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賑災七策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如海見賈珠堅持,便沒再拒絕,有這兩千人保護,不僅賑災官員的安全有保障,也可以更好的完成賑災任務。
賈珠問道:“姑父,此去西北賑災,可有何良策?”
林如海答道:“餘昔日曾讀《夢溪筆談》,認為範文正公的救災方式最為貼切,可以借鑒。”
“以工代賑,發展產業,迫使豪紳低價賣糧。”
賈珠道:“姑父,範文正公當時隻是吳中小範圍災情,災民最多數十萬,和西北可能上千萬的災民,不能同日而語。”
“以工代賑,前提是要有充足的糧食和銀子,但朝廷撥付的二十萬兩,能保證災民一個月內不餓死都是難事,又哪來的銀子能讓他們吃飽,還能做體力活呢?”
“至於發展產業,西北地區和杭州根本沒辦法比,要想讓富戶掏錢興辦產業,扶危濟困,隻怕會比登天還難。”
“迫使豪紳低價賣糧更是不可能,除非能用強硬手段鎮壓他們,但一來朝廷不會支持,二來姑父也沒有足夠的兵力。”
林如海皺眉沉思,問道:“賢侄,那依你看,應該如何賑災?”
賈珠道:“西北災荒,既是天災,也是人禍,豪強地主兼並土地,所有的水利設施都修在了地主們的田地周圍,解決當地的豪強地主才是根本之策。”
“既然不能強行鎮壓他們,便隻能迫使他們主動出錢出糧。”
“第一,姑父每到一省之地,可以先邀請當地的豪紳地主,號召他們主動捐錢捐糧,承諾事後將為他們樹功德碑,將所捐錢糧刻於碑上,傳於後世,由陛下下旨嘉獎。”
“陛下不用出錢,隻是一個口頭嘉獎,必然會答應;富戶們大多是商人地主,對於這種被陛下嘉獎,可能青史留名的機會,想必不會無動於衷,多少會捐一些。”
“第二,得到他們的承諾後,立即張貼告示,告知災民。一來是防止他們說話不算話,口頭承諾卻不實際出錢,二來也是讓災民看看,誰樂善好施,誰為富不仁,他們應該和誰作對?”
“對於捐錢最多的豪紳地主,當地官府可以出兵保護,做出樣子,顯示官府的態度;對於捐錢最少的那些人,可以暗中引導叛軍和流民搶奪他們的財產。”
“豪紳地主雖然利益一致,但也不是一個整體,相信他們為了自身的安全,會更願意出錢。”
“第三,如果遇到極不配合的豪紳地主,我的這兩千人,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扮作流民,由這兩千人帶領其他流民,殺雞儆猴,劫富濟貧。”
“滅掉一個豪紳,就有可能拯救數萬乃至數十萬百姓,姑父不必婦人之仁。”
“有了血淋淋的教訓,其他豪紳才會甘願出錢出力。”
“第四,雖然官府沒錢,但豪紳們有錢,雖然他們不願意用於發展產業,但是可以說服他們趁著災荒,工價極低,出錢修宗廟、府邸,大興土木,用於個人享受。”
“如此便可以讓有一技之長的工匠自給自足,有一個糊口的生路。”
“第五,對於其他普通災民,切莫心生憐惜,能夠讓他們活著就是盡力了。”
“賑災之糧買最差的陳米,摻入一半的麩糠,切莫一次將賑災糧全部發給災民,每日在固定地點施粥,隻給能夠維持他們生命的量。”
“如此,才有可能救盡可能多的人,拖盡可能長的時間。開春立即組織百姓們種植,直到明年的糧食出產,災情才有可能過去。”
“第六,盡量在開春之前,想辦法興修水利設施,才能保證明年的糧食產量。否則,若一直幹旱下去,災民就永遠是災民。”
“第七,開春後,我會派人從遼東給西北送去高產糧種,無論是豪紳地主還是普通百姓,都盡可能讓他們種上紅薯、土豆。”
“尤其是豪紳地主,他們的地不僅離水源近,還有水利設施,等收獲的時候,便有了大量的糧食。”
“而且紅薯和土豆不像小麥和水稻那樣能夠長期保存,豪紳地主們隻能當年拿出來售賣。”
“產量大,又必須盡快賣掉,相信價格比小麥和稻米會低很多,如此,西北可無饑民矣。”
賈珠一次性給林如海說了七條賑災計策。
林如海聽的兩眼放光,神情激動,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道:“賢侄大才,朝堂百官無一人能及也。”
“有此賑災七策,西北災情應當可以解決,我終於可以放心了。”
賈珠道:“姑父,賑災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安全,不僅要防叛軍,還要防災民,更要防當地的官員。”
“隻有你安全了,這些計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林如海道:“賢侄放心,我是去賑災的,叛軍和災民都不會為難我。”
“至於地方官員,有你的兩千人保護,他們也不敢亂來。”
“賢侄,這七條計策有安民治世之功,我將上奏陛下,為你請功。”
賈珠道:“姑父,您認為我現在缺的是功勞嗎?”
