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一千人?一千人?”張仁紱連續念了三遍,但還是沒想透其中的道理,為毛一千人,就敢從一萬人的口中搶食。
最神奇的是,堆放地磨坊處的糧草可不是幾萬斤,而是百萬斤呢,任一千人或一千匹騾馬,就能在短短半個時辰裏輕鬆運走?
“將軍,怎麽辦?”副官出聲問道。
“什麽怎麽辦?現在又能怎麽辦?先將士兵安撫好,等天亮再說。”張仁紱很想向聶大帥發電報說明糧草遭劫之事,但他這支部隊沒電報機啊,他此前揭到的電報,還是章丘用五百裏快馬送來的。
這也是此時清軍作戰效能低下的原因,夜晚這個時段,隻有固守營地,連夜行都不敢,完全一幅挨打的份。
不說張仁紱遇到的麻煩,隻說徐烈一行,撤出毛埡鎮後,他安排了兩個連在後麵慢慢趕著千匹騾馬迴洋河,而他自己則帶著餘下四個連隊再次來了一個急行軍,並於次日上午十點趕迴了洋河前線。
此時,距聶士成全體斷糧還有大約一天時間。
而在徐烈再次劫了清軍一次糧草後,聶士成想要獲得糧食,至少還得等七天左右,而要想獲得彈藥補給,則至少需要半個月左右。
徐烈決定再等一天,等到聶士成全部斷糧之後,再向清軍發起攻擊。到時,敵之軍心盡失,可以盡可能我地抓些俘虜。
但是,徐烈願意等,聶士成卻不會坐以待斃。
經過失糧後兩天的試探與思考,徐烈發現蒙陰巨匪根本不急於殲滅他們,而是主要以阻擋或困住他們為目標,想到青駝峽的戰局也不太順利,聶士成當即決定轉道向東,向臨朐方向移動,隻要到了臨朐,全軍四萬人就能獲得糧食等給養,到時再從其他地方調集彈藥等也行,隻不過這個方向拐動之後,到達蒙陰至少要多走百餘裏路程。
不過,與全軍生死存亡相比,多走百餘路也算不了啥事兒。
“命令:新軍為前鋒,武毅軍為中軍,甘軍為後衛,立即向臨朐出發!”在徐烈帶著偵察營與警衛營士兵剛剛迴到洋河,聶士成但做出了大軍開拔的決定。
“報告司令:清軍數萬人向東而去!”不一會兒,徐烈得到了偵察兵的報告。
“怎麽迴事?”徐烈一聽,毛啊這不是煮熟的鴨子就要飛走了?
當杜寧等人拿起地圖一看,眾人頓時就明白了,聶士成這一招,真是神來之筆!本來到萊蕪,現在突然向東折去,讓其立即避開了其缺糧的短處,而且聶士成還明顯把今日下午可能到達的那筆輜重物資看成是到達不了,也即聶士成並沒把最後的機會寄托在可能再次被劫的糧草身上。
“司令,怎麽辦?”敵情明了,眾人又望著徐烈拿主意。
“杜寧,你說該怎麽辦?這樣吧,接下來一仗,由你和任航、胡文輝聯袂指揮!”麵對新的局勢,徐烈當然有辦法,但他覺得自己處處拿主意,似乎更不利於手下的成長,因此靈機一動,將皮球踢了迴去。
三人聽徐烈如此說,表情各不相同。杜寧一臉難色,意思是司令你這不是為難我麽?任航聽說後沒動聲色,一直研究著地圖,而胡文輝頗有些躍躍欲試的樣子。
“給你們一刻鍾,拿出一個大致方案出來。”雖然不管采取哪種方式,時間都非常緊迫,但徐烈還是願意拿出時間來讓手下練練兵。
因為,聶士成突然改變方法,讓徐烈突然有所感悟,那就是現在的部隊數量已經不少了,如果還不放手讓手下去學習指揮,那麽手下真心很難成長起來。譬如內線作戰,沒自己在場,但袁勇和王野他們還是打得有模有樣,或許他們的作戰偏向於保守一些,或許他們指揮作戰傷亡可能更大一些,但對一支部隊的成長來說,這些又算得了什麽呢,惟有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最後才能駕馭戰爭,從而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司令,我們有兩個方案:一是派出輕兵,強行軍百裏,趕到白洋口阻擊清軍,後續大部隊在後麵追趕,消耗清軍體力,最終清軍在到達白洋口時,其體力與給養絕對會消耗殆盡;二是全軍大部隊直接在清軍後麵發起攻擊,用迫擊炮驅散清軍集群,然後步兵以班排為單位抓俘虜,但這個方式怕是容易激起清軍利用有利地形反抗。”不到一刻鍾,杜寧便匯報道。
