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網
盧支書為人熱情,但心裏總好像有點什麽事,這不僅讓他老婆懷疑,就連尹懋也有些擔心。.
盧支書其實和譚晶沒有什麽故事,可人言可畏,傳來傳去,就神乎其神了,像是真有這事了。
尹懋不喜歡德誌稱唿盧宇陽記,他隻覺得盧宇陽隻是一個小小的村書記,隻能算是村支書,稱唿其盧支書是最恰當的。為了和同事保持和諧,為了避免尹懋背後在領導麵前不被告狀說他不團結,德誌決定從今往後,就稱唿盧。
德誌不想在這個細枝末節上與尹懋計較,這本不是個問題,何必要動肝火,讓他過著非常累的生活呢?
次日早晨,盧支書家來了人,是個女人說話的聲音,德誌一看,長得模樣周正,打扮得普通,衣服看上去幹淨整潔,樸素大方的女人,麵容姣好,看上去隻有三十多歲的年齡,實際經過盧支書一介紹,大概已經明白個**不離十了,年齡已經過了四十五歲。
看起來比盧支書妻子的年齡還大,看來,人靠衣衫馬靠鞍,是好是壞,看看裝束大概就能明白。盧支書家的條件應該比譚晶家的好,畢竟盧支書的家是個完整的家,不像譚晶家孤兒寡母的,兩個寡婦在一起住,孩子們大學畢業在外地工作,家裏靠著這兩個寡婦來料理。
譚晶的婆婆早已守寡,譚晶現在也守寡,兩個寡婦,每天在一起,除了種地、收拾家居,看電視,聊天,也沒什麽事,今天是趕場的日子,譚晶要去鄉政府辦點事,順便在辦完事,要去街上買點東西迴來。這一大早,是來找盧支書來開個證明的。
這個事簡單,早晨盧支書本來比平時起得還晚,今天是譚晶來,他就格外早一些,這沒能瞞住他老婆的眼睛。在盧支書起來不久,他老婆也起來,這也不正常。他老婆平時雖起得不早,可是今天,因著盧支書的改變,她也改變。這裏麵的東西,德誌是男人,卻不太了解女人心裏麵的情況。
盧支書的臥房裏堆碼了不少藥,分門別類的,非常整齊,充滿了藥味兒。
有些藥比較貴,他家的房門是老式的銅鎖,很容易打開。
他家沒有被盜的經曆。
從他父親和他父親的父親開始,對於藥品,都是嚴格管理的,雖不值錢,也怕人亂用,免得傷害到別人。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盧支書這一代,更加發揚光大。
譚晶拿了證明,二話沒說,和她婆婆一起離開。
她們要翻越一座山,到另外一個村,從那坐客貨兩用車,實際上還是輕卡,到山下趕場。那邊的山路非常險要,有車曾經翻下去過,車上的人全部遇難。但是,這條公路是惟一的,連接著村子和外麵的世界。
還有一條路,是從小路下山,到另一個鄉,那個鄉非常小,後來就撤掉,和其它的小鄉鎮合並,成為一個大鄉,就是目前這大鄉。
譚晶走後,盧支書和他妻子沒有睡迴籠覺,也到了該起床的時候了,他們要洗臉、刷牙,然後做早飯,等德誌和尹懋來吃。
吃完早飯,德誌對盧支書說:“要去走訪農戶,做調查問卷,看看村民的真實想法,願不願意投資做水利。”
“好啊!我們這就去吧。”盧支書說,真讓人有點想不到。德誌再看看盧夫人,隻見她有些怒氣,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她的故作鎮定,已經透露出來一個信息,就是對剛才給譚晶開證明,已經觸動了她的敏感的神經,盧支書見情況不太妙,趕緊想迴避,名義上陪尹懋和德誌走訪,實際上是避免他妻子的盤問,一旦開問,肯定是沒完沒了。
他借著這個機會,帶著德誌和尹
調查問卷是老外設計的,非常繁瑣,好在在巴東的時候,德誌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問法,習慣成自然,就沒有再說什麽。
