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將紙張製作出來,那麽文房四寶也要製作出來,不然也沒辦法使用,單單是墨這一塊就要要比造紙難上幾倍。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曆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
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製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製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
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製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製墨外,還有用漆煙製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製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製墨方麵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曆史上所有的製墨方法,製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墨水這種東西完全是現代產物產生的,江風這個時候根本無法製作出來,因此江風決定采用古人製取墨的方法,先製作出成塊的墨。
古人製作墨的方式完全是手工製作,根本無需用到什麽大型設備,這也符合江風現在的情況,科技水平不夠,隻能采用手工製作墨。
江風仔細的搜索了腦中的資料,總結古人製作墨的方法,將其分為五個步驟,煉煙、和料、製作、晾幹、描金。
而對於江風來說,最後一個步驟可以省略,最後一個步驟是為製作出來的墨塊好看才用來描金,而江風現在可不追求那些,隻需要實用就行。
江風又找來另外一批人,帶領著它們從野外砍伐來鬆枝,和鬆油,製作墨,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鬆枝,鬆油當然還有其他的材料也可以。
接下來材料準備就緒就是第一步: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鬆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鬆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製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第二步: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複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第三步: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這些都需要墨模存在,江風製作的墨模都是簡單的模子,沒有什麽稀奇古怪的。
第四步:晾幹:墨成形之後還要晾幹,有平放、入灰、紮吊三種方法。平放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複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嚴格控製,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就這樣等待了十多天,終於墨塊也總算是製作出來了,江風看著手中巴掌大的墨塊臉上有種說不出的興奮,以後部落這才算是文化的開始。
江風用手指在墨塊上摩擦幾下,明顯的可以看到手指上沾染上墨粉,然後在之前製作出來的紙張上麵一擦,就一條明顯的劃痕,成功了,做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解決硯台和毛筆的事情,硯台製作起來比較簡單,硯台隻需要順滑,但是也要有摩擦力,江風首選就是鬆花石,這種石頭在蒼狼部落的附近很常見。
對於在石頭上刻出一個小凹槽這對於蒼狼部落工匠來說可輕鬆多了,於是江風將硯台的製作交給了工匠,他隻是將硯台的製作方法,和大概形狀化成圖紙交給了工匠。
毛筆的製作相對就簡單了,江風找來狼毛和羊毛,然後讓木匠做出一個細小圓柱體的木棍,留出一個孔洞,然後在裏麵放上獸毛,以鬆油為粘合劑將其固定,這樣一個毛筆就算是製作完成了。
首先製作完成之後,江風第一次使用毛筆就是用筆沾上清水在石板上開始書寫起來,雖然自己的字體沒有一些大師好,好歹自己也是練過幾年的。不得不說這樣製作出來的毛筆雖然和前世毛筆差了一些,但是已經算是不錯了。
距離進入冬季還剩下不到十多天,文房四寶已經準備齊全,而滯漲也已經批量的生產,墨塊也是如此,三尺左右的紙張每天都能生產出來二三十張,墨塊每四五天製作出來十多塊,這樣的生產效率已經不算低了。
一個非常明顯的情況,隨著蒼狼部落的人口不斷的增加。許多族人都開始專注於一種勞作,每個人專注的勞動不一樣,如今又增加兩種,紙張製作和墨塊製作。
這些勞作都是屬於有一定技術性質的工作,隻有專職魚這樣的工作他們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技術,這也是江風所需要的。
以成年的男性為例,身體強壯和武力高的人,要成為軍人或者農作的,這樣的工作對於體力要求很高,因此他們也在這之中起到鍛煉的效果。
而那些被淘汰的體力弱的族人則是開始轉向於工匠,畢竟這種是靠自己手藝的,他們雖然體力弱一些,但是手藝卻可以慢慢磨練出來,他們相比於更適合這樣的工作。
