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著這一幕也有些頭疼,沒想到隻叫了三位大臣來就有三種說法,要是叫來十個人,那還不得有十個說法?
朱瞻基站在一旁聽著這三人引經據典,各自爭執不下,也有些腦袋大,可是偏偏他又插不上嘴,這三位大人說的那些書名,他別說看過,有些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正在這時,朱瞻基看到李如柏對著他招了招手,心中一喜,知道李如柏有了對策,於是急忙過去問道:“如柏兄,可是有了什麽法子能夠辨認這玉璽的真假?”
李如柏搖了搖頭道:“傳國玉璽事關重大,再說了幾位大人學富五車都未能確定結果,我又怎麽能夠確認。”
朱瞻基聽到這話心中隱隱有些失望,隨即又問道:“那如柏兄你叫小弟來是何事?”
李如柏道:“你派人去收集、整理下這幾位大人所提到的所有典籍成書的時間、何人主持的編撰,以及編撰人的背景,快快去,越快越好。”
朱瞻基有些疑惑,“如柏兄,這是何意?難不成你懷疑幾位大人提到的書中的記錄有假?”
李如柏道:“書假不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看寫書的人有沒有親眼目睹過傳國玉璽,你懂為兄的意思吧?”
朱瞻基更加疑惑了,正欲發問,卻聽李如柏催促道:“快去吧,別耽誤時間了……”
朱瞻基隻好將心中的疑惑咽下,走到朱棣身旁,將李如柏的話轉述了一遍,然後道:“爺爺,孫兒怎麽看不懂如柏兄的這番舉動?”
朱棣卻是明白了李如柏話中的意思,於是先吩咐王賀道:“聽到了吧?還不快去準備。”
王賀應了一聲,急忙退出了大殿。
接著朱棣又對著朱瞻基解釋道:“既然傳國玉璽卻存於世,那麽自秦朝以來,定然有不少人親眼目睹過傳國玉璽並且記錄於冊的,而這些人的記錄,定然做不得假,隻要確定了哪些人有機會見到傳國玉璽,哪些人隻是道聽途說,自然就知道了真正的傳國玉璽長什麽樣,印文是什麽。”
朱瞻基恍然大悟,“就像是民間百姓間傳聞爺爺您每日的飯菜都是窩窩頭管飽,殊不知爺爺您每日也隻是粗茶淡飯,因此要想知道爺爺您吃什麽,查起居注官的記載便可,普通百姓的記載就算流傳甚廣,反而不可信。”
朱棣哭笑不得,不過朱瞻基舉的這個例子也還算恰當,想了想朱棣又有些感慨的道:“想當初爺爺可不止吃過窩窩頭……”
朱瞻基忽地想起了什麽似的,急忙道:“爺爺,孫兒不是這個意思……”
朱棣蠻不在乎的擺擺手道:“罷了罷了,都是過去的事了。”隨後又指著金幼孜三人對朱瞻基道:“去,你也去多聽聽看看學學,漲漲見識。”
“是,爺爺。”
……
很快王賀就迴來了,跟著一起來的還有二十幾名小太監,每人手中都抱著厚厚的一摞書。而且隨著金幼孜、胡廣、楊榮三人不停的引經據典,不停有其他的小太監抱著書加入進來。
看著這麽多的書,李如柏有些目瞪口呆,這三位爺到底是讀了多少的書啊……
“李如柏,你要的東西都已經到了,你準備如何驗證啊?”朱棣招手將李如柏叫到身旁問道。
李如柏躬了躬身道:“啟稟陛下,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將這些典籍按照年代順序排列,並結合具體情況逐一分析即可。”
說著,李如柏將金幼孜三人最有爭論的幾本書挑了出來,見到李如柏的舉動,金幼孜、胡廣、楊榮三人也紛紛停了下來,盯著李如柏的一舉一動。
李如柏不慌不忙的將所有的書籍排列好順序,排在第一的,正是金幼孜最先提到的《吳書》。
指著《吳書》,李如柏環視一周,然後淡淡的道:“啟稟陛下,各位大人,這《吳書》,乃是孫吳帝國官修史書,傳國玉璽又是被孫堅在洛陽井中找到,並交給其妻吳夫人代管,可以想象,年幼的孫權是有機會見到這個寶物的,而同一時期的應劭和皇甫謐,都沒有見到傳國玉璽的機會。”
“應劭是漢末泰山太守,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死在泰山郡,擔心曹操報複自己,便棄官投奔了袁紹,他一直到死,都沒去過許都見漢獻帝劉協,更別說見到傳國玉璽了。”
“而皇甫謐,皇甫謐是魏晉名士,一輩子都沒有做官,他寫的書都是坐在家裏寫的。他寫的內容和應劭吻合,隻能推測是他照著應劭的《漢官儀》抄了一遍。”
李如柏這話等於是一棒子將楊榮的話給打死了,楊榮正待上前理論,卻被一旁的金幼孜拉下道:“楊大人,難道楊大人覺得這番推理有問題嗎?”