問多了,就輕車熟路,德誌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問,這引起了尹懋的不滿,不僅當麵提,還在以後開會時進行揭發和打擊。
一組分布得有意思,從高往低,沿著山勢往下走,仿佛一條巨大的豌豆角,那些農戶就像豌豆米,沿著彎彎的溝,分布在邊邊角角上。
上麵兩戶人家都不在家,有人在家,可惜是老人,耳朵背,聽不到,盧支書很有經驗,看到這種情況,趕緊撤退,尋找新的農戶。與老人說話,自然要小心些、耐心些。
這兩戶人家居住在紅田村最邊上,翻過山,就是另外一個村子,那裏有公路。紅田村的村民經常從這兩戶人家門前過,他們也沒有什麽賺錢的行當,農民以農為主,自然要從土裏想辦法,弄來弄去,還是覺得種煙劃算。
他們的壯勞力都上山去忙煙葉了,這些東西就是費時費力,賺錢,賺的也是功夫錢。再年輕一點的,要麽上學,要麽打工,總不屑於這個村。
盧支書很清楚農民的生活、工作習慣,就說:“走吧,走吧,去下麵的屋場。”
下麵的屋場是處於這座山的坡下,德誌他們很快走到了那地方,有四五戶人家。
進了屋,主人請他們喝茶。喝茶就喝茶,沒有話說。房梁上掛著的臘肉,如未雕琢的黃玉,飛舞的灰,輾轉起伏,被火苗吹得七上八下。山裏人愛烤火,特別是高山之人家,離開火,就不自在。有了火,就特別安心。
在喝茶的時候,圍著火爐而坐,感到特別舒服。臘肉一直熏,到了盛夏的時候,就不再烤火,做飯的時候,一般還會升一會兒火。
這戶人家是女主人接待的,家裏的兒子媳婦在外打工,兩個孩子在家,由老人照顧。
孩子在上小學了,在山下讀書,住校。
沒有孩子在跟前,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況。尹懋和老人套近乎,說了不少話,就是不說到點子上,德誌考慮到還有不少農戶要走訪,天色不早,於是拿出調查表,打開文件夾,攤在腿上,說:“對不起,打斷一下吧!我們還有不少事要做。”
尹懋沒說話,當時撅著嘴巴,德誌沒注意,繼續說:“那麽,我們就言歸正傳吧!”德誌一邊說著,一邊拿著筆,準備開始問答。
尹懋一句話不說。
當時,他就站起來,到外麵去。盧支書看了這一幕,然後又到外麵去,陪著尹懋說話。
德誌沒注意到尹懋的變化,他記錄完畢,跟主人告辭,然後走到外麵。尹懋陰沉著臉問:“問完了?”
德誌點點頭。
尹懋繼續問:“怎麽說?”
“願意投資,我們出一半,他們出一半都願意。”德誌說。
“好吧,我們再問兩家,如果他們都沒意見,就可以做一個方案,可以動工了。”尹懋說。
於是走訪下一家,大概情況都差不多,德誌心裏有了數。
走訪完畢,在迴盧支書的家的路上,尹懋說:“姚弟兄,下次注意些,不要打斷別人的話,更不要不耐煩地說‘言歸正傳’,人家不懂,也會小瞧我們。”
德誌倒不覺得這樣。他說:“言歸正傳,帶有書麵語的性質,下次盡量少用。但我並沒有惡意。”
“你沒有惡意,我也沒惡意。見了村民,不能說文言文,他們聽不懂,就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尹懋說。
德誌聽了尹懋的話,知道這是尹懋在教訓人了,關鍵是德誌影響到他在人前的威信,他說的話,有人打斷,接著是質疑,更讓人受不了,特別是老大當慣了的人。
德誌為保持同事之間的關係,為了和諧,就沒有再強,無論尹懋說啥,他都不反對了,隻是承認以後注意點,小心禍從口出,這個是真的,如果尹懋是機構的一把手,有可能馬上挨批,接著就是到了年終扣分。
迴到盧支書的家裏,奇怪的是,盧夫人竟然沒有再生氣,而是笑臉相迎,一看,家裏又多了一個女人。德誌正在納悶,盧夫人介紹說:“這是我二姐,她從高山上下來。”
