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鹹豐年間,莒縣有個頗受百姓愛戴的縣令——張翎,張翎為官清正,斷案機智,來莒縣不久就斷清了不少積壓多年的舊案。張翎不但善於斷案,而且善於搞農田水利建設,使莒縣很多原本連年歉收的土地變為良田,因此頗受百姓愛戴。
雖然張縣令勤政愛民,無奈連年蝗災,社會動蕩,仍然是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官府拿出更有效的措施。可就在這時,張縣令卻突然稱病辭職了。一時間人們紛紛猜測張縣令辭職的真正原因,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猜到,因為這裏麵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應該從一起搶劫案說起。地痞趙忠在村頭搶劫了臨村行人的東西,正巧被那個人認出來了,於是就告了官,當衙役抓到趙忠時,趙忠還沒來得及收藏贓物,可以說是人證物證俱全。
公堂上,張翎大喝一聲,問趙忠為何搶劫人家的財物,趙忠竟然答非所問地冒出一句:“大老爺退堂!”
張翎異常生氣,繼續詢問趙忠,想不到張忠還是那句話。張翎既納悶又生氣,怒喝一聲:“大膽刁民,不如實迴答,為何反叫老爺我退堂?”
旁邊的衙役照著趙忠的脊梁就是一棍,把趙忠一下打倒在地,想不到趙忠依舊齜牙咧嘴地說:“大老爺快退堂!”
張縣令感到實在奇怪,就站起來,離開了自己的座位。這時,隻聽頭頂嘩啦一聲,張縣令急忙躲閃,結果從頭頂上掉下來的磚瓦一下把自己的座位砸了個粉碎。張縣令驚出一身冷汗,心裏想,要不是趙忠叫他退堂,自己就是砸不死,也肯定得殘廢。
原來縣衙年久失修,屋頂的木料都腐朽了,以至於出現了這樣的事,可趙忠又是怎麽提前知道的呢?於是張縣令便退了堂,把趙忠帶入內宅,詢問具體情況。
趙忠說是自己的爺爺叫他這麽說的,張縣令問他爺爺在哪裏,趙忠說他爺爺已經死了三十多年了,爺爺去世時自己才十多歲,當時爺爺說他該遭此一劫,但是隻要照他說的去做,就能逢兇化吉。
張翎問趙忠爺爺叫什麽名字,趙忠說叫趙興野,生前以善於占卜著稱,張縣令就問起了趙興野的情況,一問之下,趙忠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張縣令半信半疑,最後就把趙忠暫時收押在監牢裏,並讓看守牢房的人好生照顧著。
第二天,張縣令向師爺詢問趙興野的真實情況,師爺就向張縣令講述了不少趙興野的遺事,那是越說越玄。張翎聽著聽著就入了迷,當然也就相信趙忠所言非虛。
幾天後,縣衙修好,再次升堂問案,趙忠已經變了說法。趙忠說自己壓根沒有搶劫,隻是借了人家的兩個豆餅,因為對方怕他不還,才反悔了並告他搶劫。張翎問原告是不是這樣,那人點頭稱是,於是張翎就叫趙忠立即賠償六個豆餅給人家,原告當然點頭同意。
其實這一切都是張縣令暗中協調好了的,趙忠那六個豆餅也是縣令幫他出的。其實趙忠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人,隻是年景不好,再加上他又不善經營,才落得窮困潦倒。那天他看自己的孩子實在餓壞了,才去搶劫了別人的兩個豆餅。
此後不久,張縣令就稱病辭職了,而趙忠也由一貧如洗變為擁有四十多畝地的中等人家。後來,知情的人說,那些置地的錢是張翎給趙忠的,因為趙忠把爺爺的占卜之書給了張翎。
為了幾本書,連縣令也不做了,一開始,人們都覺得張縣令因小失大。半年後,太平軍北伐經過莒縣,繼任縣令帶領官兵抵抗數日,終因寡不敵眾而城陷身亡。人們這才想起張縣令辭職的事,都說張縣令不辭職,肯定也難逃兵敗身亡的結局。
據說,張縣令辭職歸鄉,其實是受到了趙興野的點化,因為當趙忠打開爺爺臨死前用石蠟封存的瓷壇,取出書籍給張翎時,發現裏麵有張發黃的紙條,紙條上有16個字:我徒張翎,歸鄉潛修。迷戀仕途,逢亂命休!
