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腫[病案]劉某,男,17歲。患者在1982年7月25日前來就診。據患者自述,在1980年6月3日上學途中,突然感覺上唇部位發癢,隨後上唇出現腫脹現象。經過數日,腫脹狀況逐漸加重,但患者並未感到疼痛或發熱。腫脹部分呈現出圓瘤狀,高出鼻尖,皮膚顏色並無明顯變化,觸摸時具有韌性感。


    此外,患者反映近期胃納欠佳,夜間睡眠質量較差,但二便情況正常。舌尖呈現紅色,舌苔呈現白色,脈象表現為濡數。經過某醫院皮膚科診斷,確認患者患有上唇血管神經性水腫,並曾服用過強的鬆、撲爾敏、維生素c以及疏風清熱、除濕消腫的中藥進行治療,但病情未得到明顯改善。


    [治則]健脾除濕。


    [方藥]蒼術12克,薏苡仁30克,厚樸9克,陳皮10克,豬苓9克,茯苓30克,澤瀉30克,白術10克,木通6克,滑石20克,黃柏6克,甘草3克。服6劑藥,唇腫消減大半,但口幹多飲,小便量多,故上方茯苓改用12克,澤瀉改用9克,加生黃芪20克,大棗6克,續服10劑,病愈。再用健脾丸善後,隨訪三個月來見複發。


    [評析]


    《丹溪心法》作為古代中醫經典著作,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對唇腫病的治療有詳細的記載。該書明確指出,唇腫病的主要病因是脾胃濕熱,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濕為主。古代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濕熱則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療唇腫病需要從脾胃入手,通過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消除濕熱,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外,《素問·至真要大論》也提到脾主肌肉、其榮在唇的觀點,說明唇部的病變與脾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唇腫病時,需要從脾髒入手,通過健脾除濕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根據古代中醫理論,唇腫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濕之邪,中傷於唇所致。因此,在治療唇腫病時,需要疏風清熱、除濕消腫。然而,如果僅僅使用疏風清熱、除濕消腫的藥物,並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因為,唇腫病是由脾虛濕盛所致,因此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脾虛濕盛的問題,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因此,在治療唇腫病時,需要采用健脾除濕的方法。方選胃苓湯加減治療,重用茯苓、澤瀉等藥物,增加健脾滲濕之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療唇腫病,使患者迅速痊愈。


    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寒涼等刺激性食物,以利於脾胃的恢複。同時,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也有利於提高治療效果。總之,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正確的治療方法和調理措施,唇腫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療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