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轍畢竟不是什麽異能人士,靠著前世那點積累,要指點一下產業界方向還行。
想親自下場刷論文,難度還是不小的。尤其第一次動手,細枝末節的地方小漏洞著實不少。
鄭教授按說是可以不鳥他,最後還是因為對他印象不錯,覺得這孩子以後有前途,才惜才幫他點撥修改,但主要工夫還是得顧轍自己磨。
於是,整個十一月份剩下的時間,顧轍都變得無比繁忙,連幫他查資料的邵佳也很是繁忙。
尤其邵佳聽了顧轍轉述的鄭教授反饋意見後,還挺有良心地內疚了一下,覺得是自己的查文獻工作沒做好,才導致引用現有文獻引用不全、被教授說“重複造輪子”。
大夥兒合力之下,最終顧轍在一周內、把那篇行業綜述的第一部分拆分出來、並且由鄭教授親自修改後,投稿了出去。
第二、第三部分拆分內容,則多拖了一個多星期,基本上到了十一月過半時才投遞。
國內期刊普遍審稿是一到三個月,投遞人的頭銜能影響到期刊編輯的工作效率、讓編輯幫著盡快安排同行評審。
但是同行評審本身還是雙盲的,評審人隻會看文章的專業水平,並不知道自己評的是誰的。所以說,無論是鄭教授還是顧轍署名的文章,第二階段需要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
這麽一算,最快的情況下,顧轍那片綜述的第一部分,可以在11月底的東海大學學報(英文a輯)上得以刊登。而第二、第三部分至少要再等一個月,到12月底。
如果同行評審速度稍慢一些,不給你加急,那麽都再拖後一個月也是正常的。
前期論文鋪墊下去之後,顧轍這邊暫時也還顧不上立刻展開實驗科研。
因為11月下旬有期中考試。在竺院,大一的期中考試還是直接給部分學科結學分的那種,很重要。
所以顧轍除了寫論文的時間,剩下的都在忙學習,連健身都稍微耽誤了些,甚至體重都稍微反彈了兩斤。
好在這些考試最後也都是有驚無險通過,成績也還可以。最早的一門11月25日就出了分數,其他課陸陸續續到12月初,也全部可以查到成績了。
大學裏的考試當然不會公然宣布成績,也沒這個必要。隻能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老師那兒查分。
結果出來的時候,顧轍同寢室成績最好的孔超凡,還有班長吳丹青,都去查了分數,迴來還告訴了顧轍,說他在班上排第五,還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寢室裏隻有孔超凡總分比他高。(60個人的大班)
顧轍最近因為忙自己的事情,跟同班同學和室友都沒什麽交集。
吳丹青平時也不敢打擾他,知道他似乎是開公司、搞發明,很有前途的樣子,這天幫他查了分數,才趁著午休吃飯的點,跟顧轍套套近乎。
“顧哥,考得不錯嘛,看你每天那麽忙,成績居然沒拉下,至少是前10%了。我看你都沒去郭老師那兒查,是不是本來就很有把握?”
顧轍頭也不抬地扒拉著青椒牛柳,又喝了口湯順順嗓子,才隨口說道:
“考完了就不想了唄,最近在忙租實驗室的事兒,可能過兩天就要開始搞一點小研究,自己找的課題,跟鄭教授申請過了。
這次的考試成績,也算是僥幸。我這人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學東西快,不容易學精。也多虧了院裏的考試本來就追求通識課階段浮光掠影快速過掉、找到專業方向之後再深入,出卷題目才不難,我這種人才考得到這名次,不然我想都不敢想。”
顧轍跟室友們關係還是不錯的,他也不想脫離群眾,所以能說的都說。平時他隻是沒空,不是想隱瞞。
他說的話也都是實情。當初高考進來的時候,顧轍就是開了點小掛的,他的真實學習能力,在竺院這群牛逼學霸中間,最多就是個中等水平。所以日常考試混個中遊就算值迴票價了。
隻是仗著上輩子很多大學裏的理科基礎課學過一遍,加上他這個“隨便學學混到60分比誰都快、學到80分就跟別人速度差不多、要到90/100基本不可能”的稟賦特性,契合了大一的“博而不精沒難題”考卷、量大管飽,才混了現在的名次。
他已經很滿足了,連洪荒之力都用出來了,完全不敢想更多。
吳丹青頗為他後怕了幾秒:“搞自己的項目是重要,但成績也重要啊,換了別人是無所謂,你可是每學期都要拿邱成桐獎學金的,多少雙眼睛盯著你呢。
就說這獎學金,雖然全院前兩成的人都能拿到獎學金,但你這檔每學期兩萬塊的邱成桐獎,連5%的人都不到。
你要是單論考試卷麵成績,這次高數上、大物上這批課程,也就年紀240人裏前20,最多前78%。
光靠這分數拿這獎學金,肯定有人不服啊。就算下學期暫時給你機會觀察一下,要是你始終分數追不迴來,大二上來被取消了獎學金,可怎麽辦?”
