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曆十一月初二,大宋西南招討軍攻克會川府。。更多最新章節訪問:щw. 。[書*哈.哈^小^說.網]
翌日,《大宋京報》第一時間就報道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報道雲,分離出去四百多年的會川府昨日被我強大的大宋天兵攻占,因為安史之‘亂’被異邦趁虛強占的華夏神聖領土終於迴到了華夏懷抱,可喜可賀。
不能不說,有了電報這個神器,大宋的報業迎來了新一**發展的契機,而本次征討大理,更是讓《大宋京報》的發行量直線上升。
上次大軍收複建昌府,《大宋京報》也是在昔日刊登了報捷的消息,當日的《大宋京報》一出,不到兩個時辰,便銷售一空,搞得很多人‘欲’求一張《大宋京報》而不可得,此後,《大宋京報》的訂量便一舉突破八萬大關。這第二場大捷的消息發過來之後,《大宋京報》的印量直接就按十萬付印,結果果然不負所望,除了五萬份《大宋京報》發往地方,臨安留足的五萬份在兩個時辰之內被大宋愛國民眾搶購一空。
應該說,大宋的文化娛樂生活堪稱是本時空登峰造極,酒肆勾欄、雜耍傀儡戲之類的,應有盡有,但這種文化娛樂生活再是豐富,畢竟是小製作,怎麽的也無法與大戰這樣的大戲相比。再說欺負大理這種事,分明沒什麽風險,屬於討喜的範疇,百姓樂得輕鬆圍觀,因而這一段時間滿臨安街談巷議的焦點都集中在這個上頭,你要是搞不清辛大帥的大軍的進展,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唿。
所以,《大宋京報》自然就火得不行。
《大宋京報》作為官方權威報刊,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大宋京報》是朝廷的喉舌,刊載的消息足夠權威,這是《新報》之類的其他報紙所不能比擬的。不過,《新報》也有《新報》的招數,那就是圍繞大理之戰做深度報道,還有就是戰地記事和‘花’邊新聞,這些都是俘獲讀者眼球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勝利的戰果固然能振奮人心,但生動有趣的實戰報道以及添油加醋的誇張描述才是普羅大眾的最愛,所以《新報》也是僅次於《大宋京報》的大戰受益者。要知道,賀馳安就在前線,在客串戰地記者的角‘色’,而文元已經從庫頁島迴到了臨安,這個報道的陣容可謂相當豪華。[書*哈.哈^小^說.網]賀馳安在後世也算是某個小圈子裏的筆杆子,而文元號稱有一枝生‘花’妙筆,加上穿越眾熟知炒作的種種詭異途徑,《新報》要文筆有文筆,要概念有概念,要血‘肉’有血‘肉’,這一場戰爭被《新報》充分借勢,《新報》發行量本就在《大宋京報》之上,借這次開戰的東風,《新報》的發行量竟然一舉突破十二萬。在大宋這個時代,當真是一大奇跡。
文元本來被茅庚叫到了庫頁島,在庫頁島,文元的確也幫了茅庚不少忙,但茅庚最終還是讓文元離開庫頁島返迴臨安,因為茅庚意識到臨安這個陣地萬分重要,不但不能削弱,相反,還得加強。這麽說吧,穿越眾要想在庫頁島大發展,還要主動對抗金兵,沒有大宋的支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穿越眾更需要文元在臨安進行公關和各種活動,以便爭取更多的資源,畢竟文元在臨安早就是如魚得水,以他的能力,無論是為茅氏集團贏得真金白銀或者各種戰略物質,乃至人口,以及宣傳造勢,文元的作用,在臨安都比在庫頁島的作用大得多,因此,文元帶著使命,又迴到了熟悉的臨安。
