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網
德誌看著兩邊的山壁,類似刀斧所砍劈,這樣的奇觀,惟有造物主才有這個能力全文閱讀。【ka"..///
孩子漸漸入睡,德誌沒有坐過客船,在巴東兩年,看遍了江上來往的客船,反而麻痹,覺得客船從江裏來往上下,隻是巴東長江段的一道風景。因著巴東城沿著長江兩岸所建,客船經過,拉響汽笛,聲音在空穀中迴蕩,那種感覺真是蕩氣迴腸,非常大氣。甚至,船在拐彎處,無論從下水到上水,還是從上水到下水,船經過巴東,還是要吼兩聲的。
輪船的一樓基本是最基層的,人很多,票也便宜,越往上,越貴,人也越少。從重慶外出打工,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輪船了。乘坐這種船,大概要忍耐得住船過三峽的苦惱了。
德誌在甲板上遇到了一名老外。
德誌的英文水平不好,特別是口語,能說,但是聽還是有問題。他也不知道怎麽迴事。學習英語很多年了,就是在聽力上不能進步。也不知道從初中到高中,學的英文跑哪裏去了。
德誌很好學,一直在尋找機會提高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包括收聽廣播,英國的bbc,泰國的英語節目還有中國的對外廣播,都要聽聽,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通過英語科目的考試。
其實,德誌在選擇自考的時候,有人讀函授的時候,英文考試就是抄襲,抄完了,也就過了,主要是看態度,態度好就好,態度不好再補考,補考交了費,也就算老實,補考一次就算過了,老師和學校也就不再怎麽為難了。
還有,英文成為必考科目,一是因為英文使用範圍較廣,幾乎成為百分之八十的地區和國家的官方語言。二是英文可以讓很多人老實下來,不至於胡思亂想,英文都學不好,還談什麽政治?三是英文就是由字母組成,不習慣使用符號,或者對符號不敏感的人等於嚼蠟,非常晦澀難懂的,沒有興趣,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之後,也就扔掉,根本沒有興趣再撿起來,久而久之,英文也就成了一種曾經的輝煌,或者說是一種炫耀的資本,畢竟自己也懂一些英文。
德誌在甲板上遇到的老外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中年男子,他帶著他的兒子來遊三峽,奇怪的是沒有跟著旅遊團,反而是父子兩個人。
他說,他不喜歡跟著旅遊團,以前也跟過,旅遊團在他的印象中就是導購團,讓他買東西,不是看風景。
違背了宗旨,就不能再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旅遊團的市儈氣和銅臭味依然濃厚。
他不參見,沒有減少旅遊團的導購**,再說,旅遊團導遊看遊客,不過是花錢的機器,看風景,不過是看自己家的後院,習慣生麻木,麻木生無知,無知就是沒了良心。
老外很高興遇到一個懂他說話的人。
德誌在甲板上和他海聊神聊的,周圍出來看風景的人,也嘰嘰喳喳地議論著,用的是方言,有的德誌也聽得明白。有的乘客認為德誌是一名不錯的導遊,德誌很是開心。
這艘客船,不是旅遊船,是一般的交通工具,可是經過的地方恰好是三峽旅遊區,旅遊船也是慢船,多了幾分粉色,添了一些脂香,其他都差不多,船的動力係統還是柴油機,船靠舵調整方向。船上的人,目的不同,一個是找錢,一個是花錢。
和老外聊了一會兒,德誌迴房,給他妻子說了,他妻子有些詫異,想不到領導不在身邊,熟人 她說:“老公,你真了不起。”
德誌說:“沒什麽!”
