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鬥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進行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製勝,也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卷內容比較少,共分為《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章。認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並指出戰略的最高境界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即“全勝不鬥,大兵無創”“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


    發啟第一:全勝不鬥,大兵無創


    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


    文王在豐1,召太公曰:“嗚唿!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2。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3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鬥4,大兵無創5,與鬼神通,微哉!微哉!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以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6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7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8,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征也。吾觀其野,草菅9勝穀;吾觀其眾,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10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大哉!聖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


    1豐:亦作酆,古都邑名,周文王曾建都於此。


    2天道:自然規律,此處指天命。


    3人道:此處指人事好壞。


    4全勝不鬥:意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全勝。


    5大兵無創:全軍臨敵而不受損傷。


    6鷙鳥:鷹、雕之類兇猛的飛禽。


    7弭耳:把翹起的耳朵平貼起來,以示溫馴,欺騙對手。


    8紛紛渺渺:紛紛,紛雜混亂的樣子。渺渺,無窮無際,沒有止境。


    9菅(jiān):一種多年生的草。


    10大明:陽光。


    周文王在豐都召見薑尚,對他說:“唉!商紂王暴虐到了極點,任意殺戮無辜百姓,請您輔助我拯救萬民,您看我應當怎麽做?”


    太公答道:“君主應修養德行,禮賢下士,施恩惠於民眾,以觀察天道的吉兇。當天道尚未出現災害的征兆時,不可以先倡導征討。當人道尚未出現禍亂時,不可以先謀劃起兵。必須看到既出現天災,又發生人禍的情況,這時候才可以謀劃興師伐罪;既看到他的公開言行,又了解他私下的秘密活動,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現,又了解他的內在,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意圖;既看到他疏遠的是哪種人,又了解他親近的是哪種人,才能知道一個人的真實情感。


    “實行吊民伐罪之道,就可以實現政治理想;遵循正確的路線,可以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建立適當的製度,就能夠獲得成功;確立強大的優勢地位,就可以戰勝強敵。取得全勝卻不是經過戰鬥,以大軍臨敵卻沒有傷亡,(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真可謂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和別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惡而相互幫助,同愛好而追求共同的事物。這樣就算沒有軍隊也能取勝,沒有衝車機弩也能向前進攻,沒有溝塹也能防守陣地。


    “真正的智慧卻顯得仿佛沒有智慧,真正的謀略卻顯得仿佛沒有謀略,真正的勇敢卻顯得仿佛不勇敢,真正的利益卻顯得無利可圖。為天下人謀福利的人,天下人都歡迎他;損害天下人的人,天下人都反對他。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奪取天下,就像追逐野獸一樣,天下所有人都有分割一份肉的欲望;這就好像是同坐一條船渡河一樣,渡過河之後大家就都獲得利益,失敗了大家就都遭受災難。這樣做,天下人就會都支持他,而不會反對他了:不從民眾那裏掠取利益,實際上卻能真正地從民眾那裏得到利益;不從別國那裏掠奪利益,實際上卻能從別國那裏獲得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實際上卻能夠從天下獲取利益。不掠取民眾的利益,民眾的擁護就會成為他得到的利益;不掠取別國利益,別國的歸附就是給予他的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天下就都擁護他,這是天下給予他的利益。所以,道的真正含義在於人看不見的地方,辦事情重在人聽不到的地方,勝利要發生在別人不可知的情況下。真是微妙啊!微妙啊!鷙鳥將要發動襲擊時,會先收斂羽翼低飛;猛獸將要搏鬥時,會先貼耳伏地;聖賢將要有所行動時,必定會先向人顯示自己的愚笨。


    “現在的殷商,民眾之中謠言四起,社會動蕩不安,而紂王依然荒淫無度,這是國家要滅亡的征兆啊。我觀察商朝的田地,野草蓋過了禾苗;我觀察商朝的大臣,奸邪之徒超過了忠直之士;我觀察商朝的官吏,一個個都暴虐殘酷,違法亂紀。這種危局出現,他們朝廷上下卻依然沒有察覺。這是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旭日當空則天下萬物都能普照陽光,正義所至則天下萬物都能獲得利益,大軍興起則天下萬物都會歸附。偉大啊!聖人的德行,獨到的見地,這才是最大的歡樂啊!”


