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休養
關於我在王府後院當格格這件事! 作者:不愛喝豆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一個精壯的漢子被折磨成這樣,語鶯也是於心不忍,日日去廚房給四爺做膳食。
畢竟四爺隻能吃流食,做一個小米粥對於在小廚房打工好幾年的語鶯來說,也沒有什麽難度。
更何況,隻要呆在廚房,語鶯與四爺相處的時間也就少了,也算是從危險中摳出來的一點點生存率。
語鶯夜中雖然不必陪在四爺身邊守夜,但是這幾日擔驚受怕憂思重重的,也瘦了很多,原本生了弘曆後漸漸圓潤的臉也消瘦下去,身上的衣裳也有些不合身了。
霜兒看著也是心疼的緊,說道:“主子,晚上奴婢給您將這衣服改一改吧,這袖子都有些大了。”
語鶯擺擺手:“你白日裏也很累了,這衣服不衣服的又有什麽關係,等四爺病好迴府後有多少穿不得的,沒必要想著這個。
對了,現在外麵情況如何,尤方可知曉?”
霜兒迴道:“尤方這段時間在給張公公打下手,管著莊子中的事情,聽說欽差已經將縣城中的情況控製下來了,又是開倉放糧,又是緝拿作亂者,想來情況也在漸漸好轉。”
語鶯聽著霜兒的話,漸漸也睡著了。
夜裏忽地聽見院子中一陣吵嚷,語鶯驚醒後急忙起身出去,就見蘇培盛帶著太醫朝著四爺的屋子中近。
“王爺怎麽了?”
蘇培盛滿臉焦急,臉上都急出汗來:“王爺發熱了,高燒不退。”
語鶯心下一緊,見院中眾人都有些慌亂,忙是喝道:“慌什麽!去做活去,再在這裏吵鬧直接打殺!”
院子中添的人被語鶯給鎮住了,站在原地一動不敢動。
霜兒忙是走出來安排眾人各司其職,院中這才沒有了吵鬧聲。
蘇培盛這是實在是顧不得外麵這些奴才了,要不然也不會叫他們亂起來,如今正在屋子中等著太醫診脈。
語鶯進了屋,就聽太醫說道:“王爺此時發熱正是好轉之兆,隻要天亮前退了熱,這病就好了。但若是高燒不退,想來會對頭腦有些影響。”
語鶯一聽就明白太醫什麽意思了,這是說一直燒下去就會被燒成傻子。
這怎麽能行?語鶯堅持這麽長時間,就是為了叫好好的雍正帝變成傻子的?
語鶯忙是請太醫去開藥,又是守在四爺身邊替四爺降熱、喂藥,一守就是一整夜。
“水……”
語鶯靠在床邊,聽到微弱的聲音後立刻驚醒,忙時起身查看四爺的情況。
“還好,高燒終於退了。”
“水……”
語鶯這一夜熬的有些遲鈍了,這才想起四爺想要喝水,忙是去拿茶杯,卻在起來時踉蹌了一下,直接撲在地上。
“嘶……真疼。”
揉揉胳膊,語鶯眼睛都是紅的。
將水慢慢給四爺喂下去,四爺才覺得幹渴的喉嚨好受了些,微微轉頭看語鶯卻見她微紅的眼眶和緊咬的嘴唇,像是忍耐著什麽……
想來是看到本王病好,喜極而泣吧。
也罷,若非是對本王愛之入骨,怎會來此,往後……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在太醫的診斷後四爺終於是病好了,但是身子實在是虛弱,也不好立即啟程出門,便留在這莊子中養病。
語鶯也總算是鬆了口氣,在四爺的口述下寫了一封簡單的家信派人送了迴去,語鶯又附了一封信,將這段時間的事情也酌情寫了一些。
當然寫這封信也是有講究的,語氣口吻什麽的都要注意,還要隱瞞一些很重要的,但是旁人都知道的事情。
這樣在別人眼中,語鶯就是那個默默無聞不願意讓人知道她的付出和奉獻,但實際上也算是,在暗暗的為自己表功。
信送走了,語鶯也終於閑下來了,但周邊也不安穩,語鶯到底是沒有出門去逛一逛。
不過比起那兩個一直躲在屋子中的侍妾,語鶯的日子不知道過得如何瀟灑。
四爺在休養期間得知了那兩個侍妾的不作為後,也沒有多說什麽,隻吩咐蘇培盛等迴去後要提醒一下福晉,後院中的規矩也要撿起來了。
要不說上位者最是喜怒不定呢,別看四爺沒有提起府中那些推三阻四不肯過來的妾室們,但實際上四爺已經將這些人在心中狠狠的記上一筆。
至於什麽時候爆發,那就要看那些人迴去後能不能將這件事解釋清楚了。
四爺坐靠在床上,手上捧著一本書慢慢看著,蘇培盛進來後說道:
“王爺,邱家已經將這處莊子的地契以及這裏所有人的身契都送給過來了,還叫人押了一馬車當地的特產過來,說是恭賀王爺身體好轉。”
四爺淡淡的應了一聲,翻了一頁書,道:“將地契和身契都給南氏送過去,特產看看有什麽,若有新奇好玩的,也給南氏送過去。”
蘇培盛應下,轉身離開。
語鶯看著手上的地契,上麵清清楚楚的寫著莊子的畝數是八百畝。
所以自己現在也成了有地一族了?
