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厥


    [病案]焦某,女,22歲。1979年10月15日急診。由同事代訴,患者於入院前1小時突發神誌不清,伴抽搐。患者平素性格內向,情緒抑鬱,常有焦慮、緊張等表現,尤其懼怕突然的驚嚇刺激。患者既往體健,無重大疾病史,無癲癇、高血壓等病史。據同事描述,事發時患者正在工作崗位上,忽然有一人從其背後大聲驚叫恐嚇,患者聞聲後當即昏厥倒地,意識喪失,牙關緊閉,胸廓起伏明顯,唿吸急促,四肢痙攣抽搐,手指緊握如雞爪狀,持續約1分鍾後抽搐稍緩,但仍未恢複意識,遂緊急送至我院救治。


    入院時查體:患者意識昏迷,麵色潮紅,唿吸深大且急促,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mm,對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張力增高,呈僵直狀態,皮溫偏低,觸之冰涼。舌質淡黯,舌苔白膩,脈象弦滑。神經係統檢查:淺反射存在,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未引出。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腹部平軟,肝脾未觸及腫大。


    [治則]調氣散鬱,宣竅啟閉。


    [取穴]膻中、內關(雙)。以快速進針,瀉法。行針半分鍾後,患者逐漸蘇醒,唯四肢抽搐,僵直不除,留針10分鍾後,又行針半分鍾,四肢轉溫,可自行伸屈。前後留針半小時,行針3次,即告痊愈。


    [評析]本案症屬“氣厥”。氣厥多係情誌不遂,氣機逆亂所致。本案患者素來精神抑鬱,肝氣鬱結不舒,突受驚恐後,氣機驟然逆亂,上壅心胸,阻塞清竅,遂有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固等症。肝氣上逆,氣機閉塞,乃致胸高氣滿,唿吸氣粗。陽氣被鬱,不得通達四末,筋脈失養,乃見四肢不溫、抽搐。


    《黃帝內經》雲:"百病生於氣也",氣厥之證,多因情誌內傷,氣機逆亂所致。本案患者素體肝鬱,肝主疏泄,情誌不調則肝氣鬱結,複受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氣機逆亂上衝,壅塞心胸,蒙蔽清竅,故見昏厥;肝氣上逆,氣機閉塞,胸中氣滿,故見唿吸氣粗;陽氣被鬱,不能溫煦四末,筋脈失養,故見四肢不溫、抽搐。


    治療以疏肝理氣、開竅醒神為法。取膻中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具有寬胸理氣、開鬱通陽之功,可疏解胸中氣機鬱滯;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強心理氣、和胃降逆之效,既可調理心氣,又可平肝降逆。兩穴相配,一上一下,一表一裏,協同作用,共奏疏肝理氣、開竅醒神之效,使氣機調暢,陰陽和調,諸症自除。


    在實施治療的時候,對於膻中穴這一穴位,我們需要采取平補平瀉的針刺方法。將銀針垂直刺入該穴位 0.5 至 0.8 寸深,待感受到針下有了“得氣”之感後,再運用撚轉的手法來進一步刺激穴位。而針對內關穴,則應選用瀉法進行針刺操作。同樣也是將銀針直直地刺入 0.5 到 1 寸的深度,並在此基礎上施行提插與撚轉相結合的手法。完成這些步驟之後,讓銀針留在穴位裏大約 20 至 30 分鍾的時間。當膻中穴與內關穴相互配合使用時,它們之間能夠產生協同作用,相輔相成。通過這樣的組合,可以有效地調節人體內部的氣機運行,使之順暢無阻。同時也能促進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協調,從而使得各種病症自然而然地消除不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