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國開會,向來有個傳統,那就是遇事總愛推諉扯皮。徐烈一紙“贖金通電”,讓本來思想已經高度統一的朝廷,突然又變得複雜起來。
譬如這本來就覺得應該重兵圍剿的一夥人,頓時把徐烈這個通電的不知所謂、無賴嘴臉等無限放大,大有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就是連光緒這個覺得徐烈是個知兵之才的人,也覺得徐烈此舉簡直有辱斯文,有失人格。
好吧,大家都同仇敵愾,那就重兵圍剿吧!
可是,在談到朝廷可派之兵時,大家又一下子蔫了。因為,朝廷的可戰之兵,上次一戰已經折扣七八,京師及附近的武毅軍、甘軍及新軍三軍餘部加在一起也沒兩萬人。
全國還有近百萬綠營?確實,這也是大清的兵數,但是個人都知道,當今的綠營,在地方上緝拿個盜匪或在百姓麵前耀武揚威可能沒多少問題,但要說與蒙山軍作戰,此前張汝梅帶一萬人馬前去剿匪,不就是最好的證明麽。綠營,是不堪一戰的!
要麽,請列強出兵幫忙評叛?貌似,似乎,這一招的利與害,此前已經作過論述,即便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敢特別堅持。
“皇上,臣以為對於徐烈的‘贖金通電’不宜過份解讀。戰俘需要贖金去解救,在龍國古代,也不是沒有先例,而在西洋諸國,亦屬於他們的傳統。微臣看來,這徐烈此舉,怕是受了西洋的影響。”關鍵時刻,還是康有為康大人能頂得起。
康有為當然頂得起,而且必須頂起。雖然平行時空沒發生百日維新事件,但並不表示康有為的理想就一帆風順,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絕對知道慈禧對他是多麽的不感冒,而他惟有緊抱光緒大腿,才能發揮他的作用。
現在,光緒擁有了獨立處置山東之事的權力,這對於康有為或帝黨一係的人來說,用後世語境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那就是沒了後黨掣肘,康有為等人可以放手而為,從而建功立業;挑戰,那就是山東之事非常複雜,搞好了大家有利,搞不好隨時可能麵對帝黨的反撲。
在這種情況下,帝黨一係的幹將自然得頂上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了。
“不宜過份解讀?哎呀,康愛卿,你這個觀點好,你這個觀點啊……哦嗬,諸位愛卿,你們覺得如何啊?”實際上,此時的光緒因為連續的扯皮討論,其氣已經消失了大半,但是,自己也不能出爾反爾啊,所以,康有為一句“不宜過份解讀”實在是太好了,太有才了。
其實,不止是帝黨或主張招安的大臣有這種想借梯下台的想法,即便是主張嚴重重剿之大臣,同樣也想借梯下台了,因為他們發現,所謂重兵圍剿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現實的情況是朝廷根本就無兵可派!
以其這樣,還不如招安、安撫之策見效更快。
於是,朝廷的欽差大臣梁啟超在又停留了兩天之後,才開始帶著幾名大內侍衛啟程。
就在梁啟超啟程之時,蒙山軍已經完成了戰後一周的各類總結,並敲定了下一部的擴張計劃。
而計劃敲定之後,當即便是向萊蕪、沂源、沂水、莒縣等地出兵。所以,當梁啟超這位欽差大臣的人剛剛到達濟南之時,徐烈蒙山軍占領沂蒙附近幾縣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至於朝廷,當然也收到了消息。隻不過這個消息不是徐烈的通電,而是從上述占領區逃離的一些官僚、鄉紳。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哪怕大多數鄉紳對徐烈的蒙山軍並不反感,甚至還持歡迎態度,但這個也隻是大多數,而不是全部。一些鄉紳因其利益所在,必須站在徐烈和蒙山軍的反麵。因為他們更大的利益在於朝廷,而不在於蒙山軍。
而徐烈的態度則是,這些想走的人,那就走吧,能帶走的家產都帶走吧。但是,地產、房產等不動產得留下來,誰買去都不行。
也就是說,要走你人可以走,但土地房屋得留給蒙山軍,不能轉讓給他人。當然,如果願意留在蒙山軍治下的人,則什麽都不受影響。
徐烈要以此斂財?答案非也。這點錢,甚至就是贖賣聶士成要價的五百萬,徐烈都不太在乎,他要求逃走之人留下田產與房產,說白了就是給那種不給自己麵子的人一點小小的懲戒。
