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總部收到快速反應兵團的電報後反應不一,有人麵露不屑,有人微笑,有人沉思,有人一臉凝重。
老總擰著眉頭看著電報,笑著說:“快速反應兵團的兵棋推演做得不錯,想出動都不遺餘力地吹捧自己部隊的戰鬥力了,知道李雲龍你這小子撿了大便宜裝備厲害,但我們隻有一個快速反應兵團啊,得在最關鍵的時候才能拿出來,不能輕易消耗了。“
抗美援朝戰爭前三次戰役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遭受到了誌願軍的沉重打擊,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時,其實接收的不僅僅是朝鮮戰局的爛攤子,還是整支美軍的爛攤子。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十分出色,武器精良,作戰勇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數十萬美軍官兵為了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二戰結束僅僅一年後,美軍的戰鬥力就嚴重下滑,完全像是變了一支軍隊,和二戰期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抗美援朝戰期間,當時參戰的美軍雖然手裏握著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大多數士兵卻訓練低劣,許多士兵隻是倉促上陣的中學生,紀律渙散現象在駐日美軍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戰後的日本國民十分貧困,而且對美國十分順從,美國大兵隻需要區區幾美元,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服務。
這些美國大兵過慣了安逸的生活,連槍都懶得擦了,也正是因為把時間都花在了酒吧妓院上,這才導致了後來的慘狀。
李奇微到達朝鮮戰場後,開始整肅軍紀,他本人也整天掛著一顆手雷,表示自己的戰鬥決心。
除此之外,李奇微還從本土雇傭了一批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補充到前線,想盡一切辦法去提升士氣。
李奇微調集了聯合國軍方麵的五個軍,共16個師,外加三個旅,一個空降團,和全部的炮兵,空軍力量,僅地麵部隊就超過了23萬人。
在這些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當然還是美軍和英軍,共有7個美軍師和兩個英軍旅。戰前,李奇微強調道:“最精銳的美軍和英軍部隊,必須衝在最前麵。”
而中朝聯軍方麵前線部隊一共有28萬人,其中誌願軍為五個軍21萬人,朝鮮人民軍有三個軍團7萬人,誌願軍的這些部隊已經打了三次戰役,十分的疲憊,武器彈藥也很緊缺,兵員也沒有得到補充。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形勢是誌願軍入朝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誌願軍不僅在武器裝備上遠遠不如美軍,就連人數也並不占據優勢,麵對美軍的進攻,能不能守得住,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美軍第8集團軍司李奇微指揮美軍第9、第1、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3、第1軍團共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計23萬餘人,由西至東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
美軍此次行動十分謹慎,第一軍和第九軍肩並肩緩慢向前推進,防止中國軍隊再次進行他們擅長的穿插包圍戰術。
美軍表現出了強大的火力,誌願軍敢死隊隊長朱克說:“美國佬的一陣排炮上來,我們的陣地起碼被掀下去一公尺那麽深,你說這人要不跑不動,有多少能不死啊?這炮一打就是半個鍾頭,炮火延伸後,別說找人了,你想找戰友的遺體都找不到了。美國人的飛機更厲害,一顆炸彈就有2000公斤,那叫重磅炸彈,一炸,陣地上就是兩三米深的大坑。”
西線的任務十分重要,因為西線麵對的是美軍第一軍,第九軍共七八個師的瘋狂進攻。最開始,韓上將想讓38軍和39軍這兩支王牌軍守西線,但是老總不同意,要把39軍放到東線,加強東線的攻堅力量,把50軍留在了西線。
誌願軍50軍是1948年長春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改編而來的,韓上將得知把這支部隊放到西線後,心裏十分忐忑,擔心這支起義部隊頂不住。
但是老總相信這支部隊,堅持要把這支部隊放到西線戰場上,他認為1938年的禹王山戰役,60軍能擋住五萬日軍27天的進攻,防守能力應該不會差。
50軍確實沒有辜負老總的信任,從1月25日開始,誌願軍第50軍和第38軍一個師在漢江以南進行了20餘天的陣地防禦戰,以阻擊向漢城進攻的美軍第1軍。
這次防禦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的防禦作戰。經14天節節阻擊和反複爭奪,敵軍隻前進了18公裏,並付出1萬餘人傷亡的代價。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不得不提鄧韓之爭,鄧華和韓先楚都是誌願軍的副司令,韓先楚指揮50軍和38軍在西線漢江以南拖住美軍主力,壓力極大。
