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西北災情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珠一邊率兵沿神京—涿州—正定—衛輝—洛陽—潼關—西安—鳳翔—成都—瀘州—畢節—曲靖—雲南府行軍。
另一邊也一直派人和王淵聯係,如今王淵帶領的五千水師和火炮還沒上船,進度稍微有點落後。
主要是從赫圖阿拉到渤海岸路上濕滑,還要帶大量火炮和炮彈,所以才耽誤了一兩天時間,但會盡快登船,登船之後就不會有太大的運輸問題了,一路到雲南都是水運。
賈珠在按部就班行軍,且說說自攻下清水堡後,陝西義軍的情況。
清水堡起義後,各方勢力雲集,王嘉胤在府穀縣集結了數萬百姓,上萬義軍。
且附近縣城的流民和起義勢力還在源源不斷向府穀縣湧來。
一個清水堡已經滿足不了義軍的規模了,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王嘉胤率領起義隊伍以清水堡為據點,向外攻打周圍的各個堡城。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年底攻陷了黃甫川堡。
這一戰尤其激烈,義軍遭到了守堡官兵的頑強抵抗,傷亡數倍於乾軍,但義軍毫不畏懼,他們奮勇殺敵,終於占領了黃甫川堡。
黃甫川堡之戰的勝利,意味著義軍已經有了強攻朝廷堡城的能力,他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的流民盜匪,戰鬥力已經得到顯著提升。
普通的流民盜匪,一般被朝廷軍殺幾個就會潰散,沒有絲毫軍心可言。
但此戰中,義軍付出重大傷亡,依然可以堅持攻城,說明義軍將士已經成為真正的軍人,他們的職業由民變成了兵。
在年底之前,義軍又相繼攻占了多個堡城。
每次都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得到百姓們的廣泛支持,進而吸收不少流民加入起義隊伍。
陝西總兵杜文煥收到隆正帝命令後,便對叛軍進行了圍剿。
王嘉胤自知不敵,便帶兵從沙河口度過黃河,到山西的河曲縣,欲要攻打河曲縣城。
隆正帝早就下令周圍的知府和縣令嚴密防守城池,防止叛軍四處竄逃。
河曲縣令組織鄉勇和朝廷官兵守城,義軍損失數百人也沒能攻下縣城。
同時,留守陝西清水堡和黃甫川堡的義軍也相繼被杜文煥殲滅,重新攻占被義軍占領的堡城。
義軍首次遭逢大敗,僅剩下三五千人,隻能潛藏在山林深處,逃避官兵的搜捕。
義軍的失敗,讓如火如荼的起義活動陷入低穀。
之前投靠義軍的百姓又全都成了流民。
轉眼之間數萬人的隊伍土崩瓦解,崛起有多迅速,滅亡也有多迅速。
輸是必然的,雖然老百姓支持義軍,但卻不能為義軍提供什麽幫助,更不可能為了義軍而去與乾軍奮不顧身地廝殺。
義軍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既沒怎麽經過正規的訓練,也沒有鎧甲武器,要如何正麵抵抗乾軍將士?
隻有經過戰爭的洗禮,初次起義的那些人才能不斷提升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從實踐中慢慢崛起。
起義陷入低穀,林如海在陝西的賑災進行的也並不順利。
災情之嚴重,遠遠超出了林如海的想象。
林如海之前一直在江南做官,見慣了花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哪裏見過這種人間慘劇。
賑災隊伍剛到山西地界,就遇到了成群結隊從陝西而來的逃荒者。
這些逃荒者,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往哪裏去,隻知道留在陝西早晚都是死,還不如碰運氣去找一個能謀生的地方。
找到了就是運氣好,找不到就如垃圾一般,躺倒在路旁,成為禿鷲和野狗的糧食。
道路上,逃荒的人群絡繹不絕,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中沒有任何情感,就連恐懼和害怕都沒有,隻剩下空洞。
就連禿鷲啃食屍體的場景也見怪不怪了,他們早晚也會是這個下場。
老人步履蹣跚,孩童在父母的背上或手中無力地啼哭,年輕人們則背著簡陋的行囊,艱難地前行。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每一步都似乎要耗盡全身的力氣。
不時就會有逃荒者因為疾病、饑餓或寒冷倒地不起,逃荒者便一窩蜂聚過去,扒下這人僅剩的破爛的衣服褲子。
隻有偶爾飛過的烏鴉發出幾聲淒厲的叫聲,為這悲涼的場景增添幾分恐怖。
大冬天,穿著單衣的百姓到處都是,路旁的屍體,全都光溜溜的。
人,何談尊嚴?