盧夫人的二姐話非常多,一直喋喋不休,不知道在說什麽事,不知道是說一件事,還是說了好幾件事,總之,房間裏除了電視機裏麵的演員的聲音、音樂所發出的聲音外,就屬於她的話最多了。
德誌在等著飯好,盧夫人的二姐開始自我介紹起來。原來盧夫人的二姐夫也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山村裏有房子,經常在周末迴到家。
在城裏上班,也有房子,但是他們不住,給城裏的孩子住。他們的孩子已經參加工作,但收入很少,買房子等於天方夜譚,非常不現實,隻好讓老人幫一把。
盧夫人的二姐夫已經退休,但又被單位返聘迴去,繼續為單位發揮餘熱,同樣,給他一點收入,加上自己的退休金,每月除了兩老人的開銷外,還有剩餘,可以幫補他們的孩子。要不然,房子按揭貸款無法還清。
盧夫人的二姐來盧支書家,是經常的,她經常來開導盧夫人,因盧夫人有些小心眼兒,盧支書本身又有點缺陷,時間一長,自然就被盧夫人看出來,看出來後,自然就會胡思亂想。
女人需要有人開導,否則就會走入思想的死胡同,山村地處偏僻,沒有心理醫生來開導,在這個時候,姊妹之間、妯娌之間,甚至女村民與女村民之間,就需要相互說說話,吐吐心裏的怨氣,這樣,心情自然會舒暢些。
看起來盧支書言辭短,不愛多說話,好像技術人才都有這麽個缺點。喜歡做事的人,總在琢磨事,喜歡說話的人,一天不說話可能會憋出病來,這是個人的性格使然。
盧支書在盧夫人麵前話少,是因他心裏在琢磨技術,思考如何給人、給家畜治病,而對於夫人的心病,卻無能為力,這個心病,就由盧夫人的二姐來治療了。
盧支書為人熱情,但心裏總好像有點什麽事,這不僅讓他老婆懷疑,就連尹懋也有些擔心。.
盧支書其實和譚晶沒有什麽故事,可人言可畏,傳來傳去,就神乎其神了,像是真有這事了。
尹懋不喜歡德誌稱唿盧宇陽記,他隻覺得盧宇陽隻是一個小小的村書記,隻能算是村支書,稱唿其盧支書是最恰當的。為了和同事保持和諧,為了避免尹懋背後在領導麵前不被告狀說他不團結,德誌決定從今往後,就稱唿盧。
德誌不想在這個細枝末節上與尹懋計較,這本不是個問題,何必要動肝火,讓他過著非常累的生活呢?
次日早晨,盧支書家來了人,是個女人說話的聲音,德誌一看,長得模樣周正,打扮得普通,衣服看上去幹淨整潔,樸素大方的女人,麵容姣好,看上去隻有三十多歲的年齡,實際經過盧支書一介紹,大概已經明白個**不離十了,年齡已經過了四十五歲。
看起來比盧支書妻子的年齡還大,看來,人靠衣衫馬靠鞍,是好是壞,看看裝束大概就能明白。盧支書家的條件應該比譚晶家的好,畢竟盧支書的家是個完整的家,不像譚晶家孤兒寡母的,兩個寡婦在一起住,孩子們大學畢業在外地工作,家裏靠著這兩個寡婦來料理。
譚晶的婆婆早已守寡,譚晶現在也守寡,兩個寡婦,每天在一起,除了種地、收拾家居,看電視,聊天,也沒什麽事,今天是趕場的日子,譚晶要去鄉政府辦點事,順便在辦完事,要去街上買點東西迴來。這一大早,是來找盧支書來開個證明的。
這個事簡單,早晨盧支書本來比平時起得還晚,今天是譚晶來,他就格外早一些,這沒能瞞住他老婆的眼睛。在盧支書起來不久,他老婆也起來,這也不正常。他老婆平時雖起得不早,可是今天,因著盧支書的改變,她也改變。這裏麵的東西,德誌是男人,卻不太了解女人心裏麵的情況。
盧支書的臥房裏堆碼了不少藥,分門別類的,非常整齊,充滿了藥味兒。
有些藥比較貴,他家的房門是老式的銅鎖,很容易打開。
他家沒有被盜的經曆。
從他父親和他父親的父親開始,對於藥品,都是嚴格管理的,雖不值錢,也怕人亂用,免得傷害到別人。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盧支書這一代,更加發揚光大。
譚晶拿了證明,二話沒說,和她婆婆一起離開。
