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李奇微按麥克阿瑟12月8日命令確定的防線,部署了“一條從臨津江到三八線的總戰線”。


    在這條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裏、縱深60公裏的總戰線上設置了兩道基本防線。第一道防線(a線)西起臨津江口,東經汶山沿三八線到東海岸的襄陽。


    第二道防線(b線)西起高陽,東經議政府、加平、自隱裏至東海岸的冬德裏。為了加大防禦縱深,在第二道防線以南至北緯37°線,還準備了c、d、e三道機動防線,由南朝鮮抽調大批民工進行構築。


    c線從永登浦沿漢江南岸,經楊平、橫城至江陵;d線從水原經利川、原州、平昌至三陟;e線沿37°線,從平澤經忠州至三陟。


    為了防止被迫退迴到釜山,李奇微還指定工兵出身的加裏森·戴維森準將在靠近釜山地區設置一道防線,即原來的洛東江防線,以保衛釜山港地區。戴維森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南朝鮮勞工,構築了大部分塹壕體係、炮兵陣地,還設置了大量的鐵絲網。


    此時,“聯合國軍”在朝鮮的地麵部隊總兵力為36.5萬人,其中作戰兵力25萬人,美第10軍亦統歸美第8集團軍指揮。


    除遭受嚴重打擊的美第10軍(包含美陸戰第1師、美第7師和美第3師)位於大丘、釜山地區,美第2師主力位於37°線以北的堤川休整外,在第一線展開8個南朝鮮師,其餘美英軍主力均置於議政府至漢城以南的機動位置。


    聯合國軍的部署特點是,置南朝鮮軍於第一線,美英軍於第二線,並大部分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之交通要道上,在全線擺出了一個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隨時準備按計劃撤退的姿態。


    麵對此時戰敗的局麵,美國調兵遣將,重新部署準備反擊。為了爭取時間,美國操控了十三個國家,擬定了一個以三八線為界停戰談判的提案,即十三國提案;又操控聯合國通過了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向世界人民大肆鼓吹先停戰後談判的論調。


    美國政府這種虛偽的做法早被遠在燕京的偉人洞穿,他和老總商量,為占據政治和軍事上的主動,決定放棄原先製定的休整計劃,立即組織部隊發起攻勢,突破三八線向南進軍,徹底粉碎美國政府的陰謀。


    老總認為:“敵人的目的是暫時擺脫與我軍的近距離接觸,搶占既設陣地,整頓隊伍,以利再戰。我們這次進攻,條件並不是很好,我軍也十分疲勞,而且後勤補給存在很大困難。因此,我考慮,這次進攻一定要慎重,要適可而止。政治上要求我們突破三八線,我們就堅決突破三八線,突破了三八線就是勝利,不能打得太遠了,追得太深了。否則,我們困難將會加重,對我們不利。總之,突破三八線之後,我們要采取穩進方針,看情況適可而止。”


    為打破敵“先停火、後談判”之陰謀,燕京指示,“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據此,誌願軍決定發起第三次戰役,力求在漢城、原州、平昌線以北地區更多地殲滅敵軍,特別是盡量多地殲滅南朝鮮軍隊,迫使美軍撤兵。


    在部署軍事行動的同時,華國政府在外交上同美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特派代表在聯合國控訴了美國的侵略罪行,舟公發表聲明譴責聯合國非法成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等。


    為贏得主動,誌願軍編兩個縱隊。右縱隊由第38、第39、第40、第50軍為主編成,計劃殲滅南朝鮮第6、第1師,而後向議政府方向發展進攻。左縱隊,由第42、第66軍為主編成,計劃消滅南朝鮮第2師及第5師一部。


    人民軍第1軍團負責配合右縱隊殲敵並保障其翼側安全,人民軍第5軍團主力、第2軍團一部,向洪川方向進攻,配合左縱隊作戰。


    人民軍第2軍團主力、第5軍團一部,於戰役發起前在洪川東南隱蔽集結,配合正麵進攻。1950年12月31日17時,向敵人發起全麵攻勢。


    戰役打響後,右縱隊第39軍在炮兵2個團支援下,快速突破臨津江。至次日拂曉前,該軍第116師突入敵防禦縱深約10公裏。


    第117師猛打猛衝,連續衝破敵軍數次攔阻,於1月1日5時前突入敵防禦縱深約15公裏,切斷了南朝鮮第1師與第6師的聯係,並截殲妄圖逃竄的南朝鮮第6師600餘人。我第50軍在第39軍第115師有力策應下順利渡江,占領了紫長裏地區。


