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暫時就想到這些了,我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到這吧。”
沈月恆起身,與秦浩握手,然後不等秦浩再挽留,已經離開了演播廳。
……
節目播出了。
剛開始前半部分的時候,觀眾的反應還是很熱烈的。
“哈哈哈,沈老師一句話就把秦老師的套路給劇透了。”
“想不到沈老師還挺幽默的。”
“期待兩大名嘴的激情碰撞。”
“秦老師還沒有放大招呢。”
但讓這些網友有些納悶的是,直到節目結束了,秦浩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煽情大招。
這期節目結束了。
不能說失敗,但絕對算不上成功。
與之前宣傳的轟動相比,甚至是有些爛尾。
因為後半部分太平淡了。
如果僅僅隻是這樣,也就罷了。
在節目播出後,秦浩在個人微博上發了一篇文字。
題目叫《煽情與感恩》。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有人總說我愛煽情,說我煽情是一種讚揚,因為有情才能煽得起來。”
“說我煽情這個話題已經說了好多年了。我在節目中也會拿這話調侃自己。但今天,我們很嚴肅的在這裏說這件事,我可以告訴大家,我一直不覺得煽情是一件壞事,至少它是中性的。我反複給自己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心中沒有真情,何以煽情?情從何來?你也許覺得我是在給自己找台階下,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所以當別人說我煽情,拿煽情來說事,拿煽情來批評我,甚至罵我的時候,我都沒有做出過任何迴應,因為我沒有煽情,隻是情到深處,情難自已。當我們被生命中的瞬間感動時,我不能說:你別哭。”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知音難覓》從開播到現在,一定是笑聲多於淚水。節目的錄製過程,很多時候都是淹沒在笑聲中的。之所以能夠讓大家記住說這個嘉賓哭了、秦浩又煽情了,因為掉眼淚不是生活的常態,笑是生活的常態,流淚是一個意外,在那一時刻,你觸動了他心裏最柔軟的地方。”
“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有些話不得不快。某些嘉賓,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讓他分享對父母的感恩時,卻支支吾吾、語焉不詳,甚至連一件稍微有代表性的例子都舉不出,這不僅不讓人懷疑,他如此表現,是因為他的心中,對撫養他長大的父母,到底有幾分的真感情?”
“一聲歎息啊。”
……
一時激起千層浪。
秦浩親自下場,指桑罵槐,顯然是在影射沈月恆紅了,不懂得感恩,太無情。
所以才在節目上,隻講了一段沒有營養的買橘子的故事。
不得不說,名人親自帶節奏,很具有迷惑作用。
很多網友,特別是秦浩的粉絲,就開始在網絡上口吐芬芳起來。
“我就說吧?這沈月恆不是好東西,薄情寡義!之前對自己的親戚那樣的勢利嘴臉,你們還說冤枉他了。現在節目看了吧?秦老師那麽賣力引導了,他居然連一件感人的事情都說不出來,可見這人的人品!”
“就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要說主持人,我還是最佩服秦浩,人家有知識,有內涵,還出過書,這檔次可不是沈月恆那種寫幾首口水歌的可以比的。”
“誰說不是?文學素養這塊?秦老師拿捏得死死的。”
“秦老師的文集叫什麽?”
“《文藝人生》啊,特別有深度,有內涵。”
“對,我也要買一本。”
……
看到網上的評論,秦浩心滿意足地笑了。
其實網友的評論也不全是一邊倒。
比如有的網友就說:“我覺得沈老師後來講的父親那段很感人啊,雖然不是什麽驚心動魄的大事,但我就是很受觸動。隻是我文學素養有限,具體哪裏好,我也說不出。”
“樓上的說出了我的感受。寫出了我感受得到,但卻說不清的那些情感與體會。”
“頂沈老師,這是一個充滿了濃濃父子親情的感人故事。”
“看到大家都群嘲沈老師,我覺得好不公。”
隻是這樣的言論,很快就被秦浩的粉絲給壓了下去。
“別給沈月恆臉上貼金了。”
“對,這就是尬吹!”
“嗬嗬,丟人了還不承認?沈月恆的粉絲就這素質?”
“教育的悲哀啊!”
