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一行前腳剛到特區,王老先生一家後腳也到了。
王雲誌本來早就嚷嚷著要來特區了,不過王老先生一家人在新化正過得滋潤,那白溪書院名聲一日盛過一日,王家因此受益匪淺。
在這個年代,輾轉數千裏的遷徙畢竟不是小事,王老先生和王二先生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為了王雲誌的前程,舉家再一次遠程遷徙,輾轉來到了特區。
茅庚那一次與王家萍水相逢,就許下宏遠,號稱日後可以讓王雲誌拜當今四大家之一為師,考慮到陸九淵早早就到了高雄特區,與茅庚的關係自是非同一般,隻要讀過《特區新報》,就明白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時代陸九淵的心學還不大為大宋儒學界普遍接受,王家就覺得陸氏心學不屬於主流儒學,所以任憑王雲誌如何鬧騰,王家二位老先生隻是奉行一個拖字訣,就這麽守著白溪書院,一晃眼就是兩年多。
後來又盛傳朱熹要前往特區,而且越傳越像真的,王老先生和王二先生勤於讀報,兩人分析報載的有關特區的各項信息,最後得出結論,朱熹丈量土地無法施行,很有可能辭官不幹,至於辭官之後,或許真會前往特區。有鑒於此,王家這才毅然決定舉家前來特區。
王家這兩年搭上茅庚的順風車,每月都有不少進項,所以不差錢,來到特區,立時就買下了一棟房子,安頓了下來。
茅庚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找個機會就將王雲誌推薦給了朱熹,朱熹一方麵很滿意王雲誌的智商,另一方麵看茅庚的麵子,收下了王雲誌這個少年弟子。算起來,王雲誌成為朱熹的弟子還剛剛五天時間。
昨日朱熹答應出任格物院長,當時茅庚也大致介紹了一下格物院是做什麽的,又是如何運作法,但朱熹一時也沒有弄得太明白。今日便召集一眾弟子議事。
此前陸九淵的建議就頗合朱熹的心願,朱熹昨日已跟茅庚提出,要將自己的一撥弟子帶進格物院,茅庚當時很爽快地答應了。
按照茅庚和穿越眾製定的計劃,初期格物院的規模是一百人,進入格物院的人當然不能濫竽充數,原來茅庚老丘拉出了一個名單,這個名單的人數還不到五十。既然人才缺乏,退而求其次,朱熹的一眾弟子隻要稍加培訓,格物的水平應該也差不到哪裏去。最起碼這些人的的智商水平就很高,否則做不了朱門弟子。同時這麽一來,還有千金買馬骨的示範效應,穿越眾表示,要是學習儒學的學子們有百分之十的人由文科轉向理工科,大宋工業化就不會缺人才了。
朱熹剛來特區,就有十個弟子跟隨,隨後又有弟子跟來,加上王雲誌,現在在特區的朱門弟子已經有十五人。
朱熹對自己的弟子還是很有信心的,朱熹決定將十五個弟子分派了到各個研究方向,鑒於鐵甲戰車是重中之重,黃幹、陳淳、楊履正、黃義勇、楊驤和趙唐卿被分派到了鐵甲戰車組,而鄭可學、楊至、劉砥、歐寧、童伯羽、楊道夫、周謨和徐宇被分派到了別的組。
本來王雲誌也是分派到鐵甲戰車組的,但王雲誌某日在茅庚那兒目睹了神奇的電機轉動後,就迷戀上了電學,因此特地跟朱熹請纓,征得格物院長的許可,去了電學組。
第二天,朱熹帶著一眾弟子來到格物院,格物院是一棟四合院式的兩層樓房,大門的上方掛著一塊匾額,上書“格物院”,這三個字乃是朱熹所書。
老丘和小盧早就在門口等候,老丘是格物院的副院長,小盧則剛從大宋軍中調到格物院,這是歡迎新領導來了。一看到朱熹一行,老丘就綻放出親切的笑容,將朱熹一行迎進了格物院。
朱熹跟著老丘和小盧在格物院走了一圈,再迴到院長辦公室,終於弄明白一件事,這格物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老丘在安排,有他朱熹和沒他朱熹暫時是一點影響也沒有。
至於各個格物組,要不就是“哈唐海歸”唱主角,要不就是茅庚師徒唱主角,朱熹分派的人暫時還毫無頭緒,能打個幫手就不錯了。
麵對這樣的局麵,朱熹早有心理準備,老丘一開始還怕朱熹一生氣會甩手不幹,但朱熹老先生一副淡定的樣子,老先生真是好修養啊!
