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但實戰中......

    隔離營裏有英國人,傳迴歐洲的戰報也顯示大英的澳新軍團就在這支土裏土氣的軍隊手裏連吃敗仗。少不了有人對中國軍隊評頭論足。

    “知道嗎?澳新軍團在曼德勒跟中國訓練的緬甸軍隊交過手。”

    “你說的是漢密爾頓中將指揮的澳新第一軍吧,他們打的很頑強。”

    “算了吧,那就是一場災難。澳新軍團被招募後缺乏訓練,又不適應亞熱帶雨林的氣候,對地理環境一無所知,缺乏軍事情報,三個月損失兩萬兵力,不得不退迴仰光。”

    “我之前很不理解大英為什麽放棄東南亞,可來了這裏後不得不承認,這鬼地方適合旅遊,但不適合作戰。”

    卡巴耶娃沒參與男人們的爭論,但來中國前看過部分英媒的報道。有說澳新軍團英勇頑強,也有說整個東南亞的戰鬥完全是災難。也許兩種觀點都正確。

    就伊洛瓦底江兩岸的地理環境來看,這裏常年植被茂密,溫熱多雨,壓根不適合大規模部隊行動。

    由於道路條件差,後勤補給困難。雨林作戰注定以營連級輕步兵為主,重武器根本施展不開。緬甸軍隊肯定占些便宜。

    澳新軍隊則缺乏‘天時地利’,完全違背‘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戰場原則,被困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道周邊難以動彈。

    如果緬甸軍隊還是曆史上那般弱渣也就算了。可他們接受中國教官訓練,強化了重機槍和輕型火炮。班級小隊還有火箭筒加強。

    在隔離營附近能看到去年被緬軍遊擊隊摧毀的澳新軍團碉堡。

    水泥工事外的壕溝還沒填平,被修繕後的堡壘成了當地人的穀倉。上頭留有十幾個無後坐力炮平射造成的破口,可以想象駐守其中的澳洲土佬被打的有多慘。

    卡巴耶娃的亡夫曾在信中描繪在遠東跟中國軍隊交手的場麵,言語中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人總是利用黑夜和地形摸到我們陣地外,甚至可以苦苦忍受寒冬,潛伏十幾個小時,紋絲不動。”

    “每當攻擊發起,中國士兵會緊跟重機槍和火炮的彈著點,從陣地外兩三百米外突然躍起,幾分鍾就殺進來。”

    “根本搞不清他們為什麽能摸到離我們那麽近卻不被發現?要麽是他們掌握魔法,要麽就是我們的士兵眼瞎。”

    “中國人的攻擊總是很突然,等我們發現時往往局麵已經失控。連隊裏的‘灰色牲口’要麽投降,要麽逃跑,於是一場敗仗便發生了。”

    這些文字讓卡巴耶娃很害怕。現在見到伊洛瓦底江旁的軍營,她算是知道內心恐懼的根源來自何方。

    第74章 想要學俄語

    卡巴耶娃在曼德勒的隔離營待了半個月,確認沒有傳染病危險後,被安排乘機飛往昆明。

    當她以為自己將在中國西南‘春城’安頓下來,飛機卻再次起飛,將她一口氣送往遙遠的北疆。

    原因很簡單......

    被圍困三個月後,駐紮在貝加爾湖西麵伊爾庫茨克的俄軍第四集團軍撐不住了。其司令紮利茨中將宣布投降。

    俄軍在貝加爾湖戰線前後維持了二十五萬軍隊,傷亡十幾萬人。紮利茨中將苦苦維持了一年多,最後帶領剩餘兵力走進戰俘營。

    遠東有近千萬俄國人,戰爭開始後隻有極少數能逃迴歐洲腹地。為了讓這些人口不成為隱患和包袱,還要為己所用,中國需要大批俄語翻譯,哪怕能說英語也行。

    卡巴耶娃原以為自己將到中國成為老師,兜兜轉轉繞一圈居然跑到遠東,跑到她亡夫生前所在之地。

    三月份,烏蘭烏德的氣溫還很冷,夜間甚至能降低到零下十幾度。

    卡巴耶娃換迴冬裝,深切體驗一把中國南北疆域之廣大——兩天時間能跨越好幾個氣候帶,從溫暖如春到冰封刺骨。

    一名吊著膀子的國防軍軍官來機場接卡巴耶娃,兩人在風雪中簡單握個手。

    “我是國防軍72師的蔣翊武少校。”軍官的手掌粗糙,有力。他的英語不甚熟練,但能聽得清。

    “我是卡巴耶娃。”女人柔聲細氣。她伸出戴羊皮手套的巴掌,被握住的時有點疼痛。對方一點也不紳士,沒有憐香惜玉的溫柔。

    見女人瞧向自己吊著的臂膀,蔣翊武笑笑道:“歡迎來到烏蘭烏德,我們正需要些能跟俄國俘虜溝通的翻譯。

    原本這事輪不到我來負責,但我前不久被俄軍炮彈炸的差點送命,被強製要求修養。其實我隻是輕傷,所以有

    氣,但實戰中......

