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


    [病案]潘某,男性,57歲。1970年2月20日初次就診。在1969年11月初,潘某發現自己雙側大腿內側和小腿前側出現了多個大小不一的硬疙瘩,這些疙瘩逐漸增大,並擴散至大腿外側和小腿後側,形成一片連貫的區域,但痛感並不明顯。潘某考慮到自己過去曾有慢性風濕病史,便認為這次發病是風濕病發作,於是前往某醫院就診。


    在就診過程中,醫生給出了三個可能的診斷:1脂肪瘤;2脂膜炎;3慢性風濕性頸椎關節及肩關節炎。由於診斷尚不明確,治療效果也不佳,潘某決定嚐試中醫治療。在病史中,潘某表示從未使用過溴、碘類藥物。


    中醫專家在檢查時發現,潘某的雙下肢大腿內外側和脛前均有硬包塊,隆起但不紅腫(股內側較多)。較大的包塊直徑約3厘米,較小的直徑約1厘米,較大的包塊有輕度壓痛。此外,各關節外觀均無異常,僅頸部和肩關節活動受限。潘某的舌苔較薄,呈白膩狀,脈象表現為沉弦。


    根據潘某的症狀和體征,中醫專家診斷為痰核兼痹症,


    [治則]祛風濕,滌痰,活血化瘀。


    [處方]何首烏15克,雞血藤15克,菟絲子12克,桃仁6克,乳香6克,桑寄生21克,千年健9克,秦艽9克。服藥二周頸及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情況有所改進,改用下方:常山3克,草果9克,檳榔9克,甘草6克,陳皮6克,青皮6克,烏梅18克。並進行病理檢查,報告:“鏡下觀察,切刀片部分為脂肪組織,脂肪細胞中間有較多的成纖維細胞,附近有多量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還見到較多的不典型的泡沫細胞。結合臨床所見,診斷為脂膜炎第2至3期。上藥服7劑,股內、外,脛前、後的包塊大部消退,改方:何首烏15克,雞血藤15克,桃仁6克,乳香6克,菟絲子12克,紅花9克。再服10劑,包塊及結節全部消退,囑繼服上藥以鞏固療效。隨訪至1978年5月,從未反複,亦無發熱。


    [評析]迴歸發熱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是一種罕見的反複發作的皮下脂肪層炎症包塊或結節性疾病。該病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者普遍認為它可能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在中醫理論中,這種疾病被認為是由於風痰引起的,氣滯血瘀,痰凝結於皮下導致。由於此病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因此需要采用多種治療方法。


    在西醫治療方麵,常用的藥物包括抗炎藥、激素類藥物和免疫抑製劑等。這些藥物可以暫時緩解患者的炎症和疼痛症狀,但並不能根治疾病。對於一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以切除病變的脂肪組織。然而,手術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並發症,如感染、出血和瘢痕形成等。


    在中醫治療方麵,常用的中藥包括祛風養血、滌痰化瘀等。這些中藥具有調節身體免疫係統、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和疼痛等症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根據患者的病情,中醫治療方案通常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調整。在一些病例中,中醫治療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使患者病情得到控製和改善。


    綜上所述,迴歸發熱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作為一種複雜且罕見的疾病,需要綜合運用西醫和中醫的治療手段。在西醫藥物治療緩解症狀的同時,中醫治療可以調整身體機能,促進康複。通過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醫生和患者可以共同努力,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