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雲南亂起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乾各省總兵統領的將士數量是不同的,主要分為三檔。
第一檔就是遼東,有八萬兵馬,主要是為了抵抗大金才設置的,雖然幾年前大金就倒下了,但至今一直也沒改。
第二檔就是北方邊境和南方邊境,以及江南省,駐軍四萬。
第三檔就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省份,駐軍隻有兩萬。
至於有多少將領喝兵血、吃空餉就不知道了。
等上麵來人檢查的時候,臨時抽調百姓冒充將士,也是常有的事。
廣西和雲南一樣,也是邊境地區,廣西總兵下轄四萬將士。
但是,理論上,總兵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隨便帶兵去其他省份。
就算是進京勤王這種大事,沒有皇帝的命令也絕不能出兵,否則就是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
而且,絕大部分總兵都是四年一調,對手下的將士沒有太大的權力。
所以,沒有調兵的命令,總兵也很難調動軍隊。
廣西總兵李錫居第二天就收到雲南布政使劉漢儒出兵支援雲南的請求。
但是李錫居也不敢輕舉妄動。
一來,雲南大大小小十幾個土司,兵力加起來也有三四萬,他帶兵過去也不一定有勝算。
沒有收到命令就帶兵出征,打贏了還好,可以將功補過。
但是萬一打輸了,那就是罪加一等,對他本人而言有弊無利。
二來,不是隻有雲南才有土司,貴州、四川、廣西也有土司,而且廣西還有聞名天下的狼兵,絲毫大意不得。
如果他帶著廣西駐軍支援雲南,廣西土司趁機攻城掠地,那麻煩就大了。
同理,相鄰的四川和貴州也一樣,他們敢妄動,就可能導致本省失守。
與其讓周邊幾個省發生危險,還不如讓雲南扛下所有傷害。
亂子是他們自己惹出來的,也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
廣西總兵李錫居收到求援信後,立即給劉漢儒迴信,寫明了自己不能支援的理由,讓他們堅守城池,等待陛下的支援。
同時,李錫居也派兵進京向陛下說明情況,就算雲南最終失守,也可以撇清他的責任。
從大局上來說,三省總兵的決定沒有問題,至少不會導致西南區域出現大規模的戰亂。
從細節上來說,確實還有最優的決策。
這三個省份各調出一萬兵馬支援雲南,他們手下的將士守城也足夠了,本省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而雲南有三萬援軍支援,城池也還沒有失守,是可以打退雲南土司的。
但是,要調集幾省的軍隊同時行動,並沒人有能夠同時指揮幾個省的軍隊的權力。
知道情況的人做不了主,隻能等遠在神京的隆正帝下命令。
雲南九府,這次隻能靠自己。
僅僅兩天後,楚雄、姚安、廣甫3個土流並治的州府便被土司攻占。
而剩下的六個府還在苦苦支撐,失陷也隻是兩三天的事情。
最終,不得已之下,布政使張漢儒命令曲靖、澄江、臨安、永昌四府知府,帶著手下將士逃去大理府。
五府將士加起來也有近萬人,抱團取暖,說不定最終能守住大理府。
之所以沒讓他們來雲南府,是因為南安王府在雲南府還藏著一萬王府軍,已經接管了雲南府城防。
如果是在平時,張漢儒一定會上書彈劾南安郡王,參他一本。
但是現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是救命的稻草,張漢儒隻希望南安王私藏的軍隊越多越好。
雲南府被南安王控製,總好過被土司控製。
但是南安王掌控著三萬軍隊就已經是極限了,人數再多,軍費開支就扛不住幾年了。
這也是南安王想要盡快發起戰爭的原因,再等幾年,軍隊又要縮編,到時候,就更打不贏了。
隻要發生戰爭,有兵的人就不缺錢,燒殺搶掠永遠是積累財富最快的方式。
至於可持續發展,南安王都快被削藩了,哪還有精力來考慮持續發展?
