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乘虛而入,細細搜刮!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大明洪武年間,大明在緬甸這塊土地上就設了緬中宣慰司,後因種種原因廢棄。
永樂年間,緬甸地方土司複又上貢,大明恢複設立了緬甸宣慰司;後地方土司互相攻殺,城頭屢屢變化大王旗。
宣德年間,緬甸政局最終歸於穩定,當地土司莽家擊敗其他土司,定都阿瓦(曼德勒)建立阿瓦王朝,成為了長久的緬甸宣慰使。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時,莽家發生內亂,莽應龍建立的東籲王朝攻占阿瓦城,消滅了阿瓦王朝。
莽應龍統治緬甸期間,不再認大明為主,反而頻頻攻擊大明管轄下的木邦、蠻莫、孟養、孟密、車裏諸土邦,開始與大明為敵。
其後數十年間,緬甸和大明數次交戰,互有勝負之後徹底脫離了大明的統治,東籲王朝勢力愈發龐大。
萬曆年間,大明朝在一代名相張居正改革之後,國力再度強盛起來,又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戰的明軍。
大明再度發兵,聯合暹羅(泰國)、老撾等勢力,反複不停地攻擊東籲王朝,使之數次大敗,國勢逐漸衰微。
此時西方勢力已經開始逐步侵入東南亞,葡萄牙人也趁機聯合東籲王朝內奸作亂,攻陷了東籲王朝都城勃固城,並殺害國王。
東籲王朝在如此重重打擊下,幾度差點滅國!不過隨後幾任國王英武,終於保住了國祚,並逐漸恢複國力和全部領土。
到了如今的康熙年,東籲王朝也到了王朝末年,如大明一般,社會積累了巨大財富,但朝廷已積貧積弱,武力徹底衰微。
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皇帝朱由榔匆忙從雲南逃入緬避難,但緬甸畏懼吳三桂兵力,竟囚禁了朱由榔打算交給韃清。
晉王李定國和鞏昌王白文選聞訊大怒,帶領磨盤山血戰後殘餘明軍,悍然入緬作戰,試圖營救“永曆”皇帝。
兩人領兵與緬軍大戰,取得了數次大勝,擊殺緬軍累計三萬餘,但奈何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加之永曆帝被緬軍控製,發出聖旨令兩人退兵不得再攻,兩人隻得退迴雲南繼續力量,等待時機。
時至公元1660年,康熙一年一月時,李定國和白文選得到消息,說緬甸已經決定,將於今年把“永曆”交給吳三桂。
兩人憂憤之下,再次合兵一處,領兵一萬五千餘人入緬作戰,打算孤注一擲,全力營救永曆君臣,萬不能落於韃子之手。
緬甸東籲王朝,也糾集了十五萬大軍,戰象千餘頭迎戰,在錫箔江與明軍隔江對峙,意欲將明軍擋在河對岸。
心急如焚的李定國、白文選二人,帶領明軍強渡大江,拚死與人多勢眾的緬軍展開決戰。
明軍的人數和裝備,都居於劣勢,在此形勢下明軍奮力苦戰,大敗緬軍,再度斬殺緬軍萬餘人,擊殺戰象百餘頭,俘獲百餘頭。
緬軍大敗之下,狼狽逃過伊洛瓦底江,並在逃走時帶走了所有渡船,令明軍無法渡江追擊!此處,距離緬都阿瓦城僅七十餘裏。
緬王莽達聞聽前方大敗,心中震動畏懼,趕緊抽調緬甸各處兵馬,從大光、勃固、阿瓦共計調集兵馬五萬餘眾。
他派遣弟弟莽白,帶領援軍軍五萬人抵達前線抵抗明軍,同時大出金帛犒眾,使得緬軍士氣再度旺盛。
李定國和白文選雖然有心殺賊,奈何軍力不濟,隻能暫時駐紮在伊洛瓦底江邊,與緬軍隔江對峙。
以上種種,令得緬甸各處兵力空虛,尤其是臨海的大光(仰光)城,竟隻剩下兵馬三千餘守城。
緬軍承平數十載,本就戰力低下到了極點,加之緬王又抽調走精銳支援前線,剩下兵馬的戰力,可有“可憐”兩字形容。
當朱慈炯帶著陸海大軍四萬餘人,乘戰船三百六十餘艘,遮天蔽日的出現在大光城外海時,城內驚恐萬分,兵馬毫無戰意。
朱慈炯和鄭成功,帶領大軍毫無阻礙的登陸上岸,又施施然毫無阻礙的緊逼到大光城外。
城內人馬既不出擊,也不積極抵抗,但對勸降視若罔聞!準確的形容,就就像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就當屁股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負責攻城任務的楊三水和羅倫,非常輕鬆的派遣戰士,用炸藥包展開了城門,攻入了城內。
入城之後,朱慈炯對於城內的富裕非常欣賞和滿意,他將這個城市分為幾個區域,安排各支軍隊專門負責“清理”。
大軍在海上行軍日久,朱慈炯和鄭成功協商後,決意讓大軍在大光休息五天,然後再度出征。
他們安排人手,一邊快速的搜刮財富、物資,一邊統計城內漢人或漢人血脈之人,為後續安排做準備。
在大明陸一師、內衛團和鄭氏水軍配合,有條不紊的清理大光城全城時,朱慈炯反而清閑了下來。
他閑極無聊,索性邀請鄭成功等人,悠然的來到大光城最著名景點:瑞光大金塔,打算好好遊覽一番,畢竟以後就沒有了。
金塔建於公元前585年,傳說是去天竺取經的緬甸兄弟帶迴8根佛祖的遺發,獻給了國王,國王下令修建此塔用以珍藏佛發。
金塔上下通體貼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金箔數十噸。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上千個金鈴、數百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麵,頂端鑲有數千顆珍貴寶石。
遠遠望去,大金塔高聳入雲,金色的塔身和塔尖在陽光照耀下,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仿佛一座連接人間佛國的橋梁。
“嘖嘖嘖,真是美輪美奐,真是巧奪天工!如此一座寶塔,不知道要靡費民脂民膏幾許啊!”
