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所有的影像畫麵全都消失了,隻剩下三十多萬遇難同胞的屍體,化作了一片屍山血海,堆積如山的屍體,匯成溪流的鮮血。
無數的哀哭和慘叫聲在天空迴蕩著,充斥著我的耳膜。
連帶著周圍那黑色絲線化作的幕布,也朝著我的身邊聚攏過來,仿佛要將我整個人吞沒其中。
我心裏清楚,這些都是同胞們所遭遇的痛苦和折磨所化作的怨念,如果真的被吞沒,我很可能會陷入無邊的痛苦,再也無法醒來。
黑無常大人撐著油紙傘,幫我阻擋著那些痛苦。
我則跟著眾人,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座大鼎之前。
“國家公祭鼎是一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而建造設立的。”
“而這座國家公祭鼎在澆築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講解員的聲音已經有些沙啞,卻依舊講得十分動情。
黑無常大人舉著黑色油紙傘,默默的站在我的身邊,也靜靜的聆聽著講解員的講述。
隻要有一定的物理常識,就會知道,大型金屬器物的澆築,是相當困難的,體積越大,就越發困難。
冷熱不均,凝結速度不一樣,都會導致鑄造的過程中功虧一簣。
國家公祭鼎在第一次澆築的時候,出現了滲漏現象,被當時的專家團隊緊急叫停。
第二天,在澆築之前,負責鑄造的專家團隊,將三十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遺像,和三本印有一萬多個遇難同胞的名錄,一起放了進去。
當澆築進行的時候,天空突然響起了幾聲炸雷,接著就嘩啦啦的下了幾分鍾的雷雨。
這陣短暫的雨水,為空氣帶來了適宜的潮濕度,國家公祭鼎就此一次性澆築成功。
要知道,這是冬日的南京,是很少出現打雷下雨情況的。
也許,這是冥冥中的天地慟哭,為三十萬同胞的冤魂在悲泣。
又或者,那一陣雷雨本就是三十萬同胞的淚水所匯聚而成。
……
接著,那講解員又念誦起了國家公祭鼎上那160字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禦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複興。”
……
隨著銘文的念誦,我感覺周圍那濃鬱無比的黑色怨念明顯稀薄了不少。
我抬起手擦了擦眼淚,卻發現淚水中居然帶著血絲——我又流血淚了。
我轉過頭看向黑無常大人,目光中帶著詢問之意。
黑無常歎了口氣:“季藏,這裏的苦難太重了,即便有我幫你護持,可終歸是擋不住那如山似海的痛苦的。”
“無常大人,我沒事。我隻想知道,怎麽樣才能讓這些同胞安息……”
“答案不是就在你心中嗎?隻是現在時機並不成熟,我們暫時無法為死難的同胞討迴公道,但請相信,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我轉過頭,將目光看向東邊的方向,那邊是島國所在的方位。
“季藏,我們需要做的可不止這些,不要忘了,小鬼子的陰陽師還在玄學層麵動了手腳的。當初他們在南京挖了十大壇遇難中國人鮮血浸透的泥土,帶迴鬼子本土,在島國上鑄造了一座興亞觀音像。”
“那座用血土鑄造的神像,隔海向著南京方向遙望,雙手合十……”黑無常大人頓了頓,繼續道:“季藏,等到複仇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小鬼子那個神廁毀了,讓那些魔鬼邪神無處躲藏,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把那座神像給毀了,告慰南京的三十萬遇難同胞。”
……
參觀完遇難同胞紀念館,我從出口走出來,卻意外的發現,周圍那如墨的痛苦和怨氣並未散去,依舊在我的周圍聚攏著。
黑無常大人也並未離開,一直跟在我的身旁。
“無常大人,這是……”
“走吧,我先送你迴到房車那邊再說。”
“好。”
好在房車停的位置離紀念館並不算很遠,我跟著黑無常大人迴到房車前時,這才發現花花也早已蹲在房車前,十分嚴肅的等待著我迴來。
“去把折疊桌椅拿出來,引魂燈點上。”黑無常開口道。
我打開房車車門,把折疊桌椅放在房車門前擺好,又把引魂燈拿出來,正當我準備點燃引魂燈時,隻覺得眼前一陣恍惚,等到迴過神來,發現整片天地都徹底黑了下來。
不知何時,天色已經徹底黑了,黑夜早已悄然降臨。
我看向站立在折疊桌旁的黑無常大人,他卻沒有任何的異常表現,隻是開口繼續道:“點燃。”
引魂燈點燃,照亮了周圍的一切,我頓時被眼前的一幕震驚到無以複加。
引魂燈光亮外的黑色迷霧中,密密麻麻都是人影,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個身上帶傷,有被槍打死的,有被刀砍死的,還有燒死的,被劈成兩半的,全都淒慘無比。
這麽多被執念和怨氣所困的靈魂,要怎麽送他們上路?