放棄四個府,至少還有機會能保住雲南府和大理府,總好過被土司全部占領。
猛莽之戰後,四天時間,雲南就隻剩兩個府還被大乾控製。
這個時候南安王才帶兵離開了猛莽,四萬雲南軍僅幸存兩千多人,也被南安王收編了。
也有人懷疑是南安王導致瀾滄江決堤,否則王府軍不可能沒有任何傷亡。
但是南安郡王表示這就是天災。
而且,當時紮營的時候,南安王明確要求吳襄帶兵就在峽穀紮營。
在峽穀紮營,一可以避免水流的直接衝擊,二可以躲到高地避免被水淹。
如果說這次戰爭是人禍的話,那就應該怪吳襄不聽南安王的建議,執意要在平原紮營。
聽了南安王的解釋,將士們又全都將怒氣發泄到生死不知的吳襄總兵身上。
順利收編雲南軍的南安王決定帶兵迴雲南府,現在的情況,還有必要去茜香送死嗎?
按照他的預想,留下的一萬王府軍應該已經占領了雲南府,而其他州府,應該都被土司攻占了。
但在南安郡王帶兵通過猛臘的時候,卻被普洱的沐府軍和車裏宣慰司的刀家軍攔住了去路。
南安王早就猜到這些土司不會這麽老實,但是憑借著他的兩萬兵馬,還不怕這些土司,至少自保應該沒什麽問題。
隻要迴到雲南府,依靠三萬多人,守城綽綽有餘,還可以慢慢收複其他城池。
之所以選擇和土司合作,讓他們去攻取城池,就是因為南安郡王還不想和隆正帝撕破臉。
如果水淹雲南軍之後,他立即帶兵迴雲南,還是可以控製住那六個府城的,但是名不正,言不順。
他不僅要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還要為此次水淹雲南軍負責,隆正帝也有興兵討伐的理由。
南安王就是想從土司手中奪迴那些城池,光明正大,名正言順。
為了所謂的大義,才犧牲了一時的利益。
隻是他沒有想到,土司們現在居然沒有去搶著攻城,搶奪錢財,反而派人來攔截他。
難道土司們也開始合作,一致對外了?
可是不應該啊,他們各自為戰,利益要如何分配,搶錢的土司願意把錢分給攔截的土司嗎?
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南安郡王的預料。
第一檔就是遼東,有八萬兵馬,主要是為了抵抗大金才設置的,雖然幾年前大金就倒下了,但至今一直也沒改。
第二檔就是北方邊境和南方邊境,以及江南省,駐軍四萬。
第三檔就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省份,駐軍隻有兩萬。
至於有多少將領喝兵血、吃空餉就不知道了。
等上麵來人檢查的時候,臨時抽調百姓冒充將士,也是常有的事。
廣西和雲南一樣,也是邊境地區,廣西總兵下轄四萬將士。
但是,理論上,總兵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隨便帶兵去其他省份。
就算是進京勤王這種大事,沒有皇帝的命令也絕不能出兵,否則就是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
而且,絕大部分總兵都是四年一調,對手下的將士沒有太大的權力。
所以,沒有調兵的命令,總兵也很難調動軍隊。
廣西總兵李錫居第二天就收到雲南布政使劉漢儒出兵支援雲南的請求。
但是李錫居也不敢輕舉妄動。
一來,雲南大大小小十幾個土司,兵力加起來也有三四萬,他帶兵過去也不一定有勝算。
沒有收到命令就帶兵出征,打贏了還好,可以將功補過。
但是萬一打輸了,那就是罪加一等,對他本人而言有弊無利。
二來,不是隻有雲南才有土司,貴州、四川、廣西也有土司,而且廣西還有聞名天下的狼兵,絲毫大意不得。
如果他帶著廣西駐軍支援雲南,廣西土司趁機攻城掠地,那麻煩就大了。
同理,相鄰的四川和貴州也一樣,他們敢妄動,就可能導致本省失守。
與其讓周邊幾個省發生危險,還不如讓雲南扛下所有傷害。
亂子是他們自己惹出來的,也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
廣西總兵李錫居收到求援信後,立即給劉漢儒迴信,寫明了自己不能支援的理由,讓他們堅守城池,等待陛下的支援。