“你們決定用哪個方案?”徐烈問道。
“我們傾向於第一個。”杜定說。
“兩個方案綜合起來。派一支輕兵去白洋口建立阻擊陣地;同時後麵追著清軍打!”徐烈最初的想法就是這樣的。
“司令,如果這樣,敵軍如果分散逃逸我軍就難以全部抓俘虜了!”杜寧說出了擔憂。
“戰場瞬息萬變,此前製定的主抓俘虜策略,明顯已經完不成了,理應隨戰役進程而改變。不過,在遇到袁世凱的新編陸軍時,能多抓俘虜還是要盡量多抓俘虜。”
“是,司令!”見自己等人討論出的方案,徐烈基本采用,杜寧和兩個團長還是很興奮的。
於是,蒙山軍也在清軍離開營地一個小時後,實現了分兵。1團1營600餘名士兵在營長黃信忠帶領下,趕著幾十頭馱馬抄小路迅速向白洋口掩去。而其餘兩個團及偵察營、警衛營士兵五千餘人則緊緊吊在清軍屁股後麵,向著臨朐方向趕去。
為毛不立馬攻擊呢?因為此時清軍才吃過早飯不久,還有力氣。要等到正中午時,腹中饑餓走不動時再發起攻擊,其效果就會好得多。
實際上,讓徐烈都沒想到,聶士成這一逃逸,讓徐烈悟出了“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也即運動戰的戰法。
雖然運動戰的理論,徐烈是學過的。但徐烈並沒有深切地思考過這一理論,更不會運用之,他原時空指揮一個特戰分隊,也不過百餘人,哪談得上運動戰呢。
而一進入運動戰狀態,徐烈就知道自己此前在蒙山軍堅持的那些訓練方式,是多麽的有效,而也是這次運動追擊,讓蒙山軍上下對於負重越野訓練這類訓練方式變得更加自覺了。
最神奇的是,堆放地磨坊處的糧草可不是幾萬斤,而是百萬斤呢,任一千人或一千匹騾馬,就能在短短半個時辰裏輕鬆運走?
“將軍,怎麽辦?”副官出聲問道。
“什麽怎麽辦?現在又能怎麽辦?先將士兵安撫好,等天亮再說。”張仁紱很想向聶大帥發電報說明糧草遭劫之事,但他這支部隊沒電報機啊,他此前揭到的電報,還是章丘用五百裏快馬送來的。
這也是此時清軍作戰效能低下的原因,夜晚這個時段,隻有固守營地,連夜行都不敢,完全一幅挨打的份。
不說張仁紱遇到的麻煩,隻說徐烈一行,撤出毛埡鎮後,他安排了兩個連在後麵慢慢趕著千匹騾馬迴洋河,而他自己則帶著餘下四個連隊再次來了一個急行軍,並於次日上午十點趕迴了洋河前線。
此時,距聶士成全體斷糧還有大約一天時間。
而在徐烈再次劫了清軍一次糧草後,聶士成想要獲得糧食,至少還得等七天左右,而要想獲得彈藥補給,則至少需要半個月左右。
徐烈決定再等一天,等到聶士成全部斷糧之後,再向清軍發起攻擊。到時,敵之軍心盡失,可以盡可能我地抓些俘虜。
但是,徐烈願意等,聶士成卻不會坐以待斃。
經過失糧後兩天的試探與思考,徐烈發現蒙陰巨匪根本不急於殲滅他們,而是主要以阻擋或困住他們為目標,想到青駝峽的戰局也不太順利,聶士成當即決定轉道向東,向臨朐方向移動,隻要到了臨朐,全軍四萬人就能獲得糧食等給養,到時再從其他地方調集彈藥等也行,隻不過這個方向拐動之後,到達蒙陰至少要多走百餘裏路程。
不過,與全軍生死存亡相比,多走百餘路也算不了啥事兒。
“命令:新軍為前鋒,武毅軍為中軍,甘軍為後衛,立即向臨朐出發!”在徐烈帶著偵察營與警衛營士兵剛剛迴到洋河,聶士成但做出了大軍開拔的決定。
“報告司令:清軍數萬人向東而去!”不一會兒,徐烈得到了偵察兵的報告。
“怎麽迴事?”徐烈一聽,毛啊這不是煮熟的鴨子就要飛走了?
