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3 把握說話的方式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 作者:王豔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五章3 把握說話的方式
有一個小朋友問一位大學教授:“教授先生,請問什麽是蘋果?”
教授先生為了給他詳盡的答案,就戴上眼鏡,翻了大量的植物學著作,然後說:“蘋果,是一種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花白微紅,果實圓形,富含維生素c,分布於我國各地,以華北地區、華東地區出產的品種最多最好。它的植物學分類是……拉丁學名是……”小朋友聽了半天,一頭霧水,越來越糊塗。
另一個老人走過來說:“蘋果嘛,就是一種圓圓的、味道酸甜的水果。”小朋友咽了口唾沫,說了句“我喜歡吃”,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教授雖然知識淵博,可是不善於向人講解問題,如果聽者是研究植物學的學者,這種解釋自然很得體,可是麵對一個幾歲的小朋友,倒不如“圓圓的、味道酸甜的水果”聽起來明白易懂。オ
所以,說話是要看對象,要講究藝術的。一句得體的話,一個好的比喻,就會使緊張的氣氛變鬆弛,使困難的問題變明了。
韓非子就是這樣一個語言大師。但是,韓非子的語言藝術又不像鬼穀子,在理論的層麵上講如何說話,而是在自己的行文中告訴讀者應該如何說話。初讀《韓非子》,會覺得他行文的那種冷峻態度讓人十分不舒服,可是讀多了,就會發現韓非子非常善於講道理。一部《韓非子》大概有300多則寓言,這些寓言形象生動,很能順暢地表達韓非的思想。像我們經常說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全都是韓非的傑作。如果我們說“講話做事不可以在邏輯上出現問題”,“不要企圖不通過主觀努力去得到意外的收獲”,“不要死守教條主義的經驗而不加以變通”,那就枯燥乏味,沒人願意聽了。
說話講藝術,還會使緊張的氣氛得到緩解:オ
據說,周恩來總理在接待外國記者的時候,外國記者突然問道:“請問總理先生,中國的國庫裏有多少錢?”這是一個國家的秘密,怎能隨便迴答呢?周總理想了想,說:“國庫裏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正莫名其妙的時候,周總理解釋說:“我們發行的人民幣,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合起來正好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哄堂大笑,記者知道吃了一個軟釘子,就不好意思再問了。オ
深奧的道理,要用淺顯的形式表達;簡單的道理,要用生動的形式表達。和老人講話要緩慢、清晰、聲音洪亮,和比自己年紀小的小朋友講話要和善、親切、溫柔;勸解矛盾時要采用輕鬆的口吻,向老師敘述事情時要莊重嚴肅。總之,一個意思,在不同的場合下,麵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オ
王小小家住在三樓。住在四樓的那戶人家,家裏有一套大音響,每天都把音響放得很大聲,轟轟的聲音吵得王小小寫不成作業。但因為王小小和那戶人家不認識,也不好登門勸阻。
一天,王小小想了一個辦法,她拿了一張鋼琴曲的碟片,走到樓上敲了敲門,對主人說:“叔叔,聽說您喜歡聽音樂,我也是音樂愛好者,這裏有一張鋼琴曲,我很喜歡,相信您也會喜歡。”
這家的主人確實喜歡音樂,一看是一張少見的碟片,就連說謝謝,把碟片播放了一遍。音樂很動聽,也很舒緩。王小小陪主人聽完,說:“怎麽樣?”
主人說:“太好了,謝謝你,小姑娘。”
王小小說:“這支曲子隻有將聲音調得很小,聽起來才美妙。”
主人說:“知道了,謝謝你的提醒。”
王小小又說:“另外,叔叔,請您聽其他音樂的時候,聲音也稍微小一些,這樣聽起來也會更好聽的。”
主人明白了王小小的弦外之音,從此就不再把音響開得很大聲了。
如果王小小上樓敲門,直接對他說“請把音響聲音調小些”,很有可能打擾了他的興致,起到相反的效果,也許當時主人答應了,過幾天就把這個提醒忘記了。王小小采取那樣的做法,不但達到了目的,兩個人還經常交換碟片,成了很好的朋友。 オ
中國有句諺語:“到什麽山唱什麽歌,見什麽人說什麽話。”對象是決定說話方式的根本,說話不看對象,常常會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從而在無形之中與別人拉開距離。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並依據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話題和談話內容,雙方就會覺得談話比較投機,彼此在距離上也顯得比較親近。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願意與你相處。
青少年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因為在社會上,避免不了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說話時就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四處碰釘子,無法受到別人的歡迎。一句或幽默或溫和或輕鬆或揶揄的話,也許就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證,能夠達到親和、體貼的效果。
有一個小朋友問一位大學教授:“教授先生,請問什麽是蘋果?”