老外也是人,也需要交流,也許他覺得德誌的英文很爛很差勁,但是,可以原諒和寬容呢,畢竟不是一門母語,僅僅是一種學習的語言。學習母語簡單,環境造成,學習外語很難,也是沒有那個成長的環境。而語言,是需要不斷地訓練的。
德誌這麽想著,跟老外分享這些心得體會,沒有領導在,更放鬆,更能充分發揮他的作用,調動他的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旁邊那些打牌的吵鬧聲,隱隱約約地穿過牆壁,到了德誌這邊,孩子在船平穩的行進中,以及船上機器的轟鳴中,睡著了。德誌看著妻子美麗的臉龐,心中癢癢,夏天穿的衣服少,德誌說:“身上油汗要洗一洗,我先去洗。”
他妻子說:“你看著孩子,小心從床上滾下來。我先洗。”
德誌不和他妻子搶,洗澡房就在屋內,什麽時候洗都可以,想洗多久都行。資源很豐富,這些熱水都是從長江裏抽上來的水,由機器的餘熱燒熱的,非常豐富,隻要你願意,可以從小城洗到宜昌,都沒問題。而客船隻要行進,就有熱水供應。
船在江中遊,非常靜,路標在旁邊,閃爍著紅色的光。天黑了,探照燈向前和左右都有燈照射,船尾除了航標燈以外,沒有別的可見的東西。山非常靜穆,非常黑,如同煤山,看不到星星點點的人家。山勢非常陡峭,那些人家不會在這樣的陡峭地方,修建房屋。
隻要有一點稍微平緩的地方,就有房屋。住在三峽邊,這裏幾乎與世隔絕,要想出入,不是輕而易舉的。
峽穀裏,不透風,船艙裏的電風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德誌的倉位有空調,但也不想久待在狹小的空間,那裏的空氣不太好。不如到外麵透透風。
那個老外帶著孩子已經迴房休息了。已經到了晚間11點,除了怕熱的,和想看三峽大壩的,都迴房去了。
12點,船漸漸靠近了三峽大壩。德誌停了空調,此時,已不是太熱,德誌趁機就和妻子做了,輪船的馬達的振動,很能助興。洗完之後,德誌又洗了澡。
然後轉到艙外,看看客船被拴在大壩這邊的巨柱上,巨柱上有一些鐵環,纜繩往上一套,就能固定船體,輪船不會被來往的船隻激起的巨浪,搖晃得太遠。
就在這時候,有人說,船進船閘了。
德誌跑到船頭去看。
果然,第一道閘門緩緩升起,客船隨著前麵的船進入了第一道船閘,大概一道船閘裏麵可以容納六艘船,然後,船尾的閘門緩緩關上,船頭的閘門開始升起,船體明顯地開始下降,大概一個小時後,客船終於走完了一道船閘。
德誌看到,船體下降時,離上麵越來越遠,抬頭看看漆黑的天空,有點像是掉進了井裏了。德誌不知道,這樣的船爬樓梯設計得如此巧妙,而且頗動了些腦筋。
德誌看到那些水中泛起的垃圾,感到後怕,那些垃圾怎麽會進船閘的呢?真是奇怪!漂浮在水麵上的東西,五花八門,什麽都有,最常見的是塑料用品,還有泡沫,水草,木棍,木頭,等等,最多的是生活垃圾,不知道從哪裏來的。這些垃圾能夠進入船閘之內,證明外麵的垃圾已經太多了。
德誌清晰地記得,一旦下雨之後,江麵就會多出很多垃圾,漂浮得一朵一朵的,真是太多了。
難怪山上很幹淨,那是因山上的垃圾都被雨水衝到溝裏、衝到小溪,再小河,最後到了長江。
長江被三峽大壩攔腰截斷,大壩截流,水被攔住,垃圾也沒有跑,這樣,整個三峽上遊,就成了巨大的垃圾場,整個垃圾場,需要經常進行清理。但是,即便經常清理,也會有很多東西沒辦法及時清除。
等船過了最後的船閘時,德誌已經迴房睡覺了,太難受了。難怪人們都願意多花錢去坐快船呢?等船過船閘,似乎經曆了一場生死的考驗,或者說是經曆了一次死亡曆程。
那種身在深井之內的感覺的確不爽,萬一有人從上麵丟個致命武器,整船人都會完蛋。
德誌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他感到船加快了速度,非常平穩,非常迅速,如同脫韁的野馬,無論如何,都比剛才在船閘裏窩著舒服多了。
天似乎麻麻亮了。德誌看看妻子和孩子,他又翻身睡著。
等再次醒來的時候,船又進入一個船閘,這個船閘就是葛洲壩船閘了。隻有一級。構造和三峽大壩船閘差不多,隻是鵝卵石看起來被船體碰掉了一些,上麵留著一些刮擦的痕跡。
這裏離地麵也不太遠。有早鍛煉的人,穿著短褲,沿著江岸在跑步。清新的早晨,東方現出魚肚白,看來太陽快要出來了。
德誌決心再也不坐慢船,但是對西陵峽的美景,非常留戀,趕緊拿出相機來,連拍了幾張。
不知道洗出來的效果如何,反正是一部傻瓜相機。照不好,也沒辦法,不是技術不行,就是相機不行。
船出了葛洲壩,就進入夷陵市區,到了夷陵港,人們開始往外走。大包小包的,行李箱,行李袋,背袋,大唿小叫的,非常熱鬧。一些扁擔工,長得五大三粗的,扛著竹筒,竹筒一頭掛著繩子,用來固定那些行李。
人們看到這樣的裝扮,就知道是下苦力的,有些人不擅長走台階,所帶的東西又多,隻要請他們去幫助了。他們靠此為生。
看無廣告,全文字無錯首發小說 , //- .. ,您的最佳選擇!
