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唐言書這個父母官主導推廣宣傳種植新糧種,加上青山村的各家親朋好友的擴散,秋季的紅薯順利在平江縣老百姓家種植。
畝產幾千的新糧種,青山村今天才挖完,第二天就傳遍了周邊村子。
縣衙都還沒有在下麵的村子宣傳完,離青山村近的村民大多數都知道了,還有很多跟青山村沾親帶故的人家已經拿到了紅薯種。
為了避免紅薯爛掉浪費,親朋好友來拿紅薯的時候,青山村的人都教他們怎麽存放。沒有拿到的人家隻能先學會怎麽存放再等著縣衙通知去領。
是的,是去縣衙領,不用錢,隻是現在領多少,收成的時候要還迴來,一斤紅薯種收成後還四斤紅薯。
大家提前預料的事情也發生了,就是周邊一些權貴世家聽到風聲,派人來找百姓買,得到的結果是:隻留夠做種的,其他都賣給縣衙了。
這些權貴就想像以前一樣以身份壓人找縣衙買糧種。但沒想到這個縣令比他們更加權貴,他們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都使不上,也不敢使。
唐言書還對他們揚言說:你們也別想著去把老百姓手裏的搶過來。老百姓手裏有多少糧種,能種多少地,我們縣衙都有登記,還記得清清楚楚,要是你們真敢搶了,那我就要找聖人給咱們評評理了。
總之一句話:誰敢來搶糧種,壞我的大事,讓我管理底下的百姓挨餓,我就去誰家裏要糧食去,不給我就我聖人評理。
各權貴世家都想不到,一向風度翩翩的唐公子居然用這麽無賴的方法,可也拿他沒辦法,他把聖人搬了出來,且聖人也隨便他搬,不就是默認他了嗎?
每戶都作登記這個方法還是從青山村的村民個個手拿一張紙條得來的啟發。
他們當時就跟百姓說了,接下來有誰想要強買你們的糧種,你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找縣衙買,因為你們誰家有多少誰家能種多少,來年有多少收成我們縣衙都登記在冊,記錄得清清楚楚。
百姓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是怕縣衙到時真的要這麽多紅薯而自己沒種這麽多;二是現在賣了拿到銀子是很爽,隻怕到時這些銀子都買不了幾頓飯的糧食,何不自己種來得劃算。
就這樣,權貴世家不敢搶老百姓的,也壓不過唐言書這個世家公子,派來的人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也有看不慣他的人,那就是他的上官。
你一個新來上任的縣令,一來就得這麽一個天大的好事,要是其他人肯定想著把功勞往上官麵前送, 好得了上官的青睞。你倒好,一來就把周邊的權貴都得罪完了,到時出事可別想我會站你這邊。
還有就是周邊縣城的縣令大人們,都是同僚,都是為老百姓做事,為什麽你得了高產糧種一點都不分給我們?你這是想跟周邊縣城的縣令搞對立嗎?
還有人直接上書彈劾唐言書,理由是:強迫老百姓為他所用,不顧老百姓意願,種植他指定的農作物,從而中飽私囊。
然而,彈劾唐言書的折子在朝堂上沒有濺起一點水花,隻是吏部按規定例行給他去了詢問函,讓他上折子自辯,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開玩笑,有高產糧種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誰還敢抓住不放,那你也可以放出去不用迴來了。
這些事根本影響不了唐言書,他雖然對農事不懂,但對這次種植紅薯這事很上心,縣衙裏有專門負責農事的人,他隔三差五就帶著人往鄉裏走,把縣務丟給縣丞等一眾下屬。
平江縣最大的鄉紳都已經被拉下馬,平時也沒有什麽大案子,唐言書把一般的縣務都分派到下麵的人,自己隻管大事。
要是像崔縣令一樣,縣衙裏什麽大事小事一手抓,那可不得把自己累死。
他現在專門跟蹤紅薯的事,每個時期階段的長勢,施肥等等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這麽愛出去跑,把一個好好的貴氣公子硬生生的曬黑了幾度。
再次見到鄭華明齊星雲的時候,鄭華明忍不住笑了半天。
“你就該這個樣子下鄉,還是跟之前一樣白白淨淨的,走在田地裏,那些大娘、小媳婦都隻顧看你去了,根本沒心思做事。”
這是真的,唐言書下鄉時,那些大娘看到這麽白白淨淨的小哥兒可喜歡了,拉著他一個勁地聊天,東南西北、村裏外村就沒有這些大娘不知道的,這些都是她們平常在村頭大樹底下的談資。
還有要給他介紹小娘子,村裏的、隔壁村的,誰娘家的,一抓就一大把,不怕你挑,就怕你不挑。
一開始,唐言書是被這些大娘們嚇跑的,後來下鄉多了,遇到這種事多了,臉皮也厚了,還能跟大娘們說幾句笑話。
