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點半,溫暖在食堂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大會議室,裏麵已經人頭攢動,很多人提前來了,溫暖也沒有進去,在外邊溜達消食。
七點四十五分,後勤科長招唿溫暖進去,老總做主持人,介紹了溫暖的戰績和超人的時局分析能力,然後就叫我溫暖上去講課。
溫暖走上講台,也沒有膽怯,首先是謙虛地向各位老革命敬禮,然後說明這這隻是自己個人的分析猜測,請各位指正。
溫暖講兩個議題,第一個議題就是為什麽日本鬼子會南下和美國開戰:
日本是島國,缺乏資源是硬傷,日軍在全麵侵華開始時,曾經放出要三個月拿下中國的狂言。
從表麵上看好像是日本有強大的實力和自信,但其實日軍高層知道一旦陷入持久消耗戰,一定會對之後的局勢產生惡劣的影響。
日軍雖然可以在東三省獲得煤礦等物資,但是石油、橡膠這些主要的戰爭物資要從美國購買,可以說美國完全掌控了日本的戰爭潛力。
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施禁運,那麽飛機、坦克、汽車、戰艦將會變成一堆廢鐵。
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嚴重,戰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財富,一九三八年就開始提高各種稅賦籌集戰爭資金,日本普通居民的日子很難過。
日本現在能做的就是以戰養戰,一旦實現不了,那麽就將麵臨崩潰的局麵。
擺在日本人麵前的就兩條路,第一條是南下進攻東南亞,但這會和美國碰上;第二條是北上入侵蘇聯,從遠東地區獲取石油等資源。
日本人先選擇北上,1939年5月11日,偽滿洲國部隊和關東軍向蒙古發動進攻,很快就嚐到了蘇聯大炮坦克的厲害,讓日軍高層認識到日本陸軍根本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
再加上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就徹底放棄了北上。
日本儲備的石油隻夠用兩年,北上不行隻能南下,跟美國魚死網破爭奪南洋諸國控製權。
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日本人一定會搶先出手。
日本和美國國力差距很大,出其不意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偷襲珍珠港是日本的唯一選擇,可能會在關東軍南下,掃蕩我們根據地、鞏固加強其它占領區的治安之後實施。
第二個議題是為什麽德國會突襲蘇聯:
希特勒的納粹黨野心勃勃,認為歐洲應該由德意誌民族統領,要實現納粹黨的這個歐洲戰略,蘇聯是納粹黨的最大阻礙。
盡管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西方世界有句話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蘇芬戰爭的過程讓德國認為蘇聯陸軍不是德國陸軍的對手,納粹黨內部一直主張對蘇聯開戰。
德國陸軍在西歐沒有一合之敵,但海軍無法與英國海軍對抗,空軍航程短的缺點也暴露無遺,隔著海峽占不到便宜。
無法登陸英國,那麽德國保持400多萬的陸軍可進攻的對象隻有蘇聯和北非。
德國跟意大利的協議是,由意大利占領北非,那麽就隻剩下了蘇聯可以成為進攻目標。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美國不再賣油給德國,德國的石油大部分來自羅馬尼亞。蘇聯一旦控製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德國就完了。
德國為了發動戰爭從美國借了很多高利貸,停止戰爭,德國馬上就會破產,進攻蘇聯,是德國政治、軍事、經濟的必然結果,除了進攻蘇聯無路可走。
溫暖:“德國人比日本人更著急,有可能上半年就會進攻蘇聯,所以我們盡可能在上半年囤積購買物資,因為一旦蘇美被拉入戰爭,物價會飛漲,物資會匱乏,當然日本人基本也就最多剩下四五年時間可以蹦躂了,這些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請各位首長指正。“
這時共產國際特派員站起來說:“你這是危言聳聽,偉大的蘇聯是不可戰勝的,你這個悲觀主義要不得,要批判。“
溫暖:“那好吧,德國絕不敢進攻偉大的蘇聯,德國一定會被偉大的蘇聯嚇得瑟瑟發抖,你滿意了嗎?“溫暖敬禮走下講台。
首長走上講台:“溫暖同誌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麵分析了蘇美被拉入戰爭的可能性,我認為分析得很好,開拓了新的視野,分析預測嘛,就是要考慮各種可能性,還有誰要發言的嗎?如果沒有,就到這裏結束,散會。“
