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全身心投入學習後,張三才認識到中醫的浩瀚。藥理、醫理、經絡、穴位等等,越是學習越是感覺自己中醫知識的匱乏,張三也不急躁,把自己不懂的知識點盡量都記錄了下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張三已經把兩本書籍原文記得滾瓜爛熟,在腦中反複過了幾遍,自知已經全部記錄在心。可是很多東西都隻是知其文而不知其意,知其意而不明其理。至於陰陽、訂方,等等更是覺得晦澀難懂。就是書裏的文字也是讓他覺得雲裏霧裏。


    隻能再次找到大姐讓大姐給買更多的書籍,甚至還把網上查閱的書籍做了一個書單交給大姐。張天麗吃驚的看著張三,“一個多月你都看完了?三兒,那都是專業書籍,走馬觀花的看沒有意義啊”。


    張三隻能解釋說是書太少不夠係統,想學習中醫必須要係統學習,書單上的書基本也就夠了。大姐無奈的看著弟弟,“三兒,書可以慢慢看,大姐一本一本的給你買吧。”張三不明白,眨眨眼看著大姐。


    張天麗知道弟弟雖然康複,但是很多東西根本沒有意識,隻能耐心解釋,“你知道買這些書要多少錢嗎?快趕上你大姐一個月的工資了。”看著弟弟情緒有些失落,急忙又做補充。“我這裏還有二百塊錢,你拿著自己去書店裏看,有合適的就買,能買幾本就買幾本,下個月發工資了姐再給你買,行嗎?”


    “沒事的大姐。我先去書店看看,到時候再跟你拿錢。”張三覺得自己特別沒良心,怎麽都不該向大姐伸手的。偏偏自己就忽視了最重要的錢。


    根據大姐的指教和叮囑,張三倒了兩趟公交才來到了市區裏的新華書店 ,走到醫藥類專區看到這裏的擺放的書籍,張三覺得自己有得幹了,是的他準備把書單上的書籍全部都記在腦子裏。既然買不起,那我就在書店裏看,總有能看完得時候。


    書店內僅中醫科目類書籍就有滿滿兩個書架,張三看到有不少是重複書名的,一冊《傷寒論》張三就看到四五個版本,《神農本草經》倒是不多隻有兩個版本。


    當張三看到《黃帝內經》、《藥性賦》、《湯頭歌訣》、《針灸甲乙經》、《醫學心語》、《經絡學》等這些書籍時,已經走不動了。等看到《傷寒論》注釋版本時瞬間就沒了別的念頭,伸手就取了下來。


    張三在書店隻堅持了兩天就被一小姑娘盯上了,小姑娘是書店店員,剛開始隻當他是學生來查閱資料的,想著最多也就是隨便翻翻看看,可是這一看就是兩天除了中午出去吃頓飯簡直比她上班還準時。而且怎麽看都不像是在隨手翻閱,更像是蹭書看的,這就無法忍受了。


    於是專門近距離的照看著張三,心裏想著我也不說難聽話,等你真不把我這警告當迴事了,我也不會給你什麽好話。張三換書的時候才注意到身邊這個穿著書店製服的小姑娘總在自己身邊晃悠,略一思索也就明白了,自己這行為確實是不合適,也容易讓人看輕了,就很不好意思的對小姑娘笑笑。


    小姑娘看張三有些戀戀不舍的要走,不由心軟就指點張三,可以去市圖書館看書,辦個借閱證就可以,還可以帶書迴家,隻是要繳納一些押金。張三連忙感謝小姑娘,問清地址後,就去了市圖書館。


    圖書館裏的書籍就太多了,看著高大書架上一層層的書籍,張三有種老鼠掉進了米堆的幸福感。沉下心向管理員虛心請教借閱規則,之後就紮進了書海。這次張三就方便了很多,一邊閱讀一邊做著記錄,舍不得脫手的書籍就辦理手續借迴家裏,用整晚的時間學習。


    書中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暫時先放在一邊,他現在的學習方法就是先閱讀。不求通學隻求通讀。一遍之後就再讀一遍,直到腦中有了清晰的記憶才放手去找另外一本。


    從早上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下班,張三餓了就吃一些大姐準備的幹糧,渴了就喝一口自帶的開水,其他時間就是閱讀記憶,張母整日見不到張三,好不容易在飯桌上看到了,可是還沒等說幾句話張三就起身紮進屋裏不再出來,這就讓張母有意見了,一天兩天沒太關注,這麽些天了也不知道兒子在忙什麽。還沒抱怨兩句就被張天麗阻止,“三兒現在懂事了,想做醫生,這幾天都在外麵學習呢。”


    張母滿心的怨氣登時就消的一幹二淨,“這麽些年到底是耽誤了,可不是是個人就能做醫生的,你做大姐的找時間多勸勸他,一家人健健康康的就好。“張天麗知道母親的意思,就算是她也認為老三想學醫就是異想天開。她在等,等張三這股熱勁過去自己放棄,她已經聽母親的話在打聽適合張三的工作了。


    張三躺在床上,努力在腦中把一天的學習記錄再翻看一遍,可能是因為有興趣的原因,又或者其他原因,張三在學習中從沒有感覺到疲累。這樣不到兩個月,他把圖書館裏能借閱的中醫類書籍挨個過了幾遍,這些書籍有的看一遍就記住了,有的需要看兩遍,遇到晦澀難明的就再多看幾遍,總之一定要刻錄在腦海裏。現在張三醫理、草藥、藥方記了無數,經絡穴位圖也是無比熟絡。