楊榮道:“當然有問題!”說著楊榮對著李如柏問道:“裴鬆之在《三國誌》做注時,就發現《吳書》上關於傳國璽上寫的八個字與應劭、皇甫謐的記載最後兩個字不同,他表示無法判斷‘且康’和‘永昌’哪個是對的,你又如何判斷這《吳書》上的記載就一定是正確的呢?”
李如柏道:“楊大人這話問得好。學生以為,裴鬆之沒有提到衛宏的記錄,實屬失誤。衛宏作為東漢人,而且在光武帝劉秀身邊工作,他的記載和《吳書》一致,就能證明‘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對的,那裴鬆之不過是在裝糊塗而已。裴鬆之身處劉宋朝廷,他是有機會見到當朝的傳國璽的,他為何沒有以此來作證呢?學生以為,那裴鬆之知道,宋文帝的傳國璽上刻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這一塊並不是秦漢時期的那一枚,所以,他隻能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否則……”
楊榮聽到這話,神情為之一滯,李如柏這話不無道理,這種事情,確實是如此啊~
李如柏見楊榮不再言語,於是略過《吳書》後邊的《漢官儀》,指著《晉陽秋》以及《宋書》道:“這兩部書,所記載的隻有昊和受一字之差,按‘史料從眾’及‘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情況下,野史不應與正史爭審’這兩條來看,加上用字習慣,受比昊用的更多,‘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明顯比‘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可信度高不少。”
最後,李如柏又道:“因此,學生斷定,南朝流傳的傳國玉璽,並不是秦漢時期的那一塊。而秦漢時期的傳國玉璽,刻字便是這‘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朱瞻基站在一旁聽著這三人引經據典,各自爭執不下,也有些腦袋大,可是偏偏他又插不上嘴,這三位大人說的那些書名,他別說看過,有些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正在這時,朱瞻基看到李如柏對著他招了招手,心中一喜,知道李如柏有了對策,於是急忙過去問道:“如柏兄,可是有了什麽法子能夠辨認這玉璽的真假?”
李如柏搖了搖頭道:“傳國玉璽事關重大,再說了幾位大人學富五車都未能確定結果,我又怎麽能夠確認。”
朱瞻基聽到這話心中隱隱有些失望,隨即又問道:“那如柏兄你叫小弟來是何事?”
李如柏道:“你派人去收集、整理下這幾位大人所提到的所有典籍成書的時間、何人主持的編撰,以及編撰人的背景,快快去,越快越好。”
朱瞻基有些疑惑,“如柏兄,這是何意?難不成你懷疑幾位大人提到的書中的記錄有假?”
李如柏道:“書假不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看寫書的人有沒有親眼目睹過傳國玉璽,你懂為兄的意思吧?”
朱瞻基更加疑惑了,正欲發問,卻聽李如柏催促道:“快去吧,別耽誤時間了……”
朱瞻基隻好將心中的疑惑咽下,走到朱棣身旁,將李如柏的話轉述了一遍,然後道:“爺爺,孫兒怎麽看不懂如柏兄的這番舉動?”
