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乾罡前段時間,突染了重病,連續沒有上朝一旬有餘。皇帝派太醫去看望,被袁乾罡以各種理由推搪不見。今天是袁乾罡近期的第一次覲見。
“先生近來身體如何了?”孫世民溫聲問道。
“謝陛下關心,經過調養,已經好多了”袁乾罡躬身道,雖然袁乾罡刻意露出笑容,但雙眼仍難掩疲憊之色。
孫世民點點頭,吩咐道\"有好些日子沒有見過先生,一直牽掛。現在終於看到先生無恙,朕終於放心了。\"
袁乾罡再次躬身行禮答謝。
“今天先生既然迴來了,恰好允炆的曲阜之行的報告迴來,先生可以參詳一下”。皇帝嘴巴輕微上翹地把奏章遞給了袁乾罡。
對於這個長孫的表現,孫世民非常滿意,這麽多年,他與讀書人間結下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實說起來這些矛盾最先發難方,並非是孫世民,而是讀書人。
在他發動武玄門之變後,吳國中公認的文壇泰鬥,大學士、戶部侍郎李泰忠就在武玄門事變的第二天,在金殿上帶頭怒斥他弑兄行為,要求當時還坐在金殿上,但已經指揮不動半個侍衛的吳王孫淵罷免孫世民的爵位,並交由宗人府追究責任。
孫世民由於心虛的原因,也想讓所有的臣工看到自己的仁厚一麵,很耐著性子跟他解釋,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居然不依不撓,在金殿上痛哭謾罵,讓孫世民一點都下不了台。
是你逼我的,既然你不想看到我的仁慈一麵,那麽就讓你看看我的真麵目。孫世民那天很生氣,他下令把李泰忠給抓了起來,並且將他全家抄入天牢,女子全部送入教司坊。但是,當他看到負責抄家的太監戰戰兢兢地呈上李泰忠的抄家清單時,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清單隻有一頁,而且隻有短短幾行:
租用四分宅子一座,年租100兩;
現金白銀八百兩;
家眷六人,妻梁氏,妾周氏。兩子兩女,長子已成年,科舉屢不中,為一私塾夫子;幼子總角之年;長女嫁與一布衣,幼女為小妾去年所生。
無子侄在朝中任職。
孫世民對於這個清單一開始是不相信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王對於李泰忠非常欣賞,知道他素來清廉,因此經常賞賜他,賞賜的這些錢去哪裏了,不可能這麽少的?因此下令重查。
最後調查的結果是,父王孫淵賞賜給李泰忠的錢財,居然都被他全部用於救濟鄉民了。所謂十年清知府,百萬雪花銀,一個王朝最富部門——戶部的侍郎,在被抄家時,竟然連都城的房子都不是自己的。
不僅如此,按道理李泰忠不為自己著想,但是同樣要為自己的後代著想啊,以他的權勢,安排自己的兒子一個肥缺崗位也是舉手之勞;但他的長子為私塾執教?長女不嫁官侯,卻嫁布衣?
孫世民肅然起敬,他連夜提出李泰忠,那天作為王儲的他居然向這個瘦小幹癟的老頭深深一鞠,用平生最大的耐性勸說李泰忠,但是無論他怎麽努力,也不能讓頑石低頭。最後,他終於耐性用完,暴怒了,眼睛閃著兇光“你不怕死,很好;你的家眷呢?我可以讓他們男的世代為奴,女的代代為娼……”
李泰忠的迴複是一口濃痰,青黃的濃痰從孫世民臉上緩緩流下,而嫣紅的血卻在李泰忠的胸口噴湧而出,一把長劍透體而出,而手執劍柄者正是孫世民。
看著李泰忠眼裏流露的那一絲輕蔑,孫世民的劍卻哐當地一下掉在了地上。
為了讓吳王廷盡快安穩,堵住其他讀書人的嘴,孫世民選擇了殺戮,近半百的官員因反對自己獲罪,同樣是抄家,男的為奴,女的為娼……。終於他贏了,吳王廷重新安定。從此,吳國反對聲音日小,全王廷開始隻有一個聲音。吳國國力開始積累,為最終的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孫世民第二次跟文人大範圍的交鋒在他起兵伐魏的第一年。那一年,魏國的文儒、學子們紛紛粉墨登場,把他弑兄囚父、將林媛媛送與魏帝等等的黑曆史又揭出來,甚至編成朗朗上口的詩歌,由無數的青樓女子夜夜彈唱,這些詩歌無時無刻不在腐蝕著他立國的根基。
造反開弓沒有迴頭路,為了穩定軍心,孫世民用上了最簡單的一招,用武力、權威來鞏固自己的力量,每攻下一城,便開始搜羅有沒有開涮過自己的文士,有的話,馬上殺。隨著他占領的城池越多,慢慢地反抗聲音越來越小了。他再一次贏了與讀書人之戰。