而賀馳安之所以跟著大宋的大軍前進,還自命戰地記者,其實更主要的是盯上了雲南那邊的礦藏,尤其是會理的鎳銅礦,賀馳安絕對是誌在必得,當然,這也是穿越者誌在必得的。隻不過,穿越領導層並沒有要求賀馳安采用貼身緊‘逼’戰術,就像現在這樣,賀馳安幹脆就跟在大軍之中,仿佛不跟著,會理的銅鎳礦就會旁落似的。
攻占會川的第五天,西南征討軍的前鋒繼續南進,而辛棄疾的指揮部,也順勢前移,推進到了會川城內。
辛大帥進了會川城,軍務安排妥當之後,在郭倪和陳‘玉’傑的安排,辛棄疾接受了《大宋京報》著名記者劉過和《新報》特約記者賀馳安的采訪。當然這個主意,最先是出自陳‘玉’傑,不過郭倪在這件事上出乎尋常地積極,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張羅了起來,而辛棄疾這兩年來沒少跟媒體打‘交’道,深諳運用輿論的法‘門’,自然是不會拒絕。
當著兩位記者的麵,辛棄疾侃侃而談,首先談的,當然是此次征討大理的正義‘性’。對此,其實出征之前,報紙上就有了基調,辛大帥現在隻是在原有基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一通而已。說到征伐大理,大宋照樣祭出了“自古以來”這個詞兒,因為曆史上,漢武帝收服西地南夷,設雲南縣,大理這地方,就是昔年“雲南縣”所在,所以,它自古以來就是咱華夏的地盤,後來鵲巢鳩占,現在大宋出兵收迴故土,這毋庸置疑是正義的,大理國國王理應尊重曆史,認清形勢,將華夏故土歸還。設若大理國段氏幡然悔悟,順應形勢,放棄對大宋天兵的抵抗,大宋投桃報李,可仿照昔年錢俶納土歸舊宋事,便可封王安享晚年。總之,抵抗是徒勞的,大理段氏應該識時務,懂進退,不要做螳臂當車的傻事,雲雲。
應賀馳安所請,辛棄疾還評價了大理的政治經濟情況。說到大理的君權統治,辛棄疾表示,大理這裏“君不君臣不臣”,大理高氏一族權勢熏天,致使大理軍政‘混’‘亂’,內‘亂’頻仍。此外段氏治國乏善可陳,而一味崇佛大修佛廟,罔顧民生,致使國力凋敝,百姓窮困。也正因為如此,大宋天兵遠征伐大理,正是解民於倒懸,吊民伐罪,此之謂也。
大宋當然有資格攻擊大理國的民生狀況,事實上,曆朝曆代之中,宋代的確是最關注民生的一個朝代,比起大理國來,大宋民眾的生活水平自然是要高上不少,所以辛棄疾說“解民於倒懸”這句話時,顯得底氣十足。
而後話題轉到對今後大宋收複大理之後的規劃,辛棄疾對此早有準備,第一便是要恢複西漢“雲南”地名。辛棄疾說到這裏,作為采訪記者的賀馳安和在旁邊打醬油的陳‘玉’傑都不免感歎,漢武帝這位皇帝盡管在民生方麵一塌糊塗,但不能不說,他開拓的地盤還真是不老少,在中國曆史上的確算得上居功至偉。若是沒有漢武帝,隻怕中國掉起“自古以來”這句文來,底氣就遠遠不會那麽足。
接下來,就輪到辛棄疾發揮了。
辛棄疾指出,大宋收迴大理改迴“雲南”之後,將按照“一帶一路”的思路在十年之內將大理建設成繁榮富足的大西南。
“一帶”就是利用雲南的礦產優勢,發展“礦產帶”。在這一點上,辛棄疾作為前任的五礦控股掌‘門’人,自然是有足夠的發言權,辛棄疾指出,雲南的礦產資源異常豐富,在此之前隻是零星開采,不足以形成經濟規模。在大宋恢複對雲南主權後,大宋將以五礦控股為龍頭,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大宋有實力的商家投資雲南,建設“礦產帶”,開采銅礦、錫礦等一係列大型礦山。這些礦山的開采,將帶來滾滾的財源,足以讓雲南本地的百姓生活上一個台階。辛棄疾在說這段話的時候,信心滿滿,不錯,辛棄疾完全有資格這麽說,當日成立五礦控股,辛棄疾先後在江西、荊湖南路布局,之後又在海南島布局,一個“礦產帶”的成功開采,無一例外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當地的百姓收入水漲船高,民生得到改善,那是妥妥的。