雖然張縣令勤政愛民,無奈連年蝗災,社會動蕩,仍然是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官府拿出更有效的措施。可就在這時,張縣令卻突然稱病辭職了。一時間人們紛紛猜測張縣令辭職的真正原因,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猜到,因為這裏麵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應該從一起搶劫案說起。地痞趙忠在村頭搶劫了臨村行人的東西,正巧被那個人認出來了,於是就告了官,當衙役抓到趙忠時,趙忠還沒來得及收藏贓物,可以說是人證物證俱全。
公堂上,張翎大喝一聲,問趙忠為何搶劫人家的財物,趙忠竟然答非所問地冒出一句:“大老爺退堂!”
張翎異常生氣,繼續詢問趙忠,想不到張忠還是那句話。張翎既納悶又生氣,怒喝一聲:“大膽刁民,不如實迴答,為何反叫老爺我退堂?”
旁邊的衙役照著趙忠的脊梁就是一棍,把趙忠一下打倒在地,想不到趙忠依舊齜牙咧嘴地說:“大老爺快退堂!”
張縣令感到實在奇怪,就站起來,離開了自己的座位。這時,隻聽頭頂嘩啦一聲,張縣令急忙躲閃,結果從頭頂上掉下來的磚瓦一下把自己的座位砸了個粉碎。張縣令驚出一身冷汗,心裏想,要不是趙忠叫他退堂,自己就是砸不死,也肯定得殘廢。
原來縣衙年久失修,屋頂的木料都腐朽了,以至於出現了這樣的事,可趙忠又是怎麽提前知道的呢?於是張縣令便退了堂,把趙忠帶入內宅,詢問具體情況。
趙忠說是自己的爺爺叫他這麽說的,張縣令問他爺爺在哪裏,趙忠說他爺爺已經死了三十多年了,爺爺去世時自己才十多歲,當時爺爺說他該遭此一劫,但是隻要照他說的去做,就能逢兇化吉。
張翎問趙忠爺爺叫什麽名字,趙忠說叫趙興野,生前以善於占卜著稱,張縣令就問起了趙興野的情況,一問之下,趙忠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張縣令半信半疑,最後就把趙忠暫時收押在監牢裏,並讓看守牢房的人好生照顧著。
第二天,張縣令向師爺詢問趙興野的真實情況,師爺就向張縣令講述了不少趙興野的遺事,那是越說越玄。張翎聽著聽著就入了迷,當然也就相信趙忠所言非虛。
幾天後,縣衙修好,再次升堂問案,趙忠已經變了說法。趙忠說自己壓根沒有搶劫,隻是借了人家的兩個豆餅,因為對方怕他不還,才反悔了並告他搶劫。張翎問原告是不是這樣,那人點頭稱是,於是張翎就叫趙忠立即賠償六個豆餅給人家,原告當然點頭同意。
其實這一切都是張縣令暗中協調好了的,趙忠那六個豆餅也是縣令幫他出的。其實趙忠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人,隻是年景不好,再加上他又不善經營,才落得窮困潦倒。那天他看自己的孩子實在餓壞了,才去搶劫了別人的兩個豆餅。
此後不久,張縣令就稱病辭職了,而趙忠也由一貧如洗變為擁有四十多畝地的中等人家。後來,知情的人說,那些置地的錢是張翎給趙忠的,因為趙忠把爺爺的占卜之書給了張翎。
為了幾本書,連縣令也不做了,一開始,人們都覺得張縣令因小失大。半年後,太平軍北伐經過莒縣,繼任縣令帶領官兵抵抗數日,終因寡不敵眾而城陷身亡。人們這才想起張縣令辭職的事,都說張縣令不辭職,肯定也難逃兵敗身亡的結局。
據說,張縣令辭職歸鄉,其實是受到了趙興野的點化,因為當趙忠打開爺爺臨死前用石蠟封存的瓷壇,取出書籍給張翎時,發現裏麵有張發黃的紙條,紙條上有16個字:我徒張翎,歸鄉潛修。迷戀仕途,逢亂命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