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的畫麵閃爍,如同播放電影一般。
一個農家小院中,一隻三花貓生了一窩小貓,其中有一隻小貓,顯得分外聰明。
兩個星期後,一個麵容憔悴的女人來到了農家小院中:“嬸兒,聽我婆婆說,您家這一窩小貓準備送人,我想領一隻迴去養。”
“行……你們家……他之前挺喜歡來跟我們家大花玩的……哎……”
女人紅了眼圈,但是強忍著沒有流出淚來。
老太太歎了口氣,默默的領著她來到貓窩前,讓她自己挑選。
淚眼朦朧中,女人一眼就看中了那隻最聰慧的小貓,伸手把它抓在了手裏:“嬸兒,就它了。”
可那小貓卻反應十分激烈,用力的掙紮著,還用爪子去抓女人的手。
可它是那麽柔弱,連爪子也沒什麽力氣,抓在女人身上根本沒有什麽傷害性。
女人見到小貓那樣劇烈反抗,也有些愣神。
老太太看著有些心疼,開口道:“要不換一個吧,小貓不能嚇到,嚇狠了怕是養不活的。”
可女人看著這隻可愛的小貓,總有種很親切的感覺,還有幾分憐惜在心頭。
她換做兩手捧著小貓,柔聲道:“貓咪不怕,不怕啊,跟媽媽迴家,媽媽會很疼愛你的。”
正在掙紮的小貓突然愣住了,它的眼圈開始變得濕潤,不再掙紮。
女人愣住了,老太太也長長的舒了口氣。
“看來這小貓跟你還挺有緣分的,抱迴去好好照顧。”
“嗯,嗯。”女人把小貓碰到了嘴邊,輕輕的在小貓的頭上輕輕親吻了一口。
小貓再次愣住,隨後在女人的下巴上蹭了蹭,閉上眼睛很快睡著了,隻是,它的眼角帶著一抹不易覺察的淚花。
……
熟悉的單元房內,那個塑料籃和舊衣服製作的貓窩成了小貓咪的新窩,它趴在新窩裏,打量著屋子裏熟悉的一切,觀察一番之後,安心進入了夢鄉。
女人靠在男人的肩膀上,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早知道養貓是這樣的感覺,當初我們就應該……”
男人的眼圈也紅了,他隻是默默的咬牙強忍著……
……
畫麵一轉,已是數年之後,書房裏多了個紮著馬尾辮的小女孩,正趴在桌子上專心的寫著作業。
一隻貓咪趴在桌子上,默默的看著小女孩奮筆疾書。
很快,小姑娘寫完了作業,把中性筆往桌子上一扔,抱起了貓咪:“土豆,我的作業寫完了,我們出去玩吧。”
這時,客廳裏也傳來了女人的聲音:“寶貝,別忙著寫作業了,我們下樓玩一會兒吧。”
“媽媽,我的作業已經寫完了,正準備帶著土豆去玩呢。”
“那我們出發吧。你爸爸已經在樓下等著了,還買了你最喜歡吃的綠豆糕。”女人笑著說道。
“噢耶!有好吃的咯!老爸萬歲!老媽萬歲!土豆萬歲!”小女孩把花貓高高舉起,花貓的嘴角也跟著露出了一絲笑意。
……
畫麵到這裏就結束了。
看完這些,我忍不住長長舒了口氣:“也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是不錯,隻是付出的代價還是太大了。他們家是比較幸運的,其他類似的家庭,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出這樣的陰影。”
我重新給黑無常大人斟滿酒:“無常大人,我有一件事情想不太明白。”
“你說。”
“我總感覺這些年,孩子似乎變得很脆弱,動不動就出現輕生的情況,是我的錯覺嗎?還是網絡發達,把以前大家不知道的故事給放大了?還是實際上以前也是一樣?”
黑無常大人是負責死亡的,他肯定對這些相當了解,要比我和網友們的直觀感受更準確。
“嚴格意義上講,的確有媒體發達,造成數量很多的感覺。不過這些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確很嚴重,有輕生念頭和情感障礙的青少年實在是太多了。”
“為什麽會這樣?是因為社會太卷了?小朋友各種報班,導致沒有了喘息的空間?”
