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憑雲涯兒智慧,是如何也不能料到,此處之人如此,竟然是為考驗自己。網如今被這小兒認可,四周村人紛紛圍聚過來,小聲議論其德,各種驚異之語層出不窮,倒是皆不離“人不可貌相”之意。雖被誇讚,但雲涯兒卻並不能因此而覺欣喜。
再而相問,小兒終於肯告知那司馬德操於陽翟躬耕,平日之貌與農人無異,所在亦是並非達官顯貴所願前往之處。此處倒是未出雲涯兒所料,畢竟有那龐德公在先,早已認為天下隱士皆是如此了。隨後得知了具體位置,雲涯兒向那小兒又謝幾次,心想幸好自己膽小怕事而得此之幸,遂滿意前往。
雖說此迴有了方向,無需再於路上耽擱,但畢竟有那一縣之遙,非片刻就能到達。未走許遠,雲涯兒便沒了堅定之意,隻覺往日似曾聽過陽翟,不過當時因正四處逃難,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如今僅有些與黃巾有關印象,具體何事已不能記起。
想之一路,又過幾村,才得知那韓忠當年兵敗之後,逃至陽翟,最終還是被官軍剿滅。不禁為其惋惜,好歹當年也是黃巾之中數一數二之人,自己還曾受廖化所托前往求援。網結果卻是如落得如此下場,比那張曼成並未好至哪去。轉念一想,自己三番兩次受到阻攔,未能與韓忠匯合,究竟是福是禍,還未有定數。不過若是長社兵敗之時,自己提前幾日趕往正好與其迴合,隻恐今日早已沒了性命,哪還能在此尋那名士神醫,也算萬幸了。
帶著此番慶幸,雲涯兒一掃陰霾,加緊趕路,不過一日功夫,終於來至那小兒告知之處。縱觀下來,此處農田、屋舍零星錯落,與潁川普通村落並無二致,更是毫無清幽素雅之感,若非特意前來,決計不會認為此處隱有高士。不由驚歎如此賢人必有其賢之理,隨即直入村道,又與所遇之人各相問之。
然村中各人雖極為有禮,且有問必答,所言卻皆模淩兩可,非雲涯兒所問不答,答又隻有簡單幾字,或是或否。如此這般根本不能問得司馬德操確切所在,仍是需要自行摸索。還好村人確實承認其住此村,比在整個潁川尋找已好之許多。
見得村人狡猾,雲涯兒也幹脆懶再多費唇舌,遇得一人,不管男女老幼便問是否司馬德操,若是答否,告辭便走,也不多問。網想來隻要司馬德操本人不行欺騙,應當半日便可尋得。然而從村頭問至村尾,竟無一人答是,難道那司馬德操真是如此厭客,連身份也不願意告知?雲涯兒自然不願相信,又再於每家每戶查探,看看是否有那遺漏之人。
這般尋來,還真就找得一家並無主人,於是問於左鄰右舍,卻被告知此處主人已離去多日,並不知其去向,是否司馬德操也不甚清楚,問來幾乎毫無意義。屢遭如此,雲涯兒終是難以再沉住氣,正欲發作就此離去,忽而記起之前小兒刁難之時,莫非此處之人亦在考驗自己?頓時消了一半,而與鄰人好生相言,結果所答仍是如此,倒也再懶賭氣離去,幹脆借住村中,每日皆來此屋等候。
一連幾日,熱情又被消磨殆盡,又覺每日閑於屋外無所事事似乎也非良策。但若就此歸去日後再來,好像也無其他要事要辦,反倒將那時間耽擱路上,還要受那舟車勞頓之苦,實不劃算。
於是便蹲於道旁思索村中還有何事可做。正想之時,望得一孩童正提木劍而過,忽然興致大起,將那孩童攔下,神氣問道:“你可會使劍法?”畢竟自己好歹也從徐福之處學了些速成劍法,量那小兒不過七八歲之貌,應當如何也不如自己。
那孩童果然被問得呆住,抱劍思索半天,才是眼珠一轉,答道:“不會。”隨即又撇頭望向雲涯兒反問之,“那你可會?”
