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伸不縮症(二)
[病案]朱某,男,8歲。1964年2月16日下午前來就診。據家長陳述,患兒於當日下午4時許在大佛寺玩耍時,因天氣寒冷,見地上有積雪,遂撿起一塊雪團放入口中食用。約十餘分鍾後,患兒突感舌體僵硬,無法自如活動,且舌體逐漸伸出口外,不能自行迴收。家長見狀立即帶患兒前往當地診所就診,曾行針刺治療,但未見明顯效果。
查體所見:患兒神誌清醒,麵色如常,唿吸平穩,體溫正常。舌體伸出口外約2厘米,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未見明顯腫脹、發紅現象,口腔內無異常分泌物,唾液分泌正常。舌體觸之稍涼,無壓痛,活動受限。咽部無明顯充血,扁桃體無腫大。頸部無包塊,觸診無異常。全身檢查:心肺聽診無異常,腹部平軟,肝脾未觸及,四肢活動自如,神經係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治則]扶陽祛寒。
[取穴]取內關雙側同時進針,施短暫而強的刺激,持續撚轉提插不過1分鍾左右,患兒驚叫之下,舌頭立時收迴,功能複常而愈。
[評析]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其生理功能與心氣相通,這一理論源於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靈樞·脈度》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從中醫藏象理論來看,舌不僅是味覺器官,更是心髒功能狀態的外在反映窗口。心包絡作為心之外衛,具有保護心髒、傳達心神的重要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心包絡受邪,往往會在舌象上有所體現,如舌體僵硬、卷曲或活動受限等症狀。
從病因病機分析,本病之起因,多係玩耍時身體發熱,驟吃雪團所致。具體而言,當人體處於運動發熱狀態時,腠理開泄,衛氣不固,氣血運行加速,此時若突然攝入寒涼之物,如雪團,寒邪極易乘虛而入。正如《素問·舉痛論》所雲:";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舌為寒激,寒性收引,導致舌部筋肌舒縱,呈現麻痹狀態。寒邪凝滯,氣血運行受阻,舌體失去正常的伸縮功能,故見舌伸而不能收縮之症。這一病機與《金匱要略》中";寒邪直中";的理論相吻合。
治療此病,當以溫通心陽、驅散寒邪為要。針灸取內關穴,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通心絡、調氣血之功。《針灸甲乙經》記載:";內關,手心主之絡,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別走少陽。";施針時采用強刺熱補手法,意在通過強烈刺激激發經氣,配合熱補手法以溫陽散寒。具體操作方法:取患者仰臥位,定位內關穴,常規消毒後,選用1.5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得氣後施以撚轉補法,使針感向肘部或胸部傳導,留針20-30分鍾,期間行針2-3次。內關穴的強刺激能夠振奮心陽,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凝滯之寒邪。當陽氣得以恢複,寒邪消散,舌部筋肌得以舒展,舌之伸縮功能自然恢複如常。
此治療方法的原理在於:通過針灸刺激,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心陽得以振奮,寒邪得以驅散。《針灸大成》雲:";內關主治心胸痛,腹中氣塊痛難當,傷寒不解結胸滿,瘧疾內關可安康。";陽氣盛則氣血運行通暢,舌部筋肌得到充分濡養,功能恢複正常。此乃中醫";治病求本";之體現,通過調節整體功能來改善局部症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同時,這也與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理論相契合,通過針灸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自主神經係統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複。
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嚴格把握針刺深度和手法,避免損傷橈神經;其次,治療期間應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寒;再者,可配合艾灸神闕、關元等穴位,以增強溫陽散寒之效;最後,飲食調理也不可忽視,可適當進食溫性食物如薑湯、桂圓等,以輔助治療。通過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可在1-2周內恢複正常。
此病案充分展示了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價值,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運動後不宜立即食用寒涼之物,以免引發類似病症。同時,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診治過程中,要善於觀察舌象變化,因為舌診是中醫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舌象的變化可以洞察髒腑功能狀態,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