七點四十五分,後勤科長招唿溫暖進去,老總做主持人,介紹了溫暖的戰績和超人的時局分析能力,然後就叫我溫暖上去講課。
溫暖走上講台,也沒有膽怯,首先是謙虛地向各位老革命敬禮,然後說明這這隻是自己個人的分析猜測,請各位指正。
溫暖講兩個議題,第一個議題就是為什麽日本鬼子會南下和美國開戰:
日本是島國,缺乏資源是硬傷,日軍在全麵侵華開始時,曾經放出要三個月拿下中國的狂言。
從表麵上看好像是日本有強大的實力和自信,但其實日軍高層知道一旦陷入持久消耗戰,一定會對之後的局勢產生惡劣的影響。
日軍雖然可以在東三省獲得煤礦等物資,但是石油、橡膠這些主要的戰爭物資要從美國購買,可以說美國完全掌控了日本的戰爭潛力。
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施禁運,那麽飛機、坦克、汽車、戰艦將會變成一堆廢鐵。
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嚴重,戰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財富,一九三八年就開始提高各種稅賦籌集戰爭資金,日本普通居民的日子很難過。
日本現在能做的就是以戰養戰,一旦實現不了,那麽就將麵臨崩潰的局麵。
擺在日本人麵前的就兩條路,第一條是南下進攻東南亞,但這會和美國碰上;第二條是北上入侵蘇聯,從遠東地區獲取石油等資源。
日本人先選擇北上,1939年5月11日,偽滿洲國部隊和關東軍向蒙古發動進攻,很快就嚐到了蘇聯大炮坦克的厲害,讓日軍高層認識到日本陸軍根本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
再加上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就徹底放棄了北上。
日本儲備的石油隻夠用兩年,北上不行隻能南下,跟美國魚死網破爭奪南洋諸國控製權。
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日本人一定會搶先出手。
日本和美國國力差距很大,出其不意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偷襲珍珠港是日本的唯一選擇,可能會在關東軍南下,掃蕩我們根據地、鞏固加強其它占領區的治安之後實施。
第二個議題是為什麽德國會突襲蘇聯:
希特勒的納粹黨野心勃勃,認為歐洲應該由德意誌民族統領,要實現納粹黨的這個歐洲戰略,蘇聯是納粹黨的最大阻礙。
盡管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西方世界有句話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蘇芬戰爭的過程讓德國認為蘇聯陸軍不是德國陸軍的對手,納粹黨內部一直主張對蘇聯開戰。
德國陸軍在西歐沒有一合之敵,但海軍無法與英國海軍對抗,空軍航程短的缺點也暴露無遺,隔著海峽占不到便宜。
無法登陸英國,那麽德國保持400多萬的陸軍可進攻的對象隻有蘇聯和北非。
德國跟意大利的協議是,由意大利占領北非,那麽就隻剩下了蘇聯可以成為進攻目標。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美國不再賣油給德國,德國的石油大部分來自羅馬尼亞。蘇聯一旦控製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德國就完了。
德國為了發動戰爭從美國借了很多高利貸,停止戰爭,德國馬上就會破產,進攻蘇聯,是德國政治、軍事、經濟的必然結果,除了進攻蘇聯無路可走。
溫暖:“德國人比日本人更著急,有可能上半年就會進攻蘇聯,所以我們盡可能在上半年囤積購買物資,因為一旦蘇美被拉入戰爭,物價會飛漲,物資會匱乏,當然日本人基本也就最多剩下四五年時間可以蹦躂了,這些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請各位首長指正。“
這時共產國際特派員站起來說:“你這是危言聳聽,偉大的蘇聯是不可戰勝的,你這個悲觀主義要不得,要批判。“
溫暖:“那好吧,德國絕不敢進攻偉大的蘇聯,德國一定會被偉大的蘇聯嚇得瑟瑟發抖,你滿意了嗎?“溫暖敬禮走下講台。
首長走上講台:“溫暖同誌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麵分析了蘇美被拉入戰爭的可能性,我認為分析得很好,開拓了新的視野,分析預測嘛,就是要考慮各種可能性,還有誰要發言的嗎?如果沒有,就到這裏結束,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