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迴憶中迴到現實的戴一鳴,眼睛注視著桌上的那封奏折,他的內心在激烈的鬥爭。奏折其實早已寫好,但是戴一鳴一直沒有勇氣發出去。他在猶豫,他不知道皇帝接到他這封信後會怎麽處理,是否真的會就坡下驢,直接就褫奪了自己的爵位。因為他知道,近年來皇帝一直在削爵。
孫世民是一個很“小氣”的皇帝。他不喜歡封爵,他寧願賜官。爵位和官位不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後,做得好的官員離任時,皇帝給你一次性獎賞,就可以兩清了,以後封賞是人情,不再賞賜是道理。但是爵位不同,那是可以世襲的,除了自己皇族的子孫外,孫世民不想有太多可以世襲的王位、爵位。
大吳的爵位沿襲古製,包括世襲罔替和降等世襲兩種,世襲罔替就不用說了,子孫世代都會世襲祖先原來的爵位;降等世襲就是每一代爵位都會較上一代降一等,比如你老父親是一等國公,那麽你的兒子襲爵時,就變成是二等國公了,到了孫子那一代隻能是三等國公……。
孫世民立國後,仔細分析了大魏滅亡的原因。最大原因當然跟魏末帝的荒淫無度、倒行逆施有關。但是大魏立國數百年間,封爵無數,這些爵位對於爵爺們當然是一張長期飯票了,但是對於朝廷而言,則是一個長期的包袱,如長在帝國朝廷中的毒瘤,每年從魏帝國吸取大量的能量。而且,爵位傳承數代後,難免會出那麽一兩個狗仗人勢、欺壓百姓的紈絝子弟,長久這樣,就容易積累民怨。前朝的包青天和展紹之所以在民間得到巨大的支持,也是這種民怨的反映。
孫世民麵臨的情況是,大吳朝廷的藩王及爵爺們的年開銷已經超過前魏了,當然這裏麵占大頭的是睦王,他的藩王位就是世襲罔替,並且獨占全國二成稅收收入。所以睦王的金錢絕對比他老孫多,這讓精打細算的老孫恨得牙癢癢的。
對於睦王,孫世民暫時無能為力,能做的隻能先將爵位這些小支出的漏洞給堵上,所以孫世民對於爵位可以是近乎吝嗇的程度。他極少封爵,提出了“無軍功,不封爵”的基本規則。但是孫世民畢竟是開國之君,國戰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很多軍功,所以即使如孫世民那樣的惜爵如金的皇帝,還是在立國後封了幾百個爵位出去。
但孫皇帝對於爵爺們的管理非常嚴格,對於犯錯的爵爺及其子女們動不動采取“褫奪”和“降等”的政策,因此大批的爵位又被皇帝收迴,所以大吳的存量爵位顯得尤為珍貴。
戴一鳴對於吳國立國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他重傷了大魏武林的泰山北鬥——徐東征。徐東征真的太強了,雖然他不愛過問政事,但麻煩的是他姓徐,徐家乃一直是大魏朝廷的柱石家族,難保徐東征什麽時候會殺進來,給孫世民的脖子抹那麽一下。因此有徐東征一天,孫世民就不能安睡。
其次,戴一鳴領隊在馬嵬坡一戰中,先是通風報信,讓大吳提前準備;然後就是陣前反水,利用偷襲重創大魏僅存的高手,加速了大吳代魏的進程。
基於這兩天大的功勞,戴一鳴被賜封為“忠勇侯”。在戴一鳴看來,這個是他應得的,是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背上背信兄長、背叛大魏的罵名而得到的。所以戴一鳴格外珍惜自己所取得的一切,特別是侯爺這個爵位。
現在,為了展光風是否值得冒失去這個爵位的風險?戴一鳴真的很糾結。思考許久,最後他咬咬牙,心中一橫,暗道“這次賭了”。沒多久,戴一鳴的奏折從侯府加急送往京都。
與戴一鳴愛惜爵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南馬家。
江南馬家是大吳的百年武林第一世家,現代家主馬家聲可謂神一樣的存在。在孫世民未興起前,馬家充其量是江南三大世家的最後一位。在大吳世子奪嫡之爭時,排名前兩大的家族都采用不站隊的做法,但馬家聲卻深諳在這種敏感時刻,不站隊就是站錯隊,兩邊都會打壓你。於是馬家聲一反家族遠離政事的傳統做法,首先是將自己最小的妹妹許配給孫世民,成為世子正妃,後來更是無論在孫世民的奪嫡之戰,還是之後逐鹿中原,一直堅定地站在孫世民這邊。