“這是最大的原因之一。社會整體焦慮,父母擔憂孩子的未來,拚命將學習的重擔壓在孩子的頭上,卻忘了孩子並不是機器,每個人的天賦也各不相同,最終的結果就是很多孩子產生了心理問題。”
聞言,我忍不住歎了口氣:是的啊。
社會上流行雞娃,各種補習班盛行,學鋼琴,學芭蕾,學各種各樣的技能,還有人大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他們忘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同樣的天賦,同樣的精力充沛,甚至不在同一個賽道上。
他們的做法就是把所有孩子放在了同一條跑道上,根本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覺得隻要在旁邊使勁兒抽鞭子,就能讓孩子成為第一名。
他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因材施教”這個準則,隻相信大力出奇跡這樣的無稽之談,直到發生了難以挽迴的悲劇,才會幡然醒悟,卻為時已晚,因為時光不可能倒流。
見我差不多想明白了,黑無常大人再次開口道:“其實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輔助因素,隻是被大眾所忽略了,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都對此視而不見。”
“是什麽輔助因素?”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狹小了,與以往的年代相比,已經狹窄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狹小了?”我有些不明所以。
“你是在農村長大的,哪怕你在鎮上是外鄉人,可你這次迴去,鎮上的鄉親親友,都會親熱的歡迎你,你還有大胡子這樣的朋友,有幹奶一家對你毫無保留的關心,讓你並不孤獨。”
“的確是這樣。”我想起當初誤以為外公已經去世,最悲傷最痛苦的時候,鄉鄰們總會以各種借口來找我聊天,本就是一種溫暖的陪伴。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化解心中痛苦的最好方式。在以往,農村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小孩子在家受了委屈,可以去爺爺奶奶家,受爺爺奶奶的保護,也可以去大伯大娘家,叔叔嬸嬸家。”
“不管如何,心裏有了委屈,總會找到渠道進行傾訴的,這樣,那些負麵的情緒就可以發泄出來,不至於成為壓垮孩子精神的大山。”
“而如今呢?”
……
一個農家小院中,一隻三花貓生了一窩小貓,其中有一隻小貓,顯得分外聰明。
兩個星期後,一個麵容憔悴的女人來到了農家小院中:“嬸兒,聽我婆婆說,您家這一窩小貓準備送人,我想領一隻迴去養。”
“行……你們家……他之前挺喜歡來跟我們家大花玩的……哎……”
女人紅了眼圈,但是強忍著沒有流出淚來。
老太太歎了口氣,默默的領著她來到貓窩前,讓她自己挑選。
淚眼朦朧中,女人一眼就看中了那隻最聰慧的小貓,伸手把它抓在了手裏:“嬸兒,就它了。”
可那小貓卻反應十分激烈,用力的掙紮著,還用爪子去抓女人的手。
可它是那麽柔弱,連爪子也沒什麽力氣,抓在女人身上根本沒有什麽傷害性。
女人見到小貓那樣劇烈反抗,也有些愣神。
老太太看著有些心疼,開口道:“要不換一個吧,小貓不能嚇到,嚇狠了怕是養不活的。”
可女人看著這隻可愛的小貓,總有種很親切的感覺,還有幾分憐惜在心頭。
她換做兩手捧著小貓,柔聲道:“貓咪不怕,不怕啊,跟媽媽迴家,媽媽會很疼愛你的。”
正在掙紮的小貓突然愣住了,它的眼圈開始變得濕潤,不再掙紮。
女人愣住了,老太太也長長的舒了口氣。
“看來這小貓跟你還挺有緣分的,抱迴去好好照顧。”
“嗯,嗯。”女人把小貓碰到了嘴邊,輕輕的在小貓的頭上輕輕親吻了一口。
小貓再次愣住,隨後在女人的下巴上蹭了蹭,閉上眼睛很快睡著了,隻是,它的眼角帶著一抹不易覺察的淚花。
……
熟悉的單元房內,那個塑料籃和舊衣服製作的貓窩成了小貓咪的新窩,它趴在新窩裏,打量著屋子裏熟悉的一切,觀察一番之後,安心進入了夢鄉。
女人靠在男人的肩膀上,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早知道養貓是這樣的感覺,當初我們就應該……”
男人的眼圈也紅了,他隻是默默的咬牙強忍著……
……
畫麵一轉,已是數年之後,書房裏多了個紮著馬尾辮的小女孩,正趴在桌子上專心的寫著作業。
