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嬤嬤勸解著母親,“一萬兩,若按常理算,就算是藩王府地一個月的正常開銷也不過兩千。太太莫著急,大老太太在京中多年,咱們這一時半會也摸不清楚脾性!”轉頭又問春分,“你說是稟退了下人?”
“是,咱們的丫鬟,自老太太進了院門就被李嬤嬤打發了,院子裏是老太太的大丫鬟珍珠親自守著的。因是表小姐說燕窩粥不錯,讓再送一碗過去,穀雨就親自帶了小丫鬟去送,不想老太太聲音大,在西廂裏竟也聽得到!”春分微微點頭。
母親和傅嬤嬤對視一眼,都驚訝不已,在西廂裏也能聽到,大老太太竟然這樣不小心?還是有意說給自己聽的呢?
暖閣裏的鎦金雕竹節香爐飄起淡淡的香氣,房巽蓋著繡了石榴花的錦被,昏昏欲睡。
春分的話讓她猛然驚醒,轉眼間睡意全無。
長房缺銀子!
自從幾十年前大伯祖母殷氏嫁進房家,房家就極為奢靡,直到殷家分家才開始有所收斂。
房巽聽過殷家爭產分家的事兒。
齊家藥材行裏的吳掌櫃從前在殷家的鋪子裏做過學徒,對於殷家,很是不屑,“……最會苛刻人,冬襖裏頭都不放棉花的。聽說大老太爺在世的時候還好,那時候都願意進殷家做學徒,隻要進了殷家,衣食不缺,每月還能給幾文錢。那時候殷家結了幾門好親,就是跟房家這一門親事,得益最甚,也是最有錢的時候……”
房家是世家大族,讀書人家,自然是看不起這些商賈,可房家卻又最喜歡與商賈結親家,無非就是因為銀子。
當初,殷家是外戚,能與書香世家的房家結親,靠的卻不是外戚的身份,而是實打實的銀子。
殷家是商賈之家,因著殷貴妃偶然得了皇上的青眼,這才從商賈中出了頭。有了外戚這個身份,銀子便多了起來,便想著往官路上走。
本朝雖也有買官的,卻多是虛銜,真正能在權貴中擠出一席之地,還是要入仕。
可殷家家教有失,子孫不堪,殷家的族學辦了幾十年,卻隻有幾個中了舉人,雖也有幾個芝麻小官,卻無人曾再進一步。
齊家藥鋪的吳掌櫃是極瞧不起殷家的,“三奶奶您是房家出來的,自然是知道!小柱子可就不知道了!”吳掌櫃一邊看著小柱子一邊拔著算盤珠子。
“那別家的族學多是勵誌向學,族裏也多會撥了銀子資助貧困的子弟,就好比那吳之同,那可是探花郎,不就是房家的二老太太在路邊撿的,送到房家的族學裏,就這麽念出來的!可他們殷家……”吳掌櫃將手裏的算盤拿起來晃了又晃,算盤珠子嘩啦啦的響,“嘖嘖,那族學裏全都是些有錢的子弟。沒錢的,不是本族的,那根本進不去!”反正鋪子裏一時也沒有幾個客人,吳掌櫃並不忌諱別人聽到,“據說但凡有幾分才學的先生都不願意去殷家。可見要麽養的是傻子,要麽就是些不學無術的……”
科舉無望,殷家便起了與世家大族攀親的心思。
殷家已故的大老太爺殷泰鏜是個極會賺錢的,大伯祖母殷氏是大老太爺殷泰鏜嫡親的妹子,殷家的嫡長女,出嫁的時候十裏紅妝,幾乎是帶了殷家一半的家財嫁過來的。
那時候殷貴妃還在得寵,宮裏給的添箱讓殷氏好好兒的炫耀了幾年。
婚姻自是合二姓之好。殷氏是嫡長女,除了嫁妝豐厚,結親後,殷家與房家也多有利益的來往。
房家有了銀子,官場上更是步步高升,殷家水漲船高,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在京城權貴中也算擠進了一席之地,殷家嫡支中唯一入任的二老太爺殷泰鎮也做到了五品同知,殷泰鎮雖然是個庶出的子弟,卻跟殷泰鏜關係很好。
殷家自然不會忘了房家,殷家的銀子源源不斷的送入房家,殷氏過的也順風順水。
但自那年殷氏的嫡親哥哥殷泰堂一病不起後,殷家就不行了。
殷家商賈出身,家風不正,嫡庶不分。因著長房殷泰堂的嫡妻馮氏無出,長房的幾個兒子都是庶出,殷泰堂就想將一個兒子記在正妻名下,充作嫡子,接下殷家家主的擔子。不想,幾個兒子爭破了頭,殷泰堂氣的一病不起。本來就有外心的殷家三老爺殷泰鐋又鬧著分家,殷家亂成一團,生意也無人出麵打理。
藥鋪的學徒小柱子想不明白,“這殷大老爺明知道老妻不能生,還不早早兒的把嫡子的位子定下來,可見是個傻子!”