馬家聲的努力得到迴報,孫世民得到天下後,開始對之前袖手旁觀的兩大家族進行清算,馬家順勢成為吳地甚至全國第一大世家。就在其他世家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中,馬家聲做了一個讓天下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功成身退。
馬家聲首先嚴令所有馬家子弟不得入朝為官,推掉了皇帝的封爵賞賜,甚至要求馬家子弟不得無事覲見皇後。馬家聲給出的理由是馬家乃武林世家,家訓是遠離政事,若突然獲得封爵,家中子弟難免會產生驕寵心理,日後難免會作奸犯科。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馬家聲是多麽的有遠見。孫世民坐穩江山後,那些功臣們開始擁功自重,子弟更是囂張跋扈,孫世民就有一次借著滔天的民怨狠狠地收拾了一頓,該殺的殺,改流放的流放,沒有多少人能善後。馬家雖然沒有那些公侯麵上那麽風光,但是皇家每年大把的賞賜哪次少了他們?
這天,馬家聲正在議事廳中聽取家族在全國各地的眼線對於熱點事件的匯報。是的,馬家聲雖然不摻合政事,但不代表他對政事充耳不聞。全國各地的熱點事件,他知道的不比皇帝晚多少,理不理是一迴事,知不知道又是另外一迴事。發生在燕青兩州的郡主刺殺事件,他一直都有留意。而且在對峰山一戰中也排除了多名族中高手參與其中。
此刻,當他聽完族中子弟對於事件的完整匯報後。一言不發將所有人屏退,獨自在議事廳中喝了一個下午的茶。第二天一早,一封加急的奏章從馬府送出,直達京都。
馬家發生的事情並非是個案,幾乎同時,好幾個朝廷禦用的世家都先後向朝廷發出奏折。
同一時間,在某個黑暗的角落,一個中年男子慢慢地擦著手中的長刀。若房間裏有燈火的話,可以看到這人的左臉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疤。刀疤男擦的很慢、很慢,眼中不時閃過怨恨的光芒。
孫世民是一個很“小氣”的皇帝。他不喜歡封爵,他寧願賜官。爵位和官位不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後,做得好的官員離任時,皇帝給你一次性獎賞,就可以兩清了,以後封賞是人情,不再賞賜是道理。但是爵位不同,那是可以世襲的,除了自己皇族的子孫外,孫世民不想有太多可以世襲的王位、爵位。
大吳的爵位沿襲古製,包括世襲罔替和降等世襲兩種,世襲罔替就不用說了,子孫世代都會世襲祖先原來的爵位;降等世襲就是每一代爵位都會較上一代降一等,比如你老父親是一等國公,那麽你的兒子襲爵時,就變成是二等國公了,到了孫子那一代隻能是三等國公……。
孫世民立國後,仔細分析了大魏滅亡的原因。最大原因當然跟魏末帝的荒淫無度、倒行逆施有關。但是大魏立國數百年間,封爵無數,這些爵位對於爵爺們當然是一張長期飯票了,但是對於朝廷而言,則是一個長期的包袱,如長在帝國朝廷中的毒瘤,每年從魏帝國吸取大量的能量。而且,爵位傳承數代後,難免會出那麽一兩個狗仗人勢、欺壓百姓的紈絝子弟,長久這樣,就容易積累民怨。前朝的包青天和展紹之所以在民間得到巨大的支持,也是這種民怨的反映。
孫世民麵臨的情況是,大吳朝廷的藩王及爵爺們的年開銷已經超過前魏了,當然這裏麵占大頭的是睦王,他的藩王位就是世襲罔替,並且獨占全國二成稅收收入。所以睦王的金錢絕對比他老孫多,這讓精打細算的老孫恨得牙癢癢的。
對於睦王,孫世民暫時無能為力,能做的隻能先將爵位這些小支出的漏洞給堵上,所以孫世民對於爵位可以是近乎吝嗇的程度。他極少封爵,提出了“無軍功,不封爵”的基本規則。但是孫世民畢竟是開國之君,國戰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很多軍功,所以即使如孫世民那樣的惜爵如金的皇帝,還是在立國後封了幾百個爵位出去。
