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


    李世民坐在桌案邊,平淡的臉上看不出什麽表情。


    他最小的嫡子、晉王李治恭恭敬敬地跪坐在他麵前,陪著的還有嫡女、晉陽公主李明達。


    這對兄妹常住立政殿,打小關係就好。


    “有件國事,吾想與你們商量商量。”李世民道。


    李治頓時誠惶誠恐:


    “兒臣隻有一些愚見而已,君父若能參考便是兒臣的大幸。”


    經受大儒的教育,兒子在麵上還是做到位的。


    李世民的手指彈著桌麵:


    “吾想廣開官學,提升民間的教養。


    “對確難辦學的偏遠地區,也想以贈書的形式,向當地百姓傳播聖人的教誨。你們覺得如何呀?”


    “好呀好呀!這樣窮人的孩子也有機會讀書做官啦!”李明達嘰嘰喳喳地說。


    李治則沉穩許多,先一頓首,道:


    “父皇仁德,可以比肩漢文帝,是天下百姓的幸運啊。”


    漢文帝是封建帝王的樣板,也是李世民的偶像。


    然而李世民並沒有多高興,手指也不彈桌麵了,等著李治說出那個“但”。


    “但是這辦法耗資無數,恐怕收效卻甚微。”李治果然是欲抑先揚的套路:


    “山野之民資質低劣,朝廷就算耐心從頭教化,也難有什麽進展。


    “而且他們半吊子的知識學得多了,難免心中浮躁,不安分種田生產。


    “孔子曾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此意。”


    李世民又問:“百姓不識字,那誰來參加科舉呢?”


    “自然是士族大家。”李治侃侃而談:


    “他們的學問傳承自春秋秦漢,有德、不貪,可以為官。


    “既然有現成的官吏人選,陛下又何必勞民傷財,從頭培養呢?”


    李明達撅起小嘴巴:


    “可這樣對平民百姓來說,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李治無奈地對天真的妹妹笑笑:


    “這就是治國。”


    李世民不置可否。


    這時宦官來報,長孫無忌求見。


    “你們先迴吧。”李世民召來大伴:


    “讓阿史那結社率送他們迴去。”


    趁著等保鏢的短暫時間,李治隨口一問:


    “父皇,兒臣的老師許敬宗先生去那兒了?”


    李世民也隨口迴答:


    “去洪州了。”


    “哦,因何罪被貶呢?”


    “四年前在你母後的葬禮上發笑。”


    “哦。”


    李治不吱聲了。


    這種比先邁左腳更扯淡的貶謫理由,他可不敢細究。


    這時,一個不戴頭盔、披肩散發的突厥將軍上殿,不標準地拱了拱手:


    “陛下。”


    阿史那結社率,突厥降將,接任韋待價的右監門衛將軍一職。


    因為某位殿下的緣故,他抓小孩兒的能力突飛猛進。


    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護送未成年皇子的專職保鏢。


    “把晉王和晉陽公主送迴立政殿。”李世民吩咐。


    “是!”


    兩個孩子乖巧地跟在高大粗獷的突厥漢子身後,在門口遇到了候著的長孫無忌,恭恭敬敬地行禮:


    “舅舅。”


    “好外甥。”


    長孫無忌疼愛地拍拍他倆的腦袋,抱著一摞文章上殿。


    “陛下。”


    李世民向他微微頷首:


    “什麽事?”


    “陛下,臣有一要事上奏。”


    長孫無忌恭敬地說:


    “群臣進諫,陛下在高昌國故土設立西州欠考慮。


    “請求陛下收迴成命,改設西昌州。”


    嘖……李世民咂了咂嘴。


    群臣不但在是否攻打高昌、如何處置高昌功臣的事情上,與他作對。


    連如何處置高昌,都要鬥一鬥法了嗎?