“我的功勞越多,陛下就越忌憚我。如今我隻是在戰場上有些微功,陛下便覺得功高震主了;如果再有治世之功,老百姓都感念我的好處,陛下就更容不下我了。”
“姑父是此次賑災的主官,由你來提出這些計策,才最合適。”
林如海道:“可是這明明是你的功勞,我怎麽能夠竊取你的成果。”
賈珠道:“姑父,我們是親人,怎麽能算是竊取呢?”
“這麽做,對我好,對你好,對陛下好,對天下災民也是一件好事。”
林如海道:“可是,這對你不公平。”
賈珠道:“如今我已經是大乾的國公了,拯救大乾百姓也是我的義務,哪有什麽不公平的呢?”
“就算把功勞給我,陛下也不過是一句口頭嘉獎,內心還會記恨我。”
“而且我隻是提出計策,具體執行的人還是您,提出計策容易,具體執行才難,所以您不必覺得愧疚。”
“將來等您賑災迴來,有此功績,想必還可以升任尚書,甚至是內閣大學士。”
“您的官職越高,對我的幫助才越大。”
林如海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愧領了。”
“賢侄,我們不僅是親人,而且我的這條命還是你救的,我一定會始終站在你這邊。”
如果賈珠是皇帝,他執行賈珠的命令,領取功勞,貌似也沒什麽問題。
雖然林如海信仰的是禮教的仁義禮智信,但是他真心覺得賈珠比隆正帝更適合當皇帝。
他之前隻以為賈珠是戰場上的良將,武能安邦;今天才見識到賈珠治國的能力,文能治國。
文治武功,無論是哪一點,都比隆正帝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最重要的是,他在賈珠的身上看到了“王道”,這是不同於其他皇帝的治世之道,賈珠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裏。
以民為本,保民而王,保民,恤民,教民,養民。
以賈珠的能力、手段和心胸,他沒有理由做不好一個皇帝。
林如海越看賈珠越滿意,不是長輩對晚輩的那種滿意,是良臣得遇明主的那種滿意。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
黛玉剛進書房的時候,眼睛都哭紅了,腫的像個桃兒一樣,滿麵淚光,如今可算是好了。
雖然黛玉心裏還是擔心父親,但是有賈珠的賑災計策,以及兩千人保護,林如海應當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在黛玉心裏,仿佛天大的事情,賈珠都能解決。
父親重病,賈珠可以治好;揚州鹽事,賈珠也能擺平;就連父親都沒辦法的西北賑災,都難不住賈珠。
黛玉心想,好像賈珠比父親還要厲害一點點。
賈珠問道:“姑父,此去西北賑災,可有何良策?”
林如海答道:“餘昔日曾讀《夢溪筆談》,認為範文正公的救災方式最為貼切,可以借鑒。”
“以工代賑,發展產業,迫使豪紳低價賣糧。”
賈珠道:“姑父,範文正公當時隻是吳中小範圍災情,災民最多數十萬,和西北可能上千萬的災民,不能同日而語。”
“以工代賑,前提是要有充足的糧食和銀子,但朝廷撥付的二十萬兩,能保證災民一個月內不餓死都是難事,又哪來的銀子能讓他們吃飽,還能做體力活呢?”
“至於發展產業,西北地區和杭州根本沒辦法比,要想讓富戶掏錢興辦產業,扶危濟困,隻怕會比登天還難。”
“迫使豪紳低價賣糧更是不可能,除非能用強硬手段鎮壓他們,但一來朝廷不會支持,二來姑父也沒有足夠的兵力。”
林如海皺眉沉思,問道:“賢侄,那依你看,應該如何賑災?”
賈珠道:“西北災荒,既是天災,也是人禍,豪強地主兼並土地,所有的水利設施都修在了地主們的田地周圍,解決當地的豪強地主才是根本之策。”
“既然不能強行鎮壓他們,便隻能迫使他們主動出錢出糧。”
“第一,姑父每到一省之地,可以先邀請當地的豪紳地主,號召他們主動捐錢捐糧,承諾事後將為他們樹功德碑,將所捐錢糧刻於碑上,傳於後世,由陛下下旨嘉獎。”
“陛下不用出錢,隻是一個口頭嘉獎,必然會答應;富戶們大多是商人地主,對於這種被陛下嘉獎,可能青史留名的機會,想必不會無動於衷,多少會捐一些。”
“第二,得到他們的承諾後,立即張貼告示,告知災民。一來是防止他們說話不算話,口頭承諾卻不實際出錢,二來也是讓災民看看,誰樂善好施,誰為富不仁,他們應該和誰作對?”
