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網


    第072章 人的墓碑


    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問題全文閱讀。【:..///尹懋喜歡抓細枝末節,德誌卻比較粗放。這和南北地域的影響有關。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氣,南方人擅長算計,不是小氣,而是不會輕易吃虧。北方人喜歡直來直去,南方人喜歡拐彎抹角,北方人喜歡吃饅頭,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差別較大。


    德誌從小在南北交界的地方長大,因此飲食習慣南北都有。


    早上一般吃麵食,中午吃米飯,晚飯米麵都有。食物以辣、鹹和大油為常見。


    德誌去過北方,也去過南方,最北的是甘肅,最南的是香港,多少知道一些飲食習慣是不容易改變的。


    還好德誌住在中間地段,一般住在這裏的人,南北飲食都能適應。


    甘肅蘭州的拉麵,據說是比較有名的,現在全國到處都有拉麵館,不知道是不是跟麥當勞學的,還是跟肯德基學,無論走到哪,都知道有個蘭州拉麵,似乎蘭州還沒有拉麵有名。蘭州因拉麵出名,拉麵以蘭州為最正宗。兩者相輔相成,非常有意思。到了下一代,沒有去過蘭州的,就知道那裏的拉麵出名。


    都知道香港的稀飯就叫粥,粥裏麵有肉,還有其它東西,反正是鹹的,很好吃。而襄陽的稀飯就是稀米飯,要想吃鹹的,就要配上大頭菜,也叫“孔明菜”,是諸葛孔明發明的。


    據說,是諸葛亮青少年時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隆中躬耕讀書時,在山上發現了這個菜,襄陽農人都叫它“芥菜疙瘩”,於是諸葛亮迴家用醬將其醃製,醃製好後,清脆可口,於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帶著路上吃,軍隊軍人們吃著大頭菜,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後人為了紀念諸葛孔明,尊稱它為“孔明菜”,老百姓看它長得頭大腳輕,也叫它“大頭菜”,非常形象。


    這個習慣不太好,喜歡吃鹹的人,一般血壓都偏高,容易引起高血壓、心髒病等多種疾病。但是,過去人們吃鹽要靠買,窮人一多,就想了這個辦法,早餐吃大頭菜,算是節儉生活的寫照。


    於是造成了越窮,越想致富,窮人沒門路,就想著勤儉持家,艱苦樸素,並被稱為美德,一代一代地發揚繼承,將其放大。


    有錢人,山珍海味,後代們從小吃慣了,一時受窮,怕受不了,於是更窮;窮人家一代又一代,積攢了銀子,發了財,買了官,盤剝人民,然後致富,三代之後,然後又返貧,循環往複,老天有眼,一點都不偏差。所以說,飲食好壞,決定人的未來。


    天天上館子,吃香喝辣,不見得身體健康;日日在家吃糠咽菜,不見得身體很差,反而清心寡欲,更有出息。德誌的父親出身卑微,自己也不咋地,則希望下一代能有所改觀,雖然這個希冀在德誌的父輩那裏就已經開始,但德誌似乎生不逢時,偏偏沒有遂願,隻好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推己及人,許多人、多數家庭也是這樣想的,都巴不得兒孫聽話,一代比一代強,但是,能夠真正遂願的少之又少。


    德誌一邊走,一邊想。他的心事,尹懋不懂,還以為德誌生性懦弱、沒有主見呢。


    從大路走,方便,從小路走,近便,以和為貴,不傷和氣。


    從大路的好處是,尹懋不暈。走小路,山坡較陡峭,腳下不穩,容易摔倒,摔倒之後,定要從山坡滾下,尹懋近兩年橫向發展,勢不可擋,滾下的可能極大,為了人身安全,避免以後工傷認定的麻煩接二連三,不如走大路,哪怕繞圈子,也值得去傳奇知縣</a>


    可以想象,如果尹懋出事,第一責任人就是德誌,因德誌離他最近,恐怕說不清道不明,要解釋好半天,人家還不一定相信。


    到賈山家,他正在刻字,好像他這一輩子,專為刻字而生的。


    他有這個手藝,哪怕兩個兒子在外打工沒打到錢,反而被介紹所的人騙,也無所謂,賈山有錢,兒子打工受挫,他就是兒子的最大的支持和保障,隻要攜帶銀行卡,走遍天下都不怕。


    賈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失業,他隻要把字刻好,就穩定隻賺不賠。


    如同木匠,不會失業,除非自己把自己給辭退了,沒有老板來告訴說,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木匠和石匠,在農村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最受歡迎的。


    人總會死的。


    土家族的人,老了,不實行火葬政策,青山多得是,何愁埋忠骨?當然,這忠骨是對所有逝者的一種尊重的說法。


    人在將死之前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前,都要請木匠師傅來做棺材,做好、上漆、陰幹、再上漆,這樣,黑色的棺材就做好了,放在柴棚或者閑置不用的屋裏,或者山牆頭,太陽曬不著、風吹不到的地方存放。


