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牛肉。”


    士兵們一聽劉三炮說是牛肉,一個個都像瘋了似的衝著車廂跑去,抓起罐頭學著劉三炮的樣子用刺刀撬開就吃。


    劉三炮吃了幾塊牛肉後,感覺有點膩,放下罐頭又去其他的箱子裏翻騰起來。


    隻見一個鐵皮箱子在劉三炮手裏翻過來倒過去,倒騰了幾分鍾楞是沒有打開,氣的劉三炮一下子把它摜在地上踢了兩腳。


    王寶在後麵看了,又好氣又好笑,把箱子提了起來,擺到劉三炮麵前,“來,看著兄弟,這箱子不是撬的,得用手一摳,看著沒有,順著這個圓圈,手指一伸,用力一摳,這不就起來了,哈哈哈。”


    劉三炮把頭伸到近處一看,隻見裏麵一小塊兒一小塊兒似的長方形物體,外麵都用白色的貌似油紙一樣的薄膜包著,左看右看都不像個吃的東西。


    劉三炮伸手拿出來一塊兒湊到嘴邊聞了聞,隨後好奇的看著王寶問道,“大哥,這是啥東西啊,硬邦邦的,是吃的嗎。”


    看著劉三炮傻傻的問道,王寶不禁撲哧一笑,解釋道,“這叫壓縮餅幹,是標準的行軍口糧,有時候急行軍吃不上熱飯,就帶上兩塊兒這個充饑,知道了嗎。”


    “哦哦,明白了,明白了,這我得嚐嚐,看看是個什麽味兒。”


    劉三炮好奇的把餅幹放在嘴裏,咬了一口,差點沒把牙給崩下來。


    “哎呦,***,這什麽破玩意,這麽咯牙呢,一點也不好吃,”


    說著便把一塊餅幹撇在了地上,起身又去尋找其他的物件來。


    “嗬嗬嗬,臭小子。”


    王寶起身拿起一塊壓縮餅幹,咬了一口,津津有味兒的嚼了起來。


    要說這鬼子的運輸隊來的貨還真不少,王寶一走一過,不光看見了成箱成箱的各種罐頭,還見到了香煙,砂糖,甚至還有酒,常見的大米還有糧食就更不用說了,可見這支運輸隊至少是為日軍一個旅團級的部隊提供後勤補給。


    要說起日軍的後勤補給特別是夥食,那根本跟**就不是一個檔次的。


    日軍為了保障本**人在戰場上的體力和精神頭,製定了非常嚴格的夥食標準。


    其日常基本夥食定量為:


    精米660克


    精麥210克


    鮮肉210克


    蔬菜600克 澤庵60克


    醬油0.08升


    味增75克


    鹽5克


    砂糖20克


    茶葉3克


    可以說,日軍戰時的飲食水平是相當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醃菜,味增,甜食等各種東西。


    日軍戰時的口糧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須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需要 ,更接近於日本人平時的餐飲習慣,同西方軍隊有著極大的不同,這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所謂精米就是精磨後的精白大米,這樣的精白大米都去掉了糠皮和糊粉層。日本的古時候農業技術是比較落後的,糧食產量也不高。下層的農民為了糊口,隻能吃舂過一次的糙米。這樣的糙米口感和精米有明顯不同,而且去殼後仍保留存少許外層組織,所以口感較粗,質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但比較容易吃飽。


    古代日本,能夠吃到加工過兩次以後的精米的,隻有少數貴族,大名以及一等武士。


    到了十八世紀,由於日本國內稻米連續豐收,人口又不多,導致糧食過剩。


    此時日本人普遍將糙米精加工搞成精米,連普通的武士和農民也開始吃了。精米的口感較好,一吃就上癮,越吃越愛吃。不知不覺中,日本國內大部分人都流行**米。


    不過遺憾的是,日本並不是年年都有這樣的豐收,大部分年份普通老百姓隻能吃糙米,少量精米隻能留在接待客人或者重要節日的時候吃一下。


    精米是貴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征。但可笑的是,由於大名們長期**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麵富含的許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導致普遍出現可怕的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導致)。


    在不知道維生素為何物的古代,腳氣病是一種無法控製的絕症,一些大名還因此喪命。


    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以後,軍人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人,自然不能吃農民的糙米,而必須吃最好的精米。這樣一來反而給日軍官兵帶來極大的麻煩。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軍死亡病例,是因為腳氣病導致的。


    隨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中,參戰的兩萬日軍隻有三百多人戰死,九百多人受傷,但居然有兩千三百多人患上腳氣病不能作戰。


