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拂去桌子上潑灑出來的一點酒漬,然後迴頭看向門後的那張桌子,早就發現有個讓人跟著李世民尾隨了過來,隻是他的功法很是高明徐子陵和李世民兩人均都沒有發現,不過馬修卻是早早的酒察覺到了,隻是一直沒有說話罷了。
李世民和徐子陵兩人愕然瞧去,隻見酒館內隻剩下一個客人,坐在相對遠的另一角落,正背對他們,獨自一人自斟自飲。
李世民和徐陵交換了個眼色,都掩不住心中的驚異。
而兩人說話時都在運功盡量壓低和束聚聲音,不使外散。而對方離他們至少有五、六丈的距離,若仍能聽到他們的說話,隻憑這點,便知對方是個頂級的高手
此人隻是從背影便顯得修長優雅,透出一股飄逸瀟灑的味兒,束了一個文士髻的頭烏黑閃亮,非常引人。
李世民揚聲道:兄台剛的話,不知是否針對在下來說?那人頭也不迴的淡淡道:這裏隻有我們幾人,連夥計都給秦某人遣走了,李兄認為那句話是對誰說呢?李世民和徐陵聽得臉臉相覷,泛起高深難測的感覺。馬修卻是瞥瞥嘴,故弄玄虛,這家夥十有八九就是那個慈航靜齋的所謂世間行走師妃暄!這個時候化身為秦川來測試李世民的才幹。
馬修聽他的聲音低沉,緩慢卻又非常悅耳,似乎並無惡意。
再聯係劇情裏麵的事情猜測出了她的身份。
李世民不知其來意與她對話了幾句,師妃暄也是背對著馬修這一桌子,想來如果看見正麵,即使別的不出問題,一些細節之上恐怕就要暴露了。
接著就見師妃暄找了的由頭來請教李世民的為君之道。
李世民先向馬修和徐子陵微微一笑,答道:亂後易教,猶饑人易食,若為君者肯以身作則,針對前朝弊政,力行以靜求治的去奢省費之道,偃革興文,布德施惠,輕徭薄俺,必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中土既安,遠人自服。
秦川聽得默然不語、好一會後道:徐兄以為世民兄之論如何?
徐陵想不到他會忽然問起自己這旁人的意見來。啞然失笑道:對為政小弟隻是個門外漢,那有資格來評說世民兄。不過世民兄“靜中求治”的四字真言,卻非常切合我的個性。大亂之後,隻有去奢省費,與民休養生息,不違農時,能促進生產,使民衣食有餘。
“那麽…旁邊的這位朋友以為如何?師妃暄的聲音傳來令三人都為止一愣。
馬修是因為自己在旁邊的存在感都這麽低了,還是讓人給點到了。
至於李世民和徐子陵,他們和馬修同桌吃飯不過卻沒有過多的交談,事實上通過一番談話,兩人都對這個名字叫做秦川的人感到有些忌憚,但是馬修一直表現的人畜無害確是沒有人注意。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對麵的師妃暄心裏也是一陣疑惑,這人到底是誰,竟然能發現我的行蹤?為什麽會和自己選定的李世民在一起,什麽亂七八糟的想了一大堆。
馬修無語,喝下了碗裏的最後一點酒放下酒碗,旁若無人的伸了個懶腰。
然後站起身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這平頭百姓可不明白你們這些高層人士如何能在天下還是亂糟糟一團的時候想到要去談論如何實現大治,諸位有能力還是讓天下百姓少受苦難,在下這才佩服!”
