親自指導其學習詩書禮儀。
隨後,興獻王便在花園擺宴為蕭小墨等人接風洗塵。
菜肴並不豐盛,幸喜都是些山川野味及陸州特產,都是別處不能品嚐得到的,因此,蕭小墨等人到也吃得津津有味。
飲宴到中途,眾人都有些酒酣耳熱,興獻王之妻蔣氏卻做了一件突兀之事。
蔣氏攜著次子朱厚總的手步至蕭小墨座傍深深一禮,誠摯的道:“天下盛傳俠王爺氣蓋天地,一切邪魔外道見了都要退避三舍,因此萬望俠王爺收小兒為義子,以企保此子周詳,不至令他…令他赴他兄長之後塵…”
說道後來已經是泣不成聲!
啥?讓我收嘉靖帝為義子?我可是身負係統重任,將來是要搶在嘉靖皇帝之前取代大明建立明國的!我若是收了嘉靖皇帝為義子,將來豈不是要厚顏奪位?
蕭小墨一時呆住。
興獻王已是起身離座,踱步道:“本王早年曾喜得一子,取名為厚熙,不幸於出生五日之後而歾,後有術士言及乃是妖邪所為,要我夫婦行善積德,將子女作貧民來養,以企上天憐見,賜我麟子以承繼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