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流民!
秦時:開局鬼穀飯桌多了一雙筷子 作者:龍門飛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昌平君的派頭真是不小啊,恐怕就是秦王親至,也不過如此了。”
韓國舊王宮之外,一身白衣勝雪的張良緩緩開口道。
“天下還未大定,昌平君便如此,這一次栽跟頭順理成章啊。”
“隻不過,希望他迴到楚國之後能奮發圖強,而不是因為此事一蹶不振。”
站在前麵的便是韓國大將軍衛莊,一頭白發隨風飄揚,眼神冷漠如冰。
從昌平君進入新鄭之後,他便一直在暗中觀察這個對手和以後要合作的人。
衛莊知道,昌平君並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
隻不過如今他在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滔天到這個地步,恐怕任誰也會心中自滿。
“山東五國如何了?”
“最先趕到的便是距離韓國最近的魏人,他們已經進入上黨。”
“趙國代王、燕國聯合派出了三萬兵馬在墨家巨子的統領下日夜兼程,如今距離新鄭不足百裏。”
說到正事,張良立刻嚴肅起來。
被秦國不斷壓縮生存環境,隻能依靠北地惡劣的天氣苟延殘喘的燕、趙兩國這一次能派出三萬兵馬已經是極限了。
按照張良的計算,這恐怕兩國的幾乎所有家當了。
足以看出,燕、趙兩國這一次新鄭起事的重視。
“農家派出了人數最眾的神農堂由朱堂主和俠魁兩人率領,共計五萬餘人,分為數路正在來韓的路上。”
“不出三天便可抵達。”
作為這一次起事的主力,楚國的五萬人這讓張良出乎意料。
“而且齊國通過商賈運送來了大量的糧草和器械,現在存放在新鄭外的大山裏。”
這一次,可以說山東六國,有人的出人,有錢糧的出錢,空前的團結合作。
比之之前的幾次合縱伐秦還要團結。
這與秦國的刀劍已經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大有關係。
“已經到了生死關頭,這些人才醒悟,未免有些太遲了。如果之前,但凡他們能少一點算計,秦國早就亡國了。”
“何至於此。”
衛莊冷笑道。
對於各國人的秉性他再了解不過了,這是到了危難之時才會如此。
如果是勝利在即,絕對會為了利益互相暗中使絆子。
“等各國的兵馬全部抵達,我們手中可以動用的兵力就會超過十萬。”
“隻要奪迴新鄭、上黨,天下必然一唿百應,這一次未必不能複國。”
得到的消息越多,此時張良愈發覺得這一次可以成功,而不僅僅是靠起事削弱昌平君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隻要韓國能成功複國,各國貴族和百姓們看到希望,狼煙四起到處起火,大秦很難兼顧過來。
“人數雖多,可是真正能征善戰的老卒沒有多少。”
“等到各國兵馬抵達之後,再根據情況行事。”
作為大將軍的衛莊自然知道,憑借人數優勢在戰場上是最沒用的。
如今的大秦,一名全副武裝的銳士,六國三五名布衣百姓不能奈何於他。
衛莊深知戰爭的殘酷,麵對強大的秦國銳士,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他決定等待各國兵馬匯聚後再根據戰力統一調動,做出決策,以確保勝利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幾天裏,昌平君就住在新鄭的韓國舊王宮內,這裏已經被改造成他的臨時住所。
韓國舊地的政務都會送到他的手中處理。
“怎麽迴事,最近流民、災民這麽多嗎?”
昌平君看著各地剛剛送來的竹簡皺著眉頭說道。
因為就在最近的一個多月裏,從山東五國逃來了大量的災民來到新鄭、上黨等地。
這讓昌平君很是疑惑,因為他沒有收到來自燕地、趙地官員們關於災情的文書。
“從各地災民的口中得知,災情主要發生在燕趙邊境處,可能是燕地和趙地的官員們都會以為對方會上大王奏報吧。”
旁邊一位大夫思索道。
“哪裏還有什麽燕地、趙地,都是我大秦的土地。”
昌平君依然緊皺眉頭的開口提醒道,不過這個說辭太蒼白了。
“難道是各地官員隱瞞不報?”
