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上迴書說到楊再興與諸葛亮商討了鍾會之事和利用東吳局勢之計劃,之後楊再興又開始操心兒子繼祖的培養問題。同時,蜀漢內部局勢複雜,各方勢力平衡發展,人才的培養和任用對蜀漢未來至關重要。


    幾日後,正值休沐,楊再興再次前往拜訪諸葛亮。楊再興遞上拜帖後,便隨著下人往書房走去。此時,書房內傳來諸葛亮溫和的聲音,原來是諸葛亮正在教導諸葛瞻。


    楊再興放輕腳步,來到書房門外,沒有立刻進去,他也想學學諸葛亮的教導之法。


    隻見書房裏,諸葛瞻正端正地坐在書桌前,目光專注地看著父親。諸葛亮拿起一本《論語》,微笑著問諸葛瞻:“瞻兒,為父問你,《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學’字有何含義?”


    諸葛瞻眨了眨眼睛,稍作思考後迴答:“父親,孩兒覺得‘學’就是獲取知識,像吾等從先生那兒聽講、從書卷中閱讀,從而知曉世間萬物的道理。”


    諸葛亮聞言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讚許道:“那‘習’字呢?”


    諸葛瞻自信地迴答:“‘習’是溫習、實踐,學了知識後要時常溫習,還要在生活中運用,這樣才能將之真正掌握。”


    諸葛亮又翻了幾頁,指著“君子不器”問道:“此句是什麽意思?”


    諸葛瞻立刻迴答:“父親,這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隻有一種用途。君子應當博學多才,心懷天下,能應對各種情況。”


    諸葛亮笑著又問道:“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呢?”


    諸葛瞻清脆地說道:“就是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吾之老師。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吾等要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並加以學習。”


    接著,諸葛亮把書卷放到一邊,鋪開一張地圖,指著一處地形問:“瞻兒,若此處有敵軍來襲,汝該如何應對?”


    諸葛瞻眉頭微皺,認真思考了一會兒後說道:“父親,孩兒認為,首先要派斥候前去探查敵軍的數量、裝備和動向。若此地地勢險要,有山穀或叢林,可設伏兵;若是平原開闊之地,可依據附近的城池或營寨堅守,同時派人向周邊求援。”


    楊再興在門外聽著,心中暗暗稱讚。這孩子不過八九歲,迴答得如此流暢,他看著眼前聰慧的諸葛瞻,很難將其與記憶中那個日後戰死在綿竹城外的悲壯身影聯係起來。


    諸葛亮考較完,一抬頭,看到門外發呆的楊再興,便笑著把他請了進來。諸葛瞻乖巧地向楊再興行禮:“瞻兒見過振武叔父。”隨後又向諸葛亮行禮告退:“父親,孩兒告退,去溫習功課了。”諸葛亮點頭,慈愛地看著他離開。


    楊再興看著諸葛瞻離去的背影,對諸葛亮誇讚道:“丞相,瞻兒如此聰慧,真是天賜佳兒啊,日後必成大器,丞相後繼有人啦。”


    諸葛亮卻長歎一聲,眼中閃過一絲憂慮。楊再興不解,問道:“丞相為何歎氣?這孩子如此出色,您應該欣慰才是。”


    諸葛亮憂心忡忡地說道:“瞻兒自幼聰明伶俐,吾擔心他過於早熟,如同那還沒成熟就被摘下的果子,雖看著光鮮,卻經不住風雨,反而難成大器。”


    楊再興恍然大悟道:“丞相是擔心瞻兒步了那諸葛恪的後塵?”


    諸葛亮點頭:“諸葛恪自幼才名遠揚,可如今……唉,我不得不為瞻兒的未來擔憂啊。”


    楊再興寬慰道:“丞相,有您親自教導,必不會如此。您定能引導瞻兒走上正途。”


    諸葛亮苦笑道:“正因如此,吾才更要謹慎。吾正打算將瞻兒交由他人教導。”


    楊再興十分驚訝:“為什麽?丞相親自教導豈不是更好?”


    諸葛亮緩緩說道:“吾並不希望瞻兒能繼承吾之衣缽。大漢有一諸葛亮便夠了,若瞻兒學了吾七八分本事,對大漢未必是好事。如今蔣琬、費禕、薑維等都出自吾門下,日後瞻兒出仕,恐影響皇權,若被有心之人利用,容易引起大漢內部不穩。吾斷不能因一己之私,讓大漢陷入危機。”


    楊再興聽後,對諸葛亮的苦心和對蜀漢的忠誠深感敬佩,忙向他深施一禮:“丞相心懷天下,為大漢殫精竭慮,吾深感佩服。”


    諸葛亮急忙起身扶起楊再興,轉移話題問道:“振武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楊再興坐下後,說道:“丞相,吾此次前來,是想請您幫忙物色一位適合教導繼祖的老師。繼祖也到了該好好培養的年紀,吾常年在外,對他的學業實在放心不下啊。”


    諸葛亮沉思片刻,說:“丞相府長史楊儀如何?此人才學不錯,對經史子集都很有研究。”


    楊再興忙搖頭道:“丞相,楊儀此人雖有才幹,但其氣量狹小,且性情急躁,日後恐惹出禍端,不太適合教導繼祖。”


    諸葛亮聞言,細思了一下楊儀過往,好像的確如楊再興所說,於是又陸續推薦了陳震、秦宓、楊洪、程畿等人。


    楊再興聽後,心中覺得幾人都不是很合適,於是迴道:“丞相,陳震大人穩重,但他事務繁忙,恐怕沒時間教導繼祖;秦宓大人知識淵博,可他的學問多在文學詩詞方麵,對軍政之事涉及較少;楊洪大人善於治理地方,可教導孩子可能不夠全麵;程畿大人……我覺得還是不太符合繼祖的情況。”