“城中的大多百姓,生活並不富足,甚至可以說窮的如同惡鬼一般!嘖嘖,真是萬惡的半奴隸半封建社會啊。”
“人們站在大金塔中,能感受到佛家的莊重和慈悲,所有的罪惡和苦難,似乎神佛都可以化解。”
朱慈炯站立鄭成功、楊三水等人麵前,低聲淡淡說道,臉上的神情,有些晦澀不明。
他身後的眾人,不知道他要表達何種意思,都一個個的安靜欣賞美景,感受佛國神韻,沒有插話。
“但是,這個大金塔存在的本身,似乎就是一種罪過,尤其是在百姓生活困苦難以飽腹之時。”
“陽光照耀之下,這燦爛的金光,到底是慈悲的佛光呢?還是百姓鮮血鑄就的血光呢?”
朱慈炯低聲說著這些話語,自己也陷入了深深思索。
鄭家眾將和大明眾將,也被朱慈炯的話語驚得一愣,紛紛陷入了思索,琢磨著太子的深意。
永樂年間,緬甸地方土司複又上貢,大明恢複設立了緬甸宣慰司;後地方土司互相攻殺,城頭屢屢變化大王旗。
宣德年間,緬甸政局最終歸於穩定,當地土司莽家擊敗其他土司,定都阿瓦(曼德勒)建立阿瓦王朝,成為了長久的緬甸宣慰使。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時,莽家發生內亂,莽應龍建立的東籲王朝攻占阿瓦城,消滅了阿瓦王朝。
莽應龍統治緬甸期間,不再認大明為主,反而頻頻攻擊大明管轄下的木邦、蠻莫、孟養、孟密、車裏諸土邦,開始與大明為敵。
其後數十年間,緬甸和大明數次交戰,互有勝負之後徹底脫離了大明的統治,東籲王朝勢力愈發龐大。
萬曆年間,大明朝在一代名相張居正改革之後,國力再度強盛起來,又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戰的明軍。
大明再度發兵,聯合暹羅(泰國)、老撾等勢力,反複不停地攻擊東籲王朝,使之數次大敗,國勢逐漸衰微。
此時西方勢力已經開始逐步侵入東南亞,葡萄牙人也趁機聯合東籲王朝內奸作亂,攻陷了東籲王朝都城勃固城,並殺害國王。
東籲王朝在如此重重打擊下,幾度差點滅國!不過隨後幾任國王英武,終於保住了國祚,並逐漸恢複國力和全部領土。
到了如今的康熙年,東籲王朝也到了王朝末年,如大明一般,社會積累了巨大財富,但朝廷已積貧積弱,武力徹底衰微。
公元1659年,順治十六年,“永曆”皇帝朱由榔匆忙從雲南逃入緬避難,但緬甸畏懼吳三桂兵力,竟囚禁了朱由榔打算交給韃清。
晉王李定國和鞏昌王白文選聞訊大怒,帶領磨盤山血戰後殘餘明軍,悍然入緬作戰,試圖營救“永曆”皇帝。
兩人領兵與緬軍大戰,取得了數次大勝,擊殺緬軍累計三萬餘,但奈何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加之永曆帝被緬軍控製,發出聖旨令兩人退兵不得再攻,兩人隻得退迴雲南繼續力量,等待時機。
時至公元1660年,康熙一年一月時,李定國和白文選得到消息,說緬甸已經決定,將於今年把“永曆”交給吳三桂。
兩人憂憤之下,再次合兵一處,領兵一萬五千餘人入緬作戰,打算孤注一擲,全力營救永曆君臣,萬不能落於韃子之手。
緬甸東籲王朝,也糾集了十五萬大軍,戰象千餘頭迎戰,在錫箔江與明軍隔江對峙,意欲將明軍擋在河對岸。
心急如焚的李定國、白文選二人,帶領明軍強渡大江,拚死與人多勢眾的緬軍展開決戰。
明軍的人數和裝備,都居於劣勢,在此形勢下明軍奮力苦戰,大敗緬軍,再度斬殺緬軍萬餘人,擊殺戰象百餘頭,俘獲百餘頭。
緬軍大敗之下,狼狽逃過伊洛瓦底江,並在逃走時帶走了所有渡船,令明軍無法渡江追擊!此處,距離緬都阿瓦城僅七十餘裏。
