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誼恭敬得站在那裏,等待著董卓的召見,隻是曾經和曹劉談笑風生的他,此時竟然有些緊張。最近董卓愈發暴戾起來,前幾天有個侍禦史在見董卓的時候忘了解除佩劍,董卓借題發揮,竟然將之活活打死,也不由得秦誼心中有些惴惴不安,雖然他知道董卓想要提拔自己。
秦誼是真沒想到,自家嶽父竟然那麽有能量,在杜武拜會了一下董卓的主簿田景之後,秦誼竟然連升數級,先是從二百石的郎中升成比四百石的五官侍郎,緊接著又成為真正四百石的尚書左丞,這還沒有完,就在昨天即將結束的時候,秦誼最終的官職定格在六百石的黃門侍郎身上。
也就是說,現在的秦誼,和老牌世家子弟的荀攸、鍾繇成了同事,和州刺史拿一個級別的工資。其實秦誼前段時間通過何維運作下來的沾縣令,也是一個六百石的官員,但是中央的六百石和地方的六百石差距可是很大,在中央混上幾年到地方可是輕鬆太守起步。
這如果是擱在太平年代,原平秦氏可以說是即將踏入世吏千石的層次,階級屬性都要發生變化。
而這還不算完,就在接到升官信息之後,秦誼還得到明天董卓召見的通知,所以他此時等候在這裏。
其實這不是秦誼第一次看到董卓,尚書台就在宮禁之中,因此尚書台也被稱之為台閣。作為尚書台的一員,秦誼時不時就能在遠處看到董太尉,而董太尉那肉山一樣的造型,也是一眼便能看到。
也就在秦誼在那裏等著的時候,突然間董卓所在的房門推開,董卓陪著一個朝服中年人從裏麵走了出來,一邊走出房門,董卓還一邊拍著他的後背勉勵道:“德瑜啊,我董卓是絕對不會虧待自己人的!”
我勒個去!當看到董卓身邊之人時,秦誼瞬間有種大腦當機的感覺,因為這人他認識,是汝南人伍孚伍德瑜。
伍孚曾經也是大將軍何進手下的東曹屬,不過秦誼來到大將軍府的時候,伍孚已經出去做侍中了。不過也是因為出於何進府,伍孚和何進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經常還會拜訪何進,所以作為晚輩的秦誼也是認識伍孚。而因為有何進這個大靠山,伍孚的官運也是不錯,又做了河南尹和越騎校尉,在朝廷中也算是一個人物。
隻是伍孚之所以在情史留名,主要還是因為他曾經刺殺過董卓,而看現在這個架勢,很有可能便是曆史上伍孚行刺董卓那一次。
秦誼看了一下,因為他在這裏等待董卓召見的緣故,此時他比旁邊兩名衛兵離董卓還要近。如果伍孚動手以後他再過去幫忙,還是有機會在這裏直接幹掉董卓的。沒了董卓,說不準漢室不會到達最後那個地步。
雖然秦誼也是自認為自己是個保命第一的投機小人,但是在這一刻,他的確萌生了刺董的想法。
不過就在秦誼在那裏猶豫的時候,那邊伍孚卻是動手了,伍孚一下子從朝服之中掏出早已經藏好的利刃,猛地朝董卓胸口刺去。
這伍孚在史書上留下了“勇壯好義,力能兼人”的評語,本身也是一名武將,看上去比秦誼都能打,而這出手的力道和速度也很不錯,尤其是有心算無心之下,得手的概率非常大。
隻是很可惜,伍孚的對手是董太尉,一個靠戰功爬到帝國權力最頂端的男人,哪怕現在董卓已經又老又胖,但是幾十年戎馬生涯留下來的底子仍然在。
董卓居然反應過來伍孚這又狠又快的一刀,身手抓住了伍孚的手腕。伍孚“力能兼人”,但董卓年輕時也是“旅力少比”的勇士,雙方竟在那裏僵持了一會兒。
因為心中提前有預警,所以秦誼比其他人趕快得反應過來,他也是有些吃驚於董卓的反應和力量,恐怕比洪金寶更加適合“敏捷的胖子”這個稱號。而且看董卓現在這個架勢,他年輕時候的武力值弄不好都能逼近90大關。
“抓刺客啊!”之前秦誼還想著刺董,可是真當有人刺董之後,秦誼卻是鬼使神差喊出來這四個字。
隨著秦誼喊出這四個字的同時,邊上的幾名衛士也是反應過來,趕緊衝了上去。有了這幾個衛士的幹擾,那邊分心的伍孚逐漸處於劣勢,甚至一下子被董卓給推開。
伍孚還沒來得及繼續向董卓撲上去,後麵衛士的武器卻是一下子招唿到伍孚身上,伍孚身上是穿著小鎧的,隻是卻擋不住這近距離的突刺,重傷的他一下子倒在地上,汩汩得鮮血止不住得向外流。
“你想造反嗎?”因為剛才的生死相搏,上了年紀的董卓也是喘了許久這才對著伍孚大罵道。
“我恨不得能把你這個奸賊給碎屍萬段!”伍孚朝著董卓大喊了一聲,緊接著卻是朝著那邊用武器指著他的衛士武器上撲了過去,立即身死。伍孚對董卓的殘暴還是很了解的,哪怕隻有一口氣,董卓也會拿酷刑來折磨他,還不如這樣來個痛快。
“給我剁了喂狗!”又喘了一會兒,董卓也是大聲對手下喝道,等手下把伍孚的屍體拖走之後,見慣了屍山血海的董卓也沒有換個地方的想法,轉身向秦誼問道:“你就是秦文合?”