    他知道圖書館裏還有很多書籍自己都沒有看過,隻是有些書籍和自己記錄的內容大同小異,有些是暫時還不適合他看,還有一些是圖書館規定不到一定級別不外借的書籍。他現在腦中已經記錄了幾十本書籍,短時間內他需要消化,至少要理解一番,可是現實又哪裏有這麽容易,不懂的就是不懂,做學問沒法作假。


    他隻能一個字一個字一本一本的啃讀了。所幸現在有網絡,張三把一些問題直接掛在了網上。倒也能得到一些迴複指點。其中冷暖利弊隻有自己慢慢體悟。


    今天張三沒有去圖書館,而是拿起農具和母親一起平整院子裏的這一分田地。活不多但是也要有人做,就這一分地種些蔬菜能讓家裏吃一季的新鮮蔬菜還有富裕。


    張母腿不好做做樣子就坐在房前休息了。張三用鐵鍬翻動院子裏的土地,心裏琢磨著醫術中的一些疑惑。


    通過網上高人的指點,他把看過的書籍做了一個梳理,著重選了幾本來精讀,《黃帝內經》正統中醫必修之生理病理診斷之學問。《神農本草》傳統中藥藥性之依據。《傷寒論》六經辨證之法則。《金匱要略》雜病之辯證與處方。這就是他準備從頭開始重點研讀的書籍。


    本身已經在腦中有了深刻記憶,學起來倒也不是很吃力,隻是在理解上就顯出了自己專業知識的淺薄和無力。別的不說,手診、舌診、麵診、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些沒有實操想要理解就比較困難了,要不中醫講的是一個師承呢,沒有師傅帶著自己在書裏瞎琢磨。那可真是難為人了。


    張三知道,再繼續待在家裏學習也是閉門造車,隻能讓自己腦中的書籍記憶的更加牢固。趁著有一天母親大姐都在,情緒也還不錯,就提出了想外出一段時間學習的想法。他在網上看到有一些地方在招收學員。


    張母極力反對甚至發脾氣拍起了桌子,她認為兒子身體恢複才幾個月,這個時候出去就是不愛惜自己身體也容易出危險,再說醫生是說學就能學會的?張天麗也勸弟弟,“你想學習這是好事,可是你能去哪學?上醫學院輪不到你。去醫院誰敢收你。”


    張三沒敢告訴大姐他在網上看到的那些信息,“大姐,我真的很喜歡中醫,就是想找個老師教教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很難得到家人的支持,可是能幫助自己的隻有家人。


    張天麗被張三瞅的心裏一軟,就看向張母,“媽,要不我打聽打聽,看看哪有中藥鋪學徒的,去打個雜了也行。”張母看張三有些意動,而且這結果自己也能接受就叮囑張天麗,“找個離家近一點的。”張天麗板著臉對張三發話“就這個靠點譜,你如果覺得不行,那我就不管了。”張三當然不會反對,反而有些期待。


    張天麗能給張三說這些話是因為她一個同事的父親在鎮子上有一家中醫館,同事是家裏獨子,對父親的事業沒有參與的興趣。她想著可以和同事說說這事,不在乎工資多少,哪怕是在中醫館裏做個打雜的對弟弟也是一個交待。對弟弟的中醫學習,她是支持的,但也不會抱什麽期望。但能有個愛好她還是樂見其成的。


    沒過幾天,張天麗迴家後告訴張母和張三已經問好了鎮子上的一家中醫館,可以去但是人家要先看看人,如果沒問題就先從打雜開始,工資隻有六百,中午管一頓飯。等到能獨立抓藥了再漲到八百。張母聽了很是高興,兒子不僅沒有遠離,還能有一份收入。就積極攛掇著要兒子答應。


    第二天,張天麗請了假陪張三一起出門,家裏離鎮中心沒多遠步行十幾分鍾就到了。鎮中心商業區就是一個簡單的十字街道,西麵把頭有幾家藥店,張天麗同事父親的泰康中醫館就在一家西藥店旁邊。黑底金字的招牌下,同事正在等待張天麗。


    醫館上下兩層,樓下問診和抓藥,有一排長椅,靠牆一溜全部是藥櫃,乍眼看去有百十個之多。後麵還有兩個隔間。其中一間是廚房,另一間門關著看不到裏麵,樓上是理療擺放著幾張按摩床還有一些張三不認識的工具。醫館不大,上下樓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張三嗅著滿屋藥香,心內一片安寧。


    張天麗的同事領著張天麗和張三找到了一個身體有些發福的老人,老人一頭方正的板寸發型,麵孔紅潤。張天麗恭敬的叫了一聲叔,然後拉過張三給老人介紹。


    張三有些拘謹的也喊了一聲叔,老人應該聽兒子說起過張三事情,再說沙城鎮也不算大,張三事情多少也有些耳聞。認真打量了一下張三,就問張三是否有接觸過中醫,張三謙虛否認。迴答時語速緩慢,但沒有廢話,條理清晰,一看就不是糊塗人。


    老人當下就應下了這事,要張三第二天過來正式上班。老人名叫馬力讓張三以後就稱唿馬叔,張三當即痛快叫了聲馬叔。醫館生意一般,以前有個學徒,後來嫌棄枯燥,找了個借口就不再來了,老馬獨自守了幾個月,辛苦談不上就是有時候一個人忙不過來。鋪麵就是自己的,所以店裏成本也不大。要張三不要有什麽壓力。爭取早日能獨立抓藥,也好有個漲工資的由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路有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指並收藏一路有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