李世民身軀一震,百姓苦…嗎,是啊,確實是為時過早了。徐子陵驚訝的看著這個剛認識的人,想不到馬修還有這番見識。
師妃暄的聲音停了下來,然後再次迴到:隻是暢所欲言,總要知曉世民兄胸中報抱負。”
“觀天下之亂,自古以來無外乎帝、臣兩者。帝若賢,則朝堂清明,多君子,少小人,上行下效,政績顯然,乃是首重之重;若君昏而臣賢,好比一木,枝粗而杆枯,日後必有大禍;若是君臣皆賢,便是百世強朝,諸般不敢犯;反之,則是禍期不遠,徒苟存也!這位姑…呃兄台想要測試李兄的為君之道,想來是大有用意,李兄應當好好應對才是。”馬修隨意的說道,這就是在明顯的點醒李徐二人對麵的身份了。
在如今的洛陽城,個個草木皆兵,竟然有人費盡心思堵到李世民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什麽才是為君之道,恐怕除了抱著為天下擇主的師妃暄也就沒有別人了。
李徐二人吃了一驚,徐子陵是知道馬修對這裏的情況不甚了解的,然而對方剛才的口誤說明對方確實是女兒身。再加上現在的局勢,那麽對方恐怕還真就是師妃暄了。
“這位朋友慧眼,竟能看出小女子的身份。”師妃暄雖然被馬修看破了身份幹脆也就不在隱藏,起身走了過來“不知這位高人是誰?”
馬修看著走過來的師妃暄,她一身男裝看上去就和那種清秀的小鮮肉一樣,外貌也確確實實是個男子模樣。但是氣質平靜沉穩,一點也不油膩。
“在下馬修,當不得姑娘之稱。”馬修拱手。
“馬兄無需如此,時前馬兄高論震耳欲聾,隻是我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平定亂世,需得為天下尋一明主而助之,方才世民兄所言治國之論,不知馬兄可有何高見?”師妃暄此時好像對馬修有些興趣,這時就逮到馬修開始發問。
“治國之道…好吧,那在下就談論一番,諸位聽聽就好不必當真。”馬修也不虛她,說說就說說,知道曆史的他是知道李世民以後就是做皇帝的,真說出來讓他聽聽,自己也算是為以後得大唐做了件好事。
“關於亂世,除去秦王所言之處,在下還覺得有一事想說,大漢盛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是當時國情使然,乃是取其學說統禦天下罷了,那諸般學說豈會皆不如於儒家學術?在下思量若是要國強,必要融匯百家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求同存異,用於國,用於民,此一也!
二就是改革隋朝沿用律法政條已有百餘年,然年歲在變,世事在變,百姓需求在變,此律法政條豈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查看民情,善加修改,與時共進方為上策!
第三,為君者心存臣民,為臣者心憂君民,為民者心思國家,此便是強國之道!”
李世民和徐子陵兩人愕然瞧去,隻見酒館內隻剩下一個客人,坐在相對遠的另一角落,正背對他們,獨自一人自斟自飲。
李世民和徐陵交換了個眼色,都掩不住心中的驚異。
而兩人說話時都在運功盡量壓低和束聚聲音,不使外散。而對方離他們至少有五、六丈的距離,若仍能聽到他們的說話,隻憑這點,便知對方是個頂級的高手
此人隻是從背影便顯得修長優雅,透出一股飄逸瀟灑的味兒,束了一個文士髻的頭烏黑閃亮,非常引人。
李世民揚聲道:兄台剛的話,不知是否針對在下來說?那人頭也不迴的淡淡道:這裏隻有我們幾人,連夥計都給秦某人遣走了,李兄認為那句話是對誰說呢?李世民和徐陵聽得臉臉相覷,泛起高深難測的感覺。馬修卻是瞥瞥嘴,故弄玄虛,這家夥十有八九就是那個慈航靜齋的所謂世間行走師妃暄!這個時候化身為秦川來測試李世民的才幹。
馬修聽他的聲音低沉,緩慢卻又非常悅耳,似乎並無惡意。
再聯係劇情裏麵的事情猜測出了她的身份。
李世民不知其來意與她對話了幾句,師妃暄也是背對著馬修這一桌子,想來如果看見正麵,即使別的不出問題,一些細節之上恐怕就要暴露了。
接著就見師妃暄找了的由頭來請教李世民的為君之道。
李世民先向馬修和徐子陵微微一笑,答道:亂後易教,猶饑人易食,若為君者肯以身作則,針對前朝弊政,力行以靜求治的去奢省費之道,偃革興文,布德施惠,輕徭薄俺,必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中土既安,遠人自服。
秦川聽得默然不語、好一會後道:徐兄以為世民兄之論如何?