孫世民的第三次跟文人交鋒是在攻破魏都的那一天,那一天,他趾高氣昂地騎著一匹大馬前唿後擁地進入屬於自己的領地,當他看著兩邊匍匐的前朝臣民時,誌得意滿“我贏了,我是天下共主”。但偏偏在孫世民人生中最為高光的那一天,又是一批近百人身穿喪服的國子監學生在他們一個很不起眼的老師帶領下,抬著棺材,拉著“吳賊竊國,大逆不道”的橫幅,迎麵向他走來。
那些讀書人還有完沒完了?孫世民暴怒了,手下不等他下令已經衝進了那些國子監人群中,一頓棍棒後,那群書呆子全部倒地不起。
當滿嘴是血的帶頭老師被拉到他麵前時,孫世民想起了李泰忠,從對方流露的目光中他知道兩人是一樣的人,那一天他沒有上一次那麽的耐心,因為他知道那一刻他需要的威嚴,無上的威嚴,他沒有問對方是誰,直接當眾殺了,陪葬的還有所有參與的學生。
你們要堅持文人的風骨,你們要殺身成仁,我就成全你,殺。但隨從們也暗自佩服這些讀書人的風骨,很有默契地不再向孫世民提起這事,而孫世民事後仿佛也忘記了株連這些讀書人家眷的事宜,最後這些師生的家人都沒有受到牽連。
立國後,孫世民對於這幫脖子硬的讀書人采用一手軟一手硬的方式治理,之前惡心過自己的讀書人,隻要你不再惡心我,那麽既往不咎;冥頑不靈者,滿足你殺身成仁的願望,讓你成為“吳立儒殤”的一員。
跟讀書人的三次交鋒,孫世民都贏了。但是誰又能知道不知多少個夜裏,有一個人,經常出神地看著自己手中的長劍,迴想起那個老頭麵對自己毫不退縮的目光,那是他第一次跟讀書人的鬥爭,隻有他知道,無敵的他其實落敗了。無論怎麽樣,孫世民其實內心都佩服這個人,為君者其實都讚賞這種風骨,因為朝廷若有更多的這些有風骨的人,那麽這些人其實是自己子孫後代皇權的最堅實扞衛者。
於是,孫世民登記後沒多久,氣也消了,孫世民暗中派人去打聽李泰忠的親人情況,但是已經晚了,李泰忠的長子在官兵抄家時,在孔聖人畫像前用墨硯自殺;次子被閹割入宮,但不久死於感染;夫人因年老多病,入獄後不久就死了。長女及女婿被官兵追討時,不慎跌入河中溺亡。而剩下的小妾因為不堪在教司坊日夜受到折磨,最終瘋癲了。唯一一個算是逃脫的是幼女,因為年紀尚小,所以還在教司坊那裏學藝。
不能讓李泰忠為自己所有,是孫世民兩大遺憾之一。
雖然這些讀書人不喜歡自己,但是卻贏得了他孫世民的尊重。
因此,江山穩定後,孫世民也開始釋放自己的善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廢除前朝的察舉、科舉的雙軌製,改為“憑才舉士”的單軌製。其中察舉製就是由當地的州郡官員、名仕向朝廷進行舉薦上朝為官的人才,由於是舉薦,因此平民百姓哪裏有向這些官員、名仕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機會,所以這部分的名額既擠占了有限的官位,又容易導致走後門現象的產生,因此察舉製一直受學子們的詬病。但是,前朝從穩定既得利益的士大夫階層需要——這些士大夫們的子女真的要考試還真的考不過那些寒門學子,一直沒有廢除察舉製。
孫世民則沒有這些顧忌,天下是新打下來的,前朝的貴族們盤根錯節的,他需要下一劑猛藥將這些舊勢力清理幹淨。所以孫世民將科舉作為取士的唯一門檻。當然受到寒門學子的擁護了。
雖然在科舉一事上獲得學子們的認可,但由於孫世民和讀書人的鬥爭由來已久,因此他內心非常清楚帝國需要一個新的形象籠絡天下學子,這樣孫允炆進入了自己的眼球。雖然從性格、能力而言,自己的四子——燕王更像自己,但是帝國現在不是打天下的時候,現在需要一個儒帝,讓黎民獲得教化,讓國家實現安定。因此,孫允炆被作為孫世民作為儲君培養,但是他又擔心這個孫子太儒雅、太君子,怕他承擔不了管理帝國的重任,所以一直都在觀察著孫允炆。
這次,孫允炆幹事非常老練,在曲阜的親民表現獲得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認可;同時,孫允炆之前已經向他提過,經過暗查,曾家嫡係行蹤已經基本查明,現在隻是借蔡鶴來正這個名而已。
到時候,世人就會聯想到前朝之所以出現“玄孝洞”陋習,是因為禮崩樂壞。因此連撰寫四書中的《大學》及《孝經》的宗聖後裔都尋找不到。屆時,朝廷可以借向天下儒生公告宗聖後人已經尋獲的機會,彰顯大吳得位乃是遵從天意,意味著道德正統的迴歸,最終為大吳得國進行正名。
沒想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被孫子一個簡單詩友會就實現了,如何不讓孫世民老懷安慰呢?