不對,自己之前還叫家裏在京城周邊買了幾畝地,不過與這個對比起來,真是少的可憐,她現在也是地主了。
一旁的蘇培盛說道:“庶福晉,用不用奴才現在就將莊子上的管事叫過來,您好了解了解這莊子上的具體事宜?”
語鶯緩過神,笑著說道:“多謝蘇公公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趁著四爺還在養病,語鶯將這莊子上的事情都理順了,這才在四爺病好之後跟著啟程。
與來時不同,來的時候語鶯的馬車不能說不好,但是絕對沒有現在的馬車舒適,就是連趕路的顛簸都少了不少。
霜兒倒了一杯茶水遞給語鶯,笑著說道:“聽尤方說,這馬車是四爺特意叫工匠給主子改的,連馬車中的鋪蓋軟枕都是新製的。”
語鶯笑道:“怪不得我坐這馬車沒有從前那般暈了,可見工匠們是用了心的。”
哪裏是工匠用心,分明是四爺用了心,不過主仆兩人心照不宣,一切盡在不言中。
畢竟四爺隻能吃流食,做一個小米粥對於在小廚房打工好幾年的語鶯來說,也沒有什麽難度。
更何況,隻要呆在廚房,語鶯與四爺相處的時間也就少了,也算是從危險中摳出來的一點點生存率。
語鶯夜中雖然不必陪在四爺身邊守夜,但是這幾日擔驚受怕憂思重重的,也瘦了很多,原本生了弘曆後漸漸圓潤的臉也消瘦下去,身上的衣裳也有些不合身了。
霜兒看著也是心疼的緊,說道:“主子,晚上奴婢給您將這衣服改一改吧,這袖子都有些大了。”
語鶯擺擺手:“你白日裏也很累了,這衣服不衣服的又有什麽關係,等四爺病好迴府後有多少穿不得的,沒必要想著這個。
對了,現在外麵情況如何,尤方可知曉?”
霜兒迴道:“尤方這段時間在給張公公打下手,管著莊子中的事情,聽說欽差已經將縣城中的情況控製下來了,又是開倉放糧,又是緝拿作亂者,想來情況也在漸漸好轉。”
語鶯聽著霜兒的話,漸漸也睡著了。
夜裏忽地聽見院子中一陣吵嚷,語鶯驚醒後急忙起身出去,就見蘇培盛帶著太醫朝著四爺的屋子中近。
“王爺怎麽了?”
蘇培盛滿臉焦急,臉上都急出汗來:“王爺發熱了,高燒不退。”
語鶯心下一緊,見院中眾人都有些慌亂,忙是喝道:“慌什麽!去做活去,再在這裏吵鬧直接打殺!”
院子中添的人被語鶯給鎮住了,站在原地一動不敢動。
霜兒忙是走出來安排眾人各司其職,院中這才沒有了吵鬧聲。
蘇培盛這是實在是顧不得外麵這些奴才了,要不然也不會叫他們亂起來,如今正在屋子中等著太醫診脈。
語鶯進了屋,就聽太醫說道:“王爺此時發熱正是好轉之兆,隻要天亮前退了熱,這病就好了。但若是高燒不退,想來會對頭腦有些影響。”
語鶯一聽就明白太醫什麽意思了,這是說一直燒下去就會被燒成傻子。
這怎麽能行?語鶯堅持這麽長時間,就是為了叫好好的雍正帝變成傻子的?
