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展光風與施家姐妹分別的幾乎同一時刻,被展光風寄予厚望的施風雷正帶著從對峰山上撤離的弟子們到達了前魏的大本營:雲州的華緬邊境,六莫鎮。
在地球明史上,世人都知道東北的後金持續地南侵不斷消耗大明的國力,是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其實,西南的緬族人建立的東籲王朝對大明西南邊境的持續騷擾】放血也是一個助推大明滅亡的極為重要因素。既然是架空文,本書不對大明曆史做太深入的介紹。
在本書中,自孫世民一統天下後,鑒於雲州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大吳沿用了前魏的民族自治政策,采用了“內外分野”的策略。
所謂內外分野就是對內置府,外設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和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及車裏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和老撾宣慰司等六大宣慰司,統稱為三宣六慰。
大吳以這些宣慰司為為藩蔽,讓各大小少數民族以吐司為單位實行內政高度自治,期初受到土司的普遍歡迎。但是,由於大吳處於休養生息階段,朝廷對雲州鞭長莫及,十年過去後,此前設立的三宣六慰相互間矛盾時有激發,一些實力較強的宣慰司開始事實獨立並通過兼並戰爭走強。其中以莽瑞體、莽應龍統一緬甸後,建立的西籲王朝,成為西南半島的最強勢力。
六莫鎮華緬邊境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地理位置非常特別,很偏僻,估計連西籲王朝都不知道自己的治下有這麽一個城鎮存在。
小鎮所在的地方是被群山環繞的一塊高原,由於地勢較其他山麓高,所以雖然是一塊較平緩的平地,但依然人跡罕至,來往華緬的商隊腦子抽了才會爬上這一塊地方。若還有人看上這塊地方,喜歡上這裏的話,那麽這些人一般是山匪居多。
十年前,這裏的確是被一些山匪盤踞著,但後來這些山匪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一大群人攻擊了,攻擊他們的人明顯不是其他山匪,因為那些人明顯比一般的山匪要紀律嚴明,殲滅他們時顯示出較高的戰術素養。這些人明顯是軍隊。
的確,他們是軍隊,準確來說是大魏最後的家底。
雖然魏末帝荒淫無道,但是大魏立國兩百多年,朝中的脊梁依然還在。都督施風雷是一個,戶部員外郎陳子龍是另一個。
在都城城破的危難之際,皇帝斬殺部分女兒後,到煤山上吊。
是陳子龍站了出來,他率領親信衝進皇宮,與當時的太子曹慈炯一起易容混進逃難的百姓中,逃出了皇城。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太子是魏末帝的三兒子,因為魏末帝長子曹慈烺投靠睦州,很不幸被鄭三桂背刺;而魏末帝的二皇子夭折,因此一直吊兒郎當本想以後做個太平王爺的三太子曹慈炯臨危受命賜封為太子。
也許是上天也被陳子龍的忠勇感動,不忍心大魏的餘輝就此熄滅,陳子龍逃出皇城後,居然天見可憐讓他們碰上了刺殺失敗的曹由栩、施風雷等人,後來更碰上了福王曹由校、蔣集謀等部。
人才集中了,那麽計策很快製定出來。大魏殘餘們根據天下形勢,最終選擇了當時土司林立,朝廷治理力度較弱的雲州。他們一路朝西南逃跑,沿途不斷有依然忠於大魏的忠良及軍隊加入,當他們到達雲州時,居然湊拚出一支三萬多的隊伍。那時,大吳也發現他們的存在,分兵來追。
危急之際,又是陳子龍當機立斷,將三萬人的隊伍打散成十支,化整為零,衝入了茫茫的大山中。
陳子龍那一支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沿著各土司管轄的薄弱環節,付出了傷亡四成的非戰鬥損員代價後,輾轉到達了六莫高地,陳子龍一看地勢就喜歡了,馬上下達絞殺盤踞在高地的土匪的命令。
當成功取下高地後,站在山頂上的陳子龍真的是越看越喜歡。這裏居高臨下,可俯瞰數十裏的情況,易守難攻。而且這個地方屬於華緬的交界偏緬族人控製處。大吳若要討伐,有三大問題需要克服:一是需借道沿線的土司,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無疑會引起各土司的不安;二是,吳國大軍同樣需要翻山越嶺,這樣一來傷亡肯定不少,非戰損員不會比自己要好;三是,這樣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到緬族人的邊境,無疑會引起緬族的警惕,鑒於大吳那時剛立國,孫世民肯定不會如此冒險。