觀其一臉稚嫩,雲涯兒心中竊喜不已,更覺此小兒既不會劍又對此好奇,這番正好指導於其,以解煩悶。遂而大笑一聲,“我當然會,若不會怎……”正說之時,便伸手去奪其手中之劍。哪想那小兒一步未動隻輕擺手臂,就已完全避開,令其連個劍柄都未摸著,驚得又將欲說之辭咽了迴去。
再看孩童,神態自然,似不知發生何事,又覺方才不過巧合。遂再重整態勢,故意先指他處,咋唿一聲“你看那是何物!”借此以令那該分心,趁機奪劍。結果那孩望也望了,疑也疑了,還反追問雲涯兒到底見到何物而這般大驚小怪,偏偏就是能夠輕易躲開雲涯兒之手,將執劍之手背於身後。
想來自己身手雖不如何,但也見過不少高手爭鬥,就連楚闕也不能這般不動身形就輕易化解攻勢。而這小兒非但遊刃有餘,還要佯裝不知,分明是在戲耍自己,倒是與那某個熟識之人頗有幾分神似。於是隻得大方承認此小兒身手遠在自己之上,直接問道:“敢問這位小英雄可知一名為徐元直之人?”
“難道你曾見過我師兄?”孩童畢竟隻是孩童,不管學得多像大人,遇得好奇之事,還是毫無心機,直接將話說漏,即便慌忙改口,也不能再將雲涯兒蒙騙。終是得以借助徐福之事,與這那孩換來其他消息。
原來此孩真與徐福師出同門,不過徐福常年在外,每每歸來,也是前來拜訪司馬先生,並不久留,名為師兄,實未同堂而習過。然而徐福畢竟平日好為遊俠,名聲在外,又廣交賢士俠客,於眾弟子中,頗有人氣。此孩更是以其為榜樣,由上至下、由內而外,模仿了個遍,好在唯獨嗜酒一好並未學去,也算萬幸。
雲涯兒便就此以為兩人之師是那司馬德操,並還趁機奉承一番。正為猜想楚闕也是其之徒而高興之時,卻被告知司馬德操並不授武,隻是教些詩文、歌賦,就連天下大事也從不提及。
(本章完)
再而相問,小兒終於肯告知那司馬德操於陽翟躬耕,平日之貌與農人無異,所在亦是並非達官顯貴所願前往之處。此處倒是未出雲涯兒所料,畢竟有那龐德公在先,早已認為天下隱士皆是如此了。隨後得知了具體位置,雲涯兒向那小兒又謝幾次,心想幸好自己膽小怕事而得此之幸,遂滿意前往。
雖說此迴有了方向,無需再於路上耽擱,但畢竟有那一縣之遙,非片刻就能到達。未走許遠,雲涯兒便沒了堅定之意,隻覺往日似曾聽過陽翟,不過當時因正四處逃難,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如今僅有些與黃巾有關印象,具體何事已不能記起。
想之一路,又過幾村,才得知那韓忠當年兵敗之後,逃至陽翟,最終還是被官軍剿滅。不禁為其惋惜,好歹當年也是黃巾之中數一數二之人,自己還曾受廖化所托前往求援。網結果卻是如落得如此下場,比那張曼成並未好至哪去。轉念一想,自己三番兩次受到阻攔,未能與韓忠匯合,究竟是福是禍,還未有定數。不過若是長社兵敗之時,自己提前幾日趕往正好與其迴合,隻恐今日早已沒了性命,哪還能在此尋那名士神醫,也算萬幸了。
帶著此番慶幸,雲涯兒一掃陰霾,加緊趕路,不過一日功夫,終於來至那小兒告知之處。縱觀下來,此處農田、屋舍零星錯落,與潁川普通村落並無二致,更是毫無清幽素雅之感,若非特意前來,決計不會認為此處隱有高士。不由驚歎如此賢人必有其賢之理,隨即直入村道,又與所遇之人各相問之。
然村中各人雖極為有禮,且有問必答,所言卻皆模淩兩可,非雲涯兒所問不答,答又隻有簡單幾字,或是或否。如此這般根本不能問得司馬德操確切所在,仍是需要自行摸索。還好村人確實承認其住此村,比在整個潁川尋找已好之許多。