德誌看著兩邊的山壁,類似刀斧所砍劈,這樣的奇觀,惟有造物主才有這個能力全文閱讀。【ka"..///
孩子漸漸入睡,德誌沒有坐過客船,在巴東兩年,看遍了江上來往的客船,反而麻痹,覺得客船從江裏來往上下,隻是巴東長江段的一道風景。因著巴東城沿著長江兩岸所建,客船經過,拉響汽笛,聲音在空穀中迴蕩,那種感覺真是蕩氣迴腸,非常大氣。甚至,船在拐彎處,無論從下水到上水,還是從上水到下水,船經過巴東,還是要吼兩聲的。
輪船的一樓基本是最基層的,人很多,票也便宜,越往上,越貴,人也越少。從重慶外出打工,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輪船了。乘坐這種船,大概要忍耐得住船過三峽的苦惱了。
德誌在甲板上遇到了一名老外。
德誌的英文水平不好,特別是口語,能說,但是聽還是有問題。他也不知道怎麽迴事。學習英語很多年了,就是在聽力上不能進步。也不知道從初中到高中,學的英文跑哪裏去了。
德誌很好學,一直在尋找機會提高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包括收聽廣播,英國的bbc,泰國的英語節目還有中國的對外廣播,都要聽聽,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通過英語科目的考試。
其實,德誌在選擇自考的時候,有人讀函授的時候,英文考試就是抄襲,抄完了,也就過了,主要是看態度,態度好就好,態度不好再補考,補考交了費,也就算老實,補考一次就算過了,老師和學校也就不再怎麽為難了。
還有,英文成為必考科目,一是因為英文使用範圍較廣,幾乎成為百分之八十的地區和國家的官方語言。二是英文可以讓很多人老實下來,不至於胡思亂想,英文都學不好,還談什麽政治?三是英文就是由字母組成,不習慣使用符號,或者對符號不敏感的人等於嚼蠟,非常晦澀難懂的,沒有興趣,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完之後,也就扔掉,根本沒有興趣再撿起來,久而久之,英文也就成了一種曾經的輝煌,或者說是一種炫耀的資本,畢竟自己也懂一些英文。
德誌在甲板上遇到的老外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中年男子,他帶著他的兒子來遊三峽,奇怪的是沒有跟著旅遊團,反而是父子兩個人。
他說,他不喜歡跟著旅遊團,以前也跟過,旅遊團在他的印象中就是導購團,讓他買東西,不是看風景。
違背了宗旨,就不能再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旅遊團的市儈氣和銅臭味依然濃厚。
他不參見,沒有減少旅遊團的導購**,再說,旅遊團導遊看遊客,不過是花錢的機器,看風景,不過是看自己家的後院,習慣生麻木,麻木生無知,無知就是沒了良心。
老外很高興遇到一個懂他說話的人。
德誌在甲板上和他海聊神聊的,周圍出來看風景的人,也嘰嘰喳喳地議論著,用的是方言,有的德誌也聽得明白。有的乘客認為德誌是一名不錯的導遊,德誌很是開心。
這艘客船,不是旅遊船,是一般的交通工具,可是經過的地方恰好是三峽旅遊區,旅遊船也是慢船,多了幾分粉色,添了一些脂香,其他都差不多,船的動力係統還是柴油機,船靠舵調整方向。船上的人,目的不同,一個是找錢,一個是花錢。
和老外聊了一會兒,德誌迴房,給他妻子說了,他妻子有些詫異,想不到領導不在身邊,熟人 她說:“老公,你真了不起。”
德誌說:“沒什麽!”