    第40軍第118師麵對南朝鮮第6師主力,逐山逐堡展開爭奪,至1月1日拂曉,迫敵南逃。


    第119師在炮兵約1個團支援下,突破臨津江,直插敵防禦縱深約12公裏,切斷了南朝鮮第6師的退路。但由於對態勢掌握不夠清楚,阻隔部隊撤迴,導致包圍圈出現了缺口。


    我第38軍第113師強突敵陣,殲滅敵1個連。擔任迂迴任務的第114師快速插進敵陣,在1日12時突入敵防禦縱深達20公裏,但在與第39軍第117師圍殲南朝鮮第6師時,卻不料其大部已經從缺口處逃離。


    隨即該軍主力向位於抱川之敵發起攻擊,迫使敵向南逃竄。戰至2日,右縱隊推進到坡州裏、仙岩裏、七峰山及議政府東北一線。


    左縱隊我第42軍在炮兵1個團支援下,強行突破敵陣地。第124師承擔迂迴任務,不顧敵機威脅、環境險阻,持續實施進攻,沿途擊破敵多次阻擊後,前出至敵縱深地域並切斷南朝鮮第2師退路,而後繼續向上南淙、下南淙等地區突擊。


    於2日會同第66軍主力將該地區之敵全部殲滅,包括南朝鮮第2師第31團1個營、第32團2個營,南朝鮮第5師第36團1個營,以及炮兵1個營。戰至2日,推進至加平、春川一線。


    在誌願軍連續突擊下,敵第一道防線土崩瓦解,右翼完全暴露。自1月2日起,敵開始全線後撤。


    麵對敵軍僅留下一部兵力掩護、其餘大部撤離的狀況,誌願軍決定乘勝擴大戰果,由右縱隊第38、第39、第40軍從不同方向對議政府發起攻勢,第50軍依據態勢發展向漢城進擊,追殲潰敗之敵。


    1月3日,我軍轉入追擊作戰。追擊途中,我第50軍在擊退美軍1個營的抵抗後,在高陽以南截斷英軍第29旅退路,經3小時激戰,全殲該旅1個營和1個坦克團直屬中隊,繳獲、擊毀坦克31輛。


    第39軍於議政府西南與美軍第24師1個團遭遇,殲敵一部,後續又殲滅英軍第29旅2個連。第38、第40軍於議政府東南擊潰美軍第24師1個團。左縱隊第42軍主力和第66軍一部,向洪川方向追擊。麵對我軍的強大軍事壓力,敵驚慌失措,於3日15時起從漢城南撤。我軍抓住戰機、乘勝追殲。


    4日,我第39軍與第50軍各1個師及人民軍第1軍團一部奪控漢城。5日,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渡過漢江,發現敵軍撤離後,便繼續向南追擊。左縱隊第42、第66軍先後占領洪川及其西南的陽德院裏,後第42軍還殲滅美軍第2師一部。


    戰至1月8日,我軍已將敵驅趕至北緯37°線附近。然而,我軍未能在追擊過程中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隨即研判這極可能是敵有計劃的主動後撤,一旦我深入敵縱深,敵可能重演仁川登陸,在側後方登陸,對我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據此,我軍果斷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遂告結束。


    此次戰役,是我軍對固守之敵實施的大規模攻勢行動,經過數晝夜的連續奮戰,誌願軍突破了三八線,向南推進了約80至110公裏,殲敵1.9萬餘人,解放了漢城,粉碎了敵假停火、真反攻的企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打破了敵人的陰謀。


    此次戰役加深了敵人的悲觀情緒,極大提升了華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戰線推進到三七線附近地區。作戰中,我軍傷亡八千五百餘人,敵我傷對比為1:0.43。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軍少將收割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溫暖W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溫暖WN並收藏日軍少將收割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