“好小子,連朕都被耍了”想到那天上朝時,右僉都禦史薛子鄖很適時地提出雲州“玄孝洞”事件時,老謀深算的孫世民到了那個時候,怎麽可能還想不到這是孫子和朝中的大臣在唱一次完美的雙簧呢。但是對於自己的孫子耍心機,孫世民不介意,水至清則無魚,太光明的人是不可能坐的穩這個江山的。但為何他的臣子也來這一套?想到這裏,他想起薛子鄖,不由得眉頭輕蹙。
孫世民麵上表情的輕微變化可以瞞倒所有人,但是瞞不過一旁的袁乾罡他,看到孫世民得表情後他內心一盤算,已經知道孫世民的想法了。
“恭喜陛下,太孫本次表現著實令人滿意”袁乾罡微笑道。
孫世民略有深意地看了袁乾罡一眼道“以先生之能,應能猜出孤意。”
“陛下,莫不是因為薛之勳之事?”袁乾罡笑問道。他和孫世民兩人相識多年,對於對方的了解更甚於自己。兩個聰明人間的對話,不需要裝糊塗。
“嗯,還是先生了解我”孫世民歎了一口氣,接著道“雖然我一直知道薛之勳與允炆關係很好,但薛之勳此人剛正,沒想到此次他居然想連朕都要蒙在鼓裏。二人在朝廷一明一暗在床雙簧,連朕居然也瞞住”
袁乾罡非常理解孫世民為何有這種想法。孫世民因為是弑兄囚父得位,因此他很擔心下麵的人對自己有所保留,他也許能容忍孫子對自己耍點小心思,但不代表能容忍自己的大臣,畢竟蒙在鼓裏被別人當槍使的感覺不好。
袁乾罡開解道“陛下所擔心,臣了解,薛之勳畢竟是太孫的強力支持者,而太孫也的確需要一些支持者為其服務,所以這次的事情,雖然薛之勳欠缺熟慮,但這事畢竟是一小事,無傷大雅。以薛之勳往日對我大吳的功勳,臣相信其對陛下並無二心。隻是同樣忠於陛下親自挑選的儲君而已。”
孫世民聽到這裏,臉上的不悅才稍解。
袁乾罡知道薛之勳這事暫時可以揭過,馬上岔開話題道“其實,臣最近擔心的卻是另一個事情”
孫世民抬頭看著袁乾罡道“先生請講。”
袁乾罡輕聲道“雖然郡主行刺一事塵埃落定,但不知為何民間傳出對郡主不利語言,怕是有心人刻意為之。”
孫世民點點頭,氣憤地道“這事,我也從睦州的密報中得知,讓朕知道幕後黑手是誰,定不輕饒”。
“嗯,其實出現這個情況也是正常的。太孫與郡主的婚事,乃陛下平定天下的大布局。而其他敵對勢力卻不會安心,會極盡其能予以破壞”袁乾罡點頭道。
孫世民最近其實也是為鄭端允行刺後謠言的事情煩擾,但是因為自己內心中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牽扯其中,因此一時半刻不好大張旗鼓去調查,現在袁乾罡的話正好擊中他內心的擔憂,他嚴重閃過一絲厲色道“允炆和端允的婚事自端允出生後便已計劃,誰也改變不了。先生近日請製定一個方案,讓事情板上釘釘,杜絕宵小之輩的癡心妄想。”
“臣遵旨”袁乾罡躬身應答道。
“先生近來身體如何了?”孫世民溫聲問道。
“謝陛下關心,經過調養,已經好多了”袁乾罡躬身道,雖然袁乾罡刻意露出笑容,但雙眼仍難掩疲憊之色。
孫世民點點頭,吩咐道\"有好些日子沒有見過先生,一直牽掛。現在終於看到先生無恙,朕終於放心了。\"
袁乾罡再次躬身行禮答謝。
“今天先生既然迴來了,恰好允炆的曲阜之行的報告迴來,先生可以參詳一下”。皇帝嘴巴輕微上翹地把奏章遞給了袁乾罡。
對於這個長孫的表現,孫世民非常滿意,這麽多年,他與讀書人間結下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其實說起來這些矛盾最先發難方,並非是孫世民,而是讀書人。
在他發動武玄門之變後,吳國中公認的文壇泰鬥,大學士、戶部侍郎李泰忠就在武玄門事變的第二天,在金殿上帶頭怒斥他弑兄行為,要求當時還坐在金殿上,但已經指揮不動半個侍衛的吳王孫淵罷免孫世民的爵位,並交由宗人府追究責任。