她們要翻越一座山,到另外一個村,從那坐客貨兩用車,實際上還是輕卡,到山下趕場。那邊的山路非常險要,有車曾經翻下去過,車上的人全部遇難。但是,這條公路是惟一的,連接著村子和外麵的世界。
還有一條路,是從小路下山,到另一個鄉,那個鄉非常小,後來就撤掉,和其它的小鄉鎮合並,成為一個大鄉,就是目前這大鄉。
譚晶走後,盧支書和他妻子沒有睡迴籠覺,也到了該起床的時候了,他們要洗臉、刷牙,然後做早飯,等德誌和尹懋來吃。
吃完早飯,德誌對盧支書說:“要去走訪農戶,做調查問卷,看看村民的真實想法,願不願意投資做水利。”
“好啊!我們這就去吧。”盧支書說,真讓人有點想不到。德誌再看看盧夫人,隻見她有些怒氣,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她的故作鎮定,已經透露出來一個信息,就是對剛才給譚晶開證明,已經觸動了她的敏感的神經,盧支書見情況不太妙,趕緊想迴避,名義上陪尹懋和德誌走訪,實際上是避免他妻子的盤問,一旦開問,肯定是沒完沒了。
他借著這個機會,帶著德誌和尹
調查問卷是老外設計的,非常繁瑣,好在在巴東的時候,德誌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問法,習慣成自然,就沒有再說什麽。
問多了,就輕車熟路,德誌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問,這引起了尹懋的不滿,不僅當麵提,還在以後開會時進行揭發和打擊。
一組分布得有意思,從高往低,沿著山勢往下走,仿佛一條巨大的豌豆角,那些農戶就像豌豆米,沿著彎彎的溝,分布在邊邊角角上。
上麵兩戶人家都不在家,有人在家,可惜是老人,耳朵背,聽不到,盧支書很有經驗,看到這種情況,趕緊撤退,尋找新的農戶。與老人說話,自然要小心些、耐心些。
這兩戶人家居住在紅田村最邊上,翻過山,就是另外一個村子,那裏有公路。紅田村的村民經常從這兩戶人家門前過,他們也沒有什麽賺錢的行當,農民以農為主,自然要從土裏想辦法,弄來弄去,還是覺得種煙劃算。
他們的壯勞力都上山去忙煙葉了,這些東西就是費時費力,賺錢,賺的也是功夫錢。再年輕一點的,要麽上學,要麽打工,總不屑於這個村。
盧支書很清楚農民的生活、工作習慣,就說:“走吧,走吧,去下麵的屋場。”
下麵的屋場是處於這座山的坡下,德誌他們很快走到了那地方,有四五戶人家。
進了屋,主人請他們喝茶。喝茶就喝茶,沒有話說。房梁上掛著的臘肉,如未雕琢的黃玉,飛舞的灰,輾轉起伏,被火苗吹得七上八下。山裏人愛烤火,特別是高山之人家,離開火,就不自在。有了火,就特別安心。
在喝茶的時候,圍著火爐而坐,感到特別舒服。臘肉一直熏,到了盛夏的時候,就不再烤火,做飯的時候,一般還會升一會兒火。
這戶人家是女主人接待的,家裏的兒子媳婦在外打工,兩個孩子在家,由老人照顧。
孩子在上小學了,在山下讀書,住校。
沒有孩子在跟前,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況。尹懋和老人套近乎,說了不少話,就是不說到點子上,德誌考慮到還有不少農戶要走訪,天色不早,於是拿出調查表,打開文件夾,攤在腿上,說:“對不起,打斷一下吧!我們還有不少事要做。”
尹懋沒說話,當時撅著嘴巴,德誌沒注意,繼續說:“那麽,我們就言歸正傳吧!”德誌一邊說著,一邊拿著筆,準備開始問答。
尹懋一句話不說。
當時,他就站起來,到外麵去。盧支書看了這一幕,然後又到外麵去,陪著尹懋說話。
德誌沒注意到尹懋的變化,他記錄完畢,跟主人告辭,然後走到外麵。尹懋陰沉著臉問:“問完了?”