朱熹心道,隻要讓我朱熹參與鐵甲戰車,讓我的弟子參與特區的格物大業,我朱熹不在乎那些虛的,漳州知州的官我說辭便辭,我還在乎什麽權和利呢!你茅特首的特首官兒貌似連七品都算不上,隨便一個縣就比特區大多了。特區的格物院恐怕連九品都排不上。
格物院中午供應工作餐,朱熹在老丘的陪同下一起吃完工作餐,立即就召集鐵甲戰車格物組開會。
鐵甲戰車這個格物組的組長是趙餘春,趙餘春年紀剛過四十,後世學的是農機專業,學過履帶式拖拉機的原理,哪怕隻是學了點皮毛,這點皮毛學識也足以讓他榮膺12世紀的戰車專家。當然,其實趙餘春還真搞過履帶式聯合收割機,他穿越前就是幹農機的,他和幾個合夥人共同經營一個小有規模的農機廠,他那廠生產的農機在國內排不上號,但比那些山寨農機又強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還能出口,比如出口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穿越前趙餘春剛剛前往馬來西亞簽了一單農機出口合同,然後在迴程的時候,就穿越了。
譚曉春也是這個小組的成員,在趙餘春的指點下,譚曉春領著兩個木工花了一天一夜趕製了一個“鐵甲戰車”模型,這會兒這個模型就擺在會議室的橢圓會議桌上。
趙餘春泡沫橫飛,此刻正拿出遊說客戶的勁頭,跟包括朱熹在內的戰車組成員介紹“鐵甲戰車”:
“諸位,你們看到的是一件模型,是‘鐵甲戰車’的木質模型,諸位請看,它行走靠的是履帶,這個履帶很關鍵。”
趙餘春拿起實際大小的兩節木質履帶,從多個角度展示了一遍,朱熹坐在最前麵,隨即接過來端詳了一番,約莫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心道果然奇妙。
“諸位,這鐵甲戰車,就憑這履帶,可以縱橫田野和山坡,基本上,隻要騎兵能作戰的地方,鐵甲戰車就能作戰,所以,鐵甲戰車就是騎兵的克星。有了鐵甲戰車,騎兵就是渣,不管是金兵的騎兵,還是蒙古人的騎兵,完全不是鐵甲戰車的對手。大宋若是造出鐵甲戰車,就能縱橫天下,所向無敵。”
趙餘春一看,朱熹很受鼓舞的樣子,心說咱這廣告效果真不錯,趙餘春不免有點走神,仿佛台下坐的是一堆第三世界的客戶一般。
“不過,造這鐵甲戰車,難度不小。就比如這履帶,造起來就會有很多問題,履帶要承受至少幾噸,哦,承受至少十萬斤的重量,還要適應糟糕的路麵,比如布滿各種石頭布滿各種障礙物的路麵,對履帶的要求就相當之高,我估計要造好履帶就不是短時間能成功的。”
後世的坦克出問題出得最多的就是履帶,20世紀21世紀的鋼材技術已經夠牛了,但常常也會發生履帶崩斷的事故,趙餘春心道,也不知道茅特首整出來的錳鋼是什麽水平。
剛才還是倍受鼓舞,這會兒就被兜頭潑了一盆涼水,至此陳淳忍不住問道:
“趙組長,恕我冒昧,請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造出鐵甲戰車?”
“三年,給我三年時間,我一定造出鐵甲戰車。”
朱熹聞言,有點不敢相信,三年估計自己等得到那一天。但這姓趙的貌似有點跟老丘一個德行,都是喜歡誇誇其談的那種,不行,不能被他忽悠了,我得拿出院長的威嚴跟他較真:
“趙組長,你確定三年能造出鐵甲戰車,你確定?”