孫世民由於心虛的原因,也想讓所有的臣工看到自己的仁厚一麵,很耐著性子跟他解釋,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居然不依不撓,在金殿上痛哭謾罵,讓孫世民一點都下不了台。
是你逼我的,既然你不想看到我的仁慈一麵,那麽就讓你看看我的真麵目。孫世民那天很生氣,他下令把李泰忠給抓了起來,並且將他全家抄入天牢,女子全部送入教司坊。但是,當他看到負責抄家的太監戰戰兢兢地呈上李泰忠的抄家清單時,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清單隻有一頁,而且隻有短短幾行:
租用四分宅子一座,年租100兩;
現金白銀八百兩;
家眷六人,妻梁氏,妾周氏。兩子兩女,長子已成年,科舉屢不中,為一私塾夫子;幼子總角之年;長女嫁與一布衣,幼女為小妾去年所生。
無子侄在朝中任職。
孫世民對於這個清單一開始是不相信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父王對於李泰忠非常欣賞,知道他素來清廉,因此經常賞賜他,賞賜的這些錢去哪裏了,不可能這麽少的?因此下令重查。
最後調查的結果是,父王孫淵賞賜給李泰忠的錢財,居然都被他全部用於救濟鄉民了。所謂十年清知府,百萬雪花銀,一個王朝最富部門——戶部的侍郎,在被抄家時,竟然連都城的房子都不是自己的。
不僅如此,按道理李泰忠不為自己著想,但是同樣要為自己的後代著想啊,以他的權勢,安排自己的兒子一個肥缺崗位也是舉手之勞;但他的長子為私塾執教?長女不嫁官侯,卻嫁布衣?
孫世民肅然起敬,他連夜提出李泰忠,那天作為王儲的他居然向這個瘦小幹癟的老頭深深一鞠,用平生最大的耐性勸說李泰忠,但是無論他怎麽努力,也不能讓頑石低頭。最後,他終於耐性用完,暴怒了,眼睛閃著兇光“你不怕死,很好;你的家眷呢?我可以讓他們男的世代為奴,女的代代為娼……”
李泰忠的迴複是一口濃痰,青黃的濃痰從孫世民臉上緩緩流下,而嫣紅的血卻在李泰忠的胸口噴湧而出,一把長劍透體而出,而手執劍柄者正是孫世民。
看著李泰忠眼裏流露的那一絲輕蔑,孫世民的劍卻哐當地一下掉在了地上。
為了讓吳王廷盡快安穩,堵住其他讀書人的嘴,孫世民選擇了殺戮,近半百的官員因反對自己獲罪,同樣是抄家,男的為奴,女的為娼……。終於他贏了,吳王廷重新安定。從此,吳國反對聲音日小,全王廷開始隻有一個聲音。吳國國力開始積累,為最終的爭霸天下奠定了基礎。
孫世民第二次跟文人大範圍的交鋒在他起兵伐魏的第一年。那一年,魏國的文儒、學子們紛紛粉墨登場,把他弑兄囚父、將林媛媛送與魏帝等等的黑曆史又揭出來,甚至編成朗朗上口的詩歌,由無數的青樓女子夜夜彈唱,這些詩歌無時無刻不在腐蝕著他立國的根基。
造反開弓沒有迴頭路,為了穩定軍心,孫世民用上了最簡單的一招,用武力、權威來鞏固自己的力量,每攻下一城,便開始搜羅有沒有開涮過自己的文士,有的話,馬上殺。隨著他占領的城池越多,慢慢地反抗聲音越來越小了。他再一次贏了與讀書人之戰。
孫世民的第三次跟文人交鋒是在攻破魏都的那一天,那一天,他趾高氣昂地騎著一匹大馬前唿後擁地進入屬於自己的領地,當他看著兩邊匍匐的前朝臣民時,誌得意滿“我贏了,我是天下共主”。但偏偏在孫世民人生中最為高光的那一天,又是一批近百人身穿喪服的國子監學生在他們一個很不起眼的老師帶領下,抬著棺材,拉著“吳賊竊國,大逆不道”的橫幅,迎麵向他走來。
那些讀書人還有完沒完了?孫世民暴怒了,手下不等他下令已經衝進了那些國子監人群中,一頓棍棒後,那群書呆子全部倒地不起。
當滿嘴是血的帶頭老師被拉到他麵前時,孫世民想起了李泰忠,從對方流露的目光中他知道兩人是一樣的人,那一天他沒有上一次那麽的耐心,因為他知道那一刻他需要的威嚴,無上的威嚴,他沒有問對方是誰,直接當眾殺了,陪葬的還有所有參與的學生。
