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下文識精元明。即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此體非妄。無有變異。故雲真性。研究窮也。淨名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今推本意。豈得異想發言。欲正修行。當須確實。故今勸也 二引證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諸佛同道。脫苦得樂。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種。一發言無虛假。如此文所勸淨名道場。二向理之心。無別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論雲。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為二行根本也。今此經意須具二焉。始令發言無妄。終成向理心絕。方為十方同道 三結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輕小。如下經雲。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也。發心曰始。究竟名終。彈指能超。故無委曲 四問其見愛二。一問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心見兩門。由茲所問。下既認心不迭。指見謬稱。故成二障為纏三空罔契。故下征詰。俾識妄源 二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單牒雙指巧略故也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此正陳妄體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識。根識虛妄猶如空華。若執有體能見能樂。豈唯迷於法空。亦起人我見愛。故下文雲。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無始虛習。住地無明。皆由根識更非他物。想相為塵。識情為垢。生死輪轉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虛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內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語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心目是本。塵勞為末。若迷本之依處。群末難除。染汙故名塵。擾惱故名勞。即通指二障也 二舉事以況


    譬如國王 真性也


    為賊所侵 煩惱迷真也


    發兵討除 用智也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兵人所執器也 三示過以問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示過也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總問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為例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麵 下文有十二類。今舉大數。凡夫造業不同感果差別。名為異生。一切世間者。舉依顯正也。前舉凡心在內。後指佛眼在麵。欲取例己亦複然也 二指已結答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秖在我麵。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以眼根色是不可見。故指浮根。聖凡既爾。在己必然。麵與身中心眼定處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舉事定其所見三。一問境內外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隻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隻陀林實在堂外 堂在園中。林居堂外。內外既分。計宗危矣 二定見先後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定先後者。欲破阿難在內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見故 三審見因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講堂身也。阿難心也。如來大眾五藏也。戶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懷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以慈攝也。如父囑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慰其心令無恐懼。二囑其諦受令無忘失。三示今許說無有虛妄。故舒其手現慈相也


    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下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直道無異。通至寶所。故雲一門清淨果海。眾德具足。故曰莊嚴。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為路


    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顯真故。略標宗歎德。令其忻慕。豈謂徒然譴責罔知所歸。於是阿難伏而諦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問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問。引慶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隻知據理直申不覺計宗危矣 三合喻奪破三。一正奪


    阿難。汝亦如是 心在身內。如人在堂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心能靈鑒。內外俱緣。故雲一切明了。向外既了萬緣。在內合知藏腑。頗猶可也。亦語辭也。汝觀眾生。可有此者 二縱破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腑藏內密。設使不知。筋脈膚淺。寧容難了 三反責


    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為親眤。萬象離異。誠謂疏遙。若使不了身中。豈合能觀外物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境風外動。妄想內熏。識浪潛生為自心相。空華幻化。起滅無從。不了本如遂成久執。及推所在妄謂身中。反覆窮研理無所據。故佛結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身中無救。身外必然。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稽首於佛。謝非立是也。以頭至地稽留少時。故名稽首 二釋成二。一引喻領悟前非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躡喻成立今義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燭不及內明。身外之心何能反照。此計心有離身之過。故下破之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齊。以此觀之。合無疑暗。佛說了義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飽問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隻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前雲赴請。此雲乞食者。乞食乃是常儀。泛舉為喻。又前雖赴請。未必僧盡。餘人乞食。故舉此也。宿預也 二自他殊體答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 前問一食眾飽。今答軀命不同。反前問也。意顯心若離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飽。心知何關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據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牒也


    身心相外自不相幹 定其相外。外猶離也。心既離身。不相幹涉。如前所答一人食時不令眾飽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釋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顯可見 二約見驗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具雲兜沙羅。此雲霜。佛手柔軟如兜羅綿。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屬身分。心若離者合不分別。若分別者。應不離身。以不離故名為相知。故此責雲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可知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一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一之二


