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學習永遠沒有止境


    《荀子》: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人們通常認為,大學校長是在學問、品行上都應該領袖群倫的人。我國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大學校長”,應該就是荀子。他在齊國主辦的稷下學宮(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多次擔任最高長官,贏得了非常高的聲譽,是當時舉國公認的教育大師。


    在荀子看來,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要放棄,應不斷地砥礪自己,持之以恆,才能學有所成。學習不是天才的專利,專心致誌的人,即使頭腦不是很聰明,也能達到相當的高度;相反,即使是天才,假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話,也不能有所成就。荀子的學習觀在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現在很多孩子不愛學習,一提起語文數學就頭疼,要是讓他再背兩個英語單詞,那就更是不耐煩了。可是,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知識在不斷地更新,要是沒有掌握學習的能力,我們遲早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荀子就很注重學習。據說他活了98歲,是一個長壽的學者。當時,齊國的學術風氣很好,齊王在國都修建了稷下學宮,吸引各國學者前去講學、遊曆。荀子由於自身的學問和聲望,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主講。後來,荀子來到楚國,最終老死在那裏,在楚國,荀子把自己的學說寫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荀子》。


    荀子住在稷下學宮的時候,閑暇時經常逛街。臨淄是一個大都市,繁華熱鬧,一條街上有各種作坊,叫做百工之廛,也就是今天的市場。


    荀子信步走到一家染坊前,隻見染匠正在卸車,車上裝的是一包包的草,就問道:“這是什麽東西呢?”


    染匠看到荀子的一襲青衫,說道:“老先生,這就是我們用的蓼藍,你身上穿的衣服就是用它染成的。”


    荀子抓了一把放在手裏,摸了摸,又看了看手指,說道:“我的手上也沒染上色啊。”


    染匠笑著說:“天下哪裏有能直接做染料的草呢?我們得先把它熬成汁,凝結後就叫靛青,才能染布,靛青比藍草要鮮豔得多。”


    荀子點點頭,又踱到旁邊的木匠作坊,看木匠正在用墨鬥畫線。隻見木匠把染上墨水的線從墨鬥裏咕嚕咕嚕地抽出來,繃在木板表麵,輕輕一彈,一道筆直的墨線就出現在木板上,旁邊的木匠接過去按線把木板劈開。


    荀子指著地上的一段彎木頭問木匠說:“這是做什麽用的呢?”


    木匠說:“這就是組成輪子的‘牙’,你看,每一塊‘牙’都有確定的弧度,幾塊這樣的‘牙’合在一起,正好拚成一個完整的車輪。”


    荀子問道:“這木材,天生就是這樣彎曲的嗎?”


    木匠笑著說:“老先生,這怎麽可能呢?這些木材原本都是直的,運來之後,要先按尺寸鋸成段,然後用火烤,邊烤邊彎它,然後按圖樣固定住,幾天之後,它就不會再彈起來了。老先生,天下哪裏有生來就適合做車輪的木材呢?需要我們木匠把它彎成合適的形狀啊。”


    “集市一日遊”給荀子的感觸很深,所以荀子在他著作的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ps柔.eps〗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ps柔.eps〗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學習是永遠不能停止的,青色顏料,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青色顏料比藍草要鮮豔多了;冰,是水凍成的,但是冰比水可要冷多了。木頭用繩子一量,是筆直筆直的,可是把它彎曲起來做成輪子,它的彎曲程度就能符合圓規的尺度。即使是暴曬它,也不會再變直了,這就是彎曲的作用。所以,木材要用墨鬥畫上線,才能鋸出規整的板子,刀劍要在石頭上磨過,才能有犀利的鋒芒。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還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樣頭腦才能聰明,行為才能沒有過失。這些都是根據他的親眼所見而寫的,因而更具有說服力。


    荀子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學習的最高準則。俗話說,“鍾不敲不響,人不學不靈”,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金就礪則利”,要不斷地打磨才能保持鋒利,而人的頭腦也要不斷學習才能保持明智。看到這裏也許很多孩子會說:“可是我已經浪費了那麽多的時間了,現在學習還來得及嗎?”答案是:當然來得及,因為學習不分先後。オ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樂師叫師曠,眼睛失明,但精於音樂,彈得一手好琴。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是已經晚了,先生你看怎麽辦呢?”師曠說:“既然晚了,那就把火把點起來。”(原文是“秉燭”,“燭”在春秋時期是火把的意思。)晉平公說:“先生,我是和您說正事呢,不要取笑。”師曠就解釋說:“我沒有取笑您,我聽說,小時候好學,就像太陽剛升起時的光芒;壯年時好學,就像中午太陽的光輝;老年時好學,就像火把的亮光。點起火把走路,比黑燈瞎火地走也要好些啊。”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從此開始勤奮學習,一直到去世。


    北宋散文家蘇洵也是如此。蘇洵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喜歡吃喝玩樂的人,也不讀書,不去應考,直到二十七歲的時候,才翻然醒悟,覺得以前的光陰都浪費了,於是他和兒子一起,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有長進。這時蘇軾和蘇轍都已經成年了,他就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應試。結果蘇軾和蘇轍都考中了進士,蘇洵也受到了翰林學士歐陽修的讚賞,把他推薦給朝廷,一時三蘇父子名聲大振。在曆史上,蘇洵和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オ


    荀子強調學習,他自己就是一個合格的實踐者。荀子在先秦諸子中是最博學的,先秦諸子除了莊子、孟子外,多數寫文章很平實,但荀子不但懂得哲學、禮製、法律,還寫得一手好賦,是一個文學家。他的賦流傳下來不少,漢朝的劉向整理國家圖書,專門設立書架存放“荀卿賦”。


    所以說,學習的道路永無止境,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最新最全麵的知識,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豔明並收藏青少年不可不讀的18本國學經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