“對於捐錢最多的豪紳地主,當地官府可以出兵保護,做出樣子,顯示官府的態度;對於捐錢最少的那些人,可以暗中引導叛軍和流民搶奪他們的財產。”
“豪紳地主雖然利益一致,但也不是一個整體,相信他們為了自身的安全,會更願意出錢。”
“第三,如果遇到極不配合的豪紳地主,我的這兩千人,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扮作流民,由這兩千人帶領其他流民,殺雞儆猴,劫富濟貧。”
“滅掉一個豪紳,就有可能拯救數萬乃至數十萬百姓,姑父不必婦人之仁。”
“有了血淋淋的教訓,其他豪紳才會甘願出錢出力。”
“第四,雖然官府沒錢,但豪紳們有錢,雖然他們不願意用於發展產業,但是可以說服他們趁著災荒,工價極低,出錢修宗廟、府邸,大興土木,用於個人享受。”
“如此便可以讓有一技之長的工匠自給自足,有一個糊口的生路。”
“第五,對於其他普通災民,切莫心生憐惜,能夠讓他們活著就是盡力了。”
“賑災之糧買最差的陳米,摻入一半的麩糠,切莫一次將賑災糧全部發給災民,每日在固定地點施粥,隻給能夠維持他們生命的量。”
“如此,才有可能救盡可能多的人,拖盡可能長的時間。開春立即組織百姓們種植,直到明年的糧食出產,災情才有可能過去。”
“第六,盡量在開春之前,想辦法興修水利設施,才能保證明年的糧食產量。否則,若一直幹旱下去,災民就永遠是災民。”
“第七,開春後,我會派人從遼東給西北送去高產糧種,無論是豪紳地主還是普通百姓,都盡可能讓他們種上紅薯、土豆。”
“尤其是豪紳地主,他們的地不僅離水源近,還有水利設施,等收獲的時候,便有了大量的糧食。”
“而且紅薯和土豆不像小麥和水稻那樣能夠長期保存,豪紳地主們隻能當年拿出來售賣。”
“產量大,又必須盡快賣掉,相信價格比小麥和稻米會低很多,如此,西北可無饑民矣。”
賈珠一次性給林如海說了七條賑災計策。
林如海聽的兩眼放光,神情激動,從座位上站起來說道:“賢侄大才,朝堂百官無一人能及也。”
“有此賑災七策,西北災情應當可以解決,我終於可以放心了。”
賈珠道:“姑父,賑災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安全,不僅要防叛軍,還要防災民,更要防當地的官員。”
“隻有你安全了,這些計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林如海道:“賢侄放心,我是去賑災的,叛軍和災民都不會為難我。”
“至於地方官員,有你的兩千人保護,他們也不敢亂來。”
“賢侄,這七條計策有安民治世之功,我將上奏陛下,為你請功。”
賈珠道:“姑父,您認為我現在缺的是功勞嗎?”
“我的功勞越多,陛下就越忌憚我。如今我隻是在戰場上有些微功,陛下便覺得功高震主了;如果再有治世之功,老百姓都感念我的好處,陛下就更容不下我了。”
“姑父是此次賑災的主官,由你來提出這些計策,才最合適。”
林如海道:“可是這明明是你的功勞,我怎麽能夠竊取你的成果。”
賈珠道:“姑父,我們是親人,怎麽能算是竊取呢?”
“這麽做,對我好,對你好,對陛下好,對天下災民也是一件好事。”
林如海道:“可是,這對你不公平。”
賈珠道:“如今我已經是大乾的國公了,拯救大乾百姓也是我的義務,哪有什麽不公平的呢?”
“就算把功勞給我,陛下也不過是一句口頭嘉獎,內心還會記恨我。”
“而且我隻是提出計策,具體執行的人還是您,提出計策容易,具體執行才難,所以您不必覺得愧疚。”
“將來等您賑災迴來,有此功績,想必還可以升任尚書,甚至是內閣大學士。”
“您的官職越高,對我的幫助才越大。”
林如海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愧領了。”
“賢侄,我們不僅是親人,而且我的這條命還是你救的,我一定會始終站在你這邊。”
如果賈珠是皇帝,他執行賈珠的命令,領取功勞,貌似也沒什麽問題。
雖然林如海信仰的是禮教的仁義禮智信,但是他真心覺得賈珠比隆正帝更適合當皇帝。
他之前隻以為賈珠是戰場上的良將,武能安邦;今天才見識到賈珠治國的能力,文能治國。
文治武功,無論是哪一點,都比隆正帝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最重要的是,他在賈珠的身上看到了“王道”,這是不同於其他皇帝的治世之道,賈珠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裏。
以民為本,保民而王,保民,恤民,教民,養民。
以賈珠的能力、手段和心胸,他沒有理由做不好一個皇帝。
林如海越看賈珠越滿意,不是長輩對晚輩的那種滿意,是良臣得遇明主的那種滿意。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
黛玉剛進書房的時候,眼睛都哭紅了,腫的像個桃兒一樣,滿麵淚光,如今可算是好了。
雖然黛玉心裏還是擔心父親,但是有賈珠的賑災計策,以及兩千人保護,林如海應當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在黛玉心裏,仿佛天大的事情,賈珠都能解決。
父親重病,賈珠可以治好;揚州鹽事,賈珠也能擺平;就連父親都沒辦法的西北賑災,都難不住賈珠。
黛玉心想,好像賈珠比父親還要厲害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