梁啟超得到徐烈已經占領沂蒙七縣的消息,便停在濟南不走了,他得再討要尚方寶劍,此前所說的給個知府的議案,此時顯然已經不太合適,因為徐烈輕鬆地就占領了比一個知府管的地盤更大的地方。
其實不要梁啟超發電報,朝廷又開始了新一輪會議。而此時就連光緒本人,也不知這徐烈的底線在哪裏了。
此前,朝廷議論時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徐烈似乎隻願意呆在蒙陰那地方,雖然實力強悍,但卻沒有占領其他地方的跡象,由此有人認為徐烈就是一枚悍匪而已,即便光緒也認為徐烈對外的侵略性不強,如果不是考慮到其軍力強悍,朝廷又突然損失了數萬精銳處於無兵可用的狀態,光緒寧願對徐烈之事不管不顧,當成沒有發生。
光緒有此想法也不奇怪。清末至民國,是龍國社會最亂的時代,各省土匪總數高達數百萬人。即便在山東,此時也不止徐烈一支土匪。
但是,這位窩在蒙陰山區的土匪,突然開始擴張了,而且一下子就占領了沂蒙七縣。這個,顯然太出乎朝廷的意料了。
而且,有大臣指出,徐匪此舉,比前朝李逆自成的流寇更厲害,流寇隻重流竄與破壞,而不重建設,難以紮根;徐匪此人,亦比發匪厲害,發匪雖然勢大,也占地盤,甚至直接立國封王,但發匪卻不重民生,所占之地民眾怨聲載道。
但是,徐烈此前所占蒙陰,百姓與鄉紳,十之八九都十分擁戴。而且,最重要的是徐匪似乎從不缺錢,他不但策略上在贏得民心,他還可以用錢糧來收買民心。
徐匪出手就直指民心,這個絕對是比任何造反者都厲害的家夥!而且大清發展到此時,幾乎每年都有幾起民變或搶米風潮發生,各大臣都知道民心已經不在大清一邊,如果不是龍國百姓天性中有求穩當怕動蕩的心理,說不定早就爆發大規模的民變了。
有人甚至分析出徐烈此收拾民心之舉,純粹是在大清土地上摘桃子啊!可是,這樣的話卻沒人敢公開說出來。
譬如這本來就覺得應該重兵圍剿的一夥人,頓時把徐烈這個通電的不知所謂、無賴嘴臉等無限放大,大有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就是連光緒這個覺得徐烈是個知兵之才的人,也覺得徐烈此舉簡直有辱斯文,有失人格。
好吧,大家都同仇敵愾,那就重兵圍剿吧!
可是,在談到朝廷可派之兵時,大家又一下子蔫了。因為,朝廷的可戰之兵,上次一戰已經折扣七八,京師及附近的武毅軍、甘軍及新軍三軍餘部加在一起也沒兩萬人。
全國還有近百萬綠營?確實,這也是大清的兵數,但是個人都知道,當今的綠營,在地方上緝拿個盜匪或在百姓麵前耀武揚威可能沒多少問題,但要說與蒙山軍作戰,此前張汝梅帶一萬人馬前去剿匪,不就是最好的證明麽。綠營,是不堪一戰的!
要麽,請列強出兵幫忙評叛?貌似,似乎,這一招的利與害,此前已經作過論述,即便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敢特別堅持。
“皇上,臣以為對於徐烈的‘贖金通電’不宜過份解讀。戰俘需要贖金去解救,在龍國古代,也不是沒有先例,而在西洋諸國,亦屬於他們的傳統。微臣看來,這徐烈此舉,怕是受了西洋的影響。”關鍵時刻,還是康有為康大人能頂得起。
康有為當然頂得起,而且必須頂起。雖然平行時空沒發生百日維新事件,但並不表示康有為的理想就一帆風順,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絕對知道慈禧對他是多麽的不感冒,而他惟有緊抱光緒大腿,才能發揮他的作用。
現在,光緒擁有了獨立處置山東之事的權力,這對於康有為或帝黨一係的人來說,用後世語境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那就是沒了後黨掣肘,康有為等人可以放手而為,從而建功立業;挑戰,那就是山東之事非常複雜,搞好了大家有利,搞不好隨時可能麵對帝黨的反撲。
在這種情況下,帝黨一係的幹將自然得頂上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了。
“不宜過份解讀?哎呀,康愛卿,你這個觀點好,你這個觀點啊……哦嗬,諸位愛卿,你們覺得如何啊?”實際上,此時的光緒因為連續的扯皮討論,其氣已經消失了大半,但是,自己也不能出爾反爾啊,所以,康有為一句“不宜過份解讀”實在是太好了,太有才了。
其實,不止是帝黨或主張招安的大臣有這種想借梯下台的想法,即便是主張嚴重重剿之大臣,同樣也想借梯下台了,因為他們發現,所謂重兵圍剿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現實的情況是朝廷根本就無兵可派!
