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理解這是楊老想要鍛煉他的自主能力,檢查完韓娟身體後就做出了決定,等她服完之前的藥後就換藥方。
事後他也向楊老匯報了自己換方的事情,並把換方原因和思路向楊老做了闡述。
楊老讓他放手去做,韓娟病情看起來雖然嚴重,但是正氣未散,表現出來的問題其實還是身體營養不夠沒有激發自身抵抗力,隻要胃氣恢複就還有治。
之前的十副藥吃完之後腫瘤肯定會得以抑製,但不能總是功而不守,所以換方是正確的。
張三得了楊老肯定後也是信心倍增,所以才會有了想嚐試獨立治療癌症的心思。
治療結束後,張三告訴魯寧周夫婦,這次藥劑吃完之後會再次換方攻堅,思路還是以毒攻毒。
留下兩瓶藥膏後他才離開。
迴到家中張三異常困乏。一夜沒睡的後果顯現,隻覺得頭昏腦漲,吃了兩個路上買的包子後倒頭就睡。
可翻來覆去卻是始終不得入眠,索性起床從枕頭下拿出那本他有些不太想看的書冊緩慢打開。。。。。。。。。
天色剛起微亮,張三就爬出被窩在室外唿吸新鮮空氣。
又是一夜未睡,昏昏沉沉的腦袋被室外帶有寒意的空氣一激,馬上精神了起來。
活動一下手腳後做起了養生操。
身子雖然還很年輕,可是以他現在的工作量如果再不鍛煉早晚會垮,他自己都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做這套養生操了。
昨天本來是想翻看幾頁然後再睡,可沒想到一打開就收不住了,越看越是精神,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整整看了一夜。
書冊後麵幾頁不知道是胡老還是胡教授專門寫了書冊裏麵內容的來曆。
上麵說胡家祖輩行醫,這書冊裏的東西是其祖上無意中救助的一位道士感念胡家恩德饋贈所得。
道士饋贈胡家的是一本絹冊,上麵記載了一種針灸之術。
術名不知,但胡家有大醫細細查看後確定此術中針灸用的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絡”穴。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體經脈有四套體係,即“經、絡、溪、穀”。這四套係統的經脈經緯人身陰陽,使榮衛氣血上下澆灌,共同護衛人體健康。
經過2000多年的流傳,現在得以流傳下來的僅存“經”一個係統,即通常所稱的“經絡”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其他三套係統“絡、溪、穀”的720個穴位及其應用理論在傳承流變中已經湮沒無跡。
而現代醫書上很多人自稱的所謂“奇穴”,其實就是源自於“絡、溪、穀”係統中的某些穴位,隻是人不知其端。
道士不知從哪裏繼承了上古針灸之術,感恩胡家祖上救助恩德,所以就留下了這套針灸之術以作迴報。
遺憾的是絹冊上隻有“絡”穴的針灸之術,其餘“溪、穀”的內容卻沒有在絹冊記錄。
胡家確認此術後,把絹冊定為傳家之物。非胡家直係不可學,非具備醫學天賦者不可學,非心性堅毅之輩不可學。
就此借助此術胡家事業更上一層樓,先後出了三位禦醫,奠定了胡家針灸之術在當時當世無雙之名。
後來胡家也派人再次尋找那位道士,遺憾一別之後再無蹤跡,從此音訊全無。
張三也是看到了書冊後麵幾頁的留言才開始真的重視起這本書冊,對胡唐月的那點顧慮也被他拋之腦後。
書冊中提到,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
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桌椅澤其筋骨也。
針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溪。血病者調之以經,氣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調之於溪穀。
經者,動氣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溪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氣脈經之匯也。
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溪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溪交也,穀合也。
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溪有十四,穀之有七。
絡者網也,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經之為幹,絡之為枝,溪之為莖,穀之為頁。
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溪之所以祛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氣者也。
之後介紹了骨之絡,膀胱足太陽之絡,膽足少陽之絡,肺手太陰之絡,肝厥陰之絡,心手少陰之絡,脾足太陰之絡。。。。。
將這些絡的起點終點,以及所經之路,主治症狀,具體針法都一一做了詳盡講解。
書冊後半部分是另一種針法,張三估計這才是胡家真正家學的東西。
針法有名,為《切脈針灸》。
他之所以認為《切脈針灸》是胡家家學,是因為這篇針灸之術全部都是白話文記錄,裏麵還有很多現代詞語。
想來是胡老把自己的針灸之學寫了下來,有很多個人的理解也在其中。不像之前的“絡”書,全部都是古文,一句白話不見。
《切脈針灸》是告訴醫家利用切脈指導針灸取穴,可以疏通全身經絡髒腑,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及神經係統,以達到提高免疫力,恢複健康的目的。
尤其對亞健康的幹預調理有很好的效果。
以浮、沉、遲、數四脈指導臨床針灸取穴,並配相應藥方。
其中還根據脈象變化列出了一係列的特效穴位。應用時在千變萬化的病症麵前還可進一步將浮、沉、數、遲四脈分寸、關、尺、分別來應用。
就是書冊中的這些內容才會讓張三不忍釋卷,再一次徹夜不眠。
觀看一遍後張三掩書搖頭,欲哭無淚。《切脈針灸》是全本,這就不說了。
可“經、絡、溪、穀”這可是中醫真正的瑰寶,就這樣在曆史洪流中失傳了,四套體係隻留下了“經、絡”這兩套。