吳丹青知道顧轍現在有點不差錢了,他的本事似乎能每學期幾萬十幾萬地搞錢——這個速度當然是低估了顧轍,是吳丹青根據他所知的情報推斷出來的。
他對顧轍來錢速度的判斷,基本上基於顧轍之前調解的那個專利官司。
但是吳丹青也知道,邱成桐獎學金關係的不僅僅是錢,也是一個榮譽,如果中途因為成績下降被取消,將來留學交流生的名額可能就會受影響。
顧轍就算將來要做產研大佬,有個頂級科研學府的招牌和人脈,也是大有用處的。
東海大學竺院這邊,最頂層能拿的穩定、值錢交流名額,自然以斯坦福為最。
斯坦福雖然不是什麽全球最頂級名校,卻是全球產學研結合做得最好的。
這方麵連mit都不如斯坦福,畢竟往矽穀心髒帕羅奧圖那一杵,近水樓台,多少矽穀科技公司都會優先找斯坦福孵化前沿科技苗子,幾十年下來這個產研交流的氛圍和圈子非常濃厚。
顧轍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看吳丹青苦口婆心勸他,也是有點感謝的:“放心,就算隻給前5%邱成桐獎學金,我這卷麵成績也夠了,我又不指望隻靠考試分數拿獎。這也是要綜合評標的嘛。
我馬上會發幾篇論文,還會有一些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要不你倆過來幫我搭把手?我正好需要人給我實驗操作。
我可以分給你們一些論文第二作者,外加一些津貼,當然,科研的經濟成果肯定是與你們無關的,事成之後的獎金倒是可以有。”
顧轍此言一出,吳丹青倒是沒太大興趣,而旁邊始終埋頭吃飯的孔超凡,倒是被激活了本能狂熱。但他也不由詫異地質疑了一句:
“找我們幫你做實驗?你不是實驗滿分的麽?自己做不就好了?”
顧轍微微一笑:“我是打算做一些高聚氨基酸水合物的性能測試,需要測的成分配比非常多,實驗室製取工藝也麻煩,肯定需要熟手幫我搞。”
顧轍心中,對於他即將要搞的那個隱形眼鏡新材料發明,當然是有明確方向的。
但前世記住的那些專業數據,也不可能完全詳盡到分毫不差。
打個比方,顧轍知道眼下比目前現有技術更有優勢的隱形眼鏡材料,是以“γ聚穀氨酸”為基底、加上幾種甘油醚類交聯劑的水合物。
但是,最後的成品材料裏麵、γ聚穀氨酸的聚合度要達到多少?聚穀氨酸和甘油醚交聯劑、水合劑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時,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或者至少能做到比目前市麵上的隱形眼鏡材料脫模精度更高?
這裏麵,往少了說做幾百組對照實驗都是有可能的。
顧轍之前參加實驗考試的時候,能滿分過關,那是仗著他作為重生者、而且機緣巧合前世對那年的全球總決賽考題懷著巨大怨念、反複練過、印象深刻。
論真實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顧轍是不如奧賽時正牌省一、並且以實驗操作拉開分差的孔超凡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顧轍做好實驗規劃、計劃,讓孔超凡幫他動手。
最好還是把吳丹青也拉進來,大家分組做同樣的實驗、隻是把不同的配比任務分下去。這樣對於將來保護顧轍的成果所有權,也是最好的。
因為在科技界,成果從來都是主要屬於科研規劃和實驗設計的。
除非是非常難、沒什麽人能操作的牛逼實驗,才有可能給操作者也分成果——
比如當年楊振寧李政道拿諾貝爾獎的那個成果“宇稱不守恆”,需要做一個“觀察鈷-60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的實驗,
但楊李都是理論大牛、實驗不太行,最後借助了吳健雄的實驗操作。但拿獎的時候也沒見吳健雄能分享諾貝爾獎啊。
除了這種極端特例,其他普通科研,實驗操作者地位就更低了。
發現鏈黴素的uc伯克利的瓦克斯曼教授,當初就是提出了“在各種抗杆菌灰黴土壤中分離抑製結核杆菌抗生素菌株”的實驗設計,獨享了195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至於親自操刀發現鏈黴素的那個研究生阿道夫.舒爾茨,他隻是個根據瓦克斯曼教授實驗計劃具體動手的工具人,像他那樣的工具人同組內還有很多。隻是他運氣好、他分離的那部分抗杆菌土壤裏剛好有鏈黴素,怎麽能把成果算給他呢?