老外也是人,也需要交流,也許他覺得德誌的英文很爛很差勁,但是,可以原諒和寬容呢,畢竟不是一門母語,僅僅是一種學習的語言。學習母語簡單,環境造成,學習外語很難,也是沒有那個成長的環境。而語言,是需要不斷地訓練的。
德誌這麽想著,跟老外分享這些心得體會,沒有領導在,更放鬆,更能充分發揮他的作用,調動他的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旁邊那些打牌的吵鬧聲,隱隱約約地穿過牆壁,到了德誌這邊,孩子在船平穩的行進中,以及船上機器的轟鳴中,睡著了。德誌看著妻子美麗的臉龐,心中癢癢,夏天穿的衣服少,德誌說:“身上油汗要洗一洗,我先去洗。”
他妻子說:“你看著孩子,小心從床上滾下來。我先洗。”
德誌不和他妻子搶,洗澡房就在屋內,什麽時候洗都可以,想洗多久都行。資源很豐富,這些熱水都是從長江裏抽上來的水,由機器的餘熱燒熱的,非常豐富,隻要你願意,可以從小城洗到宜昌,都沒問題。而客船隻要行進,就有熱水供應。
船在江中遊,非常靜,路標在旁邊,閃爍著紅色的光。天黑了,探照燈向前和左右都有燈照射,船尾除了航標燈以外,沒有別的可見的東西。山非常靜穆,非常黑,如同煤山,看不到星星點點的人家。山勢非常陡峭,那些人家不會在這樣的陡峭地方,修建房屋。
隻要有一點稍微平緩的地方,就有房屋。住在三峽邊,這裏幾乎與世隔絕,要想出入,不是輕而易舉的。
峽穀裏,不透風,船艙裏的電風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德誌的倉位有空調,但也不想久待在狹小的空間,那裏的空氣不太好。不如到外麵透透風。
那個老外帶著孩子已經迴房休息了。已經到了晚間11點,除了怕熱的,和想看三峽大壩的,都迴房去了。
12點,船漸漸靠近了三峽大壩。德誌停了空調,此時,已不是太熱,德誌趁機就和妻子做了,輪船的馬達的振動,很能助興。洗完之後,德誌又洗了澡。
然後轉到艙外,看看客船被拴在大壩這邊的巨柱上,巨柱上有一些鐵環,纜繩往上一套,就能固定船體,輪船不會被來往的船隻激起的巨浪,搖晃得太遠。
就在這時候,有人說,船進船閘了。
德誌跑到船頭去看。
果然,第一道閘門緩緩升起,客船隨著前麵的船進入了第一道船閘,大概一道船閘裏麵可以容納六艘船,然後,船尾的閘門緩緩關上,船頭的閘門開始升起,船體明顯地開始下降,大概一個小時後,客船終於走完了一道船閘。
德誌看到,船體下降時,離上麵越來越遠,抬頭看看漆黑的天空,有點像是掉進了井裏了。德誌不知道,這樣的船爬樓梯設計得如此巧妙,而且頗動了些腦筋。
德誌看到那些水中泛起的垃圾,感到後怕,那些垃圾怎麽會進船閘的呢?真是奇怪!漂浮在水麵上的東西,五花八門,什麽都有,最常見的是塑料用品,還有泡沫,水草,木棍,木頭,等等,最多的是生活垃圾,不知道從哪裏來的。這些垃圾能夠進入船閘之內,證明外麵的垃圾已經太多了。
德誌清晰地記得,一旦下雨之後,江麵就會多出很多垃圾,漂浮得一朵一朵的,真是太多了。
難怪山上很幹淨,那是因山上的垃圾都被雨水衝到溝裏、衝到小溪,再小河,最後到了長江。
長江被三峽大壩攔腰截斷,大壩截流,水被攔住,垃圾也沒有跑,這樣,整個三峽上遊,就成了巨大的垃圾場,整個垃圾場,需要經常進行清理。但是,即便經常清理,也會有很多東西沒辦法及時清除。
等船過了最後的船閘時,德誌已經迴房睡覺了,太難受了。難怪人們都願意多花錢去坐快船呢?等船過船閘,似乎經曆了一場生死的考驗,或者說是經曆了一次死亡曆程。
那種身在深井之內的感覺的確不爽,萬一有人從上麵丟個致命武器,整船人都會完蛋。
德誌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他感到船加快了速度,非常平穩,非常迅速,如同脫韁的野馬,無論如何,都比剛才在船閘裏窩著舒服多了。
天似乎麻麻亮了。德誌看看妻子和孩子,他又翻身睡著。
等再次醒來的時候,船又進入一個船閘,這個船閘就是葛洲壩船閘了。隻有一級。構造和三峽大壩船閘差不多,隻是鵝卵石看起來被船體碰掉了一些,上麵留著一些刮擦的痕跡。
這裏離地麵也不太遠。有早鍛煉的人,穿著短褲,沿著江岸在跑步。清新的早晨,東方現出魚肚白,看來太陽快要出來了。
德誌決心再也不坐慢船,但是對西陵峽的美景,非常留戀,趕緊拿出相機來,連拍了幾張。
不知道洗出來的效果如何,反正是一部傻瓜相機。照不好,也沒辦法,不是技術不行,就是相機不行。
船出了葛洲壩,就進入夷陵市區,到了夷陵港,人們開始往外走。大包小包的,行李箱,行李袋,背袋,大唿小叫的,非常熱鬧。一些扁擔工,長得五大三粗的,扛著竹筒,竹筒一頭掛著繩子,用來固定那些行李。
人們看到這樣的裝扮,就知道是下苦力的,有些人不擅長走台階,所帶的東西又多,隻要請他們去幫助了。他們靠此為生。
看無廣告,全文字無錯首發小說 , //- .. ,您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