趙餘春心說這有什麽難的!咱若是降低標準,說不定兩年就能造出鐵甲戰車來。話說履帶式車輛也不是什麽高科技,就拿履帶式拖拉機來說吧,曆史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是俄國人188年造出來的,1888年3月24日,俄國人菲奧多爾·布利諾夫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這台拖拉機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不過不是用煤而是用石油作為燃料,依靠兩台功率12馬力的蒸汽機驅動,通過鑄鐵齒輪帶動履帶,行駛速度差不多能達到六公裏的時速。至於履帶式行走方式,在造出這台履帶式拖拉機的前十年,也是由布利諾夫發明的。
關於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的問世,俄國人說是俄國天才布利諾夫人發明的,但西方國家認為,這種交通工具是由本傑明·霍爾特發明的,時間實在1904年。
趙餘春沒興趣考究原本的曆史上到底是誰發明的履帶式拖拉機,趙餘春隻是肯定一點,在本時空,第一台履帶式車輛必定是出自自己之手。
王雲誌本來早就嚷嚷著要來特區了,不過王老先生一家人在新化正過得滋潤,那白溪書院名聲一日盛過一日,王家因此受益匪淺。
在這個年代,輾轉數千裏的遷徙畢竟不是小事,王老先生和王二先生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為了王雲誌的前程,舉家再一次遠程遷徙,輾轉來到了特區。
茅庚那一次與王家萍水相逢,就許下宏遠,號稱日後可以讓王雲誌拜當今四大家之一為師,考慮到陸九淵早早就到了高雄特區,與茅庚的關係自是非同一般,隻要讀過《特區新報》,就明白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這時代陸九淵的心學還不大為大宋儒學界普遍接受,王家就覺得陸氏心學不屬於主流儒學,所以任憑王雲誌如何鬧騰,王家二位老先生隻是奉行一個拖字訣,就這麽守著白溪書院,一晃眼就是兩年多。
後來又盛傳朱熹要前往特區,而且越傳越像真的,王老先生和王二先生勤於讀報,兩人分析報載的有關特區的各項信息,最後得出結論,朱熹丈量土地無法施行,很有可能辭官不幹,至於辭官之後,或許真會前往特區。有鑒於此,王家這才毅然決定舉家前來特區。
王家這兩年搭上茅庚的順風車,每月都有不少進項,所以不差錢,來到特區,立時就買下了一棟房子,安頓了下來。
茅庚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找個機會就將王雲誌推薦給了朱熹,朱熹一方麵很滿意王雲誌的智商,另一方麵看茅庚的麵子,收下了王雲誌這個少年弟子。算起來,王雲誌成為朱熹的弟子還剛剛五天時間。
昨日朱熹答應出任格物院長,當時茅庚也大致介紹了一下格物院是做什麽的,又是如何運作法,但朱熹一時也沒有弄得太明白。今日便召集一眾弟子議事。
此前陸九淵的建議就頗合朱熹的心願,朱熹昨日已跟茅庚提出,要將自己的一撥弟子帶進格物院,茅庚當時很爽快地答應了。
按照茅庚和穿越眾製定的計劃,初期格物院的規模是一百人,進入格物院的人當然不能濫竽充數,原來茅庚老丘拉出了一個名單,這個名單的人數還不到五十。既然人才缺乏,退而求其次,朱熹的一眾弟子隻要稍加培訓,格物的水平應該也差不到哪裏去。最起碼這些人的的智商水平就很高,否則做不了朱門弟子。同時這麽一來,還有千金買馬骨的示範效應,穿越眾表示,要是學習儒學的學子們有百分之十的人由文科轉向理工科,大宋工業化就不會缺人才了。
朱熹剛來特區,就有十個弟子跟隨,隨後又有弟子跟來,加上王雲誌,現在在特區的朱門弟子已經有十五人。
朱熹對自己的弟子還是很有信心的,朱熹決定將十五個弟子分派了到各個研究方向,鑒於鐵甲戰車是重中之重,黃幹、陳淳、楊履正、黃義勇、楊驤和趙唐卿被分派到了鐵甲戰車組,而鄭可學、楊至、劉砥、歐寧、童伯羽、楊道夫、周謨和徐宇被分派到了別的組。
本來王雲誌也是分派到鐵甲戰車組的,但王雲誌某日在茅庚那兒目睹了神奇的電機轉動後,就迷戀上了電學,因此特地跟朱熹請纓,征得格物院長的許可,去了電學組。
第二天,朱熹帶著一眾弟子來到格物院,格物院是一棟四合院式的兩層樓房,大門的上方掛著一塊匾額,上書“格物院”,這三個字乃是朱熹所書。
老丘和小盧早就在門口等候,老丘是格物院的副院長,小盧則剛從大宋軍中調到格物院,這是歡迎新領導來了。一看到朱熹一行,老丘就綻放出親切的笑容,將朱熹一行迎進了格物院。
朱熹跟著老丘和小盧在格物院走了一圈,再迴到院長辦公室,終於弄明白一件事,這格物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老丘在安排,有他朱熹和沒他朱熹暫時是一點影響也沒有。
至於各個格物組,要不就是“哈唐海歸”唱主角,要不就是茅庚師徒唱主角,朱熹分派的人暫時還毫無頭緒,能打個幫手就不錯了。
麵對這樣的局麵,朱熹早有心理準備,老丘一開始還怕朱熹一生氣會甩手不幹,但朱熹老先生一副淡定的樣子,老先生真是好修養啊!