“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已經在跟秦老師學寫文章了。”
就在這鬧哄哄的環境中。
有沈月恆的粉絲,把他口述版的《背影》,整理了文字,發到了網上,居然驚動了很多文學界的牛人。
京州大學中文係教授楚飛:“我的學生是沈月恆的粉絲,這篇文章是他給我看的,很好。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沈月恆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沈月恆描述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借助於什麽修飾、陪襯之類,隻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
國內純文學雜誌《人民文學》副主編王磊:“我是沈月恆的歌迷,因為那首《最好的未來》粉上的,哈哈,算是一個老粉絲了。先表明我的粉絲身份,是說明我的評價是有主觀的。這篇《背影》,我看了第一遍,隻覺得好。看了第二遍,品出了更多的味道。然後我又看了十幾遍,歎為觀止!”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麽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沈月恆起身,與秦浩握手,然後不等秦浩再挽留,已經離開了演播廳。
……
節目播出了。
剛開始前半部分的時候,觀眾的反應還是很熱烈的。
“哈哈哈,沈老師一句話就把秦老師的套路給劇透了。”
“想不到沈老師還挺幽默的。”
“期待兩大名嘴的激情碰撞。”
“秦老師還沒有放大招呢。”
但讓這些網友有些納悶的是,直到節目結束了,秦浩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煽情大招。
這期節目結束了。
不能說失敗,但絕對算不上成功。
與之前宣傳的轟動相比,甚至是有些爛尾。
因為後半部分太平淡了。
如果僅僅隻是這樣,也就罷了。
在節目播出後,秦浩在個人微博上發了一篇文字。
題目叫《煽情與感恩》。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有人總說我愛煽情,說我煽情是一種讚揚,因為有情才能煽得起來。”
“說我煽情這個話題已經說了好多年了。我在節目中也會拿這話調侃自己。但今天,我們很嚴肅的在這裏說這件事,我可以告訴大家,我一直不覺得煽情是一件壞事,至少它是中性的。我反複給自己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心中沒有真情,何以煽情?情從何來?你也許覺得我是在給自己找台階下,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所以當別人說我煽情,拿煽情來說事,拿煽情來批評我,甚至罵我的時候,我都沒有做出過任何迴應,因為我沒有煽情,隻是情到深處,情難自已。當我們被生命中的瞬間感動時,我不能說:你別哭。”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知音難覓》從開播到現在,一定是笑聲多於淚水。節目的錄製過程,很多時候都是淹沒在笑聲中的。之所以能夠讓大家記住說這個嘉賓哭了、秦浩又煽情了,因為掉眼淚不是生活的常態,笑是生活的常態,流淚是一個意外,在那一時刻,你觸動了他心裏最柔軟的地方。”
“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有些話不得不快。某些嘉賓,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讓他分享對父母的感恩時,卻支支吾吾、語焉不詳,甚至連一件稍微有代表性的例子都舉不出,這不僅不讓人懷疑,他如此表現,是因為他的心中,對撫養他長大的父母,到底有幾分的真感情?”
“一聲歎息啊。”
……
一時激起千層浪。
秦浩親自下場,指桑罵槐,顯然是在影射沈月恆紅了,不懂得感恩,太無情。
所以才在節目上,隻講了一段沒有營養的買橘子的故事。
不得不說,名人親自帶節奏,很具有迷惑作用。
很多網友,特別是秦浩的粉絲,就開始在網絡上口吐芬芳起來。
“我就說吧?這沈月恆不是好東西,薄情寡義!之前對自己的親戚那樣的勢利嘴臉,你們還說冤枉他了。現在節目看了吧?秦老師那麽賣力引導了,他居然連一件感人的事情都說不出來,可見這人的人品!”
“就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要說主持人,我還是最佩服秦浩,人家有知識,有內涵,還出過書,這檔次可不是沈月恆那種寫幾首口水歌的可以比的。”
“誰說不是?文學素養這塊?秦老師拿捏得死死的。”
“秦老師的文集叫什麽?”
“《文藝人生》啊,特別有深度,有內涵。”
“對,我也要買一本。”
……
看到網上的評論,秦浩心滿意足地笑了。
其實網友的評論也不全是一邊倒。
比如有的網友就說:“我覺得沈老師後來講的父親那段很感人啊,雖然不是什麽驚心動魄的大事,但我就是很受觸動。隻是我文學素養有限,具體哪裏好,我也說不出。”
“樓上的說出了我的感受。寫出了我感受得到,但卻說不清的那些情感與體會。”
“頂沈老師,這是一個充滿了濃濃父子親情的感人故事。”
“看到大家都群嘲沈老師,我覺得好不公。”
隻是這樣的言論,很快就被秦浩的粉絲給壓了下去。
“別給沈月恆臉上貼金了。”
“對,這就是尬吹!”
“嗬嗬,丟人了還不承認?沈月恆的粉絲就這素質?”
“教育的悲哀啊!”
“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已經在跟秦老師學寫文章了。”
就在這鬧哄哄的環境中。
有沈月恆的粉絲,把他口述版的《背影》,整理了文字,發到了網上,居然驚動了很多文學界的牛人。
京州大學中文係教授楚飛:“我的學生是沈月恆的粉絲,這篇文章是他給我看的,很好。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沈月恆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沈月恆描述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並不借助於什麽修飾、陪襯之類,隻把當時的情景再現於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所謂於平淡中見神奇。”
國內純文學雜誌《人民文學》副主編王磊:“我是沈月恆的歌迷,因為那首《最好的未來》粉上的,哈哈,算是一個老粉絲了。先表明我的粉絲身份,是說明我的評價是有主觀的。這篇《背影》,我看了第一遍,隻覺得好。看了第二遍,品出了更多的味道。然後我又看了十幾遍,歎為觀止!”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麽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