“正是下吏!”因為剛才的刺殺,秦誼已經失去了之前站在那裏謙恭等待的模樣,這個時候趕緊繼續丟頭稱是。
“不錯!真是一表人才!你那一年出生的?”剛才董卓處在生死邊緣,離他和伍孚最近的秦誼如果有心害他,上來幫助伍孚,董卓將會非常麻煩。
不過那個時候的秦誼雖然沒有上來幫董卓,卻是喊了一聲抓刺客,這也表明了他的立場和態度。現在董卓找個秦誼這種立場的人都難,所以剛才秦誼明明沒做什麽,還是讓董卓堅定了重用秦誼的想法。
而看到秦誼之後,緩過勁來的董卓不知道怎麽得,心中卻是有些難以抑製的親近,忍不住問了秦誼一句。
“迴稟太尉,秦誼是熹平元年(172年)九月生人!”
“難怪呢!”聽了秦誼的話之後,董卓卻是低聲自言自語起來。因為秦誼的迴答讓董卓想起了自己的亡子,因為董卓的亡子是建寧四年生人,比秦誼大一歲。
曆史上司馬懿的父親在董卓西遷時擔任治書禦史,想要長子帶著家眷逃迴溫縣老家,結果卻被董卓給抓了迴來,當時看到司馬朗之後,董卓便鬼使神差得說了一句:司馬朗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為什麽要背叛我?
此後司馬朗通過狂拍董卓馬屁活了下來,但是這個結果未嚐沒有董卓觸景生情,懷念亡子的的因素在裏麵。
如果自己的兒子還活著,現在又是一個什麽樣子呢?看著秦誼,董卓的眼中越發的慈愛起來,他突然間產生了一種心理學上的移情,把對亡子的思念轉移到了秦誼身上。
“秦文合,你知道我為什麽要升你的官嗎?”本來董卓便是一個麵慈心狠的人,好好說話還是很和顏悅色得。
“秦誼不知!”秦誼可不敢說因為我嶽父找您的主簿送禮了,隻好含糊迴答道。
“因為你是我們邊郡之中難得的人才,經過剛才那次刺殺,我總算是明白了,我們這些邊地之人,在這些中原世家大族之中就不是人!我那樣誠心對待他們,他們是怎麽對我的!”說起自己剛剛差點兒被刺殺的經曆來,董卓還是一肚子氣。
“這些中原世家大族安逸慣了,根本不知道我們邊郡的難處,還自以為高人一等,國家落在他們手中沒有什麽好結果!”現在還能怎麽辦呢,順著董太尉說唄,把他老人家哄開心再說。
“很好!文合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很好!我現在手下有很多行軍打仗的悍勇之輩,但是像文合這樣的文士卻是少有。黃門侍郎不是你的終點,我願意引你為心腹,隻要你能好好跟著我幹,三公九卿、萬戶侯,我也是不吝惜封賞的!”