鄧華則指揮40、42、66幾個軍準備在東線集結對以南朝鮮軍為主的敵軍進行反擊,選擇先從橫城還是砥平裏作為突破口,兩人出現了不同意見。
韓先楚的風格偏向豪放,他認為應該先攻砥平裏,砥平裏是個交通樞紐,是美軍北進的支點,對其戰略意義大於橫城,同時可以吸引西線美軍注意,減輕西線壓力,並且誌願軍東西兩線更近,便於聯係。
鄧華則認為應該先打橫城,這裏的敵人主要是南朝鮮軍更容易得手,符合先易後難的原則,這兩個觀點,都有其合理性。
綜合來看,砥平裏的美軍比較集中,以前線誌願軍的力量似乎沒有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的把握,一旦敵人增援到達反而對我軍不利,而打橫城則更穩,誌願軍司令部決定先打橫城,由鄧華指揮。
橫城反擊戰出現了一個小意外,66軍由於敵軍阻擊未在預定時間迂迴到敵人後方,讓大部分敵軍逃出了包圍圈。
按照預定計劃,打完橫城以後應該繼續南下向原州、忠州方向敵人縱深插,此時得到的情報是,原本駐守砥平裏的美軍一兩個營大約2000多人有出逃跡象。
從橫城附近逃到原州的美軍防線很空虛,內心也很恐慌,但誌願軍卻晚了一天才行動,美軍調來了英軍27旅和韓6師增強了防禦。
當然誌願軍完全不可能知道這些情況,但66軍被阻擊和那個錯誤的情報,對砥平裏之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砥平裏前沿陣地的美軍撤走並非要南逃,而是收縮防線加強核心陣地的防禦,駐守砥平裏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雷曼確實想撤,因為他的位置太突出,幾乎百分百會成為下一個攻擊目標。
但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要求堅守,因為這是他展開反攻的核心要點,他告訴弗雷曼會用一切力量增援他。
最關鍵的錯誤是,駐守這裏的可不是一兩個營,而是包括美第2師23團、1個法國營、1個105mm榴彈炮營、1個坦克中隊、1個155mm榴彈炮兵連、1個高射炮連在內的6000餘人。
他們擁有14輛謝爾曼中型坦克,6輛m16四管高射機槍,4輛m19雙管高炮,18門105mm榴彈炮,6門155mm榴彈炮;51門迫擊炮。
自2月3日占領砥平裏以後,構築了環形防禦陣地,縱深有各種炮火掩護,把坦克排到第一線做移動炮台,可謂銅牆鐵壁。
2月12日,東線前指組織各師師長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由119師師長徐國夫統一指揮,以該師兩個團為主力,配屬120師359團、125師375團、第40軍炮兵團攻打砥平裏。
從兵力上看,5個團打美軍一兩個營應該不成問題,但各部對砥平裏地形不了解,參加戰鬥的部隊來自不同的師聯係也不方便。
老總擰著眉頭看著電報,笑著說:“快速反應兵團的兵棋推演做得不錯,想出動都不遺餘力地吹捧自己部隊的戰鬥力了,知道李雲龍你這小子撿了大便宜裝備厲害,但我們隻有一個快速反應兵團啊,得在最關鍵的時候才能拿出來,不能輕易消耗了。“
抗美援朝戰爭前三次戰役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遭受到了誌願軍的沉重打擊,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時,其實接收的不僅僅是朝鮮戰局的爛攤子,還是整支美軍的爛攤子。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十分出色,武器精良,作戰勇敢,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數十萬美軍官兵為了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二戰結束僅僅一年後,美軍的戰鬥力就嚴重下滑,完全像是變了一支軍隊,和二戰期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抗美援朝戰期間,當時參戰的美軍雖然手裏握著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大多數士兵卻訓練低劣,許多士兵隻是倉促上陣的中學生,紀律渙散現象在駐日美軍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戰後的日本國民十分貧困,而且對美國十分順從,美國大兵隻需要區區幾美元,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服務。
這些美國大兵過慣了安逸的生活,連槍都懶得擦了,也正是因為把時間都花在了酒吧妓院上,這才導致了後來的慘狀。
李奇微到達朝鮮戰場後,開始整肅軍紀,他本人也整天掛著一顆手雷,表示自己的戰鬥決心。
除此之外,李奇微還從本土雇傭了一批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補充到前線,想盡一切辦法去提升士氣。
李奇微調集了聯合國軍方麵的五個軍,共16個師,外加三個旅,一個空降團,和全部的炮兵,空軍力量,僅地麵部隊就超過了23萬人。
在這些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當然還是美軍和英軍,共有7個美軍師和兩個英軍旅。戰前,李奇微強調道:“最精銳的美軍和英軍部隊,必須衝在最前麵。”