    西州與西昌州,一字之差,謬之千裏。


    西州是州縣製,代表唐王朝將高昌故土直接納入中央管轄,製度與中原無異。


    而西昌州是羈縻州。


    唐朝隻是名義屬國,唐皇帝隻是共主,實際上仍由當地土人自主治理。


    不消說,這又是士族和國家利益不一致而導致的對抗——


    李世民要求中央直管西州,以保護絲綢之路暢通,並防禦在西北方虎視眈眈的西突厥。


    但士族不這麽認為。


    他們覺得直接管理西域不合算,太費錢了。


    其中隱藏的含義是:


    這些中原的上流人家,不可能去兼並遠在千裏之外的土地。


    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麽朝廷又何必浪費金錢和精力,千辛萬苦地去治理?


    至於商貿是否暢通。


    那是商人的事情,與他們這些地主何幹?


    “朕……知道了。此事再議。”李世民悶聲道。


    看著長孫無忌懷裏的一堆文章,他忍不住好奇地問:


    “你抱著的這些是什麽?群臣的血書?”


    長孫無忌聽出了妹夫的不悅,小心翼翼地說:


    “呃……是那些孩子們寫的檢討書。您昨天交代的,要親自審閱。”


    “哦,放那裏吧。”李世民無精打采地指指桌子。


    長孫無忌拱手,七上八下地退下了。


    李世民鬱悶地坐在龍榻上。


    沒想到,李孝恭的死會引發這一串連鎖反應。


    士族出身的文臣們,越來越明著和他唱反調了。


    如果是為了國家大事直言進諫,還則罷了。


    問題是,那些家夥未必立場端正。


    奏折裏或多或少都摻雜著家族私心。


    不愧是傳承千百年的大族,生存有道啊。


    這股歪風是該刹刹。


    可打斷士族的骨頭,連著皇權的筋。


    該怎麽精準地敲打他們呢……


    “唿……”


    李世民苦惱地歎氣,覺得自己就像個和麵師傅。


    水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


    而且,李治的表現也讓他難以理智。


    這屁股已經大半邊坐到士族那一方了。


    就這樣子,以後還怎麽當好晉王,拱衛他的太子哥哥?


    著實讓人失望透頂!


    是被世家大儒教壞了啊!


    李世民有點後悔。


    李治的性格太乖寶寶了,老師說什麽就信什麽。


    早知道有些士族會在皇族教育裏塞私貨,把皇族後代按照他們的意圖引導。


    在老師的選擇上,就應該更謹慎才是!


    與其學到錯誤的知識,還不如不學。


    就像某個……不,某群整天不上課,天天泡在大街上的熊孩子那樣……


    想到這裏,李世民的目光不由得望向了桌案。


    孩子們的“檢討書”整齊地摞在一邊。


    字跡一點也不幼稚,反而相當老練,甚至還像草書大家那樣連筆。


    根本不像出自整天逃學的稚童之手。


    畢竟是被某位殿下每天軍訓出來的。


    每日一更,加上修改重寫,文本量一點也不比基層文吏少。


    李世民頓時來了興趣,隨意拿起第一份。


    第一份就是李明殿下徹夜所寫的大作。


    作為這群熊孩子的帶頭人,理所當然地擺在第一個。


    “那廝到底寫了點什麽呢,他會老老實實認錯嗎?


    “大概不會。”


    李世民的嘴邊不由得浮現淡淡的笑容,翻開一看。


    第一句話就震撼他五百年:


    “陛下於貞觀元年全麵考察分封、州縣的利弊時,曾作出重要指示:


    “‘朕治理天下,百姓是根本,而不是勞役百姓以供養自己的親族’。”(朕理天下,本為百姓,非欲勞百姓以養己之親也)


    這種不講套路的文章體裁,還真是……


    討人喜歡啊。


    人總是喜歡被拍馬屁的。


    像李明這樣,記住領導在什麽時候說過什麽話,就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馬屁。


    讓領導覺得自己的決策受到了重視。


    “這個討厭鬼,在不討厭的時候,還真是……不討厭啊。”


    李世民根本控製不住自己的表情,看著文章嘿嘿傻笑起來。


    第一句話吸引了他的興趣,文章就成功一半了。


    李世民忍不住地往下看。


    讀著讀著,他不由得坐直了身體,表情逐漸嚴肅,若有所思地撫摸起了兩撇胡子。


    這寫的……


    有點意思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不起肉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不起肉肉並收藏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