“謝過董公!秦誼定當肝腦塗地,報效董公大恩!”董卓的話秦誼自然相信,趕緊跪倒在地拜謝董卓。
隻是別有命賺錢沒命花錢,到時候董卓倒台的時候,別指望秦誼救蔡邕了,弄不好他們師徒倆都在在監獄裏麵等待著王允的發落。
即便是王允能夠看在老鄉的麵上拉秦誼一把,可是這段給董卓做心腹的經曆是怎麽也洗不白的,估計以後如果秦誼在兩軍陣前想要說服諸葛村夫“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直接就能被噴個“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其實董卓集團裏的呂布也未嚐沒有與董卓做過切割,然後他殺了董卓之後,名聲更臭了。
到了這裏,秦誼有些埋怨老丈人送啥禮,這可是把自己坑苦了。這雒陽是不能待了,再待下去真得就成董卓一黨了。
——我是被坑慘了的分界線——
秦誼少有令譽,時董卓亂政,聞其賢,於是敕見。誼麵有汗,卓曰:“卿麵何以汗?”誼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東都雜記》
秦誼是真沒想到,自家嶽父竟然那麽有能量,在杜武拜會了一下董卓的主簿田景之後,秦誼竟然連升數級,先是從二百石的郎中升成比四百石的五官侍郎,緊接著又成為真正四百石的尚書左丞,這還沒有完,就在昨天即將結束的時候,秦誼最終的官職定格在六百石的黃門侍郎身上。
也就是說,現在的秦誼,和老牌世家子弟的荀攸、鍾繇成了同事,和州刺史拿一個級別的工資。其實秦誼前段時間通過何維運作下來的沾縣令,也是一個六百石的官員,但是中央的六百石和地方的六百石差距可是很大,在中央混上幾年到地方可是輕鬆太守起步。
這如果是擱在太平年代,原平秦氏可以說是即將踏入世吏千石的層次,階級屬性都要發生變化。
而這還不算完,就在接到升官信息之後,秦誼還得到明天董卓召見的通知,所以他此時等候在這裏。
其實這不是秦誼第一次看到董卓,尚書台就在宮禁之中,因此尚書台也被稱之為台閣。作為尚書台的一員,秦誼時不時就能在遠處看到董太尉,而董太尉那肉山一樣的造型,也是一眼便能看到。
也就在秦誼在那裏等著的時候,突然間董卓所在的房門推開,董卓陪著一個朝服中年人從裏麵走了出來,一邊走出房門,董卓還一邊拍著他的後背勉勵道:“德瑜啊,我董卓是絕對不會虧待自己人的!”
我勒個去!當看到董卓身邊之人時,秦誼瞬間有種大腦當機的感覺,因為這人他認識,是汝南人伍孚伍德瑜。
伍孚曾經也是大將軍何進手下的東曹屬,不過秦誼來到大將軍府的時候,伍孚已經出去做侍中了。不過也是因為出於何進府,伍孚和何進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經常還會拜訪何進,所以作為晚輩的秦誼也是認識伍孚。而因為有何進這個大靠山,伍孚的官運也是不錯,又做了河南尹和越騎校尉,在朝廷中也算是一個人物。
隻是伍孚之所以在情史留名,主要還是因為他曾經刺殺過董卓,而看現在這個架勢,很有可能便是曆史上伍孚行刺董卓那一次。
秦誼看了一下,因為他在這裏等待董卓召見的緣故,此時他比旁邊兩名衛兵離董卓還要近。如果伍孚動手以後他再過去幫忙,還是有機會在這裏直接幹掉董卓的。沒了董卓,說不準漢室不會到達最後那個地步。
雖然秦誼也是自認為自己是個保命第一的投機小人,但是在這一刻,他的確萌生了刺董的想法。
不過就在秦誼在那裏猶豫的時候,那邊伍孚卻是動手了,伍孚一下子從朝服之中掏出早已經藏好的利刃,猛地朝董卓胸口刺去。
這伍孚在史書上留下了“勇壯好義,力能兼人”的評語,本身也是一名武將,看上去比秦誼都能打,而這出手的力道和速度也很不錯,尤其是有心算無心之下,得手的概率非常大。
隻是很可惜,伍孚的對手是董太尉,一個靠戰功爬到帝國權力最頂端的男人,哪怕現在董卓已經又老又胖,但是幾十年戎馬生涯留下來的底子仍然在。
董卓居然反應過來伍孚這又狠又快的一刀,身手抓住了伍孚的手腕。伍孚“力能兼人”,但董卓年輕時也是“旅力少比”的勇士,雙方竟在那裏僵持了一會兒。
因為心中提前有預警,所以秦誼比其他人趕快得反應過來,他也是有些吃驚於董卓的反應和力量,恐怕比洪金寶更加適合“敏捷的胖子”這個稱號。而且看董卓現在這個架勢,他年輕時候的武力值弄不好都能逼近90大關。
“抓刺客啊!”之前秦誼還想著刺董,可是真當有人刺董之後,秦誼卻是鬼使神差喊出來這四個字。
隨著秦誼喊出這四個字的同時,邊上的幾名衛士也是反應過來,趕緊衝了上去。有了這幾個衛士的幹擾,那邊分心的伍孚逐漸處於劣勢,甚至一下子被董卓給推開。
伍孚還沒來得及繼續向董卓撲上去,後麵衛士的武器卻是一下子招唿到伍孚身上,伍孚身上是穿著小鎧的,隻是卻擋不住這近距離的突刺,重傷的他一下子倒在地上,汩汩得鮮血止不住得向外流。
“你想造反嗎?”因為剛才的生死相搏,上了年紀的董卓也是喘了許久這才對著伍孚大罵道。
“我恨不得能把你這個奸賊給碎屍萬段!”伍孚朝著董卓大喊了一聲,緊接著卻是朝著那邊用武器指著他的衛士武器上撲了過去,立即身死。伍孚對董卓的殘暴還是很了解的,哪怕隻有一口氣,董卓也會拿酷刑來折磨他,還不如這樣來個痛快。
“給我剁了喂狗!”又喘了一會兒,董卓也是大聲對手下喝道,等手下把伍孚的屍體拖走之後,見慣了屍山血海的董卓也沒有換個地方的想法,轉身向秦誼問道:“你就是秦文合?”
