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刀挾癭


    [病案]蒲某是一位21歲的女性患者,她在1979年5月突然感到自己的左臂麻木疼痛,並發現項前左側有一個斜形包塊。當時,她在本地醫院接受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但效果並不明顯。於是,她決定前往縣醫院的外科就診。


    在縣醫院,醫生對蒲某進行了x線拍片檢查,發現她的左鎖骨中線軟組織腫脹,骨質明顯破壞,並且有一個透光區。此外,骨膜和骨質也不光滑。醫生建議對蒲某的包塊進行活檢,但蒲某拒絕了這一建議,要求會診。


    在進一步檢查中,醫生發現蒲某的項前左側有一個斜形包塊,堅硬如石,形如長蛤蜊。此外,患者的患部皮色微紅,肩臂麻木疼痛。經過診斷,醫生認為蒲某患上了“馬刀挾癭”的疾病。


    [治則]軟堅散結,清熱化痰。


    [方藥]牡蠣30克,玄參30克,川貝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柴胡10克,夏枯草24克,首烏30克,土茯苓16克,紅藤24克。服3劑藥後包塊縮小約1\/6,但全身風丹滿布、奇癢難忍,痰熱邪毒有外透之象。原方加銀花12克,菊花12克,再服3劑,風丹消退,包塊已消1\/3,守方續進20劑,包塊全消,諸證隨之而解。追訪一年未見複發。1981年3月30日去縣醫院複查,x線試片顯示:左肩關節、左鎖骨未見骨質病變。


    [評析]“馬刀挾癭”這一病症,古稱“少陽之病”,源於《靈樞》經脈篇和《癰疽篇》。自古以來,許多奇特的疾病都與痰有關,如徐洄溪所說:“痰生於脾,少陽為樞,主升降出入”。痰隨著氣升,流向頸側,鬱積化熱,導致肢體僵硬不散,病由此成。


    痰病自古以來就是中醫學術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曆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成果。治療這種病症,古人創製了“消瘰丸”,源自《醫學心悟》一書。


    消瘰丸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中醫藥方劑,具有軟堅散結、清熱化痰的功效,主要針對頸部、腋窩、鼠蹊等部位的腫核堅硬,或單個發生,或連續成串,久久不消。消瘰丸的藥物組成豐富,包括玄參、貝母、牡蠣、昆布、海藻、柴胡、夏枯草、首烏、土茯苓、金銀花和菊花等。


    方中玄參苦寒微鹹,具有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的功效。貝母則可消熱化痰散結,牡蠣則能化痰軟堅。昆布、海藻則強化軟堅散結之力。柴胡、夏枯草可清肝膽之鬱熱,消腫解毒。首烏甘苦溫澀,具有補肝益腎、托裏散結之功。土茯苓性味甘平,有利濕解毒之效。


    為增強消瘰丸的解毒清熱之力,可加入金銀花、菊花。這些藥物不僅可加強解毒清熱的效果,還能輔助柴胡引導邪氣外出。諸藥合用,具有軟堅散結、清熱化痰的功效,因此對治療這種頑疾收效迅速且顯著。


    現代研究也證實了消瘰丸的療效,通過現代藥物製劑技術,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減輕副作用。例如,將消瘰丸製成顆粒劑、片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藥物成分,提高療效。此外,現代醫學也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痰病,如利用現代影像學技術檢查痰病,根據病情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等,使治療效果更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