“他們敢!!”
“秦法昭昭!所有隱瞞,大王必然問罪!”
“哼,不論什麽原因,都需要盡快查明,立刻派出信使分別前往邯鄲、薊城,問清緣由。”
昌平君當機立斷道。
這種事他不能等著大王開口詢問他,而是要先查明情況向大王匯報。
至於竹簡上還說了,齊國的商賈們好像往新鄭周圍運送了大量的糧草。
這一點倒是沒能引起昌平君的注意,因為商賈無利不起早,現在可能發生災情。
糧草價值千金。
至於農家弟子,在進入韓國之後便化整為零,從四麵八方借道分批而來。
這讓新鄭的官吏們並未發現異常。
隻是因為災情的緣故,現在新鄭城內外已經聚集了上萬的流民。
這點不得不引起秦人的注意。
“派出兵馬維持好秩序,謹防宵小之輩趁機作亂,打開糧草每日每人限量供應吃食。”
昌平君最後下令道,這些流民們無所事事,也不能讓他們吃飽,隻要餓不死就行。
韓國舊地發生的一切,此刻除了羅網查到了蛛絲馬跡外,其他人還並不知道。
因為丞相昌平君正在新鄭,一幹事務皆被他所處理。
而秦然這兩個月一直待在鹹陽,無所事事。
中間想要找自己的大師哥蓋聶見上一麵,可是自己連鹹陽宮的大門都沒有進去。
自己好像被政哥遺忘了一樣。
而且某一日秦然想離開鹹陽去城外轉轉,結果到了城門時卻被守城士卒攔了下來。
“秦將軍,王命,將軍你需要暫留鹹陽,不得外出。”
聽著這話,秦然隻好返迴驛站,雖然自己可以趁夜偷偷離開鹹陽,可是卻不能這麽做。
“就算派我去攻打楚國,也比現在好啊。”
現在的秦然好似一個正在等待判決的犯人一樣。
自己雖然知道新鄭之亂,可是昌平君剛剛前往韓國舊地,這“亂”到底是什麽時候發生,是現在還是三年五年後,自己並不清楚。
韓國舊王宮之外,一身白衣勝雪的張良緩緩開口道。
“天下還未大定,昌平君便如此,這一次栽跟頭順理成章啊。”
“隻不過,希望他迴到楚國之後能奮發圖強,而不是因為此事一蹶不振。”
站在前麵的便是韓國大將軍衛莊,一頭白發隨風飄揚,眼神冷漠如冰。
從昌平君進入新鄭之後,他便一直在暗中觀察這個對手和以後要合作的人。
衛莊知道,昌平君並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
隻不過如今他在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滔天到這個地步,恐怕任誰也會心中自滿。
“山東五國如何了?”
“最先趕到的便是距離韓國最近的魏人,他們已經進入上黨。”
“趙國代王、燕國聯合派出了三萬兵馬在墨家巨子的統領下日夜兼程,如今距離新鄭不足百裏。”
說到正事,張良立刻嚴肅起來。
被秦國不斷壓縮生存環境,隻能依靠北地惡劣的天氣苟延殘喘的燕、趙兩國這一次能派出三萬兵馬已經是極限了。
按照張良的計算,這恐怕兩國的幾乎所有家當了。
足以看出,燕、趙兩國這一次新鄭起事的重視。
“農家派出了人數最眾的神農堂由朱堂主和俠魁兩人率領,共計五萬餘人,分為數路正在來韓的路上。”
“不出三天便可抵達。”
作為這一次起事的主力,楚國的五萬人這讓張良出乎意料。
“而且齊國通過商賈運送來了大量的糧草和器械,現在存放在新鄭外的大山裏。”
這一次,可以說山東六國,有人的出人,有錢糧的出錢,空前的團結合作。
比之之前的幾次合縱伐秦還要團結。
這與秦國的刀劍已經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大有關係。
“已經到了生死關頭,這些人才醒悟,未免有些太遲了。如果之前,但凡他們能少一點算計,秦國早就亡國了。”
“何至於此。”
衛莊冷笑道。
對於各國人的秉性他再了解不過了,這是到了危難之時才會如此。