事實證明陳子龍是對的,大吳追兵追到雲州後,在與大魏餘孽在深山老林中打過幾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遭遇戰後,麵對盤根錯節的土司勢力及無邊無際的連綿群山,最終也隻能退兵。
陳子龍安定後,施風雷等人也陸陸續續匯合,雖然人員損耗大半,但保存了大魏的複辟火種。可以說幾乎憑借著陳子龍一己之力,為大魏謀得續命十年。
陳子龍憑借此功,當仁不讓成為內閣首輔。鑒於六莫高地雖然可以自保,但是進攻不足,同時為了繼續收攏大魏的忠良之士,因此陳子龍派出施風雷到對峰山一帶建立北方根據地。
陳子龍、施風雷等無疑是忠勇的,但是有忠義之臣依然不能保證可以複辟,複辟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帶頭人。即當時已成大魏流亡政府皇帝的三太子曹慈炯。
大魏有一套接班人的培養方法,太子自小就會得到天下最優秀老師的教導,並且會得到大量的治國實踐。但是對於非接班人的其他王爺們,為了避免這些王爺太優秀參與奪嫡,因此大魏的其他皇子往往會被引導、放任培養一些聲色犬馬的不良嗜好,讓這些皇子們打心底覺得:太子哪像俺們這麽快活啊,我們天天不是玩還是玩,最終打心底覺得叛亂不值。
當然了,也有少數自製能力強、對自己有追求的皇子依然會保持自己的進取心,但這畢竟是少數,被匆忙扶上馬的前三太子、現流亡皇帝曹慈炯明顯不屬於那些少數派。他是一個稱職的王爺後備,他胸無大誌,喜歡東方流入的各類玩意;同樣他也愛女人,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已經有十個孩子了。
這個無憂無慮的王爺的命運,自從他的大哥被睦王絞殺後,一切都變了。首先是自己無緣無故被套上了太子袍,父皇及大臣們當時對於自己的栽培也開始重視,自己玩的時間被大幅壓縮,但是為了不惹父皇生氣,他陽奉陰違地忍了,那時他還有一個夢:隻要我登基後,快樂就會迴來的。
但是隻要是夢,總有醒的一天,那天,城破。他親眼看到自己的父皇失心瘋地拿著寶劍擊殺自己的姐妹們;他也看到一向馴良的侍衛們甚至開始在他眼皮底下搶劫。
那一天太子的夢醒了,但是同時他也悟了。生命是短暫的,及時行樂最重要;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可惜醒悟的太晚了,他那四十多個妃子、十多個孩子一個都沒能逃出來,估計被殺、被辱的可能性極大。
在曹慈炯懊惱於昨天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時,他的小皇叔曹由校很好地幫他解決 問題。之所以皇叔之前要帶一個小字,是因為這個皇叔年紀真的比他這個皇侄小,但是跟自己父皇同輩。
與胸無大誌的曹慈炯相比,曹由校無疑屬於少數派,他有野心,有能力,至少他是這麽認為的。
曹由校自己肯定,若都城未破前,如果由他掌權,而不是那個廢物同父異母的長兄,國家肯定不會淪落至此。但是世上沒有如果,長兄生前,曹由校為了更大的名位,他去討好那個廢物皇兄。現在基於同樣的目的,他要討好自己那個沒有用的侄子。但是不同的是,自己這個侄子仿佛比他父皇更加容易控製。
曹由校是一個心思靈活的人,在逃亡時,他已經摸清楚了自己的侄子的尿性。所以,很有遠見地在逃跑途中依然暗中收集了一兩個相貌清秀女子,這些布局在曹慈炯在六莫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登基時,發揮了大作用。
曹由校從曹慈炯看到那兩個女子時眼中冒出的神采後就知道自己這一局賭對了。逃亡後就沒有碰過女人的曹慈炯太需要這兩個女子了,曹慈炯無疑是一個會投桃報李的人,很快他在沒有和陳子龍商量的情況下,在朝會上當眾宣布將曹由校冊封為攝政王,朝中軍政大事由攝政王和首輔共管,他自己繼續做自己的快樂王爺去了。
其實,陳子龍、施風雷這些老臣子們對於曹由校是有成見的,原因很簡單,這個皇叔除了很明顯就是一個貪權戀位之人之外,還獨斷專行,若非是他和蔣集謀一番無腦操作,國之柱石西軍都督阮崇煥就不會冤死,吳魏之戰結局很有可能改寫。
但是沒有辦法,皇帝當眾宣布了曹由校的任命,而且並不接受反駁。那一刻,施風雷從陳子龍眼中看到深深地無奈,那種無奈即使在國破、逃難時都不曾有過的。