[病案]朱某,男,8歲。1964年2月16日下午前來就診。據家長陳述,患兒於當日下午4時許在大佛寺玩耍時,因天氣寒冷,見地上有積雪,遂撿起一塊雪團放入口中食用。約十餘分鍾後,患兒突感舌體僵硬,無法自如活動,且舌體逐漸伸出口外,不能自行迴收。家長見狀立即帶患兒前往當地診所就診,曾行針刺治療,但未見明顯效果。
查體所見:患兒神誌清醒,麵色如常,唿吸平穩,體溫正常。舌體伸出口外約2厘米,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未見明顯腫脹、發紅現象,口腔內無異常分泌物,唾液分泌正常。舌體觸之稍涼,無壓痛,活動受限。咽部無明顯充血,扁桃體無腫大。頸部無包塊,觸診無異常。全身檢查:心肺聽診無異常,腹部平軟,肝脾未觸及,四肢活動自如,神經係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治則]扶陽祛寒。
[取穴]取內關雙側同時進針,施短暫而強的刺激,持續撚轉提插不過1分鍾左右,患兒驚叫之下,舌頭立時收迴,功能複常而愈。
[評析]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其生理功能與心氣相通,這一理論源於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靈樞·脈度》雲:";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從中醫藏象理論來看,舌不僅是味覺器官,更是心髒功能狀態的外在反映窗口。心包絡作為心之外衛,具有保護心髒、傳達心神的重要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心包絡受邪,往往會在舌象上有所體現,如舌體僵硬、卷曲或活動受限等症狀。
從病因病機分析,本病之起因,多係玩耍時身體發熱,驟吃雪團所致。具體而言,當人體處於運動發熱狀態時,腠理開泄,衛氣不固,氣血運行加速,此時若突然攝入寒涼之物,如雪團,寒邪極易乘虛而入。正如《素問·舉痛論》所雲:";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舌為寒激,寒性收引,導致舌部筋肌舒縱,呈現麻痹狀態。寒邪凝滯,氣血運行受阻,舌體失去正常的伸縮功能,故見舌伸而不能收縮之症。這一病機與《金匱要略》中";寒邪直中";的理論相吻合。
治療此病,當以溫通心陽、驅散寒邪為要。針灸取內關穴,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具有通心絡、調氣血之功。《針灸甲乙經》記載:";內關,手心主之絡,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別走少陽。";施針時采用強刺熱補手法,意在通過強烈刺激激發經氣,配合熱補手法以溫陽散寒。具體操作方法:取患者仰臥位,定位內關穴,常規消毒後,選用1.5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得氣後施以撚轉補法,使針感向肘部或胸部傳導,留針20-30分鍾,期間行針2-3次。內關穴的強刺激能夠振奮心陽,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凝滯之寒邪。當陽氣得以恢複,寒邪消散,舌部筋肌得以舒展,舌之伸縮功能自然恢複如常。
此治療方法的原理在於:通過針灸刺激,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心陽得以振奮,寒邪得以驅散。《針灸大成》雲:";內關主治心胸痛,腹中氣塊痛難當,傷寒不解結胸滿,瘧疾內關可安康。";陽氣盛則氣血運行通暢,舌部筋肌得到充分濡養,功能恢複正常。此乃中醫";治病求本";之體現,通過調節整體功能來改善局部症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同時,這也與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理論相契合,通過針灸刺激特定穴位,調節自主神經係統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複。
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嚴格把握針刺深度和手法,避免損傷橈神經;其次,治療期間應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寒;再者,可配合艾灸神闕、關元等穴位,以增強溫陽散寒之效;最後,飲食調理也不可忽視,可適當進食溫性食物如薑湯、桂圓等,以輔助治療。通過綜合治療,多數患者可在1-2周內恢複正常。
此病案充分展示了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價值,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運動後不宜立即食用寒涼之物,以免引發類似病症。同時,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診治過程中,要善於觀察舌象變化,因為舌診是中醫診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舌象的變化可以洞察髒腑功能狀態,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