兩位記者當然心知肚明,辛棄疾這是在為大理人民畫餅,不過這個餅畫得並不誇張,看起來還滿是那麽一迴事的。而賀馳安本來就是來占地挖礦的,話說雲南在後世,既是“銅都”又是“錫都”,不過現在,賀馳安最看重的,還是鎳。
大力發展“礦產帶”,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在座的對此並無疑義,賀馳安還順勢給辛大帥戴上了一些個高帽,搞得辛大帥興致更加高漲。
說完“一帶”,辛棄疾便爆出了“一路”的遠景規劃,這個路,當然是“要想富先修路”的那個“路”,不過辛大塑顯然不滿足於隻在雲南境內修路,辛棄疾提出的這個“一路”就是一路修到印度洋的“西南絲綢之路”。
漢唐的絲綢之路走的是北線,到了大宋,北線這條絲綢之路被西夏西遼截斷了,結果“絲綢之路”換成了海路,“絲綢海路”經南海,走馬六甲,通向中東和歐洲非洲,為大宋帶來了滾滾的財源。不過,若是在西南直接開出一條通向印度洋的“西南絲綢之路”,起碼四川雲南就受益匪淺,相信兩地的商家必定是舉雙手讚成的。
辛棄疾有如此說法,其實也不奇怪,話說克拉地峽那邊,就是溝通兩洋的,一頭就是印度洋,克拉地峽如今是大宋地盤,可惜這塊飛地跟大宋不相連,辛棄疾的想法很簡單,收複雲南,順勢將克拉地峽也連成一片,那豈不是好!
隻是,蒲甘(也就是緬甸的前身)國要是聽說這番話,一定會不樂意的,直通印度洋,隻有從我的國土上橫過去,這不是要明目張膽準備占我蒲甘的地盤嗎!
真臘自然也不會樂意,瞧瞧這說法,大宋這是要往西南無限製擴張啊,這兆頭可不好!真臘國現在剛剛打敗占城,盡管勝了,還是大勝,連占城的都城都占了,但真臘國力也消耗相當厲害,真臘這時候可不想再與大宋開戰。
翌日,《大宋京報》第一時間就報道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報道雲,分離出去四百多年的會川府昨日被我強大的大宋天兵攻占,因為安史之‘亂’被異邦趁虛強占的華夏神聖領土終於迴到了華夏懷抱,可喜可賀。
不能不說,有了電報這個神器,大宋的報業迎來了新一**發展的契機,而本次征討大理,更是讓《大宋京報》的發行量直線上升。
上次大軍收複建昌府,《大宋京報》也是在昔日刊登了報捷的消息,當日的《大宋京報》一出,不到兩個時辰,便銷售一空,搞得很多人‘欲’求一張《大宋京報》而不可得,此後,《大宋京報》的訂量便一舉突破八萬大關。這第二場大捷的消息發過來之後,《大宋京報》的印量直接就按十萬付印,結果果然不負所望,除了五萬份《大宋京報》發往地方,臨安留足的五萬份在兩個時辰之內被大宋愛國民眾搶購一空。
應該說,大宋的文化娛樂生活堪稱是本時空登峰造極,酒肆勾欄、雜耍傀儡戲之類的,應有盡有,但這種文化娛樂生活再是豐富,畢竟是小製作,怎麽的也無法與大戰這樣的大戲相比。再說欺負大理這種事,分明沒什麽風險,屬於討喜的範疇,百姓樂得輕鬆圍觀,因而這一段時間滿臨安街談巷議的焦點都集中在這個上頭,你要是搞不清辛大帥的大軍的進展,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唿。
所以,《大宋京報》自然就火得不行。