“季藏,去把那枚彈片拿出來,還有花花在嘉興撿迴來那根木頭,也拿出來。”黑無常大人說道。
“哦,好。”我趕忙迴到房車內,把那枚裝在錦盒裏的彈片拿了出來,又把花花撿迴來那根木棍也拿了出來,迴到了折疊桌前。
“把彈片插進泥土中,把木棍蘸上燈油點燃。”黑無常大人幽幽的說道。
……
無數的哀哭和慘叫聲在天空迴蕩著,充斥著我的耳膜。
連帶著周圍那黑色絲線化作的幕布,也朝著我的身邊聚攏過來,仿佛要將我整個人吞沒其中。
我心裏清楚,這些都是同胞們所遭遇的痛苦和折磨所化作的怨念,如果真的被吞沒,我很可能會陷入無邊的痛苦,再也無法醒來。
黑無常大人撐著油紙傘,幫我阻擋著那些痛苦。
我則跟著眾人,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座大鼎之前。
“國家公祭鼎是一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圓形銅鼎。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而建造設立的。”
“而這座國家公祭鼎在澆築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講解員的聲音已經有些沙啞,卻依舊講得十分動情。
黑無常大人舉著黑色油紙傘,默默的站在我的身邊,也靜靜的聆聽著講解員的講述。
隻要有一定的物理常識,就會知道,大型金屬器物的澆築,是相當困難的,體積越大,就越發困難。
冷熱不均,凝結速度不一樣,都會導致鑄造的過程中功虧一簣。
國家公祭鼎在第一次澆築的時候,出現了滲漏現象,被當時的專家團隊緊急叫停。
第二天,在澆築之前,負責鑄造的專家團隊,將三十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遺像,和三本印有一萬多個遇難同胞的名錄,一起放了進去。
當澆築進行的時候,天空突然響起了幾聲炸雷,接著就嘩啦啦的下了幾分鍾的雷雨。
這陣短暫的雨水,為空氣帶來了適宜的潮濕度,國家公祭鼎就此一次性澆築成功。
要知道,這是冬日的南京,是很少出現打雷下雨情況的。
也許,這是冥冥中的天地慟哭,為三十萬同胞的冤魂在悲泣。
又或者,那一陣雷雨本就是三十萬同胞的淚水所匯聚而成。
……
接著,那講解員又念誦起了國家公祭鼎上那160字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沉。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禦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複興。”
……
隨著銘文的念誦,我感覺周圍那濃鬱無比的黑色怨念明顯稀薄了不少。
我抬起手擦了擦眼淚,卻發現淚水中居然帶著血絲——我又流血淚了。
我轉過頭看向黑無常大人,目光中帶著詢問之意。
黑無常歎了口氣:“季藏,這裏的苦難太重了,即便有我幫你護持,可終歸是擋不住那如山似海的痛苦的。”
“無常大人,我沒事。我隻想知道,怎麽樣才能讓這些同胞安息……”
“答案不是就在你心中嗎?隻是現在時機並不成熟,我們暫時無法為死難的同胞討迴公道,但請相信,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我轉過頭,將目光看向東邊的方向,那邊是島國所在的方位。
“季藏,我們需要做的可不止這些,不要忘了,小鬼子的陰陽師還在玄學層麵動了手腳的。當初他們在南京挖了十大壇遇難中國人鮮血浸透的泥土,帶迴鬼子本土,在島國上鑄造了一座興亞觀音像。”
“那座用血土鑄造的神像,隔海向著南京方向遙望,雙手合十……”黑無常大人頓了頓,繼續道:“季藏,等到複仇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小鬼子那個神廁毀了,讓那些魔鬼邪神無處躲藏,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把那座神像給毀了,告慰南京的三十萬遇難同胞。”
……
參觀完遇難同胞紀念館,我從出口走出來,卻意外的發現,周圍那如墨的痛苦和怨氣並未散去,依舊在我的周圍聚攏著。
黑無常大人也並未離開,一直跟在我的身旁。
“無常大人,這是……”
“走吧,我先送你迴到房車那邊再說。”
“好。”
好在房車停的位置離紀念館並不算很遠,我跟著黑無常大人迴到房車前時,這才發現花花也早已蹲在房車前,十分嚴肅的等待著我迴來。
“去把折疊桌椅拿出來,引魂燈點上。”黑無常開口道。
我打開房車車門,把折疊桌椅放在房車門前擺好,又把引魂燈拿出來,正當我準備點燃引魂燈時,隻覺得眼前一陣恍惚,等到迴過神來,發現整片天地都徹底黑了下來。
不知何時,天色已經徹底黑了,黑夜早已悄然降臨。
我看向站立在折疊桌旁的黑無常大人,他卻沒有任何的異常表現,隻是開口繼續道:“點燃。”
引魂燈點燃,照亮了周圍的一切,我頓時被眼前的一幕震驚到無以複加。
引魂燈光亮外的黑色迷霧中,密密麻麻都是人影,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個身上帶傷,有被槍打死的,有被刀砍死的,還有燒死的,被劈成兩半的,全都淒慘無比。
這麽多被執念和怨氣所困的靈魂,要怎麽送他們上路?
“季藏,去把那枚彈片拿出來,還有花花在嘉興撿迴來那根木頭,也拿出來。”黑無常大人說道。
“哦,好。”我趕忙迴到房車內,把那枚裝在錦盒裏的彈片拿了出來,又把花花撿迴來那根木棍也拿了出來,迴到了折疊桌前。
“把彈片插進泥土中,把木棍蘸上燈油點燃。”黑無常大人幽幽的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