有時候,人連動物都不如。
要不是這些屍體沒什麽肉,否則也不可能會便宜禿鷲和鬣狗。
有些眼睛通紅的人不時在打量著逃荒隊伍中的人,他們挑選的是小孩、孕婦、年輕女子,趁人不注意的時候......
為了生存,有些人什麽事都做的出來。
沒有一點點希望,處處都是無助、艱辛、絕望。
遇到賑災隊伍的逃荒者是幸運的,至少林如海能給他們一口飯吃。
但是逃往其他地方的逃荒者,最終能活下來幾個人就不好說了。
像這種情況,他們不起義搶糧,為自己謀一條生路,還有其他辦法嗎?
過山西,進入陝西西安府,流民更是隨處可見。
土地幹涸龜裂,一片死寂,毫無生氣,就連路旁的枯木都看不到一根,早就被流民們砍了燒火取暖。
隻有偶爾刮起的狂風卷起漫天黃沙,增添了幾分荒涼與蕭瑟。
沿途的村落,房屋破敗不堪,有的甚至已成廢墟,隻餘下斷壁殘垣在風中顫抖。
普天之大,何以為家?
又過了幾天,賑災隊伍終於進入西安府城,陝西布政使帶領大小官員至城門口迎接林如海一行。
雖然布政使是從二品,戶部左侍郎隻是正三品,但後者可是朝中要員,最有可能接替戶部尚書的人。
京官到地方上自動大三級,這是潛規則。
林如海在這些官員身上,絲毫看不到一點災荒的影子。
穿著嶄新的官服,威風凜凜;麵無饑色,體有餘力。
雖然不喜,但林如海還是和眾人虛與委蛇,賑災的工作還需要他們的支持。
官員們欲為林如海一行接風,犒勞隨行的賑災人員,但被林如海拒絕了。
當務之急,還是盡快拯救百姓。
林如海第一時間便組織賑災隊伍在陝西各州府設點施粥,先保住這些百姓的生命。
陝西百姓大多都是往東邊或者南邊逃荒,所以災民主要聚集在陝西東南部,以及與山西、河南、湖廣交界的區域。
這些地方,需要安排更多的賑災人員與糧食。
但是帶來的糧食有限,災民又多,剩下的糧食,恐怕堅持不了一個月。
另一邊也一直派人和王淵聯係,如今王淵帶領的五千水師和火炮還沒上船,進度稍微有點落後。
主要是從赫圖阿拉到渤海岸路上濕滑,還要帶大量火炮和炮彈,所以才耽誤了一兩天時間,但會盡快登船,登船之後就不會有太大的運輸問題了,一路到雲南都是水運。
賈珠在按部就班行軍,且說說自攻下清水堡後,陝西義軍的情況。
清水堡起義後,各方勢力雲集,王嘉胤在府穀縣集結了數萬百姓,上萬義軍。
且附近縣城的流民和起義勢力還在源源不斷向府穀縣湧來。
一個清水堡已經滿足不了義軍的規模了,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王嘉胤率領起義隊伍以清水堡為據點,向外攻打周圍的各個堡城。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年底攻陷了黃甫川堡。
這一戰尤其激烈,義軍遭到了守堡官兵的頑強抵抗,傷亡數倍於乾軍,但義軍毫不畏懼,他們奮勇殺敵,終於占領了黃甫川堡。
黃甫川堡之戰的勝利,意味著義軍已經有了強攻朝廷堡城的能力,他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的流民盜匪,戰鬥力已經得到顯著提升。
普通的流民盜匪,一般被朝廷軍殺幾個就會潰散,沒有絲毫軍心可言。
但此戰中,義軍付出重大傷亡,依然可以堅持攻城,說明義軍將士已經成為真正的軍人,他們的職業由民變成了兵。
在年底之前,義軍又相繼攻占了多個堡城。
每次都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得到百姓們的廣泛支持,進而吸收不少流民加入起義隊伍。
陝西總兵杜文煥收到隆正帝命令後,便對叛軍進行了圍剿。
王嘉胤自知不敵,便帶兵從沙河口度過黃河,到山西的河曲縣,欲要攻打河曲縣城。
隆正帝早就下令周圍的知府和縣令嚴密防守城池,防止叛軍四處竄逃。
河曲縣令組織鄉勇和朝廷官兵守城,義軍損失數百人也沒能攻下縣城。
同時,留守陝西清水堡和黃甫川堡的義軍也相繼被杜文煥殲滅,重新攻占被義軍占領的堡城。
義軍首次遭逢大敗,僅剩下三五千人,隻能潛藏在山林深處,逃避官兵的搜捕。
義軍的失敗,讓如火如荼的起義活動陷入低穀。
之前投靠義軍的百姓又全都成了流民。
轉眼之間數萬人的隊伍土崩瓦解,崛起有多迅速,滅亡也有多迅速。
輸是必然的,雖然老百姓支持義軍,但卻不能為義軍提供什麽幫助,更不可能為了義軍而去與乾軍奮不顧身地廝殺。
義軍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既沒怎麽經過正規的訓練,也沒有鎧甲武器,要如何正麵抵抗乾軍將士?