陳子龍的這種無奈,施風雷今天又再次看見,而今天是施風雷北方基地被端後,正式迴歸大本營的日子。
在地球明史上,世人都知道東北的後金持續地南侵不斷消耗大明的國力,是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其實,西南的緬族人建立的東籲王朝對大明西南邊境的持續騷擾】放血也是一個助推大明滅亡的極為重要因素。既然是架空文,本書不對大明曆史做太深入的介紹。
在本書中,自孫世民一統天下後,鑒於雲州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大吳沿用了前魏的民族自治政策,采用了“內外分野”的策略。
所謂內外分野就是對內置府,外設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和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及車裏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和老撾宣慰司等六大宣慰司,統稱為三宣六慰。
大吳以這些宣慰司為為藩蔽,讓各大小少數民族以吐司為單位實行內政高度自治,期初受到土司的普遍歡迎。但是,由於大吳處於休養生息階段,朝廷對雲州鞭長莫及,十年過去後,此前設立的三宣六慰相互間矛盾時有激發,一些實力較強的宣慰司開始事實獨立並通過兼並戰爭走強。其中以莽瑞體、莽應龍統一緬甸後,建立的西籲王朝,成為西南半島的最強勢力。
六莫鎮華緬邊境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地理位置非常特別,很偏僻,估計連西籲王朝都不知道自己的治下有這麽一個城鎮存在。
小鎮所在的地方是被群山環繞的一塊高原,由於地勢較其他山麓高,所以雖然是一塊較平緩的平地,但依然人跡罕至,來往華緬的商隊腦子抽了才會爬上這一塊地方。若還有人看上這塊地方,喜歡上這裏的話,那麽這些人一般是山匪居多。
十年前,這裏的確是被一些山匪盤踞著,但後來這些山匪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一大群人攻擊了,攻擊他們的人明顯不是其他山匪,因為那些人明顯比一般的山匪要紀律嚴明,殲滅他們時顯示出較高的戰術素養。這些人明顯是軍隊。
的確,他們是軍隊,準確來說是大魏最後的家底。
雖然魏末帝荒淫無道,但是大魏立國兩百多年,朝中的脊梁依然還在。都督施風雷是一個,戶部員外郎陳子龍是另一個。
在都城城破的危難之際,皇帝斬殺部分女兒後,到煤山上吊。
是陳子龍站了出來,他率領親信衝進皇宮,與當時的太子曹慈炯一起易容混進逃難的百姓中,逃出了皇城。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太子是魏末帝的三兒子,因為魏末帝長子曹慈烺投靠睦州,很不幸被鄭三桂背刺;而魏末帝的二皇子夭折,因此一直吊兒郎當本想以後做個太平王爺的三太子曹慈炯臨危受命賜封為太子。
也許是上天也被陳子龍的忠勇感動,不忍心大魏的餘輝就此熄滅,陳子龍逃出皇城後,居然天見可憐讓他們碰上了刺殺失敗的曹由栩、施風雷等人,後來更碰上了福王曹由校、蔣集謀等部。
人才集中了,那麽計策很快製定出來。大魏殘餘們根據天下形勢,最終選擇了當時土司林立,朝廷治理力度較弱的雲州。他們一路朝西南逃跑,沿途不斷有依然忠於大魏的忠良及軍隊加入,當他們到達雲州時,居然湊拚出一支三萬多的隊伍。那時,大吳也發現他們的存在,分兵來追。
危急之際,又是陳子龍當機立斷,將三萬人的隊伍打散成十支,化整為零,衝入了茫茫的大山中。
陳子龍那一支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沿著各土司管轄的薄弱環節,付出了傷亡四成的非戰鬥損員代價後,輾轉到達了六莫高地,陳子龍一看地勢就喜歡了,馬上下達絞殺盤踞在高地的土匪的命令。
當成功取下高地後,站在山頂上的陳子龍真的是越看越喜歡。這裏居高臨下,可俯瞰數十裏的情況,易守難攻。而且這個地方屬於華緬的交界偏緬族人控製處。大吳若要討伐,有三大問題需要克服:一是需借道沿線的土司,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無疑會引起各土司的不安;二是,吳國大軍同樣需要翻山越嶺,這樣一來傷亡肯定不少,非戰損員不會比自己要好;三是,這樣大規模的軍事集結到緬族人的邊境,無疑會引起緬族的警惕,鑒於大吳那時剛立國,孫世民肯定不會如此冒險。