大丫鬟紫蘇難得的笑他,“你才是個傻子,早早兒的把嫡子定下來,其它的兒子誰還好好兒學!”
小柱子一拍腦門,小意討好,“還是紫蘇姐姐聰明,就我是個傻的!”
再之後,大老太爺過世,殷家便分了家。
此後,殷家衰落,從京城權貴中徹底淡去。其它幾個房頭,隻庶出的二房和嫡出的四房略有些底子,一個在官場,一個在商道,勉強混的過去。
但自從沒有了殷家的支持,房家的家業也慢慢衰敗起來。
房家跟殷家不同,房家和其它的世家大族一樣,以入仕為榮,從商為恥。據房巽所知,上到大伯祖父,下到長房庶出的十一哥,房家兒郎,凡過了弱冠之年的,個個都是舉人出身,哪怕最不成器的六伯父,整日的閑逛遛鳥,卻還是逢場必下,直考到房巽出嫁,最終還是考了個舉人出來。
人人都走科舉的路子,除了二房未出仕的二伯父在鄉下打理族學和族裏的事務,房家的老爺們無人打理庶務。
長房的女眷是不管這些的。大伯祖母和各房太太奶奶也都是隻管著自己個的陪嫁。
那時長房的庶務是管家高升的侄兒,高永福在管著。
高永福是家生子,一家子都在府裏,他為人還算老實,對著主子很會巴結,大伯祖母對他的印象很好,便讓他管了庶務。可他卻並不擅長經營。前世,房家的庶務在他的手裏,有賈家、齊家的扶持,生意也隻能說平平。
“是,咱們的丫鬟,自老太太進了院門就被李嬤嬤打發了,院子裏是老太太的大丫鬟珍珠親自守著的。因是表小姐說燕窩粥不錯,讓再送一碗過去,穀雨就親自帶了小丫鬟去送,不想老太太聲音大,在西廂裏竟也聽得到!”春分微微點頭。
母親和傅嬤嬤對視一眼,都驚訝不已,在西廂裏也能聽到,大老太太竟然這樣不小心?還是有意說給自己聽的呢?
暖閣裏的鎦金雕竹節香爐飄起淡淡的香氣,房巽蓋著繡了石榴花的錦被,昏昏欲睡。
春分的話讓她猛然驚醒,轉眼間睡意全無。
長房缺銀子!