阿道夫.舒爾茨還試圖打官司告瓦克斯曼教授,最後法院判他屁都得不到——當初教授又不是沒付工資,那隻是兩清的雇傭關係,需要人操作而已。
顧轍這也不算剝削人,至少他在開工資的時候,肯定比瓦克斯曼那種諾貝爾獎得主要慷慨。(按收益比例來說顧轍更慷慨,不是比絕對金額)
孔超凡和吳丹青也沒妄想,他們也知道,這種基礎的實驗操作、反複的成分百分比試錯,確實不可能要求太多。
所以幾人就這麽在飯桌上聊定了。
顧轍因為聊天,吃飯稍微慢了點,這時才心事盡去,把最後幾口飯菜立刻扒拉完。
就在這時,食堂門口走進來幾個同班的女生,其中一個比較五大三粗的,正是一個多月前去法院圍觀過顧轍官司的張涵。
她一看到顧轍,立刻小布跑過來跟他通風報信:
“顧轍!你最近都忙什麽去了!上課也不見你積極,考試分數也沒最好,聽說有人不服你這成績能拿邱成桐獎學金,去院辦質疑你了。
還有人匿名在校內論壇上亂說話,說這事兒有黑幕,你這幾天有空趕緊找一下郭導員解釋一下情況吧。”
吳丹青聞言,也是臉色微變:“我是班長,我怎麽都不知道?唉,顧哥,你看你,被我說中了吧。”
顧轍卻依然氣定神閑:“獎學金什麽時候輪到一波考試成績就能決定了,我不急,等導員找我就行。”
想親自下場刷論文,難度還是不小的。尤其第一次動手,細枝末節的地方小漏洞著實不少。
鄭教授按說是可以不鳥他,最後還是因為對他印象不錯,覺得這孩子以後有前途,才惜才幫他點撥修改,但主要工夫還是得顧轍自己磨。
於是,整個十一月份剩下的時間,顧轍都變得無比繁忙,連幫他查資料的邵佳也很是繁忙。
尤其邵佳聽了顧轍轉述的鄭教授反饋意見後,還挺有良心地內疚了一下,覺得是自己的查文獻工作沒做好,才導致引用現有文獻引用不全、被教授說“重複造輪子”。
大夥兒合力之下,最終顧轍在一周內、把那篇行業綜述的第一部分拆分出來、並且由鄭教授親自修改後,投稿了出去。
第二、第三部分拆分內容,則多拖了一個多星期,基本上到了十一月過半時才投遞。
國內期刊普遍審稿是一到三個月,投遞人的頭銜能影響到期刊編輯的工作效率、讓編輯幫著盡快安排同行評審。
但是同行評審本身還是雙盲的,評審人隻會看文章的專業水平,並不知道自己評的是誰的。所以說,無論是鄭教授還是顧轍署名的文章,第二階段需要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
這麽一算,最快的情況下,顧轍那片綜述的第一部分,可以在11月底的東海大學學報(英文a輯)上得以刊登。而第二、第三部分至少要再等一個月,到12月底。
如果同行評審速度稍慢一些,不給你加急,那麽都再拖後一個月也是正常的。
前期論文鋪墊下去之後,顧轍這邊暫時也還顧不上立刻展開實驗科研。
因為11月下旬有期中考試。在竺院,大一的期中考試還是直接給部分學科結學分的那種,很重要。
所以顧轍除了寫論文的時間,剩下的都在忙學習,連健身都稍微耽誤了些,甚至體重都稍微反彈了兩斤。
好在這些考試最後也都是有驚無險通過,成績也還可以。最早的一門11月25日就出了分數,其他課陸陸續續到12月初,也全部可以查到成績了。
大學裏的考試當然不會公然宣布成績,也沒這個必要。隻能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老師那兒查分。
結果出來的時候,顧轍同寢室成績最好的孔超凡,還有班長吳丹青,都去查了分數,迴來還告訴了顧轍,說他在班上排第五,還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寢室裏隻有孔超凡總分比他高。(60個人的大班)
顧轍最近因為忙自己的事情,跟同班同學和室友都沒什麽交集。
吳丹青平時也不敢打擾他,知道他似乎是開公司、搞發明,很有前途的樣子,這天幫他查了分數,才趁著午休吃飯的點,跟顧轍套套近乎。
“顧哥,考得不錯嘛,看你每天那麽忙,成績居然沒拉下,至少是前10%了。我看你都沒去郭老師那兒查,是不是本來就很有把握?”