    長水沙門子璿集


    三破潛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雙敘別立。文顯易知 二問今所立答在諸根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知外而不知內。非根而何。此即妄計識心潛五根裏 三舉喻所成複伸潛理二。一舉喻合法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琉璃喻根。眼喻於識。眼根色淨不能礙心。同琉璃碗不礙於眼。隨照一境。心隨根知。若此成立。乍觀可爾。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據理成立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但知妄計。不覺隨語過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躡喻定其俱見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 略牒語簡可以意知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遠觀物像。近見琉璃。問答極成。故雲如是 二據法責其獨觀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喻則近遠俱見。法則唯見山河。既失近觀。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潛根理虧。下更縱破令無所據 三縱見不見鹹失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設使見眼。即成敵對。雲何前言隨即分別。此有自語相違過也


    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以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結成法喻不齊過也。二過既彰。潛根理喪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四破見內二。一約見暗以成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闇。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此中立意。複宗歸內。最先所計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內。以不能見身中物故。由此轉計身外潛根。及至窮研。二俱不當。再思理道。在內義長。遂立藏暗竅明。責無不見內過。七竅明露五藏黯然。開竅緣明。合眼對暗。明暗若見。內外俱緣。由是在內決無所惑 二約對眼以推破二。一難破二。一破前計二。一雙征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征訖 二雙破二。一破對二。一對眼不屬內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 對眼在前前豈成內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謂不論前後但是見暗便即內者。汝處幽室。無三光時。比室黯然。應是汝內。以同暗故。焦腑即內也。應立量雲。汝處幽室。應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見暗 二破不對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未曾見有 境不對眼而稱見物 二破轉計二。一牒計奪破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牒轉計也。此計。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內。恐彼計雲。我所見暗與暗室暗二體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為外見。以是開眼之所緣故。我所見暗是身內境。名為內對。以是合眼之所緣故。今取合眼所對之暗名為見內。非同所見室中暗爾。如何不得見暗名內。故此牒也。然諸師敘計殊不分明。蓋譯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請詳。無執麻矣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麵。若不見麵內對不成 奪破也。設許合眼對暗名見身中。亦應開眼對明而見自麵。內屬於暗。尚許返見。麵屬於明。豈無返見。一成則俱成。一破則俱破。故雲若不見麵內對不成 二展轉縱破四。一在空非內同他破


    見麵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設汝執言能見麵者。汝心及眼應處虛空。以根境相對方成見故。若許處空。顯是在外。如何複執心居身內。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體。此之二過。應立量雲。汝之心靈。定不在內。見汝麵故。猶如他人。破次過者。但改宗雲定非汝體。因喻如前 二他見還同己體破


    即應如來今見汝麵。亦是汝身 汝或執言。雖見我麵。定是我體。即複破雲。佛亦見汝。應是汝身。應立量雲。如來之身定是汝體。見汝麵故。如汝心眼。設或不許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體也 三根身互闕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又若汝心能見麵者。本分身處應無知覺。以在眼根處虛空故。身若有覺。眼必無知。在一不在一。經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覺應成兩佛破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必 汝現今眼根自知身處自覺非互闕者。須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當作佛。豈汝一身成兩佛耶。此之四段。展轉破逐。皆由前文內對所成見麵之執妄情紛擾執計多端。故盡破之令無所救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五破隨合二。一引經成立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識變生三境。故雲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能起識浪。故雲法生心生。今雖通舉。要取後句法生心生以為據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現今思惟。誠有緣慮。及推所止。三處元非。應知。隨境而生。心與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隨多。頗合佛言。必無虛論 二牒計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無體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牒前計也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應知心本無體。無體言合。理必不然。一法雲何合。斯之謂矣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若汝堅執無體能合。十九界第七塵。體畢竟無。亦應有合。世間學者誰信有之。故雲不然 二破有體二。一內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奪破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複內出。為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麵 挃(陟栗切)猶觸也。以手觸身。必先知覺。既言有體。不無所止。內外二處必從一緣。故今雙詰。難同前破 二破轉救二。初救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轉救也。若如前難。令見麵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鑒覺。但名為知。眼有照明。方稱曰見。若將心知。為眼見者。必無此理。故雲非義 二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首楞嚴經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賴永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賴永海並收藏首楞嚴經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