    隔離營裏有英國人,傳迴歐洲的戰報也顯示大英的澳新軍團就在這支土裏土氣的軍隊手裏連吃敗仗。少不了有人對中國軍隊評頭論足。

    “知道嗎?澳新軍團在曼德勒跟中國訓練的緬甸軍隊交過手。”

    “你說的是漢密爾頓中將指揮的澳新第一軍吧,他們打的很頑強。”

    “算了吧,那就是一場災難。澳新軍團被招募後缺乏訓練,又不適應亞熱帶雨林的氣候,對地理環境一無所知,缺乏軍事情報,三個月損失兩萬兵力,不得不退迴仰光。”

    “我之前很不理解大英為什麽放棄東南亞,可來了這裏後不得不承認,這鬼地方適合旅遊,但不適合作戰。”

    卡巴耶娃沒參與男人們的爭論,但來中國前看過部分英媒的報道。有說澳新軍團英勇頑強,也有說整個東南亞的戰鬥完全是災難。也許兩種觀點都正確。

    就伊洛瓦底江兩岸的地理環境來看,這裏常年植被茂密,溫熱多雨,壓根不適合大規模部隊行動。

    由於道路條件差,後勤補給困難。雨林作戰注定以營連級輕步兵為主,重武器根本施展不開。緬甸軍隊肯定占些便宜。

    澳新軍隊則缺乏‘天時地利’,完全違背‘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戰場原則,被困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幹道周邊難以動彈。

    如果緬甸軍隊還是曆史上那般弱渣也就算了。可他們接受中國教官訓練,強化了重機槍和輕型火炮。班級小隊還有火箭筒加強。

    在隔離營附近能看到去年被緬軍遊擊隊摧毀的澳新軍團碉堡。

    水泥工事外的壕溝還沒填平,被修繕後的堡壘成了當地人的穀倉。上頭留有十幾個無後坐力炮平射造成的破口,可以想象駐守其中的澳洲土佬被打的有多慘。

    卡巴耶娃的亡夫曾在信中描繪在遠東跟中國軍隊交手的場麵,言語中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人總是利用黑夜和地形摸到我們陣地外,甚至可以苦苦忍受寒冬,潛伏十幾個小時,紋絲不動。”

    “每當攻擊發起,中國士兵會緊跟重機槍和火炮的彈著點,從陣地外兩三百米外突然躍起,幾分鍾就殺進來。”

    “根本搞不清他們為什麽能摸到離我們那麽近卻不被發現?要麽是他們掌握魔法,要麽就是我們的士兵眼瞎。”

    “中國人的攻擊總是很突然,等我們發現時往往局麵已經失控。連隊裏的‘灰色牲口’要麽投降,要麽逃跑,於是一場敗仗便發生了。”

    這些文字讓卡巴耶娃很害怕。現在見到伊洛瓦底江旁的軍營,她算是知道內心恐懼的根源來自何方。

    第74章 想要學俄語

    卡巴耶娃在曼德勒的隔離營待了半個月,確認沒有傳染病危險後,被安排乘機飛往昆明。

    當她以為自己將在中國西南‘春城’安頓下來,飛機卻再次起飛,將她一口氣送往遙遠的北疆。

    原因很簡單......

    被圍困三個月後,駐紮在貝加爾湖西麵伊爾庫茨克的俄軍第四集團軍撐不住了。其司令紮利茨中將宣布投降。

    俄軍在貝加爾湖戰線前後維持了二十五萬軍隊,傷亡十幾萬人。紮利茨中將苦苦維持了一年多,最後帶領剩餘兵力走進戰俘營。

    遠東有近千萬俄國人,戰爭開始後隻有極少數能逃迴歐洲腹地。為了讓這些人口不成為隱患和包袱,還要為己所用,中國需要大批俄語翻譯,哪怕能說英語也行。

    卡巴耶娃原以為自己將到中國成為老師,兜兜轉轉繞一圈居然跑到遠東,跑到她亡夫生前所在之地。

    三月份,烏蘭烏德的氣溫還很冷,夜間甚至能降低到零下十幾度。

    卡巴耶娃換迴冬裝,深切體驗一把中國南北疆域之廣大——兩天時間能跨越好幾個氣候帶,從溫暖如春到冰封刺骨。

    一名吊著膀子的國防軍軍官來機場接卡巴耶娃,兩人在風雪中簡單握個手。

    “我是國防軍72師的蔣翊武少校。”軍官的手掌粗糙,有力。他的英語不甚熟練,但能聽得清。

    “我是卡巴耶娃。”女人柔聲細氣。她伸出戴羊皮手套的巴掌,被握住的時有點疼痛。對方一點也不紳士,沒有憐香惜玉的溫柔。

    見女人瞧向自己吊著的臂膀,蔣翊武笑笑道:“歡迎來到烏蘭烏德,我們正需要些能跟俄國俘虜溝通的翻譯。

    原本這事輪不到我來負責,但我前不久被俄軍炮彈炸的差點送命,被強製要求修養。其實我隻是輕傷,所以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世界危在旦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通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通吃並收藏這世界危在旦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