顧轍頭也不抬地扒拉著青椒牛柳,又喝了口湯順順嗓子,才隨口說道:
“考完了就不想了唄,最近在忙租實驗室的事兒,可能過兩天就要開始搞一點小研究,自己找的課題,跟鄭教授申請過了。
這次的考試成績,也算是僥幸。我這人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學東西快,不容易學精。也多虧了院裏的考試本來就追求通識課階段浮光掠影快速過掉、找到專業方向之後再深入,出卷題目才不難,我這種人才考得到這名次,不然我想都不敢想。”
顧轍跟室友們關係還是不錯的,他也不想脫離群眾,所以能說的都說。平時他隻是沒空,不是想隱瞞。
他說的話也都是實情。當初高考進來的時候,顧轍就是開了點小掛的,他的真實學習能力,在竺院這群牛逼學霸中間,最多就是個中等水平。所以日常考試混個中遊就算值迴票價了。
隻是仗著上輩子很多大學裏的理科基礎課學過一遍,加上他這個“隨便學學混到60分比誰都快、學到80分就跟別人速度差不多、要到90/100基本不可能”的稟賦特性,契合了大一的“博而不精沒難題”考卷、量大管飽,才混了現在的名次。
他已經很滿足了,連洪荒之力都用出來了,完全不敢想更多。
吳丹青頗為他後怕了幾秒:“搞自己的項目是重要,但成績也重要啊,換了別人是無所謂,你可是每學期都要拿邱成桐獎學金的,多少雙眼睛盯著你呢。
就說這獎學金,雖然全院前兩成的人都能拿到獎學金,但你這檔每學期兩萬塊的邱成桐獎,連5%的人都不到。
你要是單論考試卷麵成績,這次高數上、大物上這批課程,也就年紀240人裏前20,最多前78%。
光靠這分數拿這獎學金,肯定有人不服啊。就算下學期暫時給你機會觀察一下,要是你始終分數追不迴來,大二上來被取消了獎學金,可怎麽辦?”
吳丹青知道顧轍現在有點不差錢了,他的本事似乎能每學期幾萬十幾萬地搞錢——這個速度當然是低估了顧轍,是吳丹青根據他所知的情報推斷出來的。
他對顧轍來錢速度的判斷,基本上基於顧轍之前調解的那個專利官司。
但是吳丹青也知道,邱成桐獎學金關係的不僅僅是錢,也是一個榮譽,如果中途因為成績下降被取消,將來留學交流生的名額可能就會受影響。
顧轍就算將來要做產研大佬,有個頂級科研學府的招牌和人脈,也是大有用處的。
東海大學竺院這邊,最頂層能拿的穩定、值錢交流名額,自然以斯坦福為最。
斯坦福雖然不是什麽全球最頂級名校,卻是全球產學研結合做得最好的。
這方麵連mit都不如斯坦福,畢竟往矽穀心髒帕羅奧圖那一杵,近水樓台,多少矽穀科技公司都會優先找斯坦福孵化前沿科技苗子,幾十年下來這個產研交流的氛圍和圈子非常濃厚。
顧轍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看吳丹青苦口婆心勸他,也是有點感謝的:“放心,就算隻給前5%邱成桐獎學金,我這卷麵成績也夠了,我又不指望隻靠考試分數拿獎。這也是要綜合評標的嘛。
我馬上會發幾篇論文,還會有一些自己設計的實驗項目,要不你倆過來幫我搭把手?我正好需要人給我實驗操作。
我可以分給你們一些論文第二作者,外加一些津貼,當然,科研的經濟成果肯定是與你們無關的,事成之後的獎金倒是可以有。”
顧轍此言一出,吳丹青倒是沒太大興趣,而旁邊始終埋頭吃飯的孔超凡,倒是被激活了本能狂熱。但他也不由詫異地質疑了一句:
“找我們幫你做實驗?你不是實驗滿分的麽?自己做不就好了?”
