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誼就此別過王公!”


    就在走出王家大門之後,秦誼再次非常恭敬得向眼前這個老者,也就是王允王司徒的大哥,王晨、王淩的生父王英行了一個禮,與王淩兄弟相稱的秦誼自然用子侄禮來表現自己與祁縣王氏的親密。


    王英也是微微一笑,作為長輩就沒有向秦誼迴禮。他們祁縣王氏在祁縣可是土皇帝,哪怕秦誼是長安董氏朝廷的要犯,王英也沒有想要避諱的。現在秦誼大小也是一個軍頭,太原這地方出了什麽事,有秦誼這麽一個支援也很不錯。


    本來王英還想著留秦誼在自家中住一天的,隻不過秦誼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婉拒了。


    隻是與王英告別完,轉過身後,秦誼的臉色卻是有些不好看。


    這次拜見王英,秦誼也是非常強硬得表達了自己與董卓的勢不兩立,以及自己對王允提攜之恩的感激,也是暗示了如果王允要是想對董卓動手,自己一定赴湯蹈火進行的決心。


    作為一名太原幫的外圍,秦誼原先是接觸不到王允的真實想法,也隻能通過王英把自己的態度傳遞過去,希望以此能和王允再度搭上線,說不準一年之後就能憑著這層關係救下蔡邕呢。


    隻是另外一件事情就談得非常不順利,那就是讓王家牽頭組織太原世家豪族出人出糧,協助秦誼抵抗遷移王庭的匈奴人。


    可是王英對這件事,完全是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把事情推到了太原太守委進身上,如果委進願意征召太原郡兵抵禦匈奴,他們願意全力相隨。


    秦誼大概也是明白王英的想法,匈奴王庭遷到太原隔壁,的確威脅巨大,王家也很希望能夠把匈奴趕跑,不過他們祁縣王家是不會強出頭的。


    雖然有秦誼挑頭組建反匈奴聯軍,但是他的名望和地位還是不夠,隻有身為太原太守的委進出麵組織郡兵,他們王家才會出麵響應。


    然後這下子就要看崔鈞那邊的情況了,昨日崔鈞已經連夜前往晉陽,成與不成應該很快會有個結果。


    “怎麽樣!?這馬鞍和馬鐙效果怎麽樣?”


    當秦誼從祁縣王家走出來沒多久,馬上便遇到了他的手下童昂,後者已經在這裏等候多時。而看到童昂之後,秦誼也是強打精神,馬上向他詢問起馬鞍和馬鐙的使用效果來。


    中國最早的實物雙馬鐙,是遼寧北票十六時期北燕馮素弗墓的鎏金銅裹木質馬鐙。但出現馬鐙的雕塑作品則要稍早一些,是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騎馬樂俑,這批俑中有馬鐙者隻是在馬身左側鞍下有一個三角型鐙具,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側則沒有,且騎者的腳也未踏於其中,所以被認為是馬鐙的雛形,即用於上馬的器具。


    到秦誼穿越前,對於兩漢馬鐙,卻始終沒有發現其實物和能夠證明它們存在的藝術作品。來到這個年代,秦誼發現其實已經有了方便上下馬的單邊馬鐙,這種東西的製作比較簡單,已經非常常見。


    隻是這單邊馬鐙距離真正的馬鐙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真正的馬鐙,應該指的是懸係在馬鞍兩側,以方便騎馬者上馬和在騎乘時支持騎馬者雙腳的馬具,讓騎手徹底解放了雙手,更容易在馬上保持穩定,能夠在運動中命中目標。


    作為一個能夠改變戰爭形勢的偉大發明,秦誼也是一直都在安排林宏找人研製馬鐙。沒吃過豬肉,但是見過豬跑,秦誼本來以為把馬鐙做出來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不過很快秦誼便被無情的現實給抽了一巴掌。


    最初秦誼的設想用軟質材料製作的雙邊馬鐙,使用效果非常不好,易損且腳難以伸進伸出,而且沒有馬鞍的支持,這種軟質馬鐙使用效果很差。


    後來林宏的手下多次嚐試,再加上秦誼這個穿越者的指導,終於發現,馬鐙還需要一個前置科技,那就是高橋馬鞍,這才把馬鞍和馬鐙的科技點出來。


    這高橋馬鞍和馬鐙的發明,都需要有過硬的金屬鍛造技術,也難怪漢人要比騎在馬背上的那些外族率先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馬鐙。


    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的訓練難度極大,規模難以成型,戰鬥力也不及後世。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騎兵的作用隻是偵察、側翼包抄、騷擾遮斷、偷襲和追擊,隻是騎馬的步兵,跑到目的地後下馬作戰,遇到敵人需要射箭時大部分普通騎士都需要停住馬或幹脆下馬射箭。因此並不能成為作戰主力,更不用提獨立承擔整個戰役。


    有了高橋馬鞍和馬鐙之後,整個戰爭的形勢也將發生變化,騎兵作戰也是逐漸改變了存在的方式。


    隻是這個大殺器卻是被秦誼給隱藏起來,他本來是要拿著到生死關頭,或是投靠曹操後在官渡之戰中再把這個科技給用出來,隻是現在迫於匈奴的壓力,秦誼決心提前用出來。


    現在用了這張馬鐙和馬鞍的底牌來對付匈奴,但是不要緊,秦誼手上還有其他幾張軍事革新上的底牌沒用出來,到時候絕對會利用代差來教三國群英做人的。


    “真是好東西,有了馬鞍和馬鐙,就是普通的騎手也能像一個久經訓練的騎手一樣能夠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在馬上射箭和砍人都能更加有效!”童昂也是趕緊向秦誼報告。


    “如果我給你配置上三千這樣的馬鞍、馬鐙騎兵,都是最棒的壯小夥,你能夠打多少匈奴人?”秦誼一直以來藏著掖著,即便是現在爆產能,也隻能短時間內弄出三千套高橋馬鞍和馬鐙來。


    “如果甲胄齊全,在原平上擺開陣勢打,能打一萬人!”童昂被秦誼一問,也是馬上便沉聲答道,隻是看了一眼秦誼那頗有些期待的眼神之後,童昂一咬牙,也是爆出了另外一個數字,“隻要能夠多多準備,就是一萬五也不在話下!”


    “好!到時候給匈奴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我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分界線——


    秦誼發明的高橋馬鞍和馬鐙,使騎兵取代步兵成為戰爭的主力,馬匹不僅能用於迅速集中力量,並且也能用來作戰了。速度可以轉化為突擊。——《中國通史·秦漢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宜祿立誌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木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木東並收藏三國之宜祿立誌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