如今的蒼狼部落人數已經達到三千之多了,分工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甚至以後所有的工作都要分工,不過現在隻能算是小部分的分工,畢竟建設上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曆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
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製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製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
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製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製墨外,還有用漆煙製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製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製墨方麵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曆史上所有的製墨方法,製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墨水這種東西完全是現代產物產生的,江風這個時候根本無法製作出來,因此江風決定采用古人製取墨的方法,先製作出成塊的墨。
古人製作墨的方式完全是手工製作,根本無需用到什麽大型設備,這也符合江風現在的情況,科技水平不夠,隻能采用手工製作墨。
江風仔細的搜索了腦中的資料,總結古人製作墨的方法,將其分為五個步驟,煉煙、和料、製作、晾幹、描金。
而對於江風來說,最後一個步驟可以省略,最後一個步驟是為製作出來的墨塊好看才用來描金,而江風現在可不追求那些,隻需要實用就行。
江風又找來另外一批人,帶領著它們從野外砍伐來鬆枝,和鬆油,製作墨,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鬆枝,鬆油當然還有其他的材料也可以。
接下來材料準備就緒就是第一步: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鬆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鬆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製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第二步: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複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第三步: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這些都需要墨模存在,江風製作的墨模都是簡單的模子,沒有什麽稀奇古怪的。
第四步:晾幹:墨成形之後還要晾幹,有平放、入灰、紮吊三種方法。平放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複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嚴格控製,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就這樣等待了十多天,終於墨塊也總算是製作出來了,江風看著手中巴掌大的墨塊臉上有種說不出的興奮,以後部落這才算是文化的開始。
江風用手指在墨塊上摩擦幾下,明顯的可以看到手指上沾染上墨粉,然後在之前製作出來的紙張上麵一擦,就一條明顯的劃痕,成功了,做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解決硯台和毛筆的事情,硯台製作起來比較簡單,硯台隻需要順滑,但是也要有摩擦力,江風首選就是鬆花石,這種石頭在蒼狼部落的附近很常見。
對於在石頭上刻出一個小凹槽這對於蒼狼部落工匠來說可輕鬆多了,於是江風將硯台的製作交給了工匠,他隻是將硯台的製作方法,和大概形狀化成圖紙交給了工匠。
毛筆的製作相對就簡單了,江風找來狼毛和羊毛,然後讓木匠做出一個細小圓柱體的木棍,留出一個孔洞,然後在裏麵放上獸毛,以鬆油為粘合劑將其固定,這樣一個毛筆就算是製作完成了。
首先製作完成之後,江風第一次使用毛筆就是用筆沾上清水在石板上開始書寫起來,雖然自己的字體沒有一些大師好,好歹自己也是練過幾年的。不得不說這樣製作出來的毛筆雖然和前世毛筆差了一些,但是已經算是不錯了。
距離進入冬季還剩下不到十多天,文房四寶已經準備齊全,而滯漲也已經批量的生產,墨塊也是如此,三尺左右的紙張每天都能生產出來二三十張,墨塊每四五天製作出來十多塊,這樣的生產效率已經不算低了。
一個非常明顯的情況,隨著蒼狼部落的人口不斷的增加。許多族人都開始專注於一種勞作,每個人專注的勞動不一樣,如今又增加兩種,紙張製作和墨塊製作。
這些勞作都是屬於有一定技術性質的工作,隻有專職魚這樣的工作他們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技術,這也是江風所需要的。
以成年的男性為例,身體強壯和武力高的人,要成為軍人或者農作的,這樣的工作對於體力要求很高,因此他們也在這之中起到鍛煉的效果。
而那些被淘汰的體力弱的族人則是開始轉向於工匠,畢竟這種是靠自己手藝的,他們雖然體力弱一些,但是手藝卻可以慢慢磨練出來,他們相比於更適合這樣的工作。
如今的蒼狼部落人數已經達到三千之多了,分工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甚至以後所有的工作都要分工,不過現在隻能算是小部分的分工,畢竟建設上需要大量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