顧轍微微一笑:“我是打算做一些高聚氨基酸水合物的性能測試,需要測的成分配比非常多,實驗室製取工藝也麻煩,肯定需要熟手幫我搞。”
顧轍心中,對於他即將要搞的那個隱形眼鏡新材料發明,當然是有明確方向的。
但前世記住的那些專業數據,也不可能完全詳盡到分毫不差。
打個比方,顧轍知道眼下比目前現有技術更有優勢的隱形眼鏡材料,是以“γ聚穀氨酸”為基底、加上幾種甘油醚類交聯劑的水合物。
但是,最後的成品材料裏麵、γ聚穀氨酸的聚合度要達到多少?聚穀氨酸和甘油醚交聯劑、水合劑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時,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或者至少能做到比目前市麵上的隱形眼鏡材料脫模精度更高?
這裏麵,往少了說做幾百組對照實驗都是有可能的。
顧轍之前參加實驗考試的時候,能滿分過關,那是仗著他作為重生者、而且機緣巧合前世對那年的全球總決賽考題懷著巨大怨念、反複練過、印象深刻。
論真實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顧轍是不如奧賽時正牌省一、並且以實驗操作拉開分差的孔超凡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顧轍做好實驗規劃、計劃,讓孔超凡幫他動手。
最好還是把吳丹青也拉進來,大家分組做同樣的實驗、隻是把不同的配比任務分下去。這樣對於將來保護顧轍的成果所有權,也是最好的。
因為在科技界,成果從來都是主要屬於科研規劃和實驗設計的。
除非是非常難、沒什麽人能操作的牛逼實驗,才有可能給操作者也分成果——
比如當年楊振寧李政道拿諾貝爾獎的那個成果“宇稱不守恆”,需要做一個“觀察鈷-60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的實驗,
但楊李都是理論大牛、實驗不太行,最後借助了吳健雄的實驗操作。但拿獎的時候也沒見吳健雄能分享諾貝爾獎啊。
除了這種極端特例,其他普通科研,實驗操作者地位就更低了。
發現鏈黴素的uc伯克利的瓦克斯曼教授,當初就是提出了“在各種抗杆菌灰黴土壤中分離抑製結核杆菌抗生素菌株”的實驗設計,獨享了195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至於親自操刀發現鏈黴素的那個研究生阿道夫.舒爾茨,他隻是個根據瓦克斯曼教授實驗計劃具體動手的工具人,像他那樣的工具人同組內還有很多。隻是他運氣好、他分離的那部分抗杆菌土壤裏剛好有鏈黴素,怎麽能把成果算給他呢?
阿道夫.舒爾茨還試圖打官司告瓦克斯曼教授,最後法院判他屁都得不到——當初教授又不是沒付工資,那隻是兩清的雇傭關係,需要人操作而已。
顧轍這也不算剝削人,至少他在開工資的時候,肯定比瓦克斯曼那種諾貝爾獎得主要慷慨。(按收益比例來說顧轍更慷慨,不是比絕對金額)
孔超凡和吳丹青也沒妄想,他們也知道,這種基礎的實驗操作、反複的成分百分比試錯,確實不可能要求太多。
所以幾人就這麽在飯桌上聊定了。
顧轍因為聊天,吃飯稍微慢了點,這時才心事盡去,把最後幾口飯菜立刻扒拉完。
就在這時,食堂門口走進來幾個同班的女生,其中一個比較五大三粗的,正是一個多月前去法院圍觀過顧轍官司的張涵。
她一看到顧轍,立刻小布跑過來跟他通風報信:
“顧轍!你最近都忙什麽去了!上課也不見你積極,考試分數也沒最好,聽說有人不服你這成績能拿邱成桐獎學金,去院辦質疑你了。
還有人匿名在校內論壇上亂說話,說這事兒有黑幕,你這幾天有空趕緊找一下郭導員解釋一下情況吧。”
吳丹青聞言,也是臉色微變:“我是班長,我怎麽都不知道?唉,顧哥,你看你,被我說中了吧。”
顧轍卻依然氣定神閑:“獎學金什麽時候輪到一波考試成績就能決定了,我不急,等導員找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