隻有經過戰爭的洗禮,初次起義的那些人才能不斷提升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從實踐中慢慢崛起。
起義陷入低穀,林如海在陝西的賑災進行的也並不順利。
災情之嚴重,遠遠超出了林如海的想象。
林如海之前一直在江南做官,見慣了花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哪裏見過這種人間慘劇。
賑災隊伍剛到山西地界,就遇到了成群結隊從陝西而來的逃荒者。
這些逃荒者,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往哪裏去,隻知道留在陝西早晚都是死,還不如碰運氣去找一個能謀生的地方。
找到了就是運氣好,找不到就如垃圾一般,躺倒在路旁,成為禿鷲和野狗的糧食。
道路上,逃荒的人群絡繹不絕,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中沒有任何情感,就連恐懼和害怕都沒有,隻剩下空洞。
就連禿鷲啃食屍體的場景也見怪不怪了,他們早晚也會是這個下場。
老人步履蹣跚,孩童在父母的背上或手中無力地啼哭,年輕人們則背著簡陋的行囊,艱難地前行。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每一步都似乎要耗盡全身的力氣。
不時就會有逃荒者因為疾病、饑餓或寒冷倒地不起,逃荒者便一窩蜂聚過去,扒下這人僅剩的破爛的衣服褲子。
隻有偶爾飛過的烏鴉發出幾聲淒厲的叫聲,為這悲涼的場景增添幾分恐怖。
大冬天,穿著單衣的百姓到處都是,路旁的屍體,全都光溜溜的。
人,何談尊嚴?
有時候,人連動物都不如。
要不是這些屍體沒什麽肉,否則也不可能會便宜禿鷲和鬣狗。
有些眼睛通紅的人不時在打量著逃荒隊伍中的人,他們挑選的是小孩、孕婦、年輕女子,趁人不注意的時候......
為了生存,有些人什麽事都做的出來。
沒有一點點希望,處處都是無助、艱辛、絕望。
遇到賑災隊伍的逃荒者是幸運的,至少林如海能給他們一口飯吃。
但是逃往其他地方的逃荒者,最終能活下來幾個人就不好說了。
像這種情況,他們不起義搶糧,為自己謀一條生路,還有其他辦法嗎?
過山西,進入陝西西安府,流民更是隨處可見。
土地幹涸龜裂,一片死寂,毫無生氣,就連路旁的枯木都看不到一根,早就被流民們砍了燒火取暖。
隻有偶爾刮起的狂風卷起漫天黃沙,增添了幾分荒涼與蕭瑟。
沿途的村落,房屋破敗不堪,有的甚至已成廢墟,隻餘下斷壁殘垣在風中顫抖。
普天之大,何以為家?
又過了幾天,賑災隊伍終於進入西安府城,陝西布政使帶領大小官員至城門口迎接林如海一行。
雖然布政使是從二品,戶部左侍郎隻是正三品,但後者可是朝中要員,最有可能接替戶部尚書的人。
京官到地方上自動大三級,這是潛規則。
林如海在這些官員身上,絲毫看不到一點災荒的影子。
穿著嶄新的官服,威風凜凜;麵無饑色,體有餘力。
雖然不喜,但林如海還是和眾人虛與委蛇,賑災的工作還需要他們的支持。
官員們欲為林如海一行接風,犒勞隨行的賑災人員,但被林如海拒絕了。
當務之急,還是盡快拯救百姓。
林如海第一時間便組織賑災隊伍在陝西各州府設點施粥,先保住這些百姓的生命。
陝西百姓大多都是往東邊或者南邊逃荒,所以災民主要聚集在陝西東南部,以及與山西、河南、湖廣交界的區域。
這些地方,需要安排更多的賑災人員與糧食。
但是帶來的糧食有限,災民又多,剩下的糧食,恐怕堅持不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