朱棣卻是明白了李如柏話中的意思,於是先吩咐王賀道:“聽到了吧?還不快去準備。”
王賀應了一聲,急忙退出了大殿。
接著朱棣又對著朱瞻基解釋道:“既然傳國玉璽卻存於世,那麽自秦朝以來,定然有不少人親眼目睹過傳國玉璽並且記錄於冊的,而這些人的記錄,定然做不得假,隻要確定了哪些人有機會見到傳國玉璽,哪些人隻是道聽途說,自然就知道了真正的傳國玉璽長什麽樣,印文是什麽。”
朱瞻基恍然大悟,“就像是民間百姓間傳聞爺爺您每日的飯菜都是窩窩頭管飽,殊不知爺爺您每日也隻是粗茶淡飯,因此要想知道爺爺您吃什麽,查起居注官的記載便可,普通百姓的記載就算流傳甚廣,反而不可信。”
朱棣哭笑不得,不過朱瞻基舉的這個例子也還算恰當,想了想朱棣又有些感慨的道:“想當初爺爺可不止吃過窩窩頭……”
朱瞻基忽地想起了什麽似的,急忙道:“爺爺,孫兒不是這個意思……”
朱棣蠻不在乎的擺擺手道:“罷了罷了,都是過去的事了。”隨後又指著金幼孜三人對朱瞻基道:“去,你也去多聽聽看看學學,漲漲見識。”
“是,爺爺。”
……
很快王賀就迴來了,跟著一起來的還有二十幾名小太監,每人手中都抱著厚厚的一摞書。而且隨著金幼孜、胡廣、楊榮三人不停的引經據典,不停有其他的小太監抱著書加入進來。
看著這麽多的書,李如柏有些目瞪口呆,這三位爺到底是讀了多少的書啊……
“李如柏,你要的東西都已經到了,你準備如何驗證啊?”朱棣招手將李如柏叫到身旁問道。
李如柏躬了躬身道:“啟稟陛下,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將這些典籍按照年代順序排列,並結合具體情況逐一分析即可。”
說著,李如柏將金幼孜三人最有爭論的幾本書挑了出來,見到李如柏的舉動,金幼孜、胡廣、楊榮三人也紛紛停了下來,盯著李如柏的一舉一動。
李如柏不慌不忙的將所有的書籍排列好順序,排在第一的,正是金幼孜最先提到的《吳書》。
指著《吳書》,李如柏環視一周,然後淡淡的道:“啟稟陛下,各位大人,這《吳書》,乃是孫吳帝國官修史書,傳國玉璽又是被孫堅在洛陽井中找到,並交給其妻吳夫人代管,可以想象,年幼的孫權是有機會見到這個寶物的,而同一時期的應劭和皇甫謐,都沒有見到傳國玉璽的機會。”
“應劭是漢末泰山太守,因為曹操的父親曹嵩死在泰山郡,擔心曹操報複自己,便棄官投奔了袁紹,他一直到死,都沒去過許都見漢獻帝劉協,更別說見到傳國玉璽了。”
“而皇甫謐,皇甫謐是魏晉名士,一輩子都沒有做官,他寫的書都是坐在家裏寫的。他寫的內容和應劭吻合,隻能推測是他照著應劭的《漢官儀》抄了一遍。”
李如柏這話等於是一棒子將楊榮的話給打死了,楊榮正待上前理論,卻被一旁的金幼孜拉下道:“楊大人,難道楊大人覺得這番推理有問題嗎?”
楊榮道:“當然有問題!”說著楊榮對著李如柏問道:“裴鬆之在《三國誌》做注時,就發現《吳書》上關於傳國璽上寫的八個字與應劭、皇甫謐的記載最後兩個字不同,他表示無法判斷‘且康’和‘永昌’哪個是對的,你又如何判斷這《吳書》上的記載就一定是正確的呢?”
李如柏道:“楊大人這話問得好。學生以為,裴鬆之沒有提到衛宏的記錄,實屬失誤。衛宏作為東漢人,而且在光武帝劉秀身邊工作,他的記載和《吳書》一致,就能證明‘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對的,那裴鬆之不過是在裝糊塗而已。裴鬆之身處劉宋朝廷,他是有機會見到當朝的傳國璽的,他為何沒有以此來作證呢?學生以為,那裴鬆之知道,宋文帝的傳國璽上刻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這一塊並不是秦漢時期的那一枚,所以,他隻能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否則……”
楊榮聽到這話,神情為之一滯,李如柏這話不無道理,這種事情,確實是如此啊~
李如柏見楊榮不再言語,於是略過《吳書》後邊的《漢官儀》,指著《晉陽秋》以及《宋書》道:“這兩部書,所記載的隻有昊和受一字之差,按‘史料從眾’及‘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情況下,野史不應與正史爭審’這兩條來看,加上用字習慣,受比昊用的更多,‘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明顯比‘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可信度高不少。”
最後,李如柏又道:“因此,學生斷定,南朝流傳的傳國玉璽,並不是秦漢時期的那一塊。而秦漢時期的傳國玉璽,刻字便是這‘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