嚴格的說是隻留下了“經”這一套體係,“絡”是一直在師叔家裏珍藏,從不為外界所知。
如果不是師叔摒棄祖訓,自己隻怕今生都無緣得見這樣寶貝,更別說有機會去學習了。
事後他也向楊老匯報了自己換方的事情,並把換方原因和思路向楊老做了闡述。
楊老讓他放手去做,韓娟病情看起來雖然嚴重,但是正氣未散,表現出來的問題其實還是身體營養不夠沒有激發自身抵抗力,隻要胃氣恢複就還有治。
之前的十副藥吃完之後腫瘤肯定會得以抑製,但不能總是功而不守,所以換方是正確的。
張三得了楊老肯定後也是信心倍增,所以才會有了想嚐試獨立治療癌症的心思。
治療結束後,張三告訴魯寧周夫婦,這次藥劑吃完之後會再次換方攻堅,思路還是以毒攻毒。
留下兩瓶藥膏後他才離開。
迴到家中張三異常困乏。一夜沒睡的後果顯現,隻覺得頭昏腦漲,吃了兩個路上買的包子後倒頭就睡。
可翻來覆去卻是始終不得入眠,索性起床從枕頭下拿出那本他有些不太想看的書冊緩慢打開。。。。。。。。。
天色剛起微亮,張三就爬出被窩在室外唿吸新鮮空氣。
又是一夜未睡,昏昏沉沉的腦袋被室外帶有寒意的空氣一激,馬上精神了起來。
活動一下手腳後做起了養生操。
身子雖然還很年輕,可是以他現在的工作量如果再不鍛煉早晚會垮,他自己都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做這套養生操了。
昨天本來是想翻看幾頁然後再睡,可沒想到一打開就收不住了,越看越是精神,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整整看了一夜。
書冊後麵幾頁不知道是胡老還是胡教授專門寫了書冊裏麵內容的來曆。
上麵說胡家祖輩行醫,這書冊裏的東西是其祖上無意中救助的一位道士感念胡家恩德饋贈所得。
道士饋贈胡家的是一本絹冊,上麵記載了一種針灸之術。
術名不知,但胡家有大醫細細查看後確定此術中針灸用的就是《黃帝內經》中的“絡”穴。
《黃帝內經》中記載人體經脈有四套體係,即“經、絡、溪、穀”。這四套係統的經脈經緯人身陰陽,使榮衛氣血上下澆灌,共同護衛人體健康。
經過2000多年的流傳,現在得以流傳下來的僅存“經”一個係統,即通常所稱的“經絡”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其他三套係統“絡、溪、穀”的720個穴位及其應用理論在傳承流變中已經湮沒無跡。
而現代醫書上很多人自稱的所謂“奇穴”,其實就是源自於“絡、溪、穀”係統中的某些穴位,隻是人不知其端。
道士不知從哪裏繼承了上古針灸之術,感恩胡家祖上救助恩德,所以就留下了這套針灸之術以作迴報。
遺憾的是絹冊上隻有“絡”穴的針灸之術,其餘“溪、穀”的內容卻沒有在絹冊記錄。
胡家確認此術後,把絹冊定為傳家之物。非胡家直係不可學,非具備醫學天賦者不可學,非心性堅毅之輩不可學。
就此借助此術胡家事業更上一層樓,先後出了三位禦醫,奠定了胡家針灸之術在當時當世無雙之名。
後來胡家也派人再次尋找那位道士,遺憾一別之後再無蹤跡,從此音訊全無。
張三也是看到了書冊後麵幾頁的留言才開始真的重視起這本書冊,對胡唐月的那點顧慮也被他拋之腦後。
書冊中提到,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
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桌椅澤其筋骨也。
針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溪。血病者調之以經,氣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調之於溪穀。
經者,動氣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溪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氣脈經之匯也。
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溪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溪交也,穀合也。
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溪有十四,穀之有七。
絡者網也,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經之為幹,絡之為枝,溪之為莖,穀之為頁。
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溪之所以祛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氣者也。
之後介紹了骨之絡,膀胱足太陽之絡,膽足少陽之絡,肺手太陰之絡,肝厥陰之絡,心手少陰之絡,脾足太陰之絡。。。。。
將這些絡的起點終點,以及所經之路,主治症狀,具體針法都一一做了詳盡講解。
書冊後半部分是另一種針法,張三估計這才是胡家真正家學的東西。
針法有名,為《切脈針灸》。
他之所以認為《切脈針灸》是胡家家學,是因為這篇針灸之術全部都是白話文記錄,裏麵還有很多現代詞語。
想來是胡老把自己的針灸之學寫了下來,有很多個人的理解也在其中。不像之前的“絡”書,全部都是古文,一句白話不見。
《切脈針灸》是告訴醫家利用切脈指導針灸取穴,可以疏通全身經絡髒腑,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及神經係統,以達到提高免疫力,恢複健康的目的。
尤其對亞健康的幹預調理有很好的效果。
以浮、沉、遲、數四脈指導臨床針灸取穴,並配相應藥方。
其中還根據脈象變化列出了一係列的特效穴位。應用時在千變萬化的病症麵前還可進一步將浮、沉、數、遲四脈分寸、關、尺、分別來應用。
就是書冊中的這些內容才會讓張三不忍釋卷,再一次徹夜不眠。
觀看一遍後張三掩書搖頭,欲哭無淚。《切脈針灸》是全本,這就不說了。
可“經、絡、溪、穀”這可是中醫真正的瑰寶,就這樣在曆史洪流中失傳了,四套體係隻留下了“經、絡”這兩套。
嚴格的說是隻留下了“經”這一套體係,“絡”是一直在師叔家裏珍藏,從不為外界所知。
如果不是師叔摒棄祖訓,自己隻怕今生都無緣得見這樣寶貝,更別說有機會去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