一隻貓咪趴在桌子上,默默的看著小女孩奮筆疾書。
很快,小姑娘寫完了作業,把中性筆往桌子上一扔,抱起了貓咪:“土豆,我的作業寫完了,我們出去玩吧。”
這時,客廳裏也傳來了女人的聲音:“寶貝,別忙著寫作業了,我們下樓玩一會兒吧。”
“媽媽,我的作業已經寫完了,正準備帶著土豆去玩呢。”
“那我們出發吧。你爸爸已經在樓下等著了,還買了你最喜歡吃的綠豆糕。”女人笑著說道。
“噢耶!有好吃的咯!老爸萬歲!老媽萬歲!土豆萬歲!”小女孩把花貓高高舉起,花貓的嘴角也跟著露出了一絲笑意。
……
畫麵到這裏就結束了。
看完這些,我忍不住長長舒了口氣:“也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是不錯,隻是付出的代價還是太大了。他們家是比較幸運的,其他類似的家庭,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走出這樣的陰影。”
我重新給黑無常大人斟滿酒:“無常大人,我有一件事情想不太明白。”
“你說。”
“我總感覺這些年,孩子似乎變得很脆弱,動不動就出現輕生的情況,是我的錯覺嗎?還是網絡發達,把以前大家不知道的故事給放大了?還是實際上以前也是一樣?”
黑無常大人是負責死亡的,他肯定對這些相當了解,要比我和網友們的直觀感受更準確。
“嚴格意義上講,的確有媒體發達,造成數量很多的感覺。不過這些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確很嚴重,有輕生念頭和情感障礙的青少年實在是太多了。”
“為什麽會這樣?是因為社會太卷了?小朋友各種報班,導致沒有了喘息的空間?”
“這是最大的原因之一。社會整體焦慮,父母擔憂孩子的未來,拚命將學習的重擔壓在孩子的頭上,卻忘了孩子並不是機器,每個人的天賦也各不相同,最終的結果就是很多孩子產生了心理問題。”
聞言,我忍不住歎了口氣:是的啊。
社會上流行雞娃,各種補習班盛行,學鋼琴,學芭蕾,學各種各樣的技能,還有人大喊著不能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可他們忘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同樣的天賦,同樣的精力充沛,甚至不在同一個賽道上。
他們的做法就是把所有孩子放在了同一條跑道上,根本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覺得隻要在旁邊使勁兒抽鞭子,就能讓孩子成為第一名。
他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因材施教”這個準則,隻相信大力出奇跡這樣的無稽之談,直到發生了難以挽迴的悲劇,才會幡然醒悟,卻為時已晚,因為時光不可能倒流。
見我差不多想明白了,黑無常大人再次開口道:“其實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輔助因素,隻是被大眾所忽略了,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都對此視而不見。”
“是什麽輔助因素?”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狹小了,與以往的年代相比,已經狹窄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孩子的世界越來越狹小了?”我有些不明所以。
“你是在農村長大的,哪怕你在鎮上是外鄉人,可你這次迴去,鎮上的鄉親親友,都會親熱的歡迎你,你還有大胡子這樣的朋友,有幹奶一家對你毫無保留的關心,讓你並不孤獨。”
“的確是這樣。”我想起當初誤以為外公已經去世,最悲傷最痛苦的時候,鄉鄰們總會以各種借口來找我聊天,本就是一種溫暖的陪伴。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化解心中痛苦的最好方式。在以往,農村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小孩子在家受了委屈,可以去爺爺奶奶家,受爺爺奶奶的保護,也可以去大伯大娘家,叔叔嬸嬸家。”
“不管如何,心裏有了委屈,總會找到渠道進行傾訴的,這樣,那些負麵的情緒就可以發泄出來,不至於成為壓垮孩子精神的大山。”
“而如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