你們要堅持文人的風骨,你們要殺身成仁,我就成全你,殺。但隨從們也暗自佩服這些讀書人的風骨,很有默契地不再向孫世民提起這事,而孫世民事後仿佛也忘記了株連這些讀書人家眷的事宜,最後這些師生的家人都沒有受到牽連。
立國後,孫世民對於這幫脖子硬的讀書人采用一手軟一手硬的方式治理,之前惡心過自己的讀書人,隻要你不再惡心我,那麽既往不咎;冥頑不靈者,滿足你殺身成仁的願望,讓你成為“吳立儒殤”的一員。
跟讀書人的三次交鋒,孫世民都贏了。但是誰又能知道不知多少個夜裏,有一個人,經常出神地看著自己手中的長劍,迴想起那個老頭麵對自己毫不退縮的目光,那是他第一次跟讀書人的鬥爭,隻有他知道,無敵的他其實落敗了。無論怎麽樣,孫世民其實內心都佩服這個人,為君者其實都讚賞這種風骨,因為朝廷若有更多的這些有風骨的人,那麽這些人其實是自己子孫後代皇權的最堅實扞衛者。
於是,孫世民登記後沒多久,氣也消了,孫世民暗中派人去打聽李泰忠的親人情況,但是已經晚了,李泰忠的長子在官兵抄家時,在孔聖人畫像前用墨硯自殺;次子被閹割入宮,但不久死於感染;夫人因年老多病,入獄後不久就死了。長女及女婿被官兵追討時,不慎跌入河中溺亡。而剩下的小妾因為不堪在教司坊日夜受到折磨,最終瘋癲了。唯一一個算是逃脫的是幼女,因為年紀尚小,所以還在教司坊那裏學藝。
不能讓李泰忠為自己所有,是孫世民兩大遺憾之一。
雖然這些讀書人不喜歡自己,但是卻贏得了他孫世民的尊重。
因此,江山穩定後,孫世民也開始釋放自己的善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廢除前朝的察舉、科舉的雙軌製,改為“憑才舉士”的單軌製。其中察舉製就是由當地的州郡官員、名仕向朝廷進行舉薦上朝為官的人才,由於是舉薦,因此平民百姓哪裏有向這些官員、名仕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機會,所以這部分的名額既擠占了有限的官位,又容易導致走後門現象的產生,因此察舉製一直受學子們的詬病。但是,前朝從穩定既得利益的士大夫階層需要——這些士大夫們的子女真的要考試還真的考不過那些寒門學子,一直沒有廢除察舉製。
孫世民則沒有這些顧忌,天下是新打下來的,前朝的貴族們盤根錯節的,他需要下一劑猛藥將這些舊勢力清理幹淨。所以孫世民將科舉作為取士的唯一門檻。當然受到寒門學子的擁護了。
雖然在科舉一事上獲得學子們的認可,但由於孫世民和讀書人的鬥爭由來已久,因此他內心非常清楚帝國需要一個新的形象籠絡天下學子,這樣孫允炆進入了自己的眼球。雖然從性格、能力而言,自己的四子——燕王更像自己,但是帝國現在不是打天下的時候,現在需要一個儒帝,讓黎民獲得教化,讓國家實現安定。因此,孫允炆被作為孫世民作為儲君培養,但是他又擔心這個孫子太儒雅、太君子,怕他承擔不了管理帝國的重任,所以一直都在觀察著孫允炆。
這次,孫允炆幹事非常老練,在曲阜的親民表現獲得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認可;同時,孫允炆之前已經向他提過,經過暗查,曾家嫡係行蹤已經基本查明,現在隻是借蔡鶴來正這個名而已。
到時候,世人就會聯想到前朝之所以出現“玄孝洞”陋習,是因為禮崩樂壞。因此連撰寫四書中的《大學》及《孝經》的宗聖後裔都尋找不到。屆時,朝廷可以借向天下儒生公告宗聖後人已經尋獲的機會,彰顯大吳得位乃是遵從天意,意味著道德正統的迴歸,最終為大吳得國進行正名。
沒想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被孫子一個簡單詩友會就實現了,如何不讓孫世民老懷安慰呢?