但孫皇帝對於爵爺們的管理非常嚴格,對於犯錯的爵爺及其子女們動不動采取“褫奪”和“降等”的政策,因此大批的爵位又被皇帝收迴,所以大吳的存量爵位顯得尤為珍貴。
戴一鳴對於吳國立國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他重傷了大魏武林的泰山北鬥——徐東征。徐東征真的太強了,雖然他不愛過問政事,但麻煩的是他姓徐,徐家乃一直是大魏朝廷的柱石家族,難保徐東征什麽時候會殺進來,給孫世民的脖子抹那麽一下。因此有徐東征一天,孫世民就不能安睡。
其次,戴一鳴領隊在馬嵬坡一戰中,先是通風報信,讓大吳提前準備;然後就是陣前反水,利用偷襲重創大魏僅存的高手,加速了大吳代魏的進程。
基於這兩天大的功勞,戴一鳴被賜封為“忠勇侯”。在戴一鳴看來,這個是他應得的,是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背上背信兄長、背叛大魏的罵名而得到的。所以戴一鳴格外珍惜自己所取得的一切,特別是侯爺這個爵位。
現在,為了展光風是否值得冒失去這個爵位的風險?戴一鳴真的很糾結。思考許久,最後他咬咬牙,心中一橫,暗道“這次賭了”。沒多久,戴一鳴的奏折從侯府加急送往京都。
與戴一鳴愛惜爵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南馬家。
江南馬家是大吳的百年武林第一世家,現代家主馬家聲可謂神一樣的存在。在孫世民未興起前,馬家充其量是江南三大世家的最後一位。在大吳世子奪嫡之爭時,排名前兩大的家族都采用不站隊的做法,但馬家聲卻深諳在這種敏感時刻,不站隊就是站錯隊,兩邊都會打壓你。於是馬家聲一反家族遠離政事的傳統做法,首先是將自己最小的妹妹許配給孫世民,成為世子正妃,後來更是無論在孫世民的奪嫡之戰,還是之後逐鹿中原,一直堅定地站在孫世民這邊。
馬家聲的努力得到迴報,孫世民得到天下後,開始對之前袖手旁觀的兩大家族進行清算,馬家順勢成為吳地甚至全國第一大世家。就在其他世家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中,馬家聲做了一個讓天下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功成身退。
馬家聲首先嚴令所有馬家子弟不得入朝為官,推掉了皇帝的封爵賞賜,甚至要求馬家子弟不得無事覲見皇後。馬家聲給出的理由是馬家乃武林世家,家訓是遠離政事,若突然獲得封爵,家中子弟難免會產生驕寵心理,日後難免會作奸犯科。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馬家聲是多麽的有遠見。孫世民坐穩江山後,那些功臣們開始擁功自重,子弟更是囂張跋扈,孫世民就有一次借著滔天的民怨狠狠地收拾了一頓,該殺的殺,改流放的流放,沒有多少人能善後。馬家雖然沒有那些公侯麵上那麽風光,但是皇家每年大把的賞賜哪次少了他們?
這天,馬家聲正在議事廳中聽取家族在全國各地的眼線對於熱點事件的匯報。是的,馬家聲雖然不摻合政事,但不代表他對政事充耳不聞。全國各地的熱點事件,他知道的不比皇帝晚多少,理不理是一迴事,知不知道又是另外一迴事。發生在燕青兩州的郡主刺殺事件,他一直都有留意。而且在對峰山一戰中也排除了多名族中高手參與其中。
此刻,當他聽完族中子弟對於事件的完整匯報後。一言不發將所有人屏退,獨自在議事廳中喝了一個下午的茶。第二天一早,一封加急的奏章從馬府送出,直達京都。
馬家發生的事情並非是個案,幾乎同時,好幾個朝廷禦用的世家都先後向朝廷發出奏折。
同一時間,在某個黑暗的角落,一個中年男子慢慢地擦著手中的長刀。若房間裏有燈火的話,可以看到這人的左臉上有一道深深的刀疤。刀疤男擦的很慢、很慢,眼中不時閃過怨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