緬王莽達聞聽前方大敗,心中震動畏懼,趕緊抽調緬甸各處兵馬,從大光、勃固、阿瓦共計調集兵馬五萬餘眾。
他派遣弟弟莽白,帶領援軍軍五萬人抵達前線抵抗明軍,同時大出金帛犒眾,使得緬軍士氣再度旺盛。
李定國和白文選雖然有心殺賊,奈何軍力不濟,隻能暫時駐紮在伊洛瓦底江邊,與緬軍隔江對峙。
以上種種,令得緬甸各處兵力空虛,尤其是臨海的大光(仰光)城,竟隻剩下兵馬三千餘守城。
緬軍承平數十載,本就戰力低下到了極點,加之緬王又抽調走精銳支援前線,剩下兵馬的戰力,可有“可憐”兩字形容。
當朱慈炯帶著陸海大軍四萬餘人,乘戰船三百六十餘艘,遮天蔽日的出現在大光城外海時,城內驚恐萬分,兵馬毫無戰意。
朱慈炯和鄭成功,帶領大軍毫無阻礙的登陸上岸,又施施然毫無阻礙的緊逼到大光城外。
城內人馬既不出擊,也不積極抵抗,但對勸降視若罔聞!準確的形容,就就像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就當屁股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負責攻城任務的楊三水和羅倫,非常輕鬆的派遣戰士,用炸藥包展開了城門,攻入了城內。
入城之後,朱慈炯對於城內的富裕非常欣賞和滿意,他將這個城市分為幾個區域,安排各支軍隊專門負責“清理”。
大軍在海上行軍日久,朱慈炯和鄭成功協商後,決意讓大軍在大光休息五天,然後再度出征。
他們安排人手,一邊快速的搜刮財富、物資,一邊統計城內漢人或漢人血脈之人,為後續安排做準備。
在大明陸一師、內衛團和鄭氏水軍配合,有條不紊的清理大光城全城時,朱慈炯反而清閑了下來。
他閑極無聊,索性邀請鄭成功等人,悠然的來到大光城最著名景點:瑞光大金塔,打算好好遊覽一番,畢竟以後就沒有了。
金塔建於公元前585年,傳說是去天竺取經的緬甸兄弟帶迴8根佛祖的遺發,獻給了國王,國王下令修建此塔用以珍藏佛發。
金塔上下通體貼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金箔數十噸。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上千個金鈴、數百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麵,頂端鑲有數千顆珍貴寶石。
遠遠望去,大金塔高聳入雲,金色的塔身和塔尖在陽光照耀下,正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仿佛一座連接人間佛國的橋梁。
“嘖嘖嘖,真是美輪美奐,真是巧奪天工!如此一座寶塔,不知道要靡費民脂民膏幾許啊!”
“城中的大多百姓,生活並不富足,甚至可以說窮的如同惡鬼一般!嘖嘖,真是萬惡的半奴隸半封建社會啊。”
“人們站在大金塔中,能感受到佛家的莊重和慈悲,所有的罪惡和苦難,似乎神佛都可以化解。”
朱慈炯站立鄭成功、楊三水等人麵前,低聲淡淡說道,臉上的神情,有些晦澀不明。
他身後的眾人,不知道他要表達何種意思,都一個個的安靜欣賞美景,感受佛國神韻,沒有插話。
“但是,這個大金塔存在的本身,似乎就是一種罪過,尤其是在百姓生活困苦難以飽腹之時。”
“陽光照耀之下,這燦爛的金光,到底是慈悲的佛光呢?還是百姓鮮血鑄就的血光呢?”
朱慈炯低聲說著這些話語,自己也陷入了深深思索。
鄭家眾將和大明眾將,也被朱慈炯的話語驚得一愣,紛紛陷入了思索,琢磨著太子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