隻是他現在曬黑了,也沒之前那麽吃香了。
畝產幾千的新糧種,青山村今天才挖完,第二天就傳遍了周邊村子。
縣衙都還沒有在下麵的村子宣傳完,離青山村近的村民大多數都知道了,還有很多跟青山村沾親帶故的人家已經拿到了紅薯種。
為了避免紅薯爛掉浪費,親朋好友來拿紅薯的時候,青山村的人都教他們怎麽存放。沒有拿到的人家隻能先學會怎麽存放再等著縣衙通知去領。
是的,是去縣衙領,不用錢,隻是現在領多少,收成的時候要還迴來,一斤紅薯種收成後還四斤紅薯。
大家提前預料的事情也發生了,就是周邊一些權貴世家聽到風聲,派人來找百姓買,得到的結果是:隻留夠做種的,其他都賣給縣衙了。
這些權貴就想像以前一樣以身份壓人找縣衙買糧種。但沒想到這個縣令比他們更加權貴,他們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都使不上,也不敢使。
唐言書還對他們揚言說:你們也別想著去把老百姓手裏的搶過來。老百姓手裏有多少糧種,能種多少地,我們縣衙都有登記,還記得清清楚楚,要是你們真敢搶了,那我就要找聖人給咱們評評理了。
總之一句話:誰敢來搶糧種,壞我的大事,讓我管理底下的百姓挨餓,我就去誰家裏要糧食去,不給我就我聖人評理。
各權貴世家都想不到,一向風度翩翩的唐公子居然用這麽無賴的方法,可也拿他沒辦法,他把聖人搬了出來,且聖人也隨便他搬,不就是默認他了嗎?
每戶都作登記這個方法還是從青山村的村民個個手拿一張紙條得來的啟發。
他們當時就跟百姓說了,接下來有誰想要強買你們的糧種,你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找縣衙買,因為你們誰家有多少誰家能種多少,來年有多少收成我們縣衙都登記在冊,記錄得清清楚楚。
百姓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是怕縣衙到時真的要這麽多紅薯而自己沒種這麽多;二是現在賣了拿到銀子是很爽,隻怕到時這些銀子都買不了幾頓飯的糧食,何不自己種來得劃算。
就這樣,權貴世家不敢搶老百姓的,也壓不過唐言書這個世家公子,派來的人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也有看不慣他的人,那就是他的上官。
你一個新來上任的縣令,一來就得這麽一個天大的好事,要是其他人肯定想著把功勞往上官麵前送, 好得了上官的青睞。你倒好,一來就把周邊的權貴都得罪完了,到時出事可別想我會站你這邊。
還有就是周邊縣城的縣令大人們,都是同僚,都是為老百姓做事,為什麽你得了高產糧種一點都不分給我們?你這是想跟周邊縣城的縣令搞對立嗎?
還有人直接上書彈劾唐言書,理由是:強迫老百姓為他所用,不顧老百姓意願,種植他指定的農作物,從而中飽私囊。
然而,彈劾唐言書的折子在朝堂上沒有濺起一點水花,隻是吏部按規定例行給他去了詢問函,讓他上折子自辯,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開玩笑,有高產糧種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誰還敢抓住不放,那你也可以放出去不用迴來了。
這些事根本影響不了唐言書,他雖然對農事不懂,但對這次種植紅薯這事很上心,縣衙裏有專門負責農事的人,他隔三差五就帶著人往鄉裏走,把縣務丟給縣丞等一眾下屬。
平江縣最大的鄉紳都已經被拉下馬,平時也沒有什麽大案子,唐言書把一般的縣務都分派到下麵的人,自己隻管大事。
要是像崔縣令一樣,縣衙裏什麽大事小事一手抓,那可不得把自己累死。
他現在專門跟蹤紅薯的事,每個時期階段的長勢,施肥等等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這麽愛出去跑,把一個好好的貴氣公子硬生生的曬黑了幾度。
再次見到鄭華明齊星雲的時候,鄭華明忍不住笑了半天。
“你就該這個樣子下鄉,還是跟之前一樣白白淨淨的,走在田地裏,那些大娘、小媳婦都隻顧看你去了,根本沒心思做事。”
這是真的,唐言書下鄉時,那些大娘看到這麽白白淨淨的小哥兒可喜歡了,拉著他一個勁地聊天,東南西北、村裏外村就沒有這些大娘不知道的,這些都是她們平常在村頭大樹底下的談資。
還有要給他介紹小娘子,村裏的、隔壁村的,誰娘家的,一抓就一大把,不怕你挑,就怕你不挑。
一開始,唐言書是被這些大娘們嚇跑的,後來下鄉多了,遇到這種事多了,臉皮也厚了,還能跟大娘們說幾句笑話。
隻是他現在曬黑了,也沒之前那麽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