“正是下吏!”因為剛才的刺殺,秦誼已經失去了之前站在那裏謙恭等待的模樣,這個時候趕緊繼續丟頭稱是。
“不錯!真是一表人才!你那一年出生的?”剛才董卓處在生死邊緣,離他和伍孚最近的秦誼如果有心害他,上來幫助伍孚,董卓將會非常麻煩。
不過那個時候的秦誼雖然沒有上來幫董卓,卻是喊了一聲抓刺客,這也表明了他的立場和態度。現在董卓找個秦誼這種立場的人都難,所以剛才秦誼明明沒做什麽,還是讓董卓堅定了重用秦誼的想法。
而看到秦誼之後,緩過勁來的董卓不知道怎麽得,心中卻是有些難以抑製的親近,忍不住問了秦誼一句。
“迴稟太尉,秦誼是熹平元年(172年)九月生人!”
“難怪呢!”聽了秦誼的話之後,董卓卻是低聲自言自語起來。因為秦誼的迴答讓董卓想起了自己的亡子,因為董卓的亡子是建寧四年生人,比秦誼大一歲。
曆史上司馬懿的父親在董卓西遷時擔任治書禦史,想要長子帶著家眷逃迴溫縣老家,結果卻被董卓給抓了迴來,當時看到司馬朗之後,董卓便鬼使神差得說了一句:司馬朗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為什麽要背叛我?
此後司馬朗通過狂拍董卓馬屁活了下來,但是這個結果未嚐沒有董卓觸景生情,懷念亡子的的因素在裏麵。
如果自己的兒子還活著,現在又是一個什麽樣子呢?看著秦誼,董卓的眼中越發的慈愛起來,他突然間產生了一種心理學上的移情,把對亡子的思念轉移到了秦誼身上。
“秦文合,你知道我為什麽要升你的官嗎?”本來董卓便是一個麵慈心狠的人,好好說話還是很和顏悅色得。
“秦誼不知!”秦誼可不敢說因為我嶽父找您的主簿送禮了,隻好含糊迴答道。
“因為你是我們邊郡之中難得的人才,經過剛才那次刺殺,我總算是明白了,我們這些邊地之人,在這些中原世家大族之中就不是人!我那樣誠心對待他們,他們是怎麽對我的!”說起自己剛剛差點兒被刺殺的經曆來,董卓還是一肚子氣。
“這些中原世家大族安逸慣了,根本不知道我們邊郡的難處,還自以為高人一等,國家落在他們手中沒有什麽好結果!”現在還能怎麽辦呢,順著董太尉說唄,把他老人家哄開心再說。
“很好!文合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很好!我現在手下有很多行軍打仗的悍勇之輩,但是像文合這樣的文士卻是少有。黃門侍郎不是你的終點,我願意引你為心腹,隻要你能好好跟著我幹,三公九卿、萬戶侯,我也是不吝惜封賞的!”
“謝過董公!秦誼定當肝腦塗地,報效董公大恩!”董卓的話秦誼自然相信,趕緊跪倒在地拜謝董卓。
隻是別有命賺錢沒命花錢,到時候董卓倒台的時候,別指望秦誼救蔡邕了,弄不好他們師徒倆都在在監獄裏麵等待著王允的發落。
即便是王允能夠看在老鄉的麵上拉秦誼一把,可是這段給董卓做心腹的經曆是怎麽也洗不白的,估計以後如果秦誼在兩軍陣前想要說服諸葛村夫“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直接就能被噴個“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其實董卓集團裏的呂布也未嚐沒有與董卓做過切割,然後他殺了董卓之後,名聲更臭了。
到了這裏,秦誼有些埋怨老丈人送啥禮,這可是把自己坑苦了。這雒陽是不能待了,再待下去真得就成董卓一黨了。
——我是被坑慘了的分界線——
秦誼少有令譽,時董卓亂政,聞其賢,於是敕見。誼麵有汗,卓曰:“卿麵何以汗?”誼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東都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