事實證明陳子龍是對的,大吳追兵追到雲州後,在與大魏餘孽在深山老林中打過幾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遭遇戰後,麵對盤根錯節的土司勢力及無邊無際的連綿群山,最終也隻能退兵。
陳子龍安定後,施風雷等人也陸陸續續匯合,雖然人員損耗大半,但保存了大魏的複辟火種。可以說幾乎憑借著陳子龍一己之力,為大魏謀得續命十年。
陳子龍憑借此功,當仁不讓成為內閣首輔。鑒於六莫高地雖然可以自保,但是進攻不足,同時為了繼續收攏大魏的忠良之士,因此陳子龍派出施風雷到對峰山一帶建立北方根據地。
陳子龍、施風雷等無疑是忠勇的,但是有忠義之臣依然不能保證可以複辟,複辟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帶頭人。即當時已成大魏流亡政府皇帝的三太子曹慈炯。
大魏有一套接班人的培養方法,太子自小就會得到天下最優秀老師的教導,並且會得到大量的治國實踐。但是對於非接班人的其他王爺們,為了避免這些王爺太優秀參與奪嫡,因此大魏的其他皇子往往會被引導、放任培養一些聲色犬馬的不良嗜好,讓這些皇子們打心底覺得:太子哪像俺們這麽快活啊,我們天天不是玩還是玩,最終打心底覺得叛亂不值。
當然了,也有少數自製能力強、對自己有追求的皇子依然會保持自己的進取心,但這畢竟是少數,被匆忙扶上馬的前三太子、現流亡皇帝曹慈炯明顯不屬於那些少數派。他是一個稱職的王爺後備,他胸無大誌,喜歡東方流入的各類玩意;同樣他也愛女人,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已經有十個孩子了。
這個無憂無慮的王爺的命運,自從他的大哥被睦王絞殺後,一切都變了。首先是自己無緣無故被套上了太子袍,父皇及大臣們當時對於自己的栽培也開始重視,自己玩的時間被大幅壓縮,但是為了不惹父皇生氣,他陽奉陰違地忍了,那時他還有一個夢:隻要我登基後,快樂就會迴來的。
但是隻要是夢,總有醒的一天,那天,城破。他親眼看到自己的父皇失心瘋地拿著寶劍擊殺自己的姐妹們;他也看到一向馴良的侍衛們甚至開始在他眼皮底下搶劫。
那一天太子的夢醒了,但是同時他也悟了。生命是短暫的,及時行樂最重要;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可惜醒悟的太晚了,他那四十多個妃子、十多個孩子一個都沒能逃出來,估計被殺、被辱的可能性極大。
在曹慈炯懊惱於昨天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時,他的小皇叔曹由校很好地幫他解決 問題。之所以皇叔之前要帶一個小字,是因為這個皇叔年紀真的比他這個皇侄小,但是跟自己父皇同輩。
與胸無大誌的曹慈炯相比,曹由校無疑屬於少數派,他有野心,有能力,至少他是這麽認為的。
曹由校自己肯定,若都城未破前,如果由他掌權,而不是那個廢物同父異母的長兄,國家肯定不會淪落至此。但是世上沒有如果,長兄生前,曹由校為了更大的名位,他去討好那個廢物皇兄。現在基於同樣的目的,他要討好自己那個沒有用的侄子。但是不同的是,自己這個侄子仿佛比他父皇更加容易控製。
曹由校是一個心思靈活的人,在逃亡時,他已經摸清楚了自己的侄子的尿性。所以,很有遠見地在逃跑途中依然暗中收集了一兩個相貌清秀女子,這些布局在曹慈炯在六莫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登基時,發揮了大作用。
曹由校從曹慈炯看到那兩個女子時眼中冒出的神采後就知道自己這一局賭對了。逃亡後就沒有碰過女人的曹慈炯太需要這兩個女子了,曹慈炯無疑是一個會投桃報李的人,很快他在沒有和陳子龍商量的情況下,在朝會上當眾宣布將曹由校冊封為攝政王,朝中軍政大事由攝政王和首輔共管,他自己繼續做自己的快樂王爺去了。
其實,陳子龍、施風雷這些老臣子們對於曹由校是有成見的,原因很簡單,這個皇叔除了很明顯就是一個貪權戀位之人之外,還獨斷專行,若非是他和蔣集謀一番無腦操作,國之柱石西軍都督阮崇煥就不會冤死,吳魏之戰結局很有可能改寫。
但是沒有辦法,皇帝當眾宣布了曹由校的任命,而且並不接受反駁。那一刻,施風雷從陳子龍眼中看到深深地無奈,那種無奈即使在國破、逃難時都不曾有過的。
陳子龍的這種無奈,施風雷今天又再次看見,而今天是施風雷北方基地被端後,正式迴歸大本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