見得村人狡猾,雲涯兒也幹脆懶再多費唇舌,遇得一人,不管男女老幼便問是否司馬德操,若是答否,告辭便走,也不多問。網想來隻要司馬德操本人不行欺騙,應當半日便可尋得。然而從村頭問至村尾,竟無一人答是,難道那司馬德操真是如此厭客,連身份也不願意告知?雲涯兒自然不願相信,又再於每家每戶查探,看看是否有那遺漏之人。
這般尋來,還真就找得一家並無主人,於是問於左鄰右舍,卻被告知此處主人已離去多日,並不知其去向,是否司馬德操也不甚清楚,問來幾乎毫無意義。屢遭如此,雲涯兒終是難以再沉住氣,正欲發作就此離去,忽而記起之前小兒刁難之時,莫非此處之人亦在考驗自己?頓時消了一半,而與鄰人好生相言,結果所答仍是如此,倒也再懶賭氣離去,幹脆借住村中,每日皆來此屋等候。
一連幾日,熱情又被消磨殆盡,又覺每日閑於屋外無所事事似乎也非良策。但若就此歸去日後再來,好像也無其他要事要辦,反倒將那時間耽擱路上,還要受那舟車勞頓之苦,實不劃算。
於是便蹲於道旁思索村中還有何事可做。正想之時,望得一孩童正提木劍而過,忽然興致大起,將那孩童攔下,神氣問道:“你可會使劍法?”畢竟自己好歹也從徐福之處學了些速成劍法,量那小兒不過七八歲之貌,應當如何也不如自己。
那孩童果然被問得呆住,抱劍思索半天,才是眼珠一轉,答道:“不會。”隨即又撇頭望向雲涯兒反問之,“那你可會?”
觀其一臉稚嫩,雲涯兒心中竊喜不已,更覺此小兒既不會劍又對此好奇,這番正好指導於其,以解煩悶。遂而大笑一聲,“我當然會,若不會怎……”正說之時,便伸手去奪其手中之劍。哪想那小兒一步未動隻輕擺手臂,就已完全避開,令其連個劍柄都未摸著,驚得又將欲說之辭咽了迴去。
再看孩童,神態自然,似不知發生何事,又覺方才不過巧合。遂再重整態勢,故意先指他處,咋唿一聲“你看那是何物!”借此以令那該分心,趁機奪劍。結果那孩望也望了,疑也疑了,還反追問雲涯兒到底見到何物而這般大驚小怪,偏偏就是能夠輕易躲開雲涯兒之手,將執劍之手背於身後。
想來自己身手雖不如何,但也見過不少高手爭鬥,就連楚闕也不能這般不動身形就輕易化解攻勢。而這小兒非但遊刃有餘,還要佯裝不知,分明是在戲耍自己,倒是與那某個熟識之人頗有幾分神似。於是隻得大方承認此小兒身手遠在自己之上,直接問道:“敢問這位小英雄可知一名為徐元直之人?”
“難道你曾見過我師兄?”孩童畢竟隻是孩童,不管學得多像大人,遇得好奇之事,還是毫無心機,直接將話說漏,即便慌忙改口,也不能再將雲涯兒蒙騙。終是得以借助徐福之事,與這那孩換來其他消息。
原來此孩真與徐福師出同門,不過徐福常年在外,每每歸來,也是前來拜訪司馬先生,並不久留,名為師兄,實未同堂而習過。然而徐福畢竟平日好為遊俠,名聲在外,又廣交賢士俠客,於眾弟子中,頗有人氣。此孩更是以其為榜樣,由上至下、由內而外,模仿了個遍,好在唯獨嗜酒一好並未學去,也算萬幸。
雲涯兒便就此以為兩人之師是那司馬德操,並還趁機奉承一番。正為猜想楚闕也是其之徒而高興之時,卻被告知司馬德操並不授武,隻是教些詩文、歌賦,就連天下大事也從不提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