教授先生為了給他詳盡的答案,就戴上眼鏡,翻了大量的植物學著作,然後說:“蘋果,是一種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花白微紅,果實圓形,富含維生素c,分布於我國各地,以華北地區、華東地區出產的品種最多最好。它的植物學分類是……拉丁學名是……”小朋友聽了半天,一頭霧水,越來越糊塗。
另一個老人走過來說:“蘋果嘛,就是一種圓圓的、味道酸甜的水果。”小朋友咽了口唾沫,說了句“我喜歡吃”,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教授雖然知識淵博,可是不善於向人講解問題,如果聽者是研究植物學的學者,這種解釋自然很得體,可是麵對一個幾歲的小朋友,倒不如“圓圓的、味道酸甜的水果”聽起來明白易懂。オ
所以,說話是要看對象,要講究藝術的。一句得體的話,一個好的比喻,就會使緊張的氣氛變鬆弛,使困難的問題變明了。
韓非子就是這樣一個語言大師。但是,韓非子的語言藝術又不像鬼穀子,在理論的層麵上講如何說話,而是在自己的行文中告訴讀者應該如何說話。初讀《韓非子》,會覺得他行文的那種冷峻態度讓人十分不舒服,可是讀多了,就會發現韓非子非常善於講道理。一部《韓非子》大概有300多則寓言,這些寓言形象生動,很能順暢地表達韓非的思想。像我們經常說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全都是韓非的傑作。如果我們說“講話做事不可以在邏輯上出現問題”,“不要企圖不通過主觀努力去得到意外的收獲”,“不要死守教條主義的經驗而不加以變通”,那就枯燥乏味,沒人願意聽了。
說話講藝術,還會使緊張的氣氛得到緩解:オ
據說,周恩來總理在接待外國記者的時候,外國記者突然問道:“請問總理先生,中國的國庫裏有多少錢?”這是一個國家的秘密,怎能隨便迴答呢?周總理想了想,說:“國庫裏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正莫名其妙的時候,周總理解釋說:“我們發行的人民幣,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合起來正好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大家哄堂大笑,記者知道吃了一個軟釘子,就不好意思再問了。オ
深奧的道理,要用淺顯的形式表達;簡單的道理,要用生動的形式表達。和老人講話要緩慢、清晰、聲音洪亮,和比自己年紀小的小朋友講話要和善、親切、溫柔;勸解矛盾時要采用輕鬆的口吻,向老師敘述事情時要莊重嚴肅。總之,一個意思,在不同的場合下,麵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オ
王小小家住在三樓。住在四樓的那戶人家,家裏有一套大音響,每天都把音響放得很大聲,轟轟的聲音吵得王小小寫不成作業。但因為王小小和那戶人家不認識,也不好登門勸阻。
一天,王小小想了一個辦法,她拿了一張鋼琴曲的碟片,走到樓上敲了敲門,對主人說:“叔叔,聽說您喜歡聽音樂,我也是音樂愛好者,這裏有一張鋼琴曲,我很喜歡,相信您也會喜歡。”
這家的主人確實喜歡音樂,一看是一張少見的碟片,就連說謝謝,把碟片播放了一遍。音樂很動聽,也很舒緩。王小小陪主人聽完,說:“怎麽樣?”
主人說:“太好了,謝謝你,小姑娘。”
王小小說:“這支曲子隻有將聲音調得很小,聽起來才美妙。”
主人說:“知道了,謝謝你的提醒。”
王小小又說:“另外,叔叔,請您聽其他音樂的時候,聲音也稍微小一些,這樣聽起來也會更好聽的。”
主人明白了王小小的弦外之音,從此就不再把音響開得很大聲了。
如果王小小上樓敲門,直接對他說“請把音響聲音調小些”,很有可能打擾了他的興致,起到相反的效果,也許當時主人答應了,過幾天就把這個提醒忘記了。王小小采取那樣的做法,不但達到了目的,兩個人還經常交換碟片,成了很好的朋友。 オ
中國有句諺語:“到什麽山唱什麽歌,見什麽人說什麽話。”對象是決定說話方式的根本,說話不看對象,常常會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從而在無形之中與別人拉開距離。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並依據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話題和談話內容,雙方就會覺得談話比較投機,彼此在距離上也顯得比較親近。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願意與你相處。
青少年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因為在社會上,避免不了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說話時就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四處碰釘子,無法受到別人的歡迎。一句或幽默或溫和或輕鬆或揶揄的話,也許就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證,能夠達到親和、體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