《大宋京報》作為官方權威報刊,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大宋京報》是朝廷的喉舌,刊載的消息足夠權威,這是《新報》之類的其他報紙所不能比擬的。不過,《新報》也有《新報》的招數,那就是圍繞大理之戰做深度報道,還有就是戰地記事和‘花’邊新聞,這些都是俘獲讀者眼球的不二法‘門’,事實上,勝利的戰果固然能振奮人心,但生動有趣的實戰報道以及添油加醋的誇張描述才是普羅大眾的最愛,所以《新報》也是僅次於《大宋京報》的大戰受益者。要知道,賀馳安就在前線,在客串戰地記者的角‘色’,而文元已經從庫頁島迴到了臨安,這個報道的陣容可謂相當豪華。[書*哈.哈^小^說.網]賀馳安在後世也算是某個小圈子裏的筆杆子,而文元號稱有一枝生‘花’妙筆,加上穿越眾熟知炒作的種種詭異途徑,《新報》要文筆有文筆,要概念有概念,要血‘肉’有血‘肉’,這一場戰爭被《新報》充分借勢,《新報》發行量本就在《大宋京報》之上,借這次開戰的東風,《新報》的發行量竟然一舉突破十二萬。在大宋這個時代,當真是一大奇跡。
文元本來被茅庚叫到了庫頁島,在庫頁島,文元的確也幫了茅庚不少忙,但茅庚最終還是讓文元離開庫頁島返迴臨安,因為茅庚意識到臨安這個陣地萬分重要,不但不能削弱,相反,還得加強。這麽說吧,穿越眾要想在庫頁島大發展,還要主動對抗金兵,沒有大宋的支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穿越眾更需要文元在臨安進行公關和各種活動,以便爭取更多的資源,畢竟文元在臨安早就是如魚得水,以他的能力,無論是為茅氏集團贏得真金白銀或者各種戰略物質,乃至人口,以及宣傳造勢,文元的作用,在臨安都比在庫頁島的作用大得多,因此,文元帶著使命,又迴到了熟悉的臨安。
而賀馳安之所以跟著大宋的大軍前進,還自命戰地記者,其實更主要的是盯上了雲南那邊的礦藏,尤其是會理的鎳銅礦,賀馳安絕對是誌在必得,當然,這也是穿越者誌在必得的。隻不過,穿越領導層並沒有要求賀馳安采用貼身緊‘逼’戰術,就像現在這樣,賀馳安幹脆就跟在大軍之中,仿佛不跟著,會理的銅鎳礦就會旁落似的。
攻占會川的第五天,西南征討軍的前鋒繼續南進,而辛棄疾的指揮部,也順勢前移,推進到了會川城內。
辛大帥進了會川城,軍務安排妥當之後,在郭倪和陳‘玉’傑的安排,辛棄疾接受了《大宋京報》著名記者劉過和《新報》特約記者賀馳安的采訪。當然這個主意,最先是出自陳‘玉’傑,不過郭倪在這件事上出乎尋常地積極,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張羅了起來,而辛棄疾這兩年來沒少跟媒體打‘交’道,深諳運用輿論的法‘門’,自然是不會拒絕。
當著兩位記者的麵,辛棄疾侃侃而談,首先談的,當然是此次征討大理的正義‘性’。對此,其實出征之前,報紙上就有了基調,辛大帥現在隻是在原有基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一通而已。說到征伐大理,大宋照樣祭出了“自古以來”這個詞兒,因為曆史上,漢武帝收服西地南夷,設雲南縣,大理這地方,就是昔年“雲南縣”所在,所以,它自古以來就是咱華夏的地盤,後來鵲巢鳩占,現在大宋出兵收迴故土,這毋庸置疑是正義的,大理國國王理應尊重曆史,認清形勢,將華夏故土歸還。設若大理國段氏幡然悔悟,順應形勢,放棄對大宋天兵的抵抗,大宋投桃報李,可仿照昔年錢俶納土歸舊宋事,便可封王安享晚年。總之,抵抗是徒勞的,大理段氏應該識時務,懂進退,不要做螳臂當車的傻事,雲雲。
應賀馳安所請,辛棄疾還評價了大理的政治經濟情況。說到大理的君權統治,辛棄疾表示,大理這裏“君不君臣不臣”,大理高氏一族權勢熏天,致使大理軍政‘混’‘亂’,內‘亂’頻仍。此外段氏治國乏善可陳,而一味崇佛大修佛廟,罔顧民生,致使國力凋敝,百姓窮困。也正因為如此,大宋天兵遠征伐大理,正是解民於倒懸,吊民伐罪,此之謂也。