“好小子,連朕都被耍了”想到那天上朝時,右僉都禦史薛子鄖很適時地提出雲州“玄孝洞”事件時,老謀深算的孫世民到了那個時候,怎麽可能還想不到這是孫子和朝中的大臣在唱一次完美的雙簧呢。但是對於自己的孫子耍心機,孫世民不介意,水至清則無魚,太光明的人是不可能坐的穩這個江山的。但為何他的臣子也來這一套?想到這裏,他想起薛子鄖,不由得眉頭輕蹙。
孫世民麵上表情的輕微變化可以瞞倒所有人,但是瞞不過一旁的袁乾罡他,看到孫世民得表情後他內心一盤算,已經知道孫世民的想法了。
“恭喜陛下,太孫本次表現著實令人滿意”袁乾罡微笑道。
孫世民略有深意地看了袁乾罡一眼道“以先生之能,應能猜出孤意。”
“陛下,莫不是因為薛之勳之事?”袁乾罡笑問道。他和孫世民兩人相識多年,對於對方的了解更甚於自己。兩個聰明人間的對話,不需要裝糊塗。
“嗯,還是先生了解我”孫世民歎了一口氣,接著道“雖然我一直知道薛之勳與允炆關係很好,但薛之勳此人剛正,沒想到此次他居然想連朕都要蒙在鼓裏。二人在朝廷一明一暗在床雙簧,連朕居然也瞞住”
袁乾罡非常理解孫世民為何有這種想法。孫世民因為是弑兄囚父得位,因此他很擔心下麵的人對自己有所保留,他也許能容忍孫子對自己耍點小心思,但不代表能容忍自己的大臣,畢竟蒙在鼓裏被別人當槍使的感覺不好。
袁乾罡開解道“陛下所擔心,臣了解,薛之勳畢竟是太孫的強力支持者,而太孫也的確需要一些支持者為其服務,所以這次的事情,雖然薛之勳欠缺熟慮,但這事畢竟是一小事,無傷大雅。以薛之勳往日對我大吳的功勳,臣相信其對陛下並無二心。隻是同樣忠於陛下親自挑選的儲君而已。”
孫世民聽到這裏,臉上的不悅才稍解。
袁乾罡知道薛之勳這事暫時可以揭過,馬上岔開話題道“其實,臣最近擔心的卻是另一個事情”
孫世民抬頭看著袁乾罡道“先生請講。”
袁乾罡輕聲道“雖然郡主行刺一事塵埃落定,但不知為何民間傳出對郡主不利語言,怕是有心人刻意為之。”
孫世民點點頭,氣憤地道“這事,我也從睦州的密報中得知,讓朕知道幕後黑手是誰,定不輕饒”。
“嗯,其實出現這個情況也是正常的。太孫與郡主的婚事,乃陛下平定天下的大布局。而其他敵對勢力卻不會安心,會極盡其能予以破壞”袁乾罡點頭道。
孫世民最近其實也是為鄭端允行刺後謠言的事情煩擾,但是因為自己內心中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牽扯其中,因此一時半刻不好大張旗鼓去調查,現在袁乾罡的話正好擊中他內心的擔憂,他嚴重閃過一絲厲色道“允炆和端允的婚事自端允出生後便已計劃,誰也改變不了。先生近日請製定一個方案,讓事情板上釘釘,杜絕宵小之輩的癡心妄想。”
“臣遵旨”袁乾罡躬身應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