    本節論述了討伐商朝的韜略,供統治者吊民伐罪、奪取天下。全篇可分為六個要點:一是對內“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二是正確認識戰略形勢,把握戰略時機是否成熟。三是強調“全勝不鬥,大兵無創”,即不通過戰爭就能屈人之兵。四是統治者要想奪取天下,就必須重視收攬民心,與民同利。五是有所圖謀時要隱藏自己的戰略企圖,“大智不智,大謀不謀”“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殷商已經出現了亡國之征兆,此時出兵就會達到“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的效果,進而奪取天下。


    在策略和基調都規劃完善的基礎上,薑太公又頗有見地地提出了“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的作戰戰略,立意高遠,與當時的戰略形勢十分契合。這種作戰用兵的戰略和後麵的“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的提法是相通的。這裏所強調的“全勝不鬥”是說完全的勝利不需要通過戰鬥來實現,它與孫子的著名觀點“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樣的,意思是以實力件為後盾,不通過直接交戰就使敵人臣服。


    武臣是秦末起義軍領袖陳勝的部將,他在作戰中曾經“傳檄而定千裏”,成為古代戰爭史上“全勝不鬥”的典型事例。


    陳勝起義大軍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派武臣等將領率領三千多人北上攻占趙國土地。武臣等人所率領的軍隊所過之處所向披靡,攻城殺吏,勢如破竹,接連攻下了十多座城池,隊伍迅速地由三千多人壯大到十萬人左右。因此,眾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並且貼出告示,招降周圍的其他郡縣。雖然有些郡縣投降了,但還是有些郡縣誓死抵抗。範陽縣令徐公繕甲厲兵,拒絕投降。


    武臣等將領正為此頭疼,這個時候,範陽人蒯通來到大營中,對武臣說他有辦法讓徐公投降。武臣請他快說辦法,蒯通緩緩地說:“將軍作戰,一般都是先打勝了然後占領土地,這不是上策。我有個辦法,可以不用發動戰爭,隻要一紙檄文就能得到一座城池。如今將軍你要攻城的消息傳到了範陽縣令的耳朵裏,他本來是個膽小如鼠、貪生怕死的人,而且城裏也沒有多少士兵。他們之所以繼續堅持守城,是因為知道降也是死,戰也是死,所以不肯投降。他們都知道,將軍攻打前麵十餘座城池的時候,看見官吏就殺,看見士兵也殺。城裏的百姓本來平時恨透了為非作歹的範陽縣令,但是更害怕將軍你攻占城池後會屠城,所以就跟士兵們一起血戰到底。”


    武臣聽後,點點頭說:“那請問先生我該如何做呢?”


    “其實將軍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將範陽縣拿下。請將軍下令赦免範陽縣令,而且賜予他爵位,他一定會高興地打開城門相迎,然後將城池交到您的手中。此後,將軍你可以讓範陽縣令到周圍的地區去遊說,那麽周圍的郡縣肯定會爭先恐後地前來歸降。這樣將軍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而服人,這就是所謂的傳檄而定千裏之計。如果將軍依舊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樣的做法,那麽不但範陽,還有其他地方也都會變成金城湯池,將軍即使能夠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武臣覺得有理,決定依計而行。這一做法果然立竿見影,範陽縣令立即開城迎接武臣的大軍。武臣讓他去招降其餘地區,沿途諸城望風而降。不到十天時間,就平定了三十餘城。


    蒯通這一妙計果真讓武臣的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收降了數十座城池,可見這“全勝不鬥”之機的確高明。而若要實施這一妙計,前提是需要指揮者在戰事開始之前對敵方有比較客觀而全麵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戰爭的勝敗與否,根本並不在於兵將的多寡和工事的強弱,而在於戰略和戰機的把握。充分了解和掌握敵方的優劣方麵後,再權衡應該力戰還是智取,最後再把握有利時機,堅定必勝的信念,做到“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以達到“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的目的,這才是兵家用謀的至高境界。


    諸葛亮也是一位善於用謀的韜略家,正是由於他總是善於運用“全勝不鬥”的策略,才使得蜀國從一個兵少將寡的地方政權變成可以與魏、吳抗衡的三國之一,並威脅魏國達數十年之久。


    公元219年,曹操統率大軍兵臨漢水,準備進攻駐紮在此處的劉備大軍。劉備手下戰將趙雲領兵退守漢水西岸,與曹操大軍隔水對峙。


    當時,曹劉兩軍相距很近,蜀國軍師諸葛亮觀察漢水地形時,發現上遊有一片土山,可以埋伏千餘人,便令趙雲帶兵到那裏去埋伏,囑托他一旦聽到擂鼓放炮的聲音,就率領士兵喊殺,但隻是喊戰而不許出戰。


    當晚,諸葛亮等待曹營的燈火全部熄滅後,就給埋伏在山裏的趙雲燃放信號炮,要他做出夜襲曹營的樣子。趙雲得令後,立刻遵照諸葛亮先前指示的去做。刹那間,鼓聲、炮聲、喊殺聲充斥了整個山穀水岸。此時,曹軍大營的將士們剛剛休息,聽到外麵喊殺聲震天,以為劉備的軍隊來夜襲了,馬上起來準備迎戰。但是起來之後卻不見劉備大軍迎上來,驚慌過後的曹軍又迴營休息。過了一會兒,外麵又開始殺聲震天,曹軍又開始備戰,卻又不見風吹草動。就這樣,趙雲的伏兵一晚上折騰了好幾次,把曹軍個個都折騰得疲憊不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尚 鬼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尚 鬼穀子並收藏六韜·鬼穀子謀略全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