如果是勝利在即,絕對會為了利益互相暗中使絆子。
“等各國的兵馬全部抵達,我們手中可以動用的兵力就會超過十萬。”
“隻要奪迴新鄭、上黨,天下必然一唿百應,這一次未必不能複國。”
得到的消息越多,此時張良愈發覺得這一次可以成功,而不僅僅是靠起事削弱昌平君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隻要韓國能成功複國,各國貴族和百姓們看到希望,狼煙四起到處起火,大秦很難兼顧過來。
“人數雖多,可是真正能征善戰的老卒沒有多少。”
“等到各國兵馬抵達之後,再根據情況行事。”
作為大將軍的衛莊自然知道,憑借人數優勢在戰場上是最沒用的。
如今的大秦,一名全副武裝的銳士,六國三五名布衣百姓不能奈何於他。
衛莊深知戰爭的殘酷,麵對強大的秦國銳士,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他決定等待各國兵馬匯聚後再根據戰力統一調動,做出決策,以確保勝利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幾天裏,昌平君就住在新鄭的韓國舊王宮內,這裏已經被改造成他的臨時住所。
韓國舊地的政務都會送到他的手中處理。
“怎麽迴事,最近流民、災民這麽多嗎?”
昌平君看著各地剛剛送來的竹簡皺著眉頭說道。
因為就在最近的一個多月裏,從山東五國逃來了大量的災民來到新鄭、上黨等地。
這讓昌平君很是疑惑,因為他沒有收到來自燕地、趙地官員們關於災情的文書。
“從各地災民的口中得知,災情主要發生在燕趙邊境處,可能是燕地和趙地的官員們都會以為對方會上大王奏報吧。”
旁邊一位大夫思索道。
“哪裏還有什麽燕地、趙地,都是我大秦的土地。”
昌平君依然緊皺眉頭的開口提醒道,不過這個說辭太蒼白了。
“難道是各地官員隱瞞不報?”
“他們敢!!”
“秦法昭昭!所有隱瞞,大王必然問罪!”
“哼,不論什麽原因,都需要盡快查明,立刻派出信使分別前往邯鄲、薊城,問清緣由。”
昌平君當機立斷道。
這種事他不能等著大王開口詢問他,而是要先查明情況向大王匯報。
至於竹簡上還說了,齊國的商賈們好像往新鄭周圍運送了大量的糧草。
這一點倒是沒能引起昌平君的注意,因為商賈無利不起早,現在可能發生災情。
糧草價值千金。
至於農家弟子,在進入韓國之後便化整為零,從四麵八方借道分批而來。
這讓新鄭的官吏們並未發現異常。
隻是因為災情的緣故,現在新鄭城內外已經聚集了上萬的流民。
這點不得不引起秦人的注意。
“派出兵馬維持好秩序,謹防宵小之輩趁機作亂,打開糧草每日每人限量供應吃食。”
昌平君最後下令道,這些流民們無所事事,也不能讓他們吃飽,隻要餓不死就行。
韓國舊地發生的一切,此刻除了羅網查到了蛛絲馬跡外,其他人還並不知道。
因為丞相昌平君正在新鄭,一幹事務皆被他所處理。
而秦然這兩個月一直待在鹹陽,無所事事。
中間想要找自己的大師哥蓋聶見上一麵,可是自己連鹹陽宮的大門都沒有進去。
自己好像被政哥遺忘了一樣。
而且某一日秦然想離開鹹陽去城外轉轉,結果到了城門時卻被守城士卒攔了下來。
“秦將軍,王命,將軍你需要暫留鹹陽,不得外出。”
聽著這話,秦然隻好返迴驛站,雖然自己可以趁夜偷偷離開鹹陽,可是卻不能這麽做。
“就算派我去攻打楚國,也比現在好啊。”
現在的秦然好似一個正在等待判決的犯人一樣。
自己雖然知道新鄭之亂,可是昌平君剛剛前往韓國舊地,這“亂”到底是什麽時候發生,是現在還是三年五年後,自己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