大宋當然有資格攻擊大理國的民生狀況,事實上,曆朝曆代之中,宋代的確是最關注民生的一個朝代,比起大理國來,大宋民眾的生活水平自然是要高上不少,所以辛棄疾說“解民於倒懸”這句話時,顯得底氣十足。
而後話題轉到對今後大宋收複大理之後的規劃,辛棄疾對此早有準備,第一便是要恢複西漢“雲南”地名。辛棄疾說到這裏,作為采訪記者的賀馳安和在旁邊打醬油的陳‘玉’傑都不免感歎,漢武帝這位皇帝盡管在民生方麵一塌糊塗,但不能不說,他開拓的地盤還真是不老少,在中國曆史上的確算得上居功至偉。若是沒有漢武帝,隻怕中國掉起“自古以來”這句文來,底氣就遠遠不會那麽足。
接下來,就輪到辛棄疾發揮了。
辛棄疾指出,大宋收迴大理改迴“雲南”之後,將按照“一帶一路”的思路在十年之內將大理建設成繁榮富足的大西南。
“一帶”就是利用雲南的礦產優勢,發展“礦產帶”。在這一點上,辛棄疾作為前任的五礦控股掌‘門’人,自然是有足夠的發言權,辛棄疾指出,雲南的礦產資源異常豐富,在此之前隻是零星開采,不足以形成經濟規模。在大宋恢複對雲南主權後,大宋將以五礦控股為龍頭,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大宋有實力的商家投資雲南,建設“礦產帶”,開采銅礦、錫礦等一係列大型礦山。這些礦山的開采,將帶來滾滾的財源,足以讓雲南本地的百姓生活上一個台階。辛棄疾在說這段話的時候,信心滿滿,不錯,辛棄疾完全有資格這麽說,當日成立五礦控股,辛棄疾先後在江西、荊湖南路布局,之後又在海南島布局,一個“礦產帶”的成功開采,無一例外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當地的百姓收入水漲船高,民生得到改善,那是妥妥的。
兩位記者當然心知肚明,辛棄疾這是在為大理人民畫餅,不過這個餅畫得並不誇張,看起來還滿是那麽一迴事的。而賀馳安本來就是來占地挖礦的,話說雲南在後世,既是“銅都”又是“錫都”,不過現在,賀馳安最看重的,還是鎳。
大力發展“礦產帶”,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在座的對此並無疑義,賀馳安還順勢給辛大帥戴上了一些個高帽,搞得辛大帥興致更加高漲。
說完“一帶”,辛棄疾便爆出了“一路”的遠景規劃,這個路,當然是“要想富先修路”的那個“路”,不過辛大塑顯然不滿足於隻在雲南境內修路,辛棄疾提出的這個“一路”就是一路修到印度洋的“西南絲綢之路”。
漢唐的絲綢之路走的是北線,到了大宋,北線這條絲綢之路被西夏西遼截斷了,結果“絲綢之路”換成了海路,“絲綢海路”經南海,走馬六甲,通向中東和歐洲非洲,為大宋帶來了滾滾的財源。不過,若是在西南直接開出一條通向印度洋的“西南絲綢之路”,起碼四川雲南就受益匪淺,相信兩地的商家必定是舉雙手讚成的。
辛棄疾有如此說法,其實也不奇怪,話說克拉地峽那邊,就是溝通兩洋的,一頭就是印度洋,克拉地峽如今是大宋地盤,可惜這塊飛地跟大宋不相連,辛棄疾的想法很簡單,收複雲南,順勢將克拉地峽也連成一片,那豈不是好!
隻是,蒲甘(也就是緬甸的前身)國要是聽說這番話,一定會不樂意的,直通印度洋,隻有從我的國土上橫過去,這不是要明目張膽準備占我蒲甘的地盤嗎!
真臘自然也不會樂意,瞧瞧這說法,大宋這是要往西南無限製擴張啊,這兆頭可不好!真臘國現在剛剛打敗占城,盡管勝了,還是大勝,連占城的都城都占了,但真臘國力也消耗相當厲害,真臘這時候可不想再與大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