    有時候德誌走訪村民,一進客廳,就發現在客廳一側,放著一口黑漆大頭棺材,或者有兩口。家中有一位老人的就準備一口,有兩口老人的就準備兩口,或者為男方家的老人準備,或者為女方家的老人準備,兩邊四位老人,就要準備四口黑漆棺材。


    德誌才開始看到棺材,有些意外,因為在德誌所居住的地方,隻有看到老人快不行的時候,或者在已經斷氣的時候,才打製棺材。等到棺材打製完工,才上漆,上漆之後不是馬上就幹,結果,當人們抬棺材的時候,就容易和油漆正麵或反麵接觸。


    從衛生角度來考慮,土家族的人還是準備充分些,當家中老了人,在辦理後事的時候,可以從容不迫,應付自如。


    再有一點,山裏的木料充足,有些村民很早就為自己百年之後做準備,種下打製棺材的樹苗,等到自己快死的時候,樹苗已經長成材,能夠使用了,且綽綽有餘,不僅自己死得起,連配偶也死得起。


    山林很大,浩瀚無邊,埋再多的人也不顯眼。但是,在平原,一馬平川,有一個土包,老遠都看得到,因此,在漢族居住的平原地區,實行火葬,不實行土葬。


    德誌和尹懋非常欣賞手藝人,他們不怕失業,不怕誰在台上誰在台下,誰上了,誰下了,對他沒任何影響。


    無論風雲怎樣變幻,人,都會死的,人死如燈滅,萬事轉眼成空。死者死了,不知道活著的人怎樣處理死者,怎樣折騰都不為過。


    有錢人,墓碑做大一些,做豪華一些,沒有錢的,墓碑做小一些,做薄一些,你不能說他不是墓碑是石頭吧?


    有錢人和沒錢人都要死,結果都一樣,就好比在公共澡堂子裏,大家都一樣,看不出誰有錢誰沒錢,誰是官誰是民。


    賈山總是那副表情,不愛笑,也不愁,無表情。來請他做碑的,大概對突然失去親人感到悲痛,來做個石碑留作紀念,算是後人對逝者的安撫,對自己的安慰;賈山不能笑,否則顧客會很生氣。


    也不能太憂愁,給別人難受的感覺,好像人家都是差錢似的,這樣人們都不願與之來往,久而久之,就隻會和石頭打交道了。


    賈山說:“來來往往的人多了,想笑不能笑,想哭又不能哭,隻有接觸人們的痛苦,才會懂得什麽是幸福。”


    德誌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現在,德誌弄懂了醫院,特別是第三類甲等醫院的醫生護士,為什麽臉是木頭雕成的了,沒有什麽變化。


    他們年年月月日日都接觸病人,看慣了病人的痛苦,就麻木了,不再為病人著急。


    誰要是覺得鬱悶,自己覺得不如別人幸福,最好去醫院裏走一走,看一看,到底哪裏是地獄,哪裏是天堂。


    德誌想到這些,為宮支書感覺到不值。為了討點小便宜,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經常喝酒吸煙,因為這些都是白白得來的,所以,不會心疼銀子。要知道,蒼天有眼,宮支書未老先衰,讓其外貌和年齡不相匹配。雖在支書的崗位上,得到不少好處和資源,兩個兒子都安頓好,自己的健康卻每況愈下。


    正是因為這樣,鄉鎮一級領導開會決議,準備利用這次換屆,將宮支書給拿下來,換新支書。


    賈山一邊描字,一邊說。


    賈山的字寫得不好,他先在石碑上畫好線,橫豎交叉,成為方格,然後請老師過來寫字,寫完之後,他再用刀刻。傳統的工藝就是刀刻斧鑿。


    現在技術先進了,就用電動打磨機,將寫好的字進行打磨,這樣做很快,但是,失去了書法特有的美感。


    一般來說,德誌仔細觀察,用電動雕刻機進行打磨的字,那些筆鋒帶不出來,每個字的收筆之作,都是圓渾的,根本不是蒼勁有力的,這就不叫書法了,倒很想卡通片裏的字體。


    德誌不喜歡這樣大眾化的字體,千篇一律,因為用電打磨碑文,速度快,出活兒,不像過去,一個石碑要打上一個星期多的時間。現在不同,一個石碑半天不到,就可以交貨了。


    現在是快餐時代,連精雕細琢的刻碑行業也在加快速度,不知道賈山為什麽要這樣刻字,沒準兒是為了增加收入,那簡直是一定的,但是,人死亡的速度卻無法估算。


    賈山的石碑遠近聞名,附近村莊裏如果走了人,就會來請他刻碑。賈山有點忙不過來,想請兩個兒子迴家幫忙,但是,兩個兒子吃不了苦,看到那漫天飛舞的石粉,就望而卻步了。


    看無廣告,全文字無錯首發小說 , //- .. ,您的最佳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毒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望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望舒並收藏毒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