以其這樣,還不如招安、安撫之策見效更快。
於是,朝廷的欽差大臣梁啟超在又停留了兩天之後,才開始帶著幾名大內侍衛啟程。
就在梁啟超啟程之時,蒙山軍已經完成了戰後一周的各類總結,並敲定了下一部的擴張計劃。
而計劃敲定之後,當即便是向萊蕪、沂源、沂水、莒縣等地出兵。所以,當梁啟超這位欽差大臣的人剛剛到達濟南之時,徐烈蒙山軍占領沂蒙附近幾縣的消息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至於朝廷,當然也收到了消息。隻不過這個消息不是徐烈的通電,而是從上述占領區逃離的一些官僚、鄉紳。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哪怕大多數鄉紳對徐烈的蒙山軍並不反感,甚至還持歡迎態度,但這個也隻是大多數,而不是全部。一些鄉紳因其利益所在,必須站在徐烈和蒙山軍的反麵。因為他們更大的利益在於朝廷,而不在於蒙山軍。
而徐烈的態度則是,這些想走的人,那就走吧,能帶走的家產都帶走吧。但是,地產、房產等不動產得留下來,誰買去都不行。
也就是說,要走你人可以走,但土地房屋得留給蒙山軍,不能轉讓給他人。當然,如果願意留在蒙山軍治下的人,則什麽都不受影響。
徐烈要以此斂財?答案非也。這點錢,甚至就是贖賣聶士成要價的五百萬,徐烈都不太在乎,他要求逃走之人留下田產與房產,說白了就是給那種不給自己麵子的人一點小小的懲戒。
梁啟超得到徐烈已經占領沂蒙七縣的消息,便停在濟南不走了,他得再討要尚方寶劍,此前所說的給個知府的議案,此時顯然已經不太合適,因為徐烈輕鬆地就占領了比一個知府管的地盤更大的地方。
其實不要梁啟超發電報,朝廷又開始了新一輪會議。而此時就連光緒本人,也不知這徐烈的底線在哪裏了。
此前,朝廷議論時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徐烈似乎隻願意呆在蒙陰那地方,雖然實力強悍,但卻沒有占領其他地方的跡象,由此有人認為徐烈就是一枚悍匪而已,即便光緒也認為徐烈對外的侵略性不強,如果不是考慮到其軍力強悍,朝廷又突然損失了數萬精銳處於無兵可用的狀態,光緒寧願對徐烈之事不管不顧,當成沒有發生。
光緒有此想法也不奇怪。清末至民國,是龍國社會最亂的時代,各省土匪總數高達數百萬人。即便在山東,此時也不止徐烈一支土匪。
但是,這位窩在蒙陰山區的土匪,突然開始擴張了,而且一下子就占領了沂蒙七縣。這個,顯然太出乎朝廷的意料了。
而且,有大臣指出,徐匪此舉,比前朝李逆自成的流寇更厲害,流寇隻重流竄與破壞,而不重建設,難以紮根;徐匪此人,亦比發匪厲害,發匪雖然勢大,也占地盤,甚至直接立國封王,但發匪卻不重民生,所占之地民眾怨聲載道。
但是,徐烈此前所占蒙陰,百姓與鄉紳,十之八九都十分擁戴。而且,最重要的是徐匪似乎從不缺錢,他不但策略上在贏得民心,他還可以用錢糧來收買民心。
徐匪出手就直指民心,這個絕對是比任何造反者都厲害的家夥!而且大清發展到此時,幾乎每年都有幾起民變或搶米風潮發生,各大臣都知道民心已經不在大清一邊,如果不是龍國百姓天性中有求穩當怕動蕩的心理,說不定早就爆發大規模的民變了。
有人甚至分析出徐烈此收拾民心之舉,純粹是在大清土地上摘桃子啊!可是,這樣的話卻沒人敢公開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