徐陵想不到他會忽然問起自己這旁人的意見來。啞然失笑道:對為政小弟隻是個門外漢,那有資格來評說世民兄。不過世民兄“靜中求治”的四字真言,卻非常切合我的個性。大亂之後,隻有去奢省費,與民休養生息,不違農時,能促進生產,使民衣食有餘。
“那麽…旁邊的這位朋友以為如何?師妃暄的聲音傳來令三人都為止一愣。
馬修是因為自己在旁邊的存在感都這麽低了,還是讓人給點到了。
至於李世民和徐子陵,他們和馬修同桌吃飯不過卻沒有過多的交談,事實上通過一番談話,兩人都對這個名字叫做秦川的人感到有些忌憚,但是馬修一直表現的人畜無害確是沒有人注意。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對麵的師妃暄心裏也是一陣疑惑,這人到底是誰,竟然能發現我的行蹤?為什麽會和自己選定的李世民在一起,什麽亂七八糟的想了一大堆。
馬修無語,喝下了碗裏的最後一點酒放下酒碗,旁若無人的伸了個懶腰。
然後站起身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這平頭百姓可不明白你們這些高層人士如何能在天下還是亂糟糟一團的時候想到要去談論如何實現大治,諸位有能力還是讓天下百姓少受苦難,在下這才佩服!”
李世民身軀一震,百姓苦…嗎,是啊,確實是為時過早了。徐子陵驚訝的看著這個剛認識的人,想不到馬修還有這番見識。
師妃暄的聲音停了下來,然後再次迴到:隻是暢所欲言,總要知曉世民兄胸中報抱負。”
“觀天下之亂,自古以來無外乎帝、臣兩者。帝若賢,則朝堂清明,多君子,少小人,上行下效,政績顯然,乃是首重之重;若君昏而臣賢,好比一木,枝粗而杆枯,日後必有大禍;若是君臣皆賢,便是百世強朝,諸般不敢犯;反之,則是禍期不遠,徒苟存也!這位姑…呃兄台想要測試李兄的為君之道,想來是大有用意,李兄應當好好應對才是。”馬修隨意的說道,這就是在明顯的點醒李徐二人對麵的身份了。
在如今的洛陽城,個個草木皆兵,竟然有人費盡心思堵到李世民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什麽才是為君之道,恐怕除了抱著為天下擇主的師妃暄也就沒有別人了。
李徐二人吃了一驚,徐子陵是知道馬修對這裏的情況不甚了解的,然而對方剛才的口誤說明對方確實是女兒身。再加上現在的局勢,那麽對方恐怕還真就是師妃暄了。
“這位朋友慧眼,竟能看出小女子的身份。”師妃暄雖然被馬修看破了身份幹脆也就不在隱藏,起身走了過來“不知這位高人是誰?”
馬修看著走過來的師妃暄,她一身男裝看上去就和那種清秀的小鮮肉一樣,外貌也確確實實是個男子模樣。但是氣質平靜沉穩,一點也不油膩。
“在下馬修,當不得姑娘之稱。”馬修拱手。
“馬兄無需如此,時前馬兄高論震耳欲聾,隻是我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平定亂世,需得為天下尋一明主而助之,方才世民兄所言治國之論,不知馬兄可有何高見?”師妃暄此時好像對馬修有些興趣,這時就逮到馬修開始發問。
“治國之道…好吧,那在下就談論一番,諸位聽聽就好不必當真。”馬修也不虛她,說說就說說,知道曆史的他是知道李世民以後就是做皇帝的,真說出來讓他聽聽,自己也算是為以後得大唐做了件好事。
“關於亂世,除去秦王所言之處,在下還覺得有一事想說,大漢盛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是當時國情使然,乃是取其學說統禦天下罷了,那諸般學說豈會皆不如於儒家學術?在下思量若是要國強,必要融匯百家學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求同存異,用於國,用於民,此一也!
二就是改革隋朝沿用律法政條已有百餘年,然年歲在變,世事在變,百姓需求在變,此律法政條豈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查看民情,善加修改,與時共進方為上策!
第三,為君者心存臣民,為臣者心憂君民,為民者心思國家,此便是強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