朱熹心道,隻要讓我朱熹參與鐵甲戰車,讓我的弟子參與特區的格物大業,我朱熹不在乎那些虛的,漳州知州的官我說辭便辭,我還在乎什麽權和利呢!你茅特首的特首官兒貌似連七品都算不上,隨便一個縣就比特區大多了。特區的格物院恐怕連九品都排不上。
格物院中午供應工作餐,朱熹在老丘的陪同下一起吃完工作餐,立即就召集鐵甲戰車格物組開會。
鐵甲戰車這個格物組的組長是趙餘春,趙餘春年紀剛過四十,後世學的是農機專業,學過履帶式拖拉機的原理,哪怕隻是學了點皮毛,這點皮毛學識也足以讓他榮膺12世紀的戰車專家。當然,其實趙餘春還真搞過履帶式聯合收割機,他穿越前就是幹農機的,他和幾個合夥人共同經營一個小有規模的農機廠,他那廠生產的農機在國內排不上號,但比那些山寨農機又強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還能出口,比如出口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穿越前趙餘春剛剛前往馬來西亞簽了一單農機出口合同,然後在迴程的時候,就穿越了。
譚曉春也是這個小組的成員,在趙餘春的指點下,譚曉春領著兩個木工花了一天一夜趕製了一個“鐵甲戰車”模型,這會兒這個模型就擺在會議室的橢圓會議桌上。
趙餘春泡沫橫飛,此刻正拿出遊說客戶的勁頭,跟包括朱熹在內的戰車組成員介紹“鐵甲戰車”:
“諸位,你們看到的是一件模型,是‘鐵甲戰車’的木質模型,諸位請看,它行走靠的是履帶,這個履帶很關鍵。”
趙餘春拿起實際大小的兩節木質履帶,從多個角度展示了一遍,朱熹坐在最前麵,隨即接過來端詳了一番,約莫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心道果然奇妙。
“諸位,這鐵甲戰車,就憑這履帶,可以縱橫田野和山坡,基本上,隻要騎兵能作戰的地方,鐵甲戰車就能作戰,所以,鐵甲戰車就是騎兵的克星。有了鐵甲戰車,騎兵就是渣,不管是金兵的騎兵,還是蒙古人的騎兵,完全不是鐵甲戰車的對手。大宋若是造出鐵甲戰車,就能縱橫天下,所向無敵。”
趙餘春一看,朱熹很受鼓舞的樣子,心說咱這廣告效果真不錯,趙餘春不免有點走神,仿佛台下坐的是一堆第三世界的客戶一般。
“不過,造這鐵甲戰車,難度不小。就比如這履帶,造起來就會有很多問題,履帶要承受至少幾噸,哦,承受至少十萬斤的重量,還要適應糟糕的路麵,比如布滿各種石頭布滿各種障礙物的路麵,對履帶的要求就相當之高,我估計要造好履帶就不是短時間能成功的。”
後世的坦克出問題出得最多的就是履帶,20世紀21世紀的鋼材技術已經夠牛了,但常常也會發生履帶崩斷的事故,趙餘春心道,也不知道茅特首整出來的錳鋼是什麽水平。
剛才還是倍受鼓舞,這會兒就被兜頭潑了一盆涼水,至此陳淳忍不住問道:
“趙組長,恕我冒昧,請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造出鐵甲戰車?”
“三年,給我三年時間,我一定造出鐵甲戰車。”
朱熹聞言,有點不敢相信,三年估計自己等得到那一天。但這姓趙的貌似有點跟老丘一個德行,都是喜歡誇誇其談的那種,不行,不能被他忽悠了,我得拿出院長的威嚴跟他較真:
“趙組長,你確定三年能造出鐵甲戰車,你確定?”
趙餘春心說這有什麽難的!咱若是降低標準,說不定兩年就能造出鐵甲戰車來。話說履帶式車輛也不是什麽高科技,就拿履帶式拖拉機來說吧,曆史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是俄國人188年造出來的,1888年3月24日,俄國人菲奧多爾·布利諾夫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這台拖拉機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不過不是用煤而是用石油作為燃料,依靠兩台功率12馬力的蒸汽機驅動,通過鑄鐵齒輪帶動履帶,行駛速度差不多能達到六公裏的時速。至於履帶式行走方式,在造出這台履帶式拖拉機的前十年,也是由布利諾夫發明的。
關於第一台履帶式拖拉機的問世,俄國人說是俄國天才布利諾夫人發明的,但西方國家認為,這種交通工具是由本傑明·霍爾特發明的,時間實在1904年。
趙餘春沒興趣考究原本的曆史上到底是誰發明的履帶式拖拉機,趙餘春隻是肯定一點,在本時空,第一台履帶式車輛必定是出自自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