當杜寧等人拿起地圖一看,眾人頓時就明白了,聶士成這一招,真是神來之筆!本來到萊蕪,現在突然向東折去,讓其立即避開了其缺糧的短處,而且聶士成還明顯把今日下午可能到達的那筆輜重物資看成是到達不了,也即聶士成並沒把最後的機會寄托在可能再次被劫的糧草身上。
“司令,怎麽辦?”敵情明了,眾人又望著徐烈拿主意。
“杜寧,你說該怎麽辦?這樣吧,接下來一仗,由你和任航、胡文輝聯袂指揮!”麵對新的局勢,徐烈當然有辦法,但他覺得自己處處拿主意,似乎更不利於手下的成長,因此靈機一動,將皮球踢了迴去。
三人聽徐烈如此說,表情各不相同。杜寧一臉難色,意思是司令你這不是為難我麽?任航聽說後沒動聲色,一直研究著地圖,而胡文輝頗有些躍躍欲試的樣子。
“給你們一刻鍾,拿出一個大致方案出來。”雖然不管采取哪種方式,時間都非常緊迫,但徐烈還是願意拿出時間來讓手下練練兵。
因為,聶士成突然改變方法,讓徐烈突然有所感悟,那就是現在的部隊數量已經不少了,如果還不放手讓手下去學習指揮,那麽手下真心很難成長起來。譬如內線作戰,沒自己在場,但袁勇和王野他們還是打得有模有樣,或許他們的作戰偏向於保守一些,或許他們指揮作戰傷亡可能更大一些,但對一支部隊的成長來說,這些又算得了什麽呢,惟有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最後才能駕馭戰爭,從而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司令,我們有兩個方案:一是派出輕兵,強行軍百裏,趕到白洋口阻擊清軍,後續大部隊在後麵追趕,消耗清軍體力,最終清軍在到達白洋口時,其體力與給養絕對會消耗殆盡;二是全軍大部隊直接在清軍後麵發起攻擊,用迫擊炮驅散清軍集群,然後步兵以班排為單位抓俘虜,但這個方式怕是容易激起清軍利用有利地形反抗。”不到一刻鍾,杜寧便匯報道。
“你們決定用哪個方案?”徐烈問道。
“我們傾向於第一個。”杜定說。
“兩個方案綜合起來。派一支輕兵去白洋口建立阻擊陣地;同時後麵追著清軍打!”徐烈最初的想法就是這樣的。
“司令,如果這樣,敵軍如果分散逃逸我軍就難以全部抓俘虜了!”杜寧說出了擔憂。
“戰場瞬息萬變,此前製定的主抓俘虜策略,明顯已經完不成了,理應隨戰役進程而改變。不過,在遇到袁世凱的新編陸軍時,能多抓俘虜還是要盡量多抓俘虜。”
“是,司令!”見自己等人討論出的方案,徐烈基本采用,杜寧和兩個團長還是很興奮的。
於是,蒙山軍也在清軍離開營地一個小時後,實現了分兵。1團1營600餘名士兵在營長黃信忠帶領下,趕著幾十頭馱馬抄小路迅速向白洋口掩去。而其餘兩個團及偵察營、警衛營士兵五千餘人則緊緊吊在清軍屁股後麵,向著臨朐方向趕去。
為毛不立馬攻擊呢?因為此時清軍才吃過早飯不久,還有力氣。要等到正中午時,腹中饑餓走不動時再發起攻擊,其效果就會好得多。
實際上,讓徐烈都沒想到,聶士成這一逃逸,讓徐烈悟出了“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也即運動戰的戰法。
雖然運動戰的理論,徐烈是學過的。但徐烈並沒有深切地思考過這一理論,更不會運用之,他原時空指揮一個特戰分隊,也不過百餘人,哪談得上運動戰呢。
而一進入運動戰狀態,徐烈就知道自己此前在蒙山軍堅持的那些訓練方式,是多麽的有效,而也是這次運動追擊,讓蒙山軍上下對於負重越野訓練這類訓練方式變得更加自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