語鶯忙是請太醫去開藥,又是守在四爺身邊替四爺降熱、喂藥,一守就是一整夜。
“水……”
語鶯靠在床邊,聽到微弱的聲音後立刻驚醒,忙時起身查看四爺的情況。
“還好,高燒終於退了。”
“水……”
語鶯這一夜熬的有些遲鈍了,這才想起四爺想要喝水,忙是去拿茶杯,卻在起來時踉蹌了一下,直接撲在地上。
“嘶……真疼。”
揉揉胳膊,語鶯眼睛都是紅的。
將水慢慢給四爺喂下去,四爺才覺得幹渴的喉嚨好受了些,微微轉頭看語鶯卻見她微紅的眼眶和緊咬的嘴唇,像是忍耐著什麽……
想來是看到本王病好,喜極而泣吧。
也罷,若非是對本王愛之入骨,怎會來此,往後……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在太醫的診斷後四爺終於是病好了,但是身子實在是虛弱,也不好立即啟程出門,便留在這莊子中養病。
語鶯也總算是鬆了口氣,在四爺的口述下寫了一封簡單的家信派人送了迴去,語鶯又附了一封信,將這段時間的事情也酌情寫了一些。
當然寫這封信也是有講究的,語氣口吻什麽的都要注意,還要隱瞞一些很重要的,但是旁人都知道的事情。
這樣在別人眼中,語鶯就是那個默默無聞不願意讓人知道她的付出和奉獻,但實際上也算是,在暗暗的為自己表功。
信送走了,語鶯也終於閑下來了,但周邊也不安穩,語鶯到底是沒有出門去逛一逛。
不過比起那兩個一直躲在屋子中的侍妾,語鶯的日子不知道過得如何瀟灑。
四爺在休養期間得知了那兩個侍妾的不作為後,也沒有多說什麽,隻吩咐蘇培盛等迴去後要提醒一下福晉,後院中的規矩也要撿起來了。
要不說上位者最是喜怒不定呢,別看四爺沒有提起府中那些推三阻四不肯過來的妾室們,但實際上四爺已經將這些人在心中狠狠的記上一筆。
至於什麽時候爆發,那就要看那些人迴去後能不能將這件事解釋清楚了。
四爺坐靠在床上,手上捧著一本書慢慢看著,蘇培盛進來後說道:
“王爺,邱家已經將這處莊子的地契以及這裏所有人的身契都送給過來了,還叫人押了一馬車當地的特產過來,說是恭賀王爺身體好轉。”
四爺淡淡的應了一聲,翻了一頁書,道:“將地契和身契都給南氏送過去,特產看看有什麽,若有新奇好玩的,也給南氏送過去。”
蘇培盛應下,轉身離開。
語鶯看著手上的地契,上麵清清楚楚的寫著莊子的畝數是八百畝。
所以自己現在也成了有地一族了?
不對,自己之前還叫家裏在京城周邊買了幾畝地,不過與這個對比起來,真是少的可憐,她現在也是地主了。
一旁的蘇培盛說道:“庶福晉,用不用奴才現在就將莊子上的管事叫過來,您好了解了解這莊子上的具體事宜?”
語鶯緩過神,笑著說道:“多謝蘇公公了。”
大樹底下好乘涼,趁著四爺還在養病,語鶯將這莊子上的事情都理順了,這才在四爺病好之後跟著啟程。
與來時不同,來的時候語鶯的馬車不能說不好,但是絕對沒有現在的馬車舒適,就是連趕路的顛簸都少了不少。
霜兒倒了一杯茶水遞給語鶯,笑著說道:“聽尤方說,這馬車是四爺特意叫工匠給主子改的,連馬車中的鋪蓋軟枕都是新製的。”
語鶯笑道:“怪不得我坐這馬車沒有從前那般暈了,可見工匠們是用了心的。”
哪裏是工匠用心,分明是四爺用了心,不過主仆兩人心照不宣,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