而中朝聯軍方麵前線部隊一共有28萬人,其中誌願軍為五個軍21萬人,朝鮮人民軍有三個軍團7萬人,誌願軍的這些部隊已經打了三次戰役,十分的疲憊,武器彈藥也很緊缺,兵員也沒有得到補充。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形勢是誌願軍入朝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誌願軍不僅在武器裝備上遠遠不如美軍,就連人數也並不占據優勢,麵對美軍的進攻,能不能守得住,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美軍第8集團軍司李奇微指揮美軍第9、第1、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3、第1軍團共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計23萬餘人,由西至東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
美軍此次行動十分謹慎,第一軍和第九軍肩並肩緩慢向前推進,防止中國軍隊再次進行他們擅長的穿插包圍戰術。
美軍表現出了強大的火力,誌願軍敢死隊隊長朱克說:“美國佬的一陣排炮上來,我們的陣地起碼被掀下去一公尺那麽深,你說這人要不跑不動,有多少能不死啊?這炮一打就是半個鍾頭,炮火延伸後,別說找人了,你想找戰友的遺體都找不到了。美國人的飛機更厲害,一顆炸彈就有2000公斤,那叫重磅炸彈,一炸,陣地上就是兩三米深的大坑。”
西線的任務十分重要,因為西線麵對的是美軍第一軍,第九軍共七八個師的瘋狂進攻。最開始,韓上將想讓38軍和39軍這兩支王牌軍守西線,但是老總不同意,要把39軍放到東線,加強東線的攻堅力量,把50軍留在了西線。
誌願軍50軍是1948年長春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改編而來的,韓上將得知把這支部隊放到西線後,心裏十分忐忑,擔心這支起義部隊頂不住。
但是老總相信這支部隊,堅持要把這支部隊放到西線戰場上,他認為1938年的禹王山戰役,60軍能擋住五萬日軍27天的進攻,防守能力應該不會差。
50軍確實沒有辜負老總的信任,從1月25日開始,誌願軍第50軍和第38軍一個師在漢江以南進行了20餘天的陣地防禦戰,以阻擊向漢城進攻的美軍第1軍。
這次防禦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的防禦作戰。經14天節節阻擊和反複爭奪,敵軍隻前進了18公裏,並付出1萬餘人傷亡的代價。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不得不提鄧韓之爭,鄧華和韓先楚都是誌願軍的副司令,韓先楚指揮50軍和38軍在西線漢江以南拖住美軍主力,壓力極大。
鄧華則指揮40、42、66幾個軍準備在東線集結對以南朝鮮軍為主的敵軍進行反擊,選擇先從橫城還是砥平裏作為突破口,兩人出現了不同意見。
韓先楚的風格偏向豪放,他認為應該先攻砥平裏,砥平裏是個交通樞紐,是美軍北進的支點,對其戰略意義大於橫城,同時可以吸引西線美軍注意,減輕西線壓力,並且誌願軍東西兩線更近,便於聯係。
鄧華則認為應該先打橫城,這裏的敵人主要是南朝鮮軍更容易得手,符合先易後難的原則,這兩個觀點,都有其合理性。
綜合來看,砥平裏的美軍比較集中,以前線誌願軍的力量似乎沒有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的把握,一旦敵人增援到達反而對我軍不利,而打橫城則更穩,誌願軍司令部決定先打橫城,由鄧華指揮。
橫城反擊戰出現了一個小意外,66軍由於敵軍阻擊未在預定時間迂迴到敵人後方,讓大部分敵軍逃出了包圍圈。
按照預定計劃,打完橫城以後應該繼續南下向原州、忠州方向敵人縱深插,此時得到的情報是,原本駐守砥平裏的美軍一兩個營大約2000多人有出逃跡象。
從橫城附近逃到原州的美軍防線很空虛,內心也很恐慌,但誌願軍卻晚了一天才行動,美軍調來了英軍27旅和韓6師增強了防禦。
當然誌願軍完全不可能知道這些情況,但66軍被阻擊和那個錯誤的情報,對砥平裏之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砥平裏前沿陣地的美軍撤走並非要南逃,而是收縮防線加強核心陣地的防禦,駐守砥平裏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雷曼確實想撤,因為他的位置太突出,幾乎百分百會成為下一個攻擊目標。
但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要求堅守,因為這是他展開反攻的核心要點,他告訴弗雷曼會用一切力量增援他。
最關鍵的錯誤是,駐守這裏的可不是一兩個營,而是包括美第2師23團、1個法國營、1個105mm榴彈炮營、1個坦克中隊、1個155mm榴彈炮兵連、1個高射炮連在內的6000餘人。
他們擁有14輛謝爾曼中型坦克,6輛m16四管高射機槍,4輛m19雙管高炮,18門105mm榴彈炮,6門155mm榴彈炮;51門迫擊炮。
自2月3日占領砥平裏以後,構築了環形防禦陣地,縱深有各種炮火掩護,把坦克排到第一線做移動炮台,可謂銅牆鐵壁。
2月12日,東線前指組織各師師長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由119師師長徐國夫統一指揮,以該師兩個團為主力,配屬120師359團、125師375團、第40軍炮兵團攻打砥平裏。
從兵力上看,5個團打美軍一兩個營應該不成問題,但各部對砥平裏地形不了解,參加戰鬥的部隊來自不同的師聯係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