同時,李錫居也派兵進京向陛下說明情況,就算雲南最終失守,也可以撇清他的責任。
從大局上來說,三省總兵的決定沒有問題,至少不會導致西南區域出現大規模的戰亂。
從細節上來說,確實還有最優的決策。
這三個省份各調出一萬兵馬支援雲南,他們手下的將士守城也足夠了,本省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而雲南有三萬援軍支援,城池也還沒有失守,是可以打退雲南土司的。
但是,要調集幾省的軍隊同時行動,並沒人有能夠同時指揮幾個省的軍隊的權力。
知道情況的人做不了主,隻能等遠在神京的隆正帝下命令。
雲南九府,這次隻能靠自己。
僅僅兩天後,楚雄、姚安、廣甫3個土流並治的州府便被土司攻占。
而剩下的六個府還在苦苦支撐,失陷也隻是兩三天的事情。
最終,不得已之下,布政使張漢儒命令曲靖、澄江、臨安、永昌四府知府,帶著手下將士逃去大理府。
五府將士加起來也有近萬人,抱團取暖,說不定最終能守住大理府。
之所以沒讓他們來雲南府,是因為南安王府在雲南府還藏著一萬王府軍,已經接管了雲南府城防。
如果是在平時,張漢儒一定會上書彈劾南安郡王,參他一本。
但是現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是救命的稻草,張漢儒隻希望南安王私藏的軍隊越多越好。
雲南府被南安王控製,總好過被土司控製。
但是南安王掌控著三萬軍隊就已經是極限了,人數再多,軍費開支就扛不住幾年了。
這也是南安王想要盡快發起戰爭的原因,再等幾年,軍隊又要縮編,到時候,就更打不贏了。
隻要發生戰爭,有兵的人就不缺錢,燒殺搶掠永遠是積累財富最快的方式。
至於可持續發展,南安王都快被削藩了,哪還有精力來考慮持續發展?
放棄四個府,至少還有機會能保住雲南府和大理府,總好過被土司全部占領。
猛莽之戰後,四天時間,雲南就隻剩兩個府還被大乾控製。
這個時候南安王才帶兵離開了猛莽,四萬雲南軍僅幸存兩千多人,也被南安王收編了。
也有人懷疑是南安王導致瀾滄江決堤,否則王府軍不可能沒有任何傷亡。
但是南安郡王表示這就是天災。
而且,當時紮營的時候,南安王明確要求吳襄帶兵就在峽穀紮營。
在峽穀紮營,一可以避免水流的直接衝擊,二可以躲到高地避免被水淹。
如果說這次戰爭是人禍的話,那就應該怪吳襄不聽南安王的建議,執意要在平原紮營。
聽了南安王的解釋,將士們又全都將怒氣發泄到生死不知的吳襄總兵身上。
順利收編雲南軍的南安王決定帶兵迴雲南府,現在的情況,還有必要去茜香送死嗎?
按照他的預想,留下的一萬王府軍應該已經占領了雲南府,而其他州府,應該都被土司攻占了。
但在南安郡王帶兵通過猛臘的時候,卻被普洱的沐府軍和車裏宣慰司的刀家軍攔住了去路。
南安王早就猜到這些土司不會這麽老實,但是憑借著他的兩萬兵馬,還不怕這些土司,至少自保應該沒什麽問題。
隻要迴到雲南府,依靠三萬多人,守城綽綽有餘,還可以慢慢收複其他城池。
之所以選擇和土司合作,讓他們去攻取城池,就是因為南安郡王還不想和隆正帝撕破臉。
如果水淹雲南軍之後,他立即帶兵迴雲南,還是可以控製住那六個府城的,但是名不正,言不順。
他不僅要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還要為此次水淹雲南軍負責,隆正帝也有興兵討伐的理由。
南安王就是想從土司手中奪迴那些城池,光明正大,名正言順。
為了所謂的大義,才犧牲了一時的利益。
隻是他沒有想到,土司們現在居然沒有去搶著攻城,搶奪錢財,反而派人來攔截他。
難道土司們也開始合作,一致對外了?
可是不應該啊,他們各自為戰,利益要如何分配,搶錢的土司願意把錢分給攔截的土司嗎?
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南安郡王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