    直到西方醫學家在一九一二年發現了腳氣病致病原因以後,日軍才恍然大悟。


    他們本來想將精米完全改為糙米,但已經吃慣了口感極佳精米的日軍官兵幾乎全部強烈反對。當時日本農村很多年輕農民尚且不能經常吃到精米,在殘酷的新兵訓練中,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米飯。現在如果連這點樂趣也沒有了,那真的隻能毫無樂趣,沒什麽意思了。


    況且精米做飯還有用水較少,易於長期存放的特點,所以日本官兵們以這兩個借口去鬧,看起來是很有道理的。


    日本軍部無奈,隻好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須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麥。


    可以看到,日軍一天定量中精米高達13兩,精麥也高達4兩,光是主食就已經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這個標準是相當高的。


    至於精麥,一部分是日本自產的麥子,另一部分則從美國進口,這也是抗戰開始以後,美國不同意經濟製裁日本的原因之一。


    味噌則是一種調味品,以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而風靡日本,其實味噌最早起源於中國,它是豆類通過黴菌繁殖發酵而製成的,同中國的豆瓣醬、豆豉等非常相似。


    在日本,主要以味噌湯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魚、肉、蔬菜時加入味噌、糖、醋等拌和的調味料,能使菜的味道更鮮美,經常食用有利於身體健康。


    據說日本人的長壽就與經常食用味噌有關。味噌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鐵、鈣、鋅和尼克酸等營養物質。


    日本人對味噌的喜愛程度可以說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由於味增每天都要消耗不少,日軍野戰部隊一般以七十公斤一桶來運輸。在前線由於方便運輸,則采用十五公斤的小桶,一個輜重兵就可以抗動了。


    日軍也裝備一些可以速溶的味增粉,以作為一線激戰時候使用。這種粉用防水紙包裝,每包分量為三十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可以由單兵自己帶著,這樣攜帶和煮食都方便的多。


    而澤庵其實就是蘿卜采用米糖等醃製,其實就是日本民間的醃菜的一種,用大白話說就是醃蘿卜。


    其實澤庵是人名,他是江戶時代一位名叫澤庵宗彭的臨濟宗僧侶,曾任京都禪宗寺院大德寺住持。為什麽漬物的名稱會冠上他的法號?據說“澤庵漬”這種用米糠、鹽水醃成的醬菜製法是他發明的,但這隻是一種民間傳說而已。


    其實澤庵同中國福建的黃土蘿卜醃菜非常相似,一般認為是從中國福建傳到日本的。


    澤庵是用曬幹的白蘿卜或者黃蘿卜,加上食鹽與米糖等物醃製的。同中國的醃菜一樣,一般需要三個月才能醃製完成。同中國普遍的醃蘿卜不同,澤庵中由於使用米糖,所以有一定的甜味,符合日本人的口味。


    日本人對於澤庵的態度,並不是僅僅當做醃菜而已,在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中,無論是農民工人,還是日本皇室,澤庵或者說醃菜幾乎是必備的餐桌副食品。


    日本人對醃菜有很深厚的感情,是代表著日本、故鄉及母親的溫暖味道,所以他們拿起一碗熱騰騰的白飯,加一點點醃菜,便是最令人滿足的食物。


    對於酒來說,雖然日軍每天都有清酒的配給,但除了冬天和少數嚴寒地區,顯然作戰時候顯然是不能喝酒的。


    酒主要用在日軍平時駐防,尤其是過節或者慶功的時候。日軍清酒主要是知名品牌月桂冠等,全部從民間直接購買而來。


    除了清酒以外,日軍還供應啤酒和威士忌,汽酒,葡萄酒等,還包括蘋果汁,葡萄汁,桔子汁等飲料。


    啤酒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朝日,劄幌,三得利,這還是普通士兵可以喝到的。


    威士忌則需要自己花錢購買,免費供給的隻有日本將校級軍官,一年也不過供應四到五次而已。


    在戰時日軍的夥食基本就是這樣,由於補足了在戰場上的各種體力需要,所以日本軍人的身體素質普遍都很好,在加上嚴格的訓練,戰鬥力跟**根本就不再一個檔次上也不足為奇了。


    也難怪王寶身邊的這些士兵們連牛肉罐頭都沒見過,吃起來跟過年一樣,想到這裏王寶從心裏由衷的感歎起來,兩個民族之間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點啊。


    “王連長,王連長,後麵有情況,金連長請你去一趟。”


    忽然王寶隻聽見車隊後麵傳來了一聲年輕士兵的叫喊聲。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日之鐵錘突擊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小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小勾並收藏抗日之鐵錘突擊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