德誌點點頭。
尹懋繼續問:“怎麽說?”
“願意投資,我們出一半,他們出一半都願意。”德誌說。
“好吧,我們再問兩家,如果他們都沒意見,就可以做一個方案,可以動工了。”尹懋說。
於是走訪下一家,大概情況都差不多,德誌心裏有了數。
走訪完畢,在迴盧支書的家的路上,尹懋說:“姚弟兄,下次注意些,不要打斷別人的話,更不要不耐煩地說‘言歸正傳’,人家不懂,也會小瞧我們。”
德誌倒不覺得這樣。他說:“言歸正傳,帶有書麵語的性質,下次盡量少用。但我並沒有惡意。”
“你沒有惡意,我也沒惡意。見了村民,不能說文言文,他們聽不懂,就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尹懋說。
德誌聽了尹懋的話,知道這是尹懋在教訓人了,關鍵是德誌影響到他在人前的威信,他說的話,有人打斷,接著是質疑,更讓人受不了,特別是老大當慣了的人。
德誌為保持同事之間的關係,為了和諧,就沒有再強,無論尹懋說啥,他都不反對了,隻是承認以後注意點,小心禍從口出,這個是真的,如果尹懋是機構的一把手,有可能馬上挨批,接著就是到了年終扣分。
迴到盧支書的家裏,奇怪的是,盧夫人竟然沒有再生氣,而是笑臉相迎,一看,家裏又多了一個女人。德誌正在納悶,盧夫人介紹說:“這是我二姐,她從高山上下來。”
盧夫人的二姐話非常多,一直喋喋不休,不知道在說什麽事,不知道是說一件事,還是說了好幾件事,總之,房間裏除了電視機裏麵的演員的聲音、音樂所發出的聲音外,就屬於她的話最多了。
德誌在等著飯好,盧夫人的二姐開始自我介紹起來。原來盧夫人的二姐夫也是國家工作人員,在山村裏有房子,經常在周末迴到家。
在城裏上班,也有房子,但是他們不住,給城裏的孩子住。他們的孩子已經參加工作,但收入很少,買房子等於天方夜譚,非常不現實,隻好讓老人幫一把。
盧夫人的二姐夫已經退休,但又被單位返聘迴去,繼續為單位發揮餘熱,同樣,給他一點收入,加上自己的退休金,每月除了兩老人的開銷外,還有剩餘,可以幫補他們的孩子。要不然,房子按揭貸款無法還清。
盧夫人的二姐來盧支書家,是經常的,她經常來開導盧夫人,因盧夫人有些小心眼兒,盧支書本身又有點缺陷,時間一長,自然就被盧夫人看出來,看出來後,自然就會胡思亂想。
女人需要有人開導,否則就會走入思想的死胡同,山村地處偏僻,沒有心理醫生來開導,在這個時候,姊妹之間、妯娌之間,甚至女村民與女村民之間,就需要相互說說話,吐吐心裏的怨氣,這樣,心情自然會舒暢些。
看起來盧支書言辭短,不愛多說話,好像技術人才都有這麽個缺點。喜歡做事的人,總在琢磨事,喜歡說話的人,一天不說話可能會憋出病來,這是個人的性格使然。
盧支書在盧夫人麵前話少,是因他心裏在琢磨技術,思考如何給人、給家畜治病,而對於夫人的心病,卻無能為力,這個心病,就由盧夫人的二姐來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