自從幾十年前大伯祖母殷氏嫁進房家,房家就極為奢靡,直到殷家分家才開始有所收斂。
房巽聽過殷家爭產分家的事兒。
齊家藥材行裏的吳掌櫃從前在殷家的鋪子裏做過學徒,對於殷家,很是不屑,“……最會苛刻人,冬襖裏頭都不放棉花的。聽說大老太爺在世的時候還好,那時候都願意進殷家做學徒,隻要進了殷家,衣食不缺,每月還能給幾文錢。那時候殷家結了幾門好親,就是跟房家這一門親事,得益最甚,也是最有錢的時候……”
房家是世家大族,讀書人家,自然是看不起這些商賈,可房家卻又最喜歡與商賈結親家,無非就是因為銀子。
當初,殷家是外戚,能與書香世家的房家結親,靠的卻不是外戚的身份,而是實打實的銀子。
殷家是商賈之家,因著殷貴妃偶然得了皇上的青眼,這才從商賈中出了頭。有了外戚這個身份,銀子便多了起來,便想著往官路上走。
本朝雖也有買官的,卻多是虛銜,真正能在權貴中擠出一席之地,還是要入仕。
可殷家家教有失,子孫不堪,殷家的族學辦了幾十年,卻隻有幾個中了舉人,雖也有幾個芝麻小官,卻無人曾再進一步。
齊家藥鋪的吳掌櫃是極瞧不起殷家的,“三奶奶您是房家出來的,自然是知道!小柱子可就不知道了!”吳掌櫃一邊看著小柱子一邊拔著算盤珠子。
“那別家的族學多是勵誌向學,族裏也多會撥了銀子資助貧困的子弟,就好比那吳之同,那可是探花郎,不就是房家的二老太太在路邊撿的,送到房家的族學裏,就這麽念出來的!可他們殷家……”吳掌櫃將手裏的算盤拿起來晃了又晃,算盤珠子嘩啦啦的響,“嘖嘖,那族學裏全都是些有錢的子弟。沒錢的,不是本族的,那根本進不去!”反正鋪子裏一時也沒有幾個客人,吳掌櫃並不忌諱別人聽到,“據說但凡有幾分才學的先生都不願意去殷家。可見要麽養的是傻子,要麽就是些不學無術的……”
科舉無望,殷家便起了與世家大族攀親的心思。
殷家已故的大老太爺殷泰鏜是個極會賺錢的,大伯祖母殷氏是大老太爺殷泰鏜嫡親的妹子,殷家的嫡長女,出嫁的時候十裏紅妝,幾乎是帶了殷家一半的家財嫁過來的。
那時候殷貴妃還在得寵,宮裏給的添箱讓殷氏好好兒的炫耀了幾年。
婚姻自是合二姓之好。殷氏是嫡長女,除了嫁妝豐厚,結親後,殷家與房家也多有利益的來往。
房家有了銀子,官場上更是步步高升,殷家水漲船高,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在京城權貴中也算擠進了一席之地,殷家嫡支中唯一入任的二老太爺殷泰鎮也做到了五品同知,殷泰鎮雖然是個庶出的子弟,卻跟殷泰鏜關係很好。
殷家自然不會忘了房家,殷家的銀子源源不斷的送入房家,殷氏過的也順風順水。
但自那年殷氏的嫡親哥哥殷泰堂一病不起後,殷家就不行了。
殷家商賈出身,家風不正,嫡庶不分。因著長房殷泰堂的嫡妻馮氏無出,長房的幾個兒子都是庶出,殷泰堂就想將一個兒子記在正妻名下,充作嫡子,接下殷家家主的擔子。不想,幾個兒子爭破了頭,殷泰堂氣的一病不起。本來就有外心的殷家三老爺殷泰鐋又鬧著分家,殷家亂成一團,生意也無人出麵打理。
藥鋪的學徒小柱子想不明白,“這殷大老爺明知道老妻不能生,還不早早兒的把嫡子的位子定下來,可見是個傻子!”
大丫鬟紫蘇難得的笑他,“你才是個傻子,早早兒的把嫡子定下來,其它的兒子誰還好好兒學!”
小柱子一拍腦門,小意討好,“還是紫蘇姐姐聰明,就我是個傻的!”
再之後,大老太爺過世,殷家便分了家。
此後,殷家衰落,從京城權貴中徹底淡去。其它幾個房頭,隻庶出的二房和嫡出的四房略有些底子,一個在官場,一個在商道,勉強混的過去。
但自從沒有了殷家的支持,房家的家業也慢慢衰敗起來。
房家跟殷家不同,房家和其它的世家大族一樣,以入仕為榮,從商為恥。據房巽所知,上到大伯祖父,下到長房庶出的十一哥,房家兒郎,凡過了弱冠之年的,個個都是舉人出身,哪怕最不成器的六伯父,整日的閑逛遛鳥,卻還是逢場必下,直考到房巽出嫁,最終還是考了個舉人出來。
人人都走科舉的路子,除了二房未出仕的二伯父在鄉下打理族學和族裏的事務,房家的老爺們無人打理庶務。
長房的女眷是不管這些的。大伯祖母和各房太太奶奶也都是隻管著自己個的陪嫁。
那時長房的庶務是管家高升的侄兒,高永福在管著。
高永福是家生子,一家子都在府裏,他為人還算老實,對著主子很會巴結,大伯祖母對他的印象很好,便讓他管了庶務。可他卻並不擅長經營。前世,房家的庶務在他的手裏,有賈家、齊家的扶持,生意也隻能說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