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紅痛症
[病案]馬某,男,29歲,工人。1979年2月8日初診。主訴:兩上肢肘關節以下陣發性疼痛、紅腫3個月。現病史:患者於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兩上肢肘關節以下陣發性疼痛,伴局部紅腫,遇冷則痛減,遇熱則疼痛加劇,甚則難以忍受,尤以夜間為重。曾於某醫院就診,診斷為";肢端紅痛症";,給予理療後症狀有所緩解。近1周來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具體藥物不詳)無效,遂來我院就診。
查體:體溫36.5c,脈搏72次\/分,唿吸18次\/分,血壓120\/80mmhg。神誌清楚,精神稍差,麵色略紅。兩肘以下皮膚潮紅,按之微熱,握物時疼痛加劇,並有麻木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治則]祛風散熱,通經活絡。
[取穴]大椎(拔罐,隔日1次),十宣(放血,隔日1次),針曲池、外關、合穀,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鍾。3次後疼痛減輕,7次後基本消失。但有時仍感兩手麻木,改用針曲池,外關,合穀,7次痊愈。隨訪一年未複發。
[評析]肢端紅痛症,又稱紅斑性肢痛症,是一種臨床較為罕見的周圍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性疾病。該病以四肢末端陣發性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劇烈疼痛為主要特征,好發於下肢,上肢發病更為少見。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微循環障礙、血管舒縮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
在中醫理論體係中,本病歸屬於";血痹";範疇。《金匱要略》有雲:";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認為本病多因寒邪侵襲,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而發病。寒性收引,易致經脈拘急;寒凝血瘀,則見肢端疼痛;寒鬱化熱,則見皮膚潮紅、溫度升高。
在針灸治療方麵,根據經絡理論,選取特定穴位可發揮顯著療效。大椎穴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具有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肢體寒涼症狀。曲池、合穀二穴同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多氣多血,針刺此二穴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具有清泄三焦邪熱、通利關節的功效。十宣穴為經外奇穴,位於十指尖端,是泄熱要穴,可快速緩解肢端灼熱感。
臨床實踐表明,單純采用針刺療法即可取得滿意療效。具體操作時,應根據患者症狀特點辨證取穴,采用適當的手法。對於寒邪偏盛者,可在大椎穴施以溫針灸;對於熱象明顯者,可在十宣穴點刺放血;對於疼痛劇烈者,可在曲池、合穀穴施行強刺激手法。配合艾灸、拔罐等傳統療法,可進一步增強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重視患者的日常調護。避免寒冷刺激,注意肢體保暖;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適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通過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後。
該病雖屬罕見,但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尤其是針灸療法,往往能取得滿意療效。這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優勢,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病案]馬某,男,29歲,工人。1979年2月8日初診。主訴:兩上肢肘關節以下陣發性疼痛、紅腫3個月。現病史:患者於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兩上肢肘關節以下陣發性疼痛,伴局部紅腫,遇冷則痛減,遇熱則疼痛加劇,甚則難以忍受,尤以夜間為重。曾於某醫院就診,診斷為";肢端紅痛症";,給予理療後症狀有所緩解。近1周來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具體藥物不詳)無效,遂來我院就診。
查體:體溫36.5c,脈搏72次\/分,唿吸18次\/分,血壓120\/80mmhg。神誌清楚,精神稍差,麵色略紅。兩肘以下皮膚潮紅,按之微熱,握物時疼痛加劇,並有麻木感。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治則]祛風散熱,通經活絡。
[取穴]大椎(拔罐,隔日1次),十宣(放血,隔日1次),針曲池、外關、合穀,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鍾。3次後疼痛減輕,7次後基本消失。但有時仍感兩手麻木,改用針曲池,外關,合穀,7次痊愈。隨訪一年未複發。
[評析]肢端紅痛症,又稱紅斑性肢痛症,是一種臨床較為罕見的周圍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性疾病。該病以四肢末端陣發性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劇烈疼痛為主要特征,好發於下肢,上肢發病更為少見。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微循環障礙、血管舒縮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
在中醫理論體係中,本病歸屬於";血痹";範疇。《金匱要略》有雲:";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認為本病多因寒邪侵襲,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調而發病。寒性收引,易致經脈拘急;寒凝血瘀,則見肢端疼痛;寒鬱化熱,則見皮膚潮紅、溫度升高。
在針灸治療方麵,根據經絡理論,選取特定穴位可發揮顯著療效。大椎穴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具有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肢體寒涼症狀。曲池、合穀二穴同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多氣多血,針刺此二穴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具有清泄三焦邪熱、通利關節的功效。十宣穴為經外奇穴,位於十指尖端,是泄熱要穴,可快速緩解肢端灼熱感。
臨床實踐表明,單純采用針刺療法即可取得滿意療效。具體操作時,應根據患者症狀特點辨證取穴,采用適當的手法。對於寒邪偏盛者,可在大椎穴施以溫針灸;對於熱象明顯者,可在十宣穴點刺放血;對於疼痛劇烈者,可在曲池、合穀穴施行強刺激手法。配合艾灸、拔罐等傳統療法,可進一步增強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重視患者的日常調護。避免寒冷刺激,注意肢體保暖;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適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通過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後。
該病雖屬罕見,但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尤其是針灸療法,往往能取得滿意療效。這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優勢,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