    諸葛亮見此也不惱,隻是吩咐楊再興迴去好生思考,想到合適的人選後再來告訴自己,屆時自己可以幫忙代為引薦。


    楊再興拜謝諸葛亮後,迴到府中。夜裏為繼祖覓師之事愁得睡不著覺。甄宓見了,關心地問:“夫君,可是有什麽心事?”楊再興皺著眉頭把為繼祖尋師的事告訴了她。甄宓笑著問道:“夫君可知董允此人?其品德才學皆屬上乘,在宮裏名聲也好。”楊再興聞言一拍腦袋道:“哎呀,吾怎把他忘了,真是糊塗啊。”


    次日朝議結束後,楊再興特意留了下來。他本想跟劉禪說繼祖拜師之事,可又覺得不好開口。畢竟董允此時兼任太子舍人,劉禪正要讓他升任太子太師,教導太子劉睿。


    劉禪見義兄退朝後,並未離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便疑惑地問道:“義兄,你可是有事相商?”楊再興猶豫再三,還是覺得當麵請求不妥,便尷尬地笑道:“陛下,臣沒事,突然想起些小事,陛下您忙,臣告退了。”


    楊再興無奈,隻好去找太後孫尚香。見到孫尚香後,楊再興行禮說道:“太後,臣有一事想求太後幫忙。”


    孫尚香好奇地問:“哦?什麽事?你且說說。”


    楊再興把為繼祖尋師,看中董允卻不好向劉禪開口的事詳細說了一遍。


    孫尚香聽聞打趣道:“你這在戰場上勇猛無畏的衛將軍,怎麽做事如此扭捏?別忘了你是陛下的義兄,亦是皇室中人,不用這般顧慮。”


    楊再興苦笑道:“太後,臣雖與陛下關係親厚,但此事著實不好開口,臣怕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楊再興說完,接著又把諸葛瞻的事和諸葛亮的擔憂說了出來:“太後,丞相是一片苦心啊,他擔心諸葛瞻日後若權勢過重,會影響大漢的穩定,所以想把瞻兒的教導交給別人,可這樣對丞相不公平。”


    孫尚香一聽,皺起眉頭道:“這怎麽行?丞相為大漢盡心盡力,皇室不能虧待這樣的忠臣。”說完,她起身拉著楊再興:“走,我們現在就去見陛下,把這兩件事說清楚。”


    楊再興推辭道:“太後,這……會不會太急了?”不想卻被孫尚香一個嚴厲的眼神製止道:“哼,有什麽急的?這事關乎大漢之未來,絕不能耽擱。”


    孫尚香帶著楊再興來到劉禪的書房,讓左右退下。劉禪見這架勢,知道母後此來必有要事,急忙吩咐趙統道:“守好書房,任何人不得靠近,違抗者嚴懲。”趙統領命而去,還把門關上了。


    劉禪扶著孫尚香坐下後,問道:“母後,您和義兄來此,所為何事啊?”


    孫尚香也不說話,示意楊再興開口。楊再興見此清了清嗓子,隻得硬著頭皮對劉禪道:“陛下,臣此次前來,是想為繼祖尋一位老師。臣覺得董允大人很合適,他品德高尚、才學淵博。隻是臣知道董允大人現在要教導太子,臣不知如何是好,特來向陛下請教。”


    劉禪笑道:“朕還以為是什麽大事,原來是為了繼祖的學業。義兄直說就行,朕不會虧待繼祖的。”說完就要提筆寫詔書。


    楊再興連忙攔住劉禪道:“陛下,且慢。還有一事,丞相打算將諸葛瞻交由他人教導,丞相擔心諸葛一脈日後勢大,會影響皇權,引起內亂。丞相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陛下您看這事……”


    劉禪聽後,沉思片刻,笑道:“相父多慮了。瞻兒乃相父之子,有相父教導,怎會做出危害大漢之事?而且朕相信瞻兒日後必是我大漢之棟梁。”說完便寫下詔書,劉禪寫完後,將詔書遞給楊再興道:“義兄,朕明日朝會就當眾下詔,你可放心了?”楊再興心中的大石頭落了地,連忙謝恩道:“陛下聖明,臣代繼祖謝陛下隆恩。”


    之後,楊再興又提醒劉禪道:“陛下,您可要牢記先帝遺詔,親賢臣,遠小人。如今宮中的黃皓,臣觀此人油滑,心思不正,陛下定要遠離他。還有,陛下任用官員時,切不可過於重用益州本土派,特別是譙周。此人雖有學問,但其一些言論和主張,臣覺得對大漢頗為不利。”


    劉禪雖對這二人印象不深,但還是將此事默默記下,對楊再興答道:“義兄之言,朕會記在心上。”孫尚香在一旁也默默記下楊再興所言,心想迴寢宮後定要命人好好查查這二人,若真是奸佞之徒,絕不能輕饒。


    楊再興見事情辦完,便想告辭。劉禪挽留道:“義兄,留下來用完午膳再走吧。咱兄弟倆一年都聚不了幾次,正好一同陪母後說說話。”楊再興擔心在宮中久留會引來非議便道:“陛下,臣還是不打擾了,臣府中還有事,況且久留宮中於禮不合,傳出去臣恐引來非議。”孫尚香聞言大怒道:“誰敢亂嚼舌根,本宮絕不輕饒。振武你是陛下的義兄,先帝義子,留於宮中用膳本就正常,別擔心。”楊再興無奈,隻好留下陪劉禪和孫尚香母子用過了午膳才離開。


    這正是:為子覓師訪丞相,皇室憂心育賢良。忠言